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y 86357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常见財务报表操纵手段与审计对策研究 主题词:财务报表会计舞弊报表操纵审计对策Mk 会 i 十学研究生姓名、学号莘慧明 20032031U10516 导 fum 名写作时间 2005.10-2006. 4ABSTRACTNow, many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manipulated, reports only reflect the will of management instead of the companies achievement, the earning power which is reflec
2、ted by profit index don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long-term steady, if we use the unsteady profit index to forecast the futur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result can not be guaranteed. So, the manipul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have been a serious probl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and must be solved
3、quickly when we deepen the economy innovation and perfect the capital market, these behaviors harm the investors behalf and obstruct the optimization of capital marke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ory discussion and example analysis to point out the motivation of statement manipulation and the four types
4、 of manipulation, discuss the manipulation method of the company from the aspect of income item, cost item and balance sheet item. According to these motivations and the method, it put forward some methods for CPA to audit company, hope these can be helpful for auditing and analyzing financial state
5、ment. With the perfect of our market economy system, setting up of laws and development of auditing, manipul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will be controlled and be well solved.?ft n wKeywords: financial statement, accounting fraud, reporting manipulation, auditing method 111 !)i前言2003 年 12 月 7 日晚央视“
6、对话”现场,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对国资委李毅中副 主任及现场嘉宾公开宣称:“我这两天在北京开会,我公司的那些领导给我打电话 问我今年利润是做成 17 亿还是 18 亿呢,还是 20 亿呢?我说你等我回去看看国资委的考 核条例我再给你定。”如果会计利润是如此容易操级,国资委对大企业基于业绩的考 核目标岂不落空,上市公司业绩报告还有多少含金量可言?有人说,会计核算就像一 个小孩的气球,一个公司可以随意使自己使盈余或资产变大或变小。现在许多公司的 财务报表就是这样被人为的操纵着,财务报告反映的只是管理当局的愿望,而不是公 司的实际业绩,利润指标内含的企业获利能力不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用这种不具有 稳
7、定性的利润指标预测未来,其结果的正确性将难以得到保证。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财务报告质量的大滑坡管理让位给操纵,会计信息的真实 性与完整性已经逝去,剩下的只有错觉=如果说美国的资本市场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健 康的资本市场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拥有世界上最健全的财务报告体制,那么显 而易见的是,严重的报表操纵行为已成为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不容忽视 也必须予以尽快解决的一大难题,这种行为极大地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P 且碍了资本 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S I !; i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会计舞弊美国舞弊审计师协会所下的定义是:人类智慧能够设计的,能够为一个人所利用, 并通过虚假暗示或隐匿
8、真相来欺骗另一个人的各种方法包括欺骗别人的各种技巧、 诡计或任何不公 IE的方法。美国审计准则第 99号关于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一种有意 识的行为,通常涉及到故意掩藏事实。该准则主要关注两种错报:一是舞胖的财务报 表;二是资产的盗用,包括盗用资产导致财务报表呈报与公认会计准则不一致的情况。 此外,美国舞弊审计师协会将腐败也作为一种舞弊行为,并将腐败定义为:舞弊者错 误地使用了他们对企业交易的影响力,违背了他们的职责为他们自己或他人谋取利 益。这种腐败包括利益的争夺、贿赂、非法收费以及各种经济勒索。我国独立审计个体准则第 8 号-错误与舞弊将舞弊定义为:导致会计报表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作为不法行
