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朗 读 诵读提示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诗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这里暗含着诗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自己是”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在这里,陆游说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但是,期望没有实现,
2、鬓发已经白了 。 这里“万里长城”是用典的手法,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然而如今呢?诗人却壮志未酬,这种情感从哪个字体现出来?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 “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 空自许和上文的那一句照应? 和首联的“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深入探究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 ,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亮?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 ”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 ,一字不可删”感秋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问题:短诗的起句
4、、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书愤起句, “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 ,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 、 “天下计” 、 “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
5、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 ,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 陆 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 )诗篇: 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爱国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
6、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 、 “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 ,85 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 9300 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
7、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 年) ,此时陆游已 61 岁,在山阴闲居了 6 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解题 “书愤”怎么理解 书:写 愤:愤懑,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上应缓慢一点。 “中原北望气如山”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 “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8、仲间”中“真名世” “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熟读本诗,思考下列问题。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联中,世事之艰难的“艰”指什么, “气”又是指什么? 2.哪一联回忆了宋朝的两次抗金胜仗,分别指哪两次?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或心情? 4.结尾写到诸葛亮,有什么用意,诗人跟诸葛亮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熟读本诗,思考下列问题。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联中,世事之艰难的“艰”指什么, “气”又是指什么? 2.哪一联回忆了宋朝的两次抗金胜仗,分别指哪两次? 艰:贪生怕死的投降派把持朝政,有志为国献身、甘愿血洒战场的主战派却受到排挤
9、迫害。这才是世事艰难。 气: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或心情? 4.结尾写到诸葛亮,有什么用意,诗人跟诸葛亮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叹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自己已年老。伤感时光易逝,头发白了,功业未成。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本诗主旨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 ,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