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方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303012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21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沈 大伟教授是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 ,现 任 美 国 乔 治 华 盛 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 、 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 , 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项目高级客座研究员等职 。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十分活跃,因为新现象 、新资料和新方法不断推动着它的发展 。这并不是新现象,因为中国研究需要对中国的内部事件和对外关系作出及时反应 。回顾历史,美国的汉学研究可以被分为五个主要时期,我称之为中国学研究的“五代 ”。第一代 :精英中心主义20 世纪 50 年代,研究资源主要集中于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研究,包括其制度 、领导人和意识形态 。美国汉学家们最初致力于研究新中国有哪些因素是

2、“新 ”的和“共产主义 ”的,哪些是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哪些是独特的 “中国特色 ”。这种 “制度地图 ”式的研究是美国新中国研究重要的第一步 。中国的 意 识 形 态 、“苏 联 化 ”现象 、中苏关系恶化以及 1955年万隆会议以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都受到密切关注 。在中共八大之后,特别在 1959 年庐山会议后,美国学者发现中国政府内部有分裂的迹象,这引起对党内精英政治动态的关注 。尽管学者们不能进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仍然尽量运用归纳法来理解和评价中国的事情 。南加州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研究方面的重镇 。当然,中国研究也受到演绎法的影响,一些学者将苏联研究中得出的理论框架加之于中国 。由

3、于中国当时的封闭状态,美国学者们只能从香港和台湾等地进行远距离研究 。他们当时只能用研究苏联的方式研究中国,于是中国研究成了所谓 “克里姆林学 ”( Kremlinolo-gy) 的一个变种: “北京学 ”( Pekingology) 。资料不足和研究方法的制约导致了一种精英中心(而非社会中心)的视角,中国被视为一个由领袖 、纪律和意识形态严格管控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种研究态势一直持续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 ”前夕 。第二代 :三个研究重点“文化大革命 ”改变了美国学者的研究议程,并导致美国中国研究第二代的兴起 。精英政治研究仍然是首要研究重点,但学者们已经开始通过红卫兵小报之类的

4、渠道了解中国内部的派系斗争,抛弃了以往认为精英集团内部是高度同质和团结的传统印象 。除此之外, “文革 ”运动本身也开始成为第二重要的研究议题 。学者们极力试图解释这场动乱揭示出的中国社会的本质因素及其变化 。第三个研究重点是作为一个机构和一个内政行为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三个研究重点是第二代中国学的特点,约持续到 70 年代末 。第三代 :走向微观第三代研究从 1980 年持续到 1989 年 。在这期间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开始允许美国学者到中国实地考察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美邦交的正常化,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各种社会部门和各色人等都成为了观察和采访的对象,包括政府官员 、个

5、体户 、工人 、农民 、移民 、青年人 、老年人 、知识分子和学生等 。这一阶段的研究更新了美国学界对中国制度的看法,也为美国学者提供了关于中国政治决策过程更为完善和实证的知识 。学者们也能够采访到一些中层官员和专家,这促进了对中国外交事务和国际关系的研究 。因此,中国改革过程中很多 “神秘 ”的事物被揭开面纱,这个过程使美国学者认识到中国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化 。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即更加侧重于对某个具体地方或部门的精细研究,但是同时却失去了宏观上的总体把握 。第四代 :解放军研究升温20 世纪 80 年代末发生的一系列前所未有和无法预测的社会运动吸引了太多学术关注 。

6、巧合的是,此时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恰好刚刚被翻译成英文并在欧洲和美国发表,这促使很多学者从市民社会发展这一角度来看待 80 年代末的社会运动 。90 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受到非同寻常的关注,包括它在国内政治中的影响和在 19951996 年台湾海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 。解放军研究第一次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研究下一个重要子课题 。第五代 :更加全面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美国的中国研究一方面更加关注中国内部的政治经济新变化,另一方面开始关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 。中国经济在 1992 年邓小平 “南方谈话 ”之后繁荣起来,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涌现,甚至出现了一些群体性事件

