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瓜病虫害及防治方法黄瓜病害黄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系常发性病害,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黄瓜白粉病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情发展速度很快,若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措施不当,往往造成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下降,黄瓜早衰,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 黄瓜叶片、叶柄、茎均可染病 但多见于叶片。叶片染病,叶正面出现白色圆斑,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圆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病斑布白灰,长满白色菌丝,并有很多小黑点 。 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 1 倒梨形子囊,内有 8 个椭圆形的子
2、囊孢子。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 1530,相对湿度 75%以上。 发病特点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在保护地黄瓜上、温室花卉上继续为害越冬,并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在 1624的适宜温度和 75%相对温度下,有利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饱和湿度即叶面有水珠的情况下,该菌会吸水破裂而死。高温、高湿又无结露或管理不当,黄瓜生长衰败,则白粉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 2、4、6 号,津杂 1、2 号等。 2 、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3、药剂防治。可选用的保护剂有各种硫制剂,如 50%硫悬浮剂 50
3、0 倍,40%达科宁悬浮剂600 倍,75%百菌清 600 倍,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 600 倍,80%大生 M45 可湿性粉剂 600 倍。可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40%福星乳油 60008000 倍,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 20003000 倍,20%福晴可湿性粉剂 10001200 倍,好力克 43%悬浮剂3000-4000 倍液、25%晴菌唑乳油 50006000 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 62%仙生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等。使用保护剂要早,若病害已盛发,应使用具内吸性杀菌剂,连续 34 次,间隔期一般为710 天。对瓜类
4、比较敏感的药剂主要有粉锈宁、福星,粉锈宁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很好,但不能在黄瓜上使用。因为粉锈宁会严重抑制黄瓜的生长,使用后 1 个月之内黄瓜生长特别缓慢,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使用时要慎重。黄瓜炭疽病症状 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上生橙黄色点状胶质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重者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变黄褐色,逐渐细缩,致幼苗折倒。叶片上病斑近圆形,直径 418mm,棚室湿度大,病斑呈淡灰至红褐色,略呈湿润状,严重的叶片干枯。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症状常具不同表现型,易与叶斑病混淆。主蔓及叶柄上病斑椭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包围主蔓,致植
5、株部分或全部枯死。瓜条染病,病斑近圆形,初呈淡绿色,后为黄褐色,或暗褐色,病部稍凹陷,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后期常开裂。叶柄或瓜条上有时出现琥珀色流胶。 病原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Mont.)Arx异名 Clagenarium(Pass.)Ell.et Halst.称瓜类炭疽菌,属真菌界半知菌类 (无性孢子类 )。载孢体为分生孢子盘,盘状,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初红褐色,后变黑褐色,顶端不规则开裂。刚毛散生,暗褐色,顶端色浅,较尖,基部膨大,正直或微弯,14 个隔膜,大小 4210246(m)。分生孢子梗倒钻形,无色,无隔膜,122435(m)。分生孢子圆
6、柱形,长卵形,两端钝圆,单胞无色,122146(m),内含颗粒状物。附着胞长棒形,稍不规则形,褐色,91056(m)。有性态为 Glomerella lage-narium(Pass.)Stev.称瓜类小丛壳,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囊壳球形,直径 110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甜瓜等葫芦科植物。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株在田间越冬,亦可在温室或塑料温室旧木料上存活。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此外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也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致苗期发病。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孢子萌发适温 2227,病菌生长适温 24,8以下 30