9、为,舞弊具有违法、违纪的性质。之所以存在舞弊,是因为管理上的 漏洞与内部控制上的薄弱。基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明文禁止的,都 被认为是不允许的,而未予以明确禁止的,都可以视同为允许的。显然,介于这两者 之间的可以被认为是合法、合理的。因此,舞弊的基本类型包括:1、虚假陈述与欺 骗性财务会计报告。2 、 滥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与歪曲会计政策。3 、 调整业务运营、 实施盈余操纵与粉饰财务状况。4、 虚构业务、虚计作业与虚列名单。5 、 内联外结、 上下串通与左右共谋等。因此,舞弊一般可分为管理舞弊与员工舞弊,二者的要本 E 别在于,员工舞弊是为了获取个人私利而损害企业的利益,而管理舞
10、弊是为了企业 利益而损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管理舞弊大部分都是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有 目的的操纵实现的。财务报表的操纵是指以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为媒介,通过采取合法或不合法的手 段,对披露的利润信息进行事前有意的加工、处理以得到期望的报告利润,借此实现 或达到行为主体的预定目的。一般而言,财务报表操纵的行为主体不是会计人员而是 管理者,其目的或者是实现管理者自身效用最大化(含管理者本身又是所有者这种情 况),或者是实现管理者与某一(些)利益集团(像大股东)所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孙拂“舞弊的分析和防范“财会 J刊2005 年第 12 期 片“上市公 i 个 S 埋躲弊及 Jt 审计”湖北审计
11、2 002 年染 8 期常“弊及 JI:审 i 十问题的:C 十思审计研允2001 年第 4 期 iwm “丨:市公”彳会 i+舞弊分析及对策让议”梭门特 12:党校学报2005 年染 6 朋?fi 2 a益最大化。本文将就財务报表的操纵与粉饰进行探讨。第二节文献回顾国外对企业舞弥行为的系统研究当属 COSO(TheComnii 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 ion)的舞脾财务报告:美国公司的分析 (1987199 7)。COSO 致力于此项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止舞脾并力求解决下列问题: 谁在进行舞弊?舞称的性质、种类和技术手段是什么?该报告研究考査了由美国证监会 (SE
12、C)发布的会计与审计执法公告(Ac2countingandAuditingBnforcementReleases, AAERs)所歹_9871997 年 II 年间 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例(研究样本涉及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 200 余家公司、近 300 例舞 弊案件),认为典型的财务报表舞弊技术是高估收入和资产,其中高估收入多数是通 过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来实现的,而髙估资产则主要是髙估存货、固定资产、无 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价值,以及低估坏帐准备,或是将不存在的资产登记入账。此外, 报告还对公司和管理人员的舞弊特征进行了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可为注册会计师提供 预警信号。此外国外还有许多围绕舞弊动机
13、及影响因素的有关企业报告舞弊或盈余 操纵行为的研究,如Kinneyan(jMcDaniea989)、Persons(1995)研究认为财务困境是 企业舞弊的主要原因,Beasley(1996, 1999)、Mckfuiien(1996)等研究认为董事会特 别是外部董事的一些特征对财务报告舞弊有重要影响,而 AlbrechtandRomney(1986) 的研究则识别出 31 个具体的具有显著的舞弊预测能力的舞弊风险因素(红旗标志), Calderc)nandGreen(1994)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值和报表实际记录值 的差别是评估舞弊风险的最显著因素。近些年来特别是在华尔街系列财务
14、舞弊案件发生以后,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系统 研究总结财务舞辦案的规律和手段。如 Mulford(2002)则系统介绍了美国上市公司“财 务数字游戏”的总体状况、美国证监会采取的相应措施,对各类创造性会计手法进行 了归纳,并给出了相应的识别方法,特别是对财务界人士进行了调査了解第一次较 为系统地取得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企业財务主管、证券分析师、注册会计师、MBA 学生以及债权人对会计准则运用中的弹性、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滥用、如何发现盈余ttli等“找企业及 I:市公的利润探纵行为分析 “管埋世界2000 年染 3 朋tii 注册“师对企业描金探纵彳了为的 “险识别.实践 Kaij 审 1+技术”审
15、t 十研允2005 年第 6 朋笛 3 j管理行为、以及盈余管理行为到底有益还是有害等问题的看法。Schilit(2002)在结 合研究近年来会计丑闻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公司的会计欺诈行为,并将其分为七大 类、30 种具体手段。Sherman(2003)系统探讨了规避与识别企业会计欺诈行为的技术方法。在国内,对企业财务舞弊或盈余操纵行为的研究也主要起因于证券市场一系列舞 案件的发生,特别是在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舞弊案曝光后,对企业会计舞弊或盈 余操纵行为的研究逐步展开。这些研究基本是围绕公司舞弊的动机、舞弊公司的特征、 具体案例分析、舞弊的一般审查程序、国外舞弊案件的启示与借鉴等方面进行的。如
16、 赵宇龙(1999)论证了上市公司管理者通过操纵会计利润可以蒙蔽投资者;储一均 (2000)对比分析现金制与应计制指标,揭示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应计制下盈利的虚假 问题;陈小悦(2000对净资产收益率分布研究的成果,支持净资产收益率在 10%12% 之间的上市公司有利润操纵现象的预期;何红(2001)检验了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的 财务指标均值差异,证明舞弊公司的盈利能力、货币资产、短期偿债能力、销售能力 和资产利用率确实明显低于非舞弊公司;郑朝晖(2001)分析了我国十家上市公司的管 理舞弊案,对舞弊公司的特征、舞弊手法及侦察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章美珍(2002) 则以银广夏舞弊案为例,分析了公
