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学第三讲 医学院中医教研室 陈 力 LOGO 藏象 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1 五脏、六腑、 2 精、气、血、 3 中医养生术养生四宝 4 医学院 点 奇恒之腑 津液、神 、玉指梳头等 v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的含义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 张景岳在类经中说:“ 故曰藏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即内脏; 、病理现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心,辨证论治的基础。藏象学说 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 说。 本概念与特点 医
2、学院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v内脏分类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本概念与特点 肺 医学院 v五脏:心.肝.脾.肺.肾 形态:实质性器官 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v v六腑: :胃.小肠.大肠.胆.膀胱 形态:中空性器官 功能: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v v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 形态:中空似腑 功能:藏精气似脏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膀胱.三焦 粕。 .女子胞 本概念与特点 医学院 v五脏六腑特点: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v内脏养生原则: 五脏:藏精气,以补为用; 六腑:传化物,以通为用。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
3、特点 也,故满而不能实” 也。” 水 食物 大便 小便v心的部位与形态 心位于胸腔之内,横膈之上,外有心包络裹护 相通。“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 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 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五脏心 护,内有孔窍 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 统。心,在五行属火,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 。 医学院 v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指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滋润全身的功能。 五脏心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血 运行,
4、以营养和 医学院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char_32char_20840char_32char_36523 v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五脏心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感觉 面色红润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脉象和缓而有力 胸部感觉舒畅 床观察 医学院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胸部感觉舒畅(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v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五脏心 部位 类型 面色 舌色 心气不足 面色无华 舌色淡 心血瘀阻 面色灰暗青紫 舌质暗 心血亏虚 面色口唇苍白 舌色淡 医学院 脉象 胸部感觉 脉虚无力 心慌心悸 脉搏节律不整 心前区憋闷疼痛 淡 脉细无力 心悸 v2.心主神志 神的基本含义: 广义:指人体生
5、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灵枢本神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是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的主要脏器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 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 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五脏心 ,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心主神志,即指狭义的神。 心”,即认为神明出于心, 器。 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 ,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 表现。 医学院 v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脉:经脉、血脉,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 正常: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异常:心气心血不足:脉虚细无力
6、; 面:华,荣华、光彩。面部血脉丰富,心脏气血盛衰可从面部颜色与光泽反映 心气(血)充足面部红润有泽; 心阳气虚面色白甚或滞暗; 心血虚面色苍白无华; 心血瘀阻面色青紫。 舌:舌的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 正常: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 异常:心阳不足舌质淡白胖嫩; 心血瘀阻舌紫暗或有瘀斑;心火上炎 心主神志功能异常舌卷、舌强、 五脏心 心功能正常与否与经脉相关联。 ;心血瘀阻:脉搏 节律不整。 。 ; 。 ,语言流利。 心阴血不足舌质红降而瘦; 舌质红或舌生疮; 、或语謇或失语。 医学院 v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喜: 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 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
7、理功能 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 汗: “血汗同源” ,“汗为心之液 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 伤心脏阳气。 五脏心 的“喜”有关 ,喜为心志 ,喜 能,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 守。 液” ,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 等。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 医学院 v小结: 心的部位:胸中 主要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与体表关系: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面。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 过经脉的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 v 【附】心包络 心包络又称心包,或称膻中, 护心脏的作用。 五脏心 志; 汗、在体为脉,开窍于舌,其华 心,心与小肠通 腑,阴阳,表里关系 ,指心脏外面的包膜和脉
8、络,具有保 医学院 v寡欲养心之道 尤乘养生说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 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 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 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五脏心 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 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 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 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医学院 v肺的部位与形态 肺位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 上连气道,并通过口鼻与外界直接相通 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居于诸脏之上 