7、以上即停止生长。1030均可发病,其中 24发病重。湿度是诱发本病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大,易发病,相对湿度 87%98%,温度 24潜育期 3 天,相对湿度低于 54%则不能发病。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叶面结有大量水珠,黄瓜吐水或叶面结露,发病的湿度条件经常处于满足状态,易流行。露地条件下发病不一,南方 56 月,北方 79 月,低温多雨条件下易发生,气温超过 30%,相对湿度低于 60%,病势发展缓慢。此外,采用不放风栽培法及连作、氮肥过多、大水漫灌、通风不良、植株衰弱发病重。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 4 号、保护地 1 号、保护地 2 号、9206、早青 2
8、 号、中农 1101、夏丰 1 号。此外,中农 5 号、夏青 2 号较耐病。采用无病种子,做到从无病瓜上留种,对生产用种以 5051温水浸种 20 分钟,或每 50kg 种子用 10%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 50mL,以 0.250.5kg 水稀释药液后均匀拌和种子,晾干后即可催芽或直播。(2)实行 3 年以上轮作,对苗床应选用无病土或进行苗床土壤消毒,减少初侵染源。采用地膜覆盖可减少病菌传播机会,减轻为害;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3)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黄瓜苗经低温处理 7 天后,对炭疽病能产生抗性,这种诱导抗性持续时间可达 8 天。在棚室进行生态防治,即进行通风排湿,使棚内湿度保持在
9、 70%以下,减少叶面结露和吐水。田间操作如除病灭虫、绑蔓、采收等均应在露水落干后进行,减少人为传播蔓延。(4)塑料棚或温室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施药。于傍晚选用 45%百菌清烟剂,每 667 平方米 1 次250g,或喷撒 6.5%甲硫霉威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或 8%克炭疽粉尘剂,每 667 平方米1 次 1kg。隔 911 天 1 次,连续或交替使用。(5)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 25%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或 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6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40%多福溴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1%多抗霉素水剂 300 倍液、68.75%恶唑菌酮
10、锰锌水分散粒剂 800 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30%苯噻氰乳油 1000 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 3000 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 600 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 1000 倍液,隔710 天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6)用添加了蚯蚓粪的土壤种植黄瓜,能明显抑制炭疽病的发生,相对防效达 76.9%。黄瓜菌核病症状 近年黄瓜、水果型黄瓜菌核病在秋冬茬栽培中,有日趋严重之势。塑料棚、温室或露地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菌丝,后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在近地
11、面的茎部或主侧枝分杈处,产生褪色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呈淡褐色,高湿条件下,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病茎髓部遭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叶柄、叶、幼果染病初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菌核一般长在腐败了的茎基部或烂叶、叶柄、瓜条等组织上,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腐败,故植株不表现萎蔫,最后病部以上叶、蔓萎凋枯死。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称核盘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菌核初白色,后变为黑色鼠粪状,由暗色的皮层和无色的髓部构成,每个菌核可产生 19 个子囊盘。子囊盘盘状,初淡黄褐色,后变褐色,直径 1
12、.77.0mm,有多数平行排列的子囊和侧丝。子囊圆筒形,无色,11013056.5(m),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至梭形,7.51134(m)。干燥条件下,菌核存活 411 年,水田经1 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一般 315mm,有的可达 67cm,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逐渐展开呈杯状或盘状,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高达 90cm。除侵染葫芦科外,还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多种蔬菜。035菌丝均能生长,菌丝生长及
13、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 35%,50%经 5 分钟致死。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或遗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散放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叶片,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24 月及 1112 月适其发病,北方 24 月和 1011 月发生多。本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 85%,温度 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