17、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特征;刘姝威(2002)以蓝 田股份公司为重点,分析了识别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的过程和基本技术;李若山 (2002)就我国企业舞弊行为的特征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我国企业管理 人员对舞弊行为的看法与国外有较大区别.学历越高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舞弊的主 要动机是人们的贪娶心理,建筑业的舞弊现象最严重,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 审计制度是控制舞弊的主要措施,独立审计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黄世忠、陈建明 (2002)从华尔街本末倒置的盈利预期、公司界扭曲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独立董事摆 设性的督导模式、管理咨询机构有失偏颇的出谋献策、准则制定机构对规则基础游戏 规则的偏
18、好,以及会计职业定位素乱重心偏离审计业务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美国财 务舞赞屡禁不止的病因:刘立国等(2003)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公司治理与 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经验关系,研究发现了舞脾公司的行业属性、股权结构以及董事 会特征;娄权(2003)从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和制度变迁三个维度分析了财务报告舞脾 的成因;宋常(2001)、辛金国等(2004)总结并提出了企业舞弊的形态与一般审计程序; 梁杰等(2004)研究发现内部人控制、国家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与财务报告舞赞显著 rp.相关;阁长乐(2004)从压力、机会、合理化三个方面分折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条件, 并从收入、成本、减值准备和追溯调整
19、四个方面介绍了上市公司常用的方法;马贤明、 郑朝阵(2005)则进一步探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突出了对企业的分析和风险 评估,强调了对客户的了解,也探讨了舞弊审计的程序。总体看,以上研究虽然基本涉及到了企业舞脾的诸多方面内容,但这些研究大多 是总体上就实际案例进行总结和理论分析,很少有对管理舞弊中财务报表的操纵与粉 饰的具体分析以及注册会计师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的探讨。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探讨与 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财务报表操纵与粉饰的动机、类型与具体手段分析得 出注册会计师应该来取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以及相关人员分 析使用财务报表时提供一些指导与帮助。5ft 5 M
20、第二章业报表操纵行为分析 第一节造成企业报表操纵行为的因素分析1、环境因素资本市场不完善,信息披露规范失衡。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有较好的公司治理 结构、审计监督及较完善的监管机构,企业的盈余管理一般只局限于在会计准则的弹 性选择范围内,而处于转轨中的我国,由于环境因素不完善,为报表操纵行为提供了 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资本市场结构不甚 合理:一些关于企业价值的非会计信息的获得渠道较少,或者说获得企业真实价值信 息的交易成本过髙;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在利用会计利润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时存在无法区分主营业务利润和暂时性盈利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不完
21、善,信息竞争程度很低,尚不能通过资本市场本身来頸别会计信息的真伪。信息使用 者(尤指中小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很大。这时,市场 参与者 (如上市公司)基于期望收益大于机会成本,自然就不愿意真实披露自己的信 息,从事欺诈、内部交易或暗箱操作等舞弊行为也就在所难免。2内在机制企业内控制度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数企业风险意识不强, 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同时企业信息沟通不良且内部监督缺乏,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大 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弱化。而且我国公司治理存在许多缺陷,严重损害了内部控 制的环境妨碍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如:许多上市公司控股权一股(国有股)
22、独大,决策权控制在一个或少数几个(政府委派的)官员手中,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 内部审计的功能极不健全;高层管理人员频繁变动;企业过度扩张。此外,由于公司 内控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查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影响,管理人员在执行内控制度时的 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使内控制度失效;相关职务的管理人员相互勾结,内外 串通导致舞弊;高级管理人员将自己的行为凌驾于控制制度之上,特别是在政企不分, 行政干预下,导致了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使其丧失控制功能,削弱 了公司内部制度的约束力度,而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资本提供者又缺乏应有的监督权, 公司经营者更容品滋生道德风险。这些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必然容易