7、,这些都成为新的研究对象 。1997 年到2003 年期间的领导人接班问题使精英政治的研究范式在中国学领域再次复兴 。然而学者们不再仅仅关注中央政治局,而是开始从制度角度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 2012 年第十八次党代会之际,美国学者们将重点放在中国共产党权力的稳定性 、适应性和持久性上面 。第五代学者的另一个趋势是关注对外关系和军事领域,其原因是中国国际化和解放军现代化脚步的加快 。中国的对外双边关系和中国在区域性和国际性组织中的多边行为也引起关注 。虽然从事解放军研究的人数仍然不多,但这方面的兴趣却在上升 。趋势 :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微观后三个阶段的研究展现给世界

8、的是一个多样化的中国 。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的多样性总体上是好事情,但也会导致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越来越微观,结果越来越难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 。其后果之一就是美国新一代的汉学家对政策事务不感兴趣,或者说不想成为“公共学者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研究工作的微观性质,另一方面也是美国的学术任期制和学者追求学术生涯成功的压力所导致的 。美国中国研究的变化不仅仅是由于中国本身的复杂性,也由于资料的日益丰富 。各级政府的档案资料和文件 、对各类人群的采访记录 、人类学和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数据 、大量的出版物以及网络和电子信息,使现在的汉学家们面临着与 50 多年前截然相反的问题 资源

9、的泛滥 。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将成为新的挑战 。除了中国的新变化和新资源,渐成主流的 “学术性 ”规范也在影响着中国研究的议题设置 。学者在研究中经常引入某种分析和解释范式,或者干脆将其他领域的理论范式在中国研究中套用 。例如, 20 世纪70 年代盛行的利益集团理论和 90 年代的 “市民社会 ”概念都被用来分析中国 。结果,这些范式都未能很好地 “适用 ”于中国的现实,说明这种做法或许具有理论意义,却无法解释现实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做得都好 。我在这里仅简短地回顾了社会科学方面的历史,在历史和人文学方面另有丰富的文献 。目前一个日益重要的趋势是,中国不再仅仅留给汉学家

10、们去研究 很多来自其他领域和学科的专家现在也开始对中国进行比较研究 。此外,大批留学后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在过去的 30 年中也为美国的汉学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当代中国学在美国仍然保持着强劲和平衡的发展势头 。虽然存在过于微观的研究导向和过分注重理论研究等不足,但是总体来说,美国的汉学研究依然活跃而健康 。(张小溪 /译 )方时姣20 世纪 90 年代初,西方学者开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平台上探索自然资本的相关问题,并把它纳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促进了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 。90 年代中期以来,生态服务理论受到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广泛青睐,成为西方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 。西方

11、生态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理论观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主流学派的理论发展已经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走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论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的多样性也成为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自然资本理论是其基石早 在 1990 年 皮 尔 斯( Pearce) 和图奈 ( Turner)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一书中,把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理解为人造资本,与之相对应,又提出了 “自然资本 ”的新概念,但没有对其作明确的界定 。1993 年,皮尔斯提出用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 、人力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皮尔斯研究的基础上, 1995 年,世界银行明确将人类拥有的资本划分为四大类

12、:人造资本 、人力资本 、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 。从 1996 年戴利( Daily)发表 超越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之后 10 多年间,西方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的生态经济学专著中都会研究自然资本理论 。尤其是美国的保罗 霍肯 ( Paul Hawken) 1999年在美国出版了 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 的生态经济学力作,使西方生态经济学沿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自然资本理论回应了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两个根本观点:一是肯定了在当今“满的世界 ”中,剩余的自然资本已经取代人造资本成为社会生产的稀缺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二是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基本上是互补性的,生产越多人造

13、资本,在物质上就需要越多的自然资本,而 “在一个满的世界,任何人造资本的增加,都是以自然资本及服务为代价的 ”。戴利 、霍肯等人在他们的论著中,以开创性思维详细阐明了生态经济学关于自然资本的这两个基本观点,实际上成为西方生态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理论支撑点 。如果生态经济学不能确立自然资本论的这两个基本观点,那么生态经济学最终就会被新古典经济学吞噬而不复存在 。生态服务理论是最新前沿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平台上研究生态服务理论,是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问题 。因为这个理论使生态经济学理论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从难以检验转向可以检验,极大增强了生态经济学