14、、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此外,定植期对发病有一定影响。防治方法 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1)农业防治: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 25cm,将菌核埋人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 10%盐水漂种 23 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
15、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 50%异菌脲或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配成药土耙入土中,667 平方米用药 1kg 对细土 20kg 拌匀;种子用 50%温水浸种 10 分钟,即可杀死菌核。(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 29%或 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 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5)茎部涂抹防治 当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可以用小刀将白色菌丝和腐烂组织刮掉,露出新组织,然后用多菌灵原药或异菌脲原药直接涂抹上去,当天控
16、制病情发展,第二天便可治愈,只要病斑还未绕茎 1 周,用此法就可治好。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前期不易发现,可在叶部发病后,利用中午高温光线强时,到棚中查找表现出萎蔫状的植株,便是感染了菌核病。(6)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 10%腐霉利烟剂,每 100 立方米 1 次2540g,熏 1 夜,隔 810 天 1 次,连续或与其他方法交替防治 34 次;或喷撒 5%百菌清粉尘剂,每 667 平方米 1 次 1kg;或喷洒 25%咪鲜胺乳油 1000 1500 倍液或 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 700 倍液、50%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
17、0 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0%乙烯菌核利悬浮剂 800 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60L,隔 89 天 1 次,连续防治 34 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 50 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使用腐霉利的采收前 5 天停止用药。黄瓜病毒病病原 BPYV,CGMMV,CMV,WMV-2,ZYMV 症状病毒病的发生往往由一种病毒单独侵染或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所致,症状明显区别于其他侵染性病害。例如,黄瓜花叶病毒病(CMV)为系统侵染,新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状,病叶小且皱缩,叶片变厚,严重时叶片反卷。茎部节间缩短
18、,茎畸形,严重时病株叶片枯萎,瓜条呈现深绿及浅绿相间的花斑,表面凹凸不平,瓜条畸形。黄瓜绿斑花叶病毒病(CGMMV)分绿斑花叶和黄斑花叶两种类型,绿斑花叶型苗期染病幼苗顶尖部的 23 片叶呈亮绿或暗绿色斑驳,叶片较平,产生暗绿色斑驳的病部隆起,新叶浓绿,叶片变小,引起植株矮化,叶片斑驳扭曲;瓜条染病,在瓜表面出现浓绿色花斑,有的产生瘤状物。黄斑花叶病型其症状与绿斑花叶型相近,但叶片上产生淡黄色星状疱斑,老叶近白色。 发病规律 种子或土壤带毒,多以蚜虫作为传病媒介,田间农事操作和汁液接触也可传毒。高温、干旱环境下发病重,此外,缺肥、缺水和管理粗放时,发病亦重。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中农 7 号
19、、中农 8 号、津春 4 号等品种抗病性较强。 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将种子用 10的磷酸二钠溶液浸种 20 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或将干燥的种子置于 70恒温箱内干热处理 72 小时。 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及时追肥、浇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绑蔓,摘瓜时要先“健”后“病”,分批作业。接触过病株的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洗净。清除田间杂草,消灭毒源,切断传播途径。 防治蚜虫:从苗期开始喷药防蚜,可喷 20火扫利乳油 3 000 倍液,或 25功夫乳油 3 000 倍液,或 40氰戊菊酯 6000 倍液,重点喷展开的大叶片的背面和嫩叶等蚜虫隐蔽处。物理防蚜,覆盖银灰色避蚜纱网或挂银
20、灰色尼龙膜条避蚜,或进行“黄板诱蚜”(在棚室内悬挂黄色木板或纸版,其上涂抹机油,吸引蚜虫并将其黏住)。露地栽培时,6 月底至 7 月初进入雨季后,蚜虫就不会再造成严重危害了。 药剂防治:目前尚无防治病毒病的理想药剂,可试用以下 3 类阻止剂。 一是病毒钝化物质,如生豆浆、牛奶等高蛋白物质,清水稀释 100200 倍液喷于黄瓜植株上,可减弱病毒的侵染能力,钝化病毒。 二是保护物质,例如褐藻酸钠(海带胶)、高脂膜(棕榈醇、月桂醇)等喷于植株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和减弱病毒的侵入,通气透光,不会影响蔬菜的生长,且不会产生抗药性。每 667 平方米可用 27%高脂膜乳剂 500 克加水 75100 千
21、克,混匀喷雾,每 7 天 1 次,共喷 23 次。 三是增抗物质,被植株吸收后能阻抗病毒在植株体内的运转和增殖。可喷施 NS-83 增抗剂(混合脂肪酸)100 倍液,共喷 3 次,定植前 5 天 1 次,定植前 2 天 1 次,定植后再喷 1次,可钝化 TMV 病毒。也可用病毒 A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05抗毒剂 1 号水剂 300 倍液,或 20病毒净 500 倍液,或 15的植病灵乳剂 1 000 倍液。还可喷病毒快克、病毒 KII、病毒宁等药剂,每隔 57 天喷 1 次,连续 23 次。黄瓜灰霉病(Cucumber gray mold) 症状 主要为害幼瓜、叶、茎。病菌多从开败
