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94528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4.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讲 传播效果,一、传播效果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大众传播理论之大部分(或许甚至是绝大部分)研究的是效果问题。”麦奎尔,一、传播效果,(一)什么是效果和传播效果 所谓效果,指的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效果具有两种含义: 、在狭义和微观方面,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 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在广义和宏观方面,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 社会和受众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分为三个 层面: 、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 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2、,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 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即成为行动层面 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 扩大的过程。,二、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枪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1、什么是枪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 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 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 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 被称为“枪弹论” 。 (魔弹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2、产生原因,首先,大众

3、传媒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迅猛势头确实对 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它们的磅礴气势和普遍的渗 透力面前,人们难免会产生一种敬畏心理;其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 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都对传播媒介的利用 达到空前的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 宣传或说服活动的包围之中,使得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 的“力量”。,3、理论依据,“枪弹论”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 理学和大众社会论。 梅尔文德福勒指出“枪弹论”以本能的“刺激一 反应”论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为基础,加上“相互隔 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其结果,必然会得出大众成 员可以被媒介所“左右”的结论。,4、代表

4、性研究,佩恩基金会对于电影与儿童的研究(19291932) 一些电影确实改变了儿童的态度;年龄越小越明显;看2部或3部涉及同一个问题并且观点相同的电影比只看一部电影,效果要明显;最后,电影引起的态度改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的研究,坎特里尔:火星人入侵:恐惧心理研究,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 的技巧。这些表述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 式进行。”一般而言,只有当行为对信源而不是对接收者有益的时 候,才被称为宣传。宣传的四个目标:1、激起对敌人的仇恨2、与盟军保持友好关系3、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并尽可能达 成合

5、作。4、瓦解敌人的斗志,一战中的美军对德军投放的明信片:正面: “将你的家庭地址写在这张明信片上,如果你被美军俘虏,将其交给第一个询问你的军官,他会负责将其寄送出去,使你的家人对你的情况放心。”反面: “不要为我担心,战争对我来说已经结束了。我吃得很好,美军给战俘提供与他们自己的士兵相同的食物:牛肉、白面包、土豆、蚕豆、李子、咖啡、黄油、烟草,等等。”,关于宣传的策略 李和李:宣传的艺术对考夫林神父演讲的研究,辱骂法(污名法)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经过 检查就拒绝和谴责它。,光辉泛化法(光环法),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赞同它。“新政”,转移法,

6、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 一个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连战首次站台加持 朱立伦成立竞选总部气势高昂,证词法,通过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倪萍:“做广告,我很慎重,名气是观众给的,要对大家负责。21金维他,21年精益求精,健康千万家庭,这,就是一种责任。”,平民百姓法,讲话者称自己及其观念是“人民的”或“普通老百姓的”以受到更广泛的信任。,洗牌作弊法,选择使用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材料、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对某种观念、规划、人或产品作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东京湾事件,乐队花车法,宣传者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在这样

7、做”,号召人们跟所属群体中其他人一样接受他的计划。群众运动,宣传技巧的用途:,用于政治宣传和战争宣传;用于广告和公共关系;对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了解宣传技巧可以做一个清醒的信息接收者。,5、枪弹论的正面意义和缺陷,意义:标志着大众传播过程和效果研究的开始。缺陷: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是一种经验主义的理论。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主动权。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客观社会因素,大众传播能 够产生威力,和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群体心理状态、政 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

8、者 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 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代表性研究,1、拉扎斯菲尔德等:两级传播论 1940年,伊里调查。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效。 1944年,人民的选择 1945年,选举 1955年,个人影响,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即人们在 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拉扎斯 费尔德等在对1940年美国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就选 举投票或其他政治

9、问题做出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结果并 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人 们迄今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 既有倾向的作用并不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人们的态度和行动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 、意识形态等既有倾向的制约。,“选择性接触” 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内容,而是更 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 的媒介内容加以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的结果更容易在 强化人们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 变。这是拉扎斯费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两级传播” 和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

