收藏 分享(赏)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03628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9.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黄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黄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侯慧锋 讲师 联系电话:15326231910 QQ:275533901,1黄瓜霜霉病,2黄瓜枯萎病,3黄瓜黑星病,4黄瓜菌核病,5黄瓜白粉病,6黄瓜细菌性角斑病,9黄瓜病毒病,10黄瓜疫病,12黄瓜灰霉病,14黄瓜蔓枯病,16黄瓜炭疽病,17黄守瓜,19瓜蚜,黄瓜霜霉病,2病原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urt.) Rostov,属真菌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为专性寄生菌。,孢囊梗无色,锐角分枝,顶端尖锐。孢子囊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乳头状突起,淡褐色。,3发病规律 ()越冬:周年种植黄瓜的地区和北方温室内,病害周年发

2、生。北方冬季不能种植黄瓜的地区,初侵染来源可能是南方发病较早地区孢子囊随季风吹来的。 ()传播: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侵染:气孔侵入,有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高湿是病害发生及流行的前提,饱和相对湿度及2024的温度条件适于病害发生。多雨、多雾、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害流行。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浇水多、密植、土壤板结、露地与保护地黄瓜相距太近,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4预测预报 (1)时间:从黄瓜初花期前5d开始。 (2)方法:黄瓜定植后,保护地选易发病的棚室,露地选易感病的主栽品种及靠近温室的地块,每棚(室)5点取样,每点检查20株。每5d调查1次,结瓜初期

3、后每3d调查1次。 (3)指标:发现中心病株后,若条件适宜,半个月即可普遍发病。发现中心病株,即应喷药保护。,5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品质差的品种抗病。如中农3号、津研6号、北京碧玉、宁阳刺瓜、冀育8号、杭州青皮等品种均较抗病。 (2)加强栽培管理 选排水良好的岗地种植黄瓜,控制浇水。保护地根据温度情况注意放风排湿,减少叶面结露。 (3)生态防治 早晨先放风约1h使湿度降至75%,上午闭棚使棚温升至2530,棚温允许可放风排湿0.5h;下午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至70%;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0%;下半夜温度1013。缩短叶面结露的时间。 夜间气温10以上,可通

4、风12h,高于12可整夜通风。,(4)高温闷棚 先灌小水,于晴天中午密闭大棚,使棚温(温度计与黄瓜生长点平行)升至4445,保持2h,然后放风降温。温度不可低于42或高于48,每次处理至少间隔10d。 (5)药剂熏蒸 保护地在结瓜后发病前烟剂熏蒸。45%百菌清烟剂,用药量2.53kg/hm2,密闭熏蒸一夜。 (6)喷药防治 发病前56或发病初期及时喷药。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3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黄瓜枯萎病,2病原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5、 sp. cucumerinum Owen.),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多三隔;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一般无隔。老熟菌丝上可产生菌核。,3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病残体、种子及粪肥中越冬。 ()传播:通过土壤、灌溉水、肥料、昆虫、农具等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最多可达10年以上,厚垣孢子经畜禽消化道后仍可存活。 ()侵染:从根及茎基部的伤口或根毛侵入,再侵染不起主要作用。 ()发病条件: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425,土温2530,pH4.56易发病。连作、高温高湿、土质黏重、地

6、温低、土壤过分干旱等条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如长春密刺,西农58号,宁丰1号,津研7号等品种较抗病。 (2)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5年的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高畦和地膜栽培,勿大水漫灌,及时中耕,结瓜期适当追肥,施腐熟有机肥。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土壤。 (4)嫁接防病 用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作砧木。 (5)种子处理 用55温水浸种15min,冷却后催芽播种;也可用25%苯来特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洗净后催芽播种。,(6)苗床消毒 播前用敌磺钠、多菌灵等,以1:100的药土比配成药土,进行苗床消毒,也可

7、将药土于定植前穴施或沟施。用药量18.75kg/hm2。 (7)蘸根、沟施、穴施或灌根 定植时蘸根、沟施或穴施,或发病初期灌根,每株灌药液200250ml。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多硫胶悬剂400倍液等,第五章 蔬菜病虫害,黄瓜黑星病,2病原瓜枝孢霉(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枝孢属。,分生孢子梗细长,单生或丛生,淡褐色至褐色,顶部、中部分枝或单枝,基部膨大。分生孢子卵圆形、圆柱形或梭形,单生或串生,多单胞、双胞,偶尔三胞,褐色或橄榄绿色,光滑或具微刺。,3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

8、中或附着在架材等处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 ()传播: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农事操作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侵染:气孔、伤口或幼嫩表皮直接侵入,有再侵染。 ()发病条件:黑星病为低温高湿病害,温度17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寄主表面有水膜,病害极易流行。保护地低温、寡照、田间郁闭、结露时间长、浇水过量、连作等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黄瓜菌核病,2病原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属真菌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子囊盘盘状或杯状,有长柄。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

9、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菌核鼠粪状,形状不规则。,3发病规律 (1)越冬: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菌核在土中可存活13年,干燥条件可存活411年。 (2)传播:通过气流传播。 (3)侵染: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侵染凋谢的花瓣、下部老叶、柱头、幼瓜;或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茎基部。病部产生的子囊孢子和菌丝体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4)发病条件:温度1520,相对湿度高于85%,有利于菌核萌发、菌丝生长和侵入及子囊盘的产生。北方冬春季保护地发病重,连作、偏施氮肥、连雨天、浇水过多、放风不及时等发病重。,4防治措施 (1)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 (2)50温水浸