22、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幼瓜扩展,致脐部呈水渍状,幼花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霉层。较大的瓜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并生灰霉,后霉层变为淡灰色,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长、腐烂或脱落。叶片一般由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形成直径 2025 毫米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烂瓜或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植株枯死。防治方法 采用生态防治变温管理,抑制病菌滋生,结合初发期用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及喷雾法或交替轮换等施药技术。(1)棚室搞好生态防治,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
23、制浇水,适时晚放风,提高棚温至 33则不产孢,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2)加强棚室管理。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透光。(3)棚室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用 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 200250克或 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 250 克,熏 34 小时,粉尘法于傍晚喷撒 5灭霉粉尘剂,或 5百菌清粉尘剂,或 6.5甲霉灵粉尘剂(万霉灵 5),每亩次 1 公斤,隔 911 天1 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法交替使用 23 次。(4)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喷洒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 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
24、001500 倍液、对苯并米唑类产生抗药性地区,选用 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万霉灵 1)、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万霉灵 2。后同)、50多霉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得益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上述杀菌剂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发病后用药,应适当加大用药量,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黄瓜疫病病原 Phytophthora melonis 症状 黄瓜疫病发展快,条件适宜时常令人感到猝不及防。成株及幼苗均可染病,能侵染叶片、茎蔓、果实等。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暗绿色病斑,幼苗呈水浸状萎蔫,病部缢缩,病部以上干枯呈秃尖状。子
25、叶发病时,叶片上形成褪绿斑,不规则状,湿度大时很快腐烂。茎基部发病时,病部缢缩,幼苗倒伏,常被误诊为枯萎病。成株染病,多在茎基部,初期在茎基部或一侧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病部缢缩,使输导功能丧失,导致地上部迅速萎蔫,呈青枯状。此病在田间干旱条件下呈慢性发病症状,并且可以造成其他病菌的复合侵染,浇水后病情加重,植株很快死亡。茎节处染病,形成褪绿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迅速发展包围整个茎,病部缢缩,病部以上萎蔫。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大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展快,扩展到叶柄时叶片下垂。干燥时呈青白色,湿度大时病部有白色菌丝产生。瓜条染病,形成水浸状暗绿色病斑,略凹陷,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白色
26、稀疏菌丝,瓜软腐,有腥臭味。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发病适温为 2830,土壤水分是影响此病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夏季温度高、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疫病容易流行,为害严重。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连作等易发病。设施栽培时,春夏之交,打开温室前部放风口后,容易迅速发病。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春 3 号、津杂 3 号、津杂 4 号、中农 1101、龙杂黄5 号、早丰 2 号等。选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育苗。采用高畦栽培,覆盖地膜,减少病菌对植株的侵染机会。避免大水漫灌,避免土壤和空气的湿度过高。露地栽培
27、时,雨季 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后及时拔除。种子和土壤消毒:种子消毒的有效方法是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浸种 30分钟,而后催芽、播种。苗床或棚室土壤消毒的方法是,每平方米苗床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8 克与土拌匀撒在苗床上,保护地栽培时于定植前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750 倍液喷淋地面。药剂防治:防治露地黄瓜疫病的关键是从雨季到来前一周开始喷药,每 7 天 1 次,连喷 3 次。可选用的药剂有 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叶霉杀星可湿性粉剂 1 2001 600 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等。实践表明,