10、中,经常为他人提 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其特点是:、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 等级关系。、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影响领 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社交范围广,信息渠 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 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拉扎斯费尔 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 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 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般受众”的 两级过程。,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根据分析的结果,研究人员把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 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变化”、“强化”、 “结晶”和“改变”五种。其

11、中:“强化”效果,(或称“补强”效果)即大众传播对 受众的既有立场、信念或态度的补充和强化作用。“结晶”效果,就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 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改变”效果,就是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 性变化的效果。,对两级传播论的批评和修正: 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由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舆论领袖及其追随者的关系,与其说给予意见,不如说分享意见。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 最初的两级传播论将传播划为两级,但实际的传播过程可能更多或更少。 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12、,个人影响:,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介因素”的 概念。卡茨和拉扎斯费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 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选择性接触机制。 、 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的性质。,两级传播论多级传播论N级传播论,1962年,罗杰斯等人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创新与普 及(创新的普及)。这研究将个人接受新事物(思 想、技术等)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从认知到决定的过程。同时 ,这项研究对 “两 级传播”的概念 作了重要的补充 和修正。把“两级 传播”理论发展成 为“多级”或“N级 传播”理论 。,2、霍夫兰和耶鲁学派:“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19421945,霍夫兰研究军事纪

13、录片 对士兵的劝服效果。纪录片不列颠之战的宣传效果: (1)提供关于战争情况的基本信息 (2)使士兵形成相应态度 (3)激发士气,号召作战,劝服效果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一面理” 和“两面理”)就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有两 种做法,一是仅向对象提示己方或于已有利的观点和判断 材料,称为“一面提示”;二是在提示己方观点的同时也以 某种方式提示对立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 面提示”,两种做法各有利弊。霍夫兰等人的实验证明:两者效果的大小依说服对象的原有立场、态度和文化 水平而不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心理学家拉姆斯丁和贾尼斯在1953年进行了

14、一项抵御反 面宣传的实验。实验表明:两面提示的信息的接收者好比打 过了防疫针。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 种效果”。 对“免疫效果”进行系统研究的还有心理学家威廉麦奎尔 ,建立了“防疫论”。他在60年代中期作了一系列实验,其 中第一项试验是:一用滋补法,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 本信念的论证。二用接种法,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 ,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试验表明:滋补法的效果没有 接种法强。总之,种种实验表明:“两面提示”具有明显的“免疫效果 ”,可使传播对象在接触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 抗力。,“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依论题的复杂程度

15、和对象的理解能 力而有所不同。 根据众多研究的成果,可概括出以下三条一般结论: 、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 结论效果要好。、 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 明示结论。、让对象自己下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 明确或对象文化层次高,理解能力强的场合效果较佳。,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A、传播者信誉,即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 条件。B、专业权威性,指的是传播者对特定问题的专业 知识程度或发言权。霍夫兰等人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信性 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 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对于广

16、告传播效果来说,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至少表明:(1)良好的企业形象、 优质的产品是改进广告传播效 果的前提条件。(2)广告要给消费者一 种真实、可信的感觉 。(3)发布广告选择信誉 度高的媒体要比信誉度低的媒体的传播效果好,媒体的高信誉度和权威性可以给消费者一种可信性的感觉。,“休眠”效果,由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信性效果的时间推移 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 于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 说服力不能立即得以发挥而处于一 种“休眠”状态;经过段时间,可 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 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 为“休眠效果” 。,“诉诸理性”与“诉

17、诸感情”,“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是说服者用来“打动”说服对 象的两种基本做法。前者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 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后者主要通过 造成一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 以求获得某种特定效果。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种做 法的效果因事因时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 化程度不同,其行为受理性或感情支配的程度有明显差 异。,警钟效果(恐惧诉求),1953年,“诉诸恐惧进行牙齿保健宣传”的实验,运用敲警钟的方法能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 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向特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 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而言,敲警钟具有双 重功效: 、对