14、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戴利 1997 年主编的 自然的服务 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 一书,综合地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各个方面,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科斯坦扎( Costanza)等著的 生态经济学导论 的出版,特别是科斯坦扎等在 自然 杂志上发表的题为 世界生态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 的论文,全面肯定了生态系统及自然资本为人类福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此以后,生态服务价值及评估就成为学者们的热点选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根据戴利 、科斯坦扎和卢伯钦科( Lubchenco)等人对生态服务的定义,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福祉的贡献,在本质上是生态

15、系统对人类提供的各种生态惠益,它既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产品,也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它们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简称生态服务 。生态服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生态服务的价值构成与评估,现在已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对地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是科斯坦扎等人的研究成果 。他们综合了国际上已有的各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不同方法,最先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自然资本进行核算 。其研究成果在 自然 杂志公布后,引起国际学术界对生态服务价值的极大关注,也为如何实现生态服务价值提供了学术平台 。发展新趋势从国际生态经济学思想发展史来看,西方生态经济学主流学派的理论发展,已经从

16、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走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从而使其演变成为可持续性科学,其发展的新趋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生态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及研究对象已从 “相互关系论 ”走向 “可持续性论 ”。在国际生态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初期,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适应 、相互作用的发展关系,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1990 年首届国际生态经济学讨论会的题目与中心议题就是 “生态经济学:可持续性的科学与管理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讨论已经形成热潮 。进入90 年代后,科斯坦扎等人一方面重申 “生态经济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

17、讲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明确地把生态经济学定义为 “可持续性的科学 ”。他在生态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的论文集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个观点 。这样, “可持续性论 ”就占据了西方生态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第二,生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及研究主题,已经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变为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论 。生态经济学把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探索两者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以解决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发展关系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 。阐明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和实现途径,就成为生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及研究主题 。第三

18、,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由 “生态 经济 ”二维复合系统扩展到 “生态 经济 社会 ”三维复合系统 。即生态向度是以生态发展为基本内容;经济向度是以经济发展为基本内容;社会向度是以社会发展为基本内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西方生态经济学已经走向可持续性科学 。在西方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本理论是 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生态服务理论是其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问题 。其理论发展是处于一种开放的系统之中的,无论是主流学派,还是非主流学派,他们的思想理论观点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西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大量采用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的方法,力求用经济

19、学模型表达生态经济学理论,构建生态经济学的生态经济模型,也成为目前西方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作者单位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肯尼迪学院拟于 7 月 10 日至 11日举办主题为 “跨学科分析北美变革中的连贯性 ”的学术会议 。2008 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竞选人奥巴马提出了 “变革 ”的口号,令人耳目一新 。“变革 ”往往会带来很多与之相关联的内容,包括持续与断裂 、希望与威胁 、进步与停滞 、机会与危机等等 。这些都是对 “变革 ”的解读,而变革这一思想也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会议希望以 “变革 ”为主题,从

20、跨学科的视角讨论北美地区历史 、文化 、文学 、政治 、社会和经济中 “变革 ”的进程及其表现形式,并希望通过对 “变革 ”含义的深入探讨,引起研究者对未来的深层思考 。此次会议将进行六个小组讨论,其主题分别为:变革的媒体代表;宗教与社区中的变革因素;变革中的政治修辞;种族与移民视角的转移;民族形象的不连贯性;文学层面看变革 。参加会议的学者主要是来自德国 、英国 、加拿大 、美国等高校的教授,美国著名学者戴维 哈 维( DavidHarvey) 、美国文化与思想史学家保罗 博耶( Paul S. Boyer)等将作主题发言 。6 月 23 日至 26 日,第五届 “文明社会历史中的层级和权力