28、在发病前用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1:08:200 倍的波尔多液喷雾保护,防治效果很好。也可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40增效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5多效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灌根,每 57 天 1 次,连灌 3 次,每株灌根用药液 250500 克。黄瓜蔓枯病又称黑腐病,各地均有发生,侵染叶片、茎蔓和果实,是黄瓜、水果型黄瓜生产上的常发病害。症状 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有的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上生许多黑
29、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上病斑直径1035mm,少数更大;蔓上病斑椭圆形至梭形,白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后期病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导致“蔓烂”。病原 Ascochyta cucumeris Fautrcy et Roumeg ure 称黄瓜壳二孢,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分生孢子器生在叶面,散生或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露出,孔口呈乳头状突起,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直径 115140m,高 85120m;器壁膜质,浅褐色,由数层细胞组成,壁厚 57m,内壁无色,形成产孢细胞,上生分生孢子;产孢细胞瓶形,单胞无色,4634(m);分生孢子圆柱形至椭圆形,两端
30、钝圆,五色,中央生 1 隔膜,偶见单胞,分隔处稍缢缩或无,大小 6.511.52.74(m)。除侵染黄瓜外,还为害丝瓜、冬瓜、笋瓜、南瓜、蛇瓜、葫芦、佛手瓜等。有性态为Mycosphaerella cit-rullina(C.O.Smith)Grossenb.称瓜类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座生在寄主表皮下,近球形,有孔口,直径 96110m。子囊圆筒形,33.8787.813(m)。子囊孢子近纺锤形,双胞,10.415.63.98.3(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座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架杆、温室、大棚棚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
31、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引致子叶染病。成株由果实蒂部或果柄侵入,平均气温1825 ,相对湿度高于 85%,在黄瓜栽培 7583 天后,病菌数量出现一次高峰,尤其是阴雨天及夜晚,子囊孢子数量高,夜间露水大或台风后水淹易发病,土壤水分高易发病,北方夏、秋季,南方春、夏季流行。此外,连作地、平畦栽培,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肥料不足、寄主生长衰弱发病重。防治方法 (1)实行 23 年轮作。(2)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及时清除病株,深埋或烧毁。(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4)选用抗病品种如万青、春燕等。(5)对种子进行消毒。(6)发病初期喷洒 25%咪鲜胺乳油 1
32、000 倍液防效优异,此外还可选用 40%氟硅唑乳油 40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50%咪鲜胺锰盐乳油 1500 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 1000 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 1000 倍液、2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 2000 倍液,掌握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隔34 天后再防 1 次,以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用药。也可用上述杀菌剂 50100 倍液涂抹病部。(7)棚室保护地用 45%百菌清烟雾剂,每 100 立方米用药 2540g,分放 56 个点,由里向外点燃,熏 1 夜,隔 6 天 1 次,连熏 23 次。防治黄瓜蔓枯病也
33、可用 3BC660 型温室病害臭氧防治器,臭氧浓度控制在 0.0610E6mgkg 处理 20 分钟以内防治黄瓜霜霉病防效 90%100%。此方法十分有效,但必须严格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否则会造成全棚毁秧。使用百菌清的采收前 10 天停止用药。黄瓜黑星病病原 Cladosporiumcucumerinum 症状 黄瓜黑星病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会侵染发生,为害部位有叶片、茎、卷须、瓜条及生长点等,以植株幼嫩部分如嫩叶、嫩茎和幼果受害最重,而老叶和老瓜对病菌不敏感。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侵染嫩叶时,起初在叶面呈
34、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 25 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嫩茎染病,初为水浸状暗绿色菱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生长点染病时,心叶枯萎,形成秃桩。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幼瓜和成瓜均会发病。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俗称“冒油”),凝结成块。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湿度高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接近收获期,病瓜暗绿色,有凹陷疮痂斑,后期变为暗褐色,空气干燥时龟裂,病瓜一般不腐烂。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发病规律 病菌以