18、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说服 对象的注意,促进他们对有关信息的接触。、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 动。,思考:下列禁烟广告分别采取了哪种传播技巧?,反烟广告,为人设想收获快乐,3、库珀等: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1947年,库珀和雅霍达曾对选择性理解进行了一次有 趣的研究。 研究表明: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力。,4、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传播的效果,1960年,克拉珀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对有限 效果论作了基本总结,提出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 定理”。 、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 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

19、引起受众态度的改 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 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 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 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 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又称“最低效果法则”)。,有限效果论的缺陷:,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对认知和行动的影响) 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

20、虑长期效果。 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三)适度效果论,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 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 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 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代表性研究,1、雷蒙鲍尔:顽固的受众 1964年 从考虑“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o the audience”, 到考虑“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2、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效果:指受众能从大众传播的讯息当

21、中得到什么样的需求的满足。,3、创新扩散理论,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创新的传播创新:一种被采纳者认为是新颖的观念、行为方式或事物。 五方面性质: 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一般而言,被认为有较高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以及更少复杂性的创新能更快被人们采用。”,扩散:对创新的信息进行传播的一种特殊传播形式。个人接受者的五个阶段: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 整体的扩散阶段:S型曲线,关于传播效果的探讨:大众传播在个人的获知阶段较为重要,而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在劝服阶段更为突出。 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

22、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思考:,传播效果研究长期占据着传播学研究的主流位置的原因是什么?,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舆论学)中认为大众传媒把“外在的世界”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1958年诺顿朗最早提出“议程设定”假说。 1963年伯纳德科恩在新闻与外交政策一书中提出观点。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查普希尔调查。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夏洛特调查。,主要内容:,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 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 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

23、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 去想什么。,Case: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深喉”:美国联邦调查局前 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曾向美国 华盛顿邮报记者提供尼克松 总统“水门事件”的关键线索。水门事件正是在华盛顿邮报 两位记者锲而不舍的努力下 被曝光的。左:卡尔伯恩斯坦 右:鲍勃伍德沃德,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着眼于 传播效果的认知层次。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 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所产生 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 会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 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 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理论发展,“议题融合论” 1999年,

24、基于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 麦考姆斯和肖在提出“议程设置功能”理 论后的第十七年对该理论重新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一个源于而又高于“议程设置” 的新假设“议题融合论”。“议题融合论”和“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相比较有何不同?,“议题融合论”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不同点,最大的不同在于“议题融合论”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大 众,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如何使用传播 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议程设置”则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出发点,研究 的重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受众。“议题融合论”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议 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首先有强烈加入团体的愿

25、 望,然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其它媒介,寻求与他们的需求、 认知等一致的团体信息,避免与他们的需求、认知不一致的团 体信息。因此,正是个人有强烈的融合于社会、加入团体的愿 望,才促使人们使用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介。 并且,人们选中某一种传播媒介,也是因为这一传播媒介的内 容(即“议题”)同他们的志趣相符,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想得 到的东西。,互联网时代的议程设置,黄健翔的“解说门”事件,“万人职工大会”,Case :物权法维权第一案,图片一:最后的钉子户好似一叶孤舟 图片二:钉子户上空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图片三:男户主杨武:誓与孤楼共存亡 图片四:钉子户女主人吴苹:我不是刁民,媒体相关

26、报道,中国青年报:我们应容忍最牛拆迁户继续存在 广州日报:钉子户是怎样铸成的? 南方报业网:一种拆迁,两种命运 南方周末:重庆“钉子户”事件内幕调查 南方都市报:“最牛钉子户”是我们的好榜样 青年周末:“最牛钉子户”催生“市民记者” 南方周末:重庆“钉子户”事件给法律一个机会 新华每日电讯:“最牛钉子户”的命运与物权保护的兑现 潇湘晨报:“最牛的钉子户”捍卫了公民尊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评价,重新揭示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 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有力影响,对效果研 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传媒是从事“环境再 构成”作业的机关,为考察大众传播过程 背后的控制问题(议程设置复杂的政