21、 ”国际会议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本次会议是由俄罗斯科学院非洲问题研究所和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共同组织的 。会议召集人是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 Herbert Barry III教 授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Douglas R. White 教授和俄罗斯国立大学的 Andrey Koro-tayev 教授 。会议的目的是寻求研究统治方式进化和选择的科学方法 。会议指出,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许多独立的群落或联合或被征服从而组成一个统一的部落 、国家或帝国,其中一些帝国和国家后又分裂,也有一些群落始终保持独立 。产生群落首领或国家领导人的方式有世袭 、武力征服 、精英推荐 、由一些人或所有成年人正式选举等

22、 。为了适应历史和环境的需要,当文化习惯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统治方式也随之改变 。不同的统治方式下,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也不同,同样的群落或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统治方式区别很大 。这可以理解为人类适应进化的不同技巧 。此次会议的议题还有传统和工业社会中的侵略与权力控制,文化因素在国家和人民关系中的角色,文明社会历史中的专制主义,宏观进化:层级 、结构 、法律和自我管理等 。第十一届亚洲逻辑学会议于 6 月 22 日至 27 日在新加坡举行,会议主要讨论数理逻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及其应用 、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学和哲学的逻辑学 。来自亚太地区逻辑学领域的众多学者围绕构造性数学 、模型论及其应用 、非

23、经典逻辑学 、科学哲学与逻辑学 、证明论 、集合论等多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Peter Koellner、德国海德堡大 学 的 Klaus Ambos-Spies、日 本 神 户 大 学 的 ToshiyasuArai、加拿大约克大学的 Ili-jas Farah 等 逻 辑 学 领 域 的众多知名学者作了主题发言 。亚洲逻辑学会议一般由亚太地区的国家或地区轮流举办,通常由符号逻辑学会主办,现在已被认为是逻辑学领域中的主要会议,目的是推动数理逻辑学在亚太地区的发展,为亚太地区逻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信息和意见的平台 。该会议自从 1981年在新加坡首次举办之后每三年举行一

24、次,从 2008 年起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 。6 月 22 日至 24 日,剑桥大学举行了主题为 “19482009 年阿拉伯犹太人文化 ”的学术会议,为研究阿拉伯犹太人的文化提供了新视角 。20世纪,阿拉伯犹太人从摩洛哥 、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来到以色列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很少研究这一批阿拉伯犹太人的复杂身份及其对中东文化的影响 。此次会议考察了以色列政府吸纳阿拉伯犹太人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阿拉伯犹太人的文学和巴勒斯坦文化的影响 。剑桥大学中东和伊斯兰教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YasirSuleiman 教授说, “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阿拉伯犹太人是阿拉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阿拉

25、伯半岛 、西班牙 、伊拉克 、埃及和地中海东部地区,阿拉伯犹太人在创造阿拉伯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会议将通过展示阿拉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剑桥大学的 Gregor Schwarb 认 为 ,展示阿拉伯犹太人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助于解开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长期分裂的谜团 。通过这种方式,将有望促进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相互理解 。研究表明,许多阿拉伯犹太人很为他们的阿拉伯传统骄傲,然而大部分人却把他们看做 “被遗忘的流亡者 ”,认为他们与巴勒斯坦其他流亡者没什么区别 。最近,一个父母都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以色列犹太人群体写了一封公开信指出, “伊斯兰文化 、中东文

26、化和阿拉伯文化共同构成我们的身份,我们无法切断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即使能够切断,也不应该切断 。”他们补充道, “以色列与阿拉伯 、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割裂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这割裂了我们的身份和我们的灵魂 。”柏林自由大学将举办国际会议跨学科分析北美变革中的连贯性剑桥大学 “19482009 年阿拉伯犹太人文化 ”研讨会提供了研究阿拉伯犹太人文化的新视角第十一届亚洲逻辑学会议讨论逻辑学和科学哲学有关问题第五届 “文明社会历史中的层级和权力 ”国际会议寻求研究统治方式进化和选择的科学方法西方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美国的中国研究60年沈大伟 (David Shambaugh)海外中国学 环球学讯 学术动态 沈大伟(张小溪 、褚国飞 、李彩艳 /编译 )17域外本版编辑 :范勇鹏电话 :010-84048450E-mail:2009 年 7 月 2 日 星期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