35、菌丝体附着在病株残体上,在田间、土壤、棚架中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主要靠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薄膜内侧及叶片表面结露时易发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品种之间对黑星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天津黄瓜研究所培育的保护地品种津春 1 号高抗黑星病兼抗细菌性角斑病等多种病害。也可选用叶三、白头翁、中农 13 号、吉杂 2 号等高抗黑星病品种。中农 7 号等保护地栽培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也较强。种子消毒:用 5560温水浸种 15 分钟,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20 分钟后
36、冲净催芽。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 03的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设施消毒:定植前用烟雾剂熏蒸棚室(此时棚室内无蔬菜),杀死棚内残留病菌。生产上常用硫磺熏蒸消毒,每 100 立方米空间用硫磺 025 千克、锯末 05 千克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 1 夜。加强管理:黑星病属低温高湿病害,早春大棚及冬季温室经常发生,加强田间管理,栽培时应注意种植密度,升高棚室温度,采取地膜覆盖及滴灌等节水技术,及时放风,以降低棚内湿度,缩短叶片表面结露时间,可以控制黑星病的发生。药剂防治:黑星病的防治重点是及时,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及时喷药防治,如果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病害得到进一步蔓延,就会给防治带来困难。
37、发病初期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 1 000 倍液,或 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2农抗 BO10 水剂 200 倍液,或 50甲米多可湿性粉剂 1 5002000 倍液,或 70代高乐可湿性粉剂 8001 200 倍液,或 40杜邦福星乳油 8000 10000 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1 000 倍液等药剂喷雾,每 7 天 1次,连续防治 34 次。发病前用 10百菌清烟剂预防,每 667 平方米用药剂 250300 克,根据天气情况,每隔 710 天施药 1 次,连施 3 次。如果发病后开始熏烟,效果差。黄瓜绿
38、斑花叶病症状 黄瓜绿斑花叶病分绿斑花叶和黄斑花叶两种类型。绿斑花叶型苗期染病幼苗顶尖部的 23 片叶子现亮绿或暗绿色斑驳,叶片较平,产生暗绿色斑驳的病部隆起,新叶浓绿,后期叶脉透化,叶片变小,引起植株矮化,叶片斑驳扭曲,呈系统性传染。瓜条染病现浓绿色花斑,有的也产生瘤状物,致果实成为畸形瓜,影响商品价值,严重的减产 25左右。黄斑花叶病型其症状与绿斑花叶型相近,但叶片上产生淡黄色星状疱斑,老叶近白色。病原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简称 CGMMV 称黄瓜绿斑花叶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杆状,粒子大小 30018 纳米,超薄切片观察,细胞中病毒粒子排列
39、成结晶形内含体,钝化温度 8090,10 分钟,稀释限点 1000000 倍,体外保毒期 1 年以上。可经汁液摩擦、土壤传播,体外存活期数月至 1 年,除侵染黄瓜外,还可侵染西瓜、瓠瓜及甜瓜。该病毒在黄瓜上有两个变种,即绿斑花叶病和黄斑花叶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子和土壤传毒,遇有适宜的条件即可进行初侵染,种皮上的病毒可传到子叶上,21 天后致幼嫩叶片显症。此外,该病毒很容易通过手、刀子、衣物及病株污染的地块及病毒汁液借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毒,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遇有暴风雨,造成植株互相碰撞、枝叶摩擦或锄地时造成的伤根都是侵染的重要途径,田间或棚室高温发病重。防治方法 (1)选用中农 7 号、8
40、 号、春秋绿、津春 4 号等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施用无病毒的有机肥,培育壮苗;农事操作应小心从事,及时拔除病株,采种要注意清洁,防止种子带毒。(2)在常发病地区或田块,对市售的商品种子要进行消毒。种子经 70处理 72 小时可杀死毒源,也可用 10磷酸三钠浸种 20 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23 次后晾干备用或催芽播种。(3)打杈、绑蔓、授粉、采收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中耕时减少伤根,浇水要适时适量,防止土壤过干。(4)发病初期喷洒 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或 75克毒灵水剂 700800 倍液、30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NS-83 病毒诱导剂 100
41、 倍液、植物病毒钝化剂 912,每 667 平方米用 75 克加 1kg 开水浸泡12 小时对水 15kg 喷洒。此外喷洒高锰酸钾 1000 倍液或硫酸锌 1500 倍也有一定效果。黄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 )俗称“黑毛”“跑马干”等,是黄瓜的最重要的常发性病害,防治不力会造成严重损失。该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冬瓜、丝瓜等。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卷须、蔓和花梗也可受害。初在叶片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水渍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紫黑色霉层。叶正面病斑初黄色,边缘不明显,后变黄褐色。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卷缩、干村,仅留心