23、诱发报表操纵外在诱因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首先,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不是纯技 术性的,更多地体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多次博弃的 结果。其次,会计准则、制度与政策具有可选择性,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形不一,准 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只能对企业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这就会产生对同一会 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在基本原则和规范之下,企业必然有自 由裁量的空间和可变通性。再次,各种会计法规定之间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协调,随 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现有的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 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
24、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的不 协调甚至矛盾冲突越来越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这些不完善是企业报表操纵的一 项重要的外在诱因。此外还有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舞弊“。安然公司实施的一系列金 融创新(包括设立由其控制的有限合作公司进行筹资或避险),利用“特别目的实体” (SPE)高估利润、低估负债等行为,都有安达信公司参与“合谋舞弊”的嫌疑。契约 诚信的缺失和独立审计机制的不规范是合谋与舞弊共存的温床,尤其是在中国,审计 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职业素质极差,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的风险意识较弱:而且审计 业务的市场分工格局在我国尚未形成;各审计机构的专业化意识很弱,仍旧保留着业 务种类庞杂的机构设置,这根本无法与西方发达
25、国家历经几百年形成的审计市场专业 化分工格局下的审计监督职能相提并论。在这样的环境因素下所形成的审计监督效力 是很弱的,并在事实上为管理者的利润操纵行为大开方便之门。虽然,现阶段对上市 公司的审计在力度上有所增强,但是各种环境因素促成管理者和审计机构存在很大的 合谋嫌疑与可能。“合谋舞弊”也成为上市公司产生报表操纵行为的重要的外在诱导 因素第二节操纵财务报表的动机1、业绩考核动机这是企业操纵财务报表的常见动机。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总是以财务指标为基 础的如销售、利润、税收、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投资回报率等等,而且企业业绩的 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更涉及到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定,为
26、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企业的管理层会产生操纵财务报表的动机2、融资与再融资动机ill 7 iji为了通过发行股票,在短期之内筹集到数以亿计的资金,不少拟发行股票的公司 为达上市目的而不惜造假,而已经达上市资格的公司,为了能在资本市场上筹得更多 的资金,也都尽可能地提高企业利润,通过利润指标抬高发行价。企业上市后,向社 会公幵募集资金的主要方法就是配发股票。而国家对配股的控制也很严格,97 年证 券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向股东配股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就是“公司在最近三年内净 资产税后利润率每年都在 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 但不低于 9%”已上市公司千方百计虚增经营业绩不排
27、除是为了达到 10%这一增资配 股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每年净资产收 益率在 10-11%之间的企业特别多,而净资产收益率在9-10%(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上 市公司除外)的却几乎没有。1997 年 755 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位于 10%-11%的 达 211 家,约占 28%,而位于 9%-10%之间的仅 21 家,其中 9 家又属于配股资格线只 须 9%以上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企业,也就是说,只有 2 家不享受配股优惠政策。 1999 年配股资格线改为“三年平均 10%以上,最低年份 6%以上”后,“10%现象”就 少多了,净资产收益率处于 10%
28、-11%的上市公司共 112 家,只占全部上市公司的 15% 强。2001 年证监会规定了新的配股条件,要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 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 6%,此政策出台后,由于取消了具体每一年度的最低净资产收 益率,“6%”现象有所减少,但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合计为 18%的现象又 屡见不鲜了,报表操纵倾向可见一斑。如郑百文股份公司家电公司 97 年底第一次上 报财务报表中显示当年亏损 15429.9万元,根据郑百文董事长李福乾指示“97 年必 须完成董事会下达指标,为 98 年公司配股作好准备,报表退回去重做,且呆帐不能 反映,预提返利全部入贱。”重新制作后报表盈利9369