27、 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也有一 定的理论接点。 理论的不足点是只强调了媒介“形成”社会议题的 一面,而忽略了“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议程 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5、“培养”理论,“文化指标研究”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任期间曾授意发展 研究一个可以反映美国生活素质的指标。 传播学者格伯纳和另一位教授开始进行 “文化指标” 的研究。格伯纳选择了传媒 作为他的研究重心,他的文化指针研究 共分为三个部分:传媒体系制作过程分析 、 传媒讯息系统分析及涵化分析 。前者是研究传媒的拥有权、传 媒与其它社会制度的关系、影响传媒制

28、作的因素、传媒讯息的 内容及意识形态等,而涵化分析则主要探究传媒生产出来的讯 息,究竟怎样在社会上培养价值观及发挥影响力?针对传媒的 影响力究竟应该制定什么公共政策?格伯纳认为要了解社会文 化的形成及变迁是需要长时期的观察。“文化指标研究”显示, 传媒在塑造社会文化方面,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什么是“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 或“教化分析”、 “涵化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60年代 后期的美国,代表学者是乔治格伯 纳。培养分析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 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 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意 识形态和价值的倾向性,人们的现实 观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发生着很大的

29、距离, 它更接近于媒介描述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 的、“培养”的过程。,主要内容:,对于电视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信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涵化过程。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符号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世界观。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社会观。 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

30、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 共鸣: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 。,Case :大量媒体的宣传报道引发全民补钙运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培养”理论的评价,1、揭示了大众传播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通过“培养社会共识”和“主流化”过程实现的。 2、“培养”理论指出了大众传播所提供 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 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培养”理论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 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培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

31、观众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培养理论的拓展研究,研究领域拓展至电视以外的媒介,包括有线 电视、卫星网络、录像带、互联网来自新 媒介的信息对传统的电视网观众的影响。,Case :网络游戏中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培养魔兽世界的游戏画面,6、“知沟” 理论,理论的提出: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里恩: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 层分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 人提出。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 带

32、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 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由于经济富有者 能够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 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 困者之间的“知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 “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核心观点:,“马太效应”,导致“知沟”产生的原因分析:,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社会交往范围的差异: 选择性心理机制: 大众传媒自身的性质 :,理论发展与改进:,信息传播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知识沟,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涉及态

33、度和行为,罗杰斯据此提出“传播效果沟”。 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社会经济状况好与差的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对“知沟”理论的否定,与“知沟”理论持相反意见的是艾 蒂玛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假说。该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个人对大众 传播的信息传达的需求并不是无止境的, 都存在着一定的上限。虽然由于个体的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达到某一上限的速 度也有快有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 位高者与地位低者都会先后获得饱和,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 “知沟”不断变窄、变小。,关于“信息沟”理论,“知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信 息沟”,早在1974年,卡茨曼就着眼于新传 播技术的发展

34、,提出了他的“信息沟”理论, 其主要观点包括: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 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 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 是均等的。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 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 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 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四)强大效果论,20世纪80年代后 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

35、;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1、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1973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适用?,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适用的问 题、国内学界大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1)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传播(2)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但是,网络实名制

36、实施后,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的观点失去了一个最根本的论据, 第一种观点或许会在争论中占上风。,2、第三者效果,1983年,戴维森提出 第三者假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3、电视暴力对行为产生的效果,净化说。 模仿说。 免除抑制说。1982,美国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报告 “电视上的暴力确实导致了看这些节目的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变得有侵犯倾向;但是,在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积极相关。”,三、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1、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上。大众传播影响了

37、公众对现实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2、大众传播影响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和文化,并促进各种群体的融合。 3、大众传播能促进社会变革和产生新文化形式。它帮助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并形成了大众文化。,第八讲 思考题,、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和层面。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解释下列名词概念:枪弹论、“有限效果”论、政治 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补强”效果。 、解释下列名词概念: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 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 果、“免疫”效果。 、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 的作用。 、简述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7、叙述并评价宣传的七种策略、创新扩散论、议程设置论、培养理论、知识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等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