10、种10min;10%盐水漂种23次。 (3)高畦地膜栽培,滴灌或膜下暗灌法浇水,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瓜、病花,合理灌水,放风排湿,合理密植。收获后深翻,病田夏季灌水浸泡10以上。 (4)40%五氯硝基苯粉剂15kg/hm2,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各15kg/hm2,兑细土250kg拌匀,制成药土撒于土表,随整地耙入土中。 (5)保护地用45%百菌清烟剂、10%腐霉利烟剂熏蒸,用药量3.03.75kg/hm2。 (6)发病前或初期及时喷药防治。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黄瓜细菌性

11、角斑病,2病原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 Dye et Wilkie,属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连接成链状,有荚膜,无芽孢,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3发病规律 (1)越冬: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上的病菌可存活2年以上。 (2)传播:风、雨、水滴、昆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3)侵染:气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病部溢出的菌脓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4)发病条件: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发病适温1826,相对湿度75%以上。温暖

12、多雨、地势低洼、连作、密植、偏施氮肥、昼夜温差大等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长春密刺、全青、宁阳刺瓜、津研6号等。 (2)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3)无病土育苗,露地采用高畦地膜栽培,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保护地适时放风,控制浇水,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深翻。 (4)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5h,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h后洗净凉干。 (5)发病初期及时喷雾防治。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DT)悬浮剂50

13、0倍液,黄瓜白粉病,2病原葫芦科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异名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am DC.),属真菌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瓜类单囊壳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Z.Y.zhao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分生孢子梗不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葫芦科白粉菌闭囊壳扁球形,暗褐色,附属丝菌丝状。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子囊内多有2个子囊孢子。,瓜类单囊壳闭囊壳扁球形,暗褐色,附属丝菌丝状。闭囊壳内有1个子囊,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3发病规律 (1)越冬:

14、北方地区以闭囊壳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周年种植瓜类的南方地区和北方温室内,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上越冬,病害可周年发生。 (2)传播:通过气流传播。 (3)侵染: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4)病菌喜温湿,耐干燥。温度1624、高湿有利于病害流行。保护地一般比露地发病早而重。排水不良、施肥不足、灌水过多、偏施氮肥、通风透光不良等发病重。,4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 (2)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加 强肥水管理,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等。 (3)棚室消毒 保护地在定植前用硫黄粉熏蒸消毒。 (4

15、)药剂熏蒸 发病初期可用百菌清烟剂熏蒸。 (5)喷药防治 发病初期喷雾防治。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03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50350倍液,黄瓜疫病,2病原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属真菌鞭毛菌亚门疫霉属。菌丝无隔,易产生瘤状或节状突起,常集结成束状或葡萄球状,色深,菌丝间可产生淡黄色的厚垣孢子。孢囊梗细长,孢子囊近圆形,无色,有乳头状突起;游动孢子球形或卵圆形,单胞,无色,两根鞭毛;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光滑。,3发病规律 (1)越冬:以菌丝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或未腐熟的肥料中

16、越冬。 (2)传播:游动孢子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土壤耕作等传播,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3)侵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高湿条件下产生游动孢子表皮直接侵入,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潜育期短。 (4)发病条件:病菌发育适温为2830。在适温下,雨季来临早、降雨时间长、雨量大则发病重,保护地的温湿度适合发病。大水漫灌、田间高湿、连作、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等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4防治措施 (1)较抗病的黄瓜品种有中农5号、津研7号、津杂4号、京旭2号等;甜瓜品种有香黄、红蜜脆等。 (2)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5年以上轮作。 (3)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高畦栽培,适当早播,

17、合理浇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4)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30min,清水中浸4h后催芽播种;或用100倍福尔马林浸种30min,洗净后播种。 (5)发现中心病株,摘除病叶,喷雾或灌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也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按1:1混合灌根,每株灌药液0.250.5kg。,黄守瓜,2发生规律 (1)生活习性:我国由北向南每年发生13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杂草根际、土缝间、落叶下越冬。成虫飞翔力强,喜温湿,耐热性强,抗寒力差,有假死性和趋黄性,喜食瓜类幼苗的叶片、嫩茎

18、、花及幼瓜,常引起死苗。产卵量大,卵多产于潮湿的表土内。幼虫孵化后潜入土内为害侧根、主根、茎基部,还可蛀入主根、幼茎及近地表的幼瓜内为害。有转株为害习性,老熟幼虫在被害株根际附近作土室化蛹。 (2)发生条件:一般成虫产卵盛期,若降雨多有利于害虫当年发生。卵耐水及高温能力强,相对湿度低于75%卵不能孵化,湿度愈大产卵愈多。壤土和黏土中卵的孵化率高,发生重。,3防治措施 (1)提早移栽,避开越冬成虫危害盛期;瓜类作物与甘蓝、芹菜、莴苣等间作可减轻为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或在瓜苗周围撒草木灰、麦壳、木屑等,可减少成虫在瓜苗根部的产卵量。 (2)清晨露水未干时,人工捕捉成虫。 (3)可用5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消灭幼虫。 (4)苗期喷药防治成虫。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