29、 万元,郑百文用重新制作的报 表向社会披露,为达到配股目的,竟虚拟利润近 2. 48 亿元。此外,企业也能够以业 绩的提升向债权人展示其盈利能力的増强,进而更方便地举债。3、税收动机由于缴税是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出,会计政策选择影响着公司的现金流量,所 以基于避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财务报表结果进行操纵,4、市场动机官强”丨市公“彳利润探.纵的会计诱 W 及 KAT 4 炒远“ I市公!报 iM 粉饰力“!;及 ffl;、 ;彳审计策略 I闲尸,航个丨:业学院学报2003 年“染 2 烟;g i2 ) 2004 年第 2 期40、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
30、计研究1599 年第 9 期41、秦荣生“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当代财经2001 年第 2 期42、李明辉“盈余管理的影响及防范”财会月刊2001 年第 2 期43、 王一民“国有企业盈余管理探析”财会研究2000 年第 5 期44、陈建歧“当谈盈余管理”財会月刊2000 年第 18 期45、 陈汉文、林志毅“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1999 年第 5 期46、卢宇林、万绍平限“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上海会计2001 年第 2 期47、 魏明海“盈佘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0 年第 9 期48、 许波“中外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述评”当代财经2G04 年第 7
31、期49、 王继红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 第 9 期50、 侯雪筘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防范对策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3 第 6 期51、 陈伟“识别关联交易造假手法”上海证券报2001 年 6 月 30 曰52、 傅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亟待规范”上海证券报2001 年 11 月 21 日53、黄志忠“报表的粉饰与识别”中国财经报1999 年 4 月 29 日54、 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55、 杨庆英审计案例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7 版56、 林柄沧如何避免审计失
32、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 年第 4 版57、 田明、艾宝君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阐释、分析、审 计操作指南中国物价出版社 W99 年 2 月第 1 版58、 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脾案例剖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59、 魏明海等盈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60、 Bell. T and J. Carcello, A decision aid for assessing the likelihood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
33、ctice &第 3(1 liiTheory Spring 2000 6K Bishop T. J. F Auditing for Fraud: Implications of Current Market Trends and Potential Responses The Auditor s Report) Winter 2001致 谢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行将付梓之时,回顾多年来的学习和半年以来的写作 感触良多。作为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笔者今后将走上会计工作的岗位此篇论文 的写作,让我对中国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与会计实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刻的思 考。在论文的写作以及贸大七年的学习生活过
34、程中,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各同学的指导 和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在这里,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张建平教授。在大学期间对他的景仰,使我 投入张老师的门下。攻读硕士学位的几年中,张老师言以他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豁 达的心胸、平和的心态在学术上生活上引导着我,让我深刻体会到虚怀若谷,淡泊名 利。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本文的写题,结构思路与行文都提出了许多中肯 的意见,让我受益良多。同时,也要感谢三年来相伴我成长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各自的优点值得我毕生 去学习,与他们相知相识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最后,我还要向一直支持、理解和鼓励我的家人表示感谢,是他们无限的关爱 让我走过一次次的困难和困惑。A 3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