42、叶。 病原 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urt.) Rostov)。 发病特点 黄瓜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在周年栽培黄瓜的地区,秋季病菌从露地随气流传到保护地黄瓜上为害。春季又从保护地传至露地黄瓜上,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但在冬季不种黄瓜的地区,对其传播、越冬场所及方式还不清楚。湿度是该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当温度在1620,相对湿度 85%以上,尤以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时,病菌侵入最快。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如津研 2 号、4 号,津杂 3 号,沪 5 号黄瓜、沪 58 号黄瓜、宝扬 5 号、洋泾黄瓜、协作 17 号、
43、宝杂 2 号、宝杂 3 号等、中农 5 号等。密刺类品种不抗病,但具早熟、丰产之优点。2.农业防治 施足底肥,施有机肥每亩 5000 公斤,浇透底水,培育无病壮苗;适时埂式移栽,地膜覆盖,膜下浇暗水;定期追肥,及时摘除病叶于田外深埋。3.生态防治 保护地采用利于黄瓜生长发育而抑制病菌的环境条件,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一是改变浇水时间,晴天的早晨或上午浇水,浇后闭棚升温至 33保持 1 小时后放风,反复23 次。二是科学放风,严格控制湿度和温度。大田白天温度应保持在 2530,高于3132时,应放风,先开顶风,秋春季气温高时结合放腰风或后墙风。夜间温度 1113,白天相对湿度 75%80%,有利于
44、黄瓜光合作用。夜间相对湿度 80%85%,可减少养分消耗,抑制病菌侵入。4.药剂防治 加强田间病情调查掌握发生动态:在病害进入始发期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查见水浸状中心病株后 57 天,或大量出现水浸状病斑后 12 天,参考叶片的病斑由水浸状发展为多角形,叶背出现霜霉层及未来天气转阴或有重雾、露及下雨等情况发报,即为参考防治适期。在病害始见后 35 天用药,用药间隔期 710 天左右,连续 35 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在发病初期治疗性防治药剂可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亩用量 100 克);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亩用量 100 克)
45、;52.5%抑快净水分散性粒剂 20003000 倍液(亩用量 4050 克);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亩用量 100 克)等喷雾。发病前预防性防治可选用大生-45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亩用量 125 克);40达科宁悬浮剂 600 倍液(亩用量 165 克);56靠山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亩用量 150200 克);80山德生可湿性粉 600800 倍(亩用量 150180克);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亩用量 100 克);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亩用量 100 克)等喷雾。发病前可选用 5%百菌清粉尘,每亩 1 千克,每 910
46、 天喷 1 次,或 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 千克,每 79 天熏 1 次。熏烟于晚上闭棚时始,翌日清晨放风。药剂应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黄瓜细菌性缘枯病黄瓜细菌性缘枯病在部分地区和一些年份危害严重。症状 叶部发病,最初在水孔附近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淡褐色不规则病斑,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大呈现 V 字形,病斑似水烫过。叶柄、茎卷须上的病斑也为水渍状呈褐色。瓜条从尖端开始软化。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大量乳白色菌脓,严重时瓜条会软化。侵染途径及防治条件 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由叶缘水孔等自然孔侵入,在棚室靠气流,灌水等田间作业传播和重复发生需要高
47、湿,降雨、叶面结露,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病斑出现多。黄瓜叶缘吐水有种于病菌活动侵入,黄瓜长势弱,病害发生严重。防治方法1、露地推广避雨栽培,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 2春雷霉素(加收米)液剂 2654mg/L 或 47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 1200 倍液、60琥铜.乙铝.锌可湿粉剂 500 倍液、53.8可杀得干悬浮剂 1000 倍液,667 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 6075(L),连防 34 次。2、保护地黄瓜重点抓好生态防治,方法见霜霉博
48、 须用药时可选粉尘法:喷撒 10乙滴粉尘剂,或 5百菌清或 10脂铜粉尘剂,每 667 平方米次 1kg。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角斑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普遍发生,尤其是东北、内蒙古等保护地黄瓜和华北春大棚发病严重。病叶率有时高达 70%左右,是保护地黄瓜重要病害之一。黄瓜受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商品价值。 症状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子叶发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脓,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茎、叶柄、卷须发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瓜条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下扩展,并沿维管束逐浙变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瓜条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而用错药,使病害屡治不愈。一般霜霉病叶片病斑背面有黑色或紫色霉层,病斑后期不穿孔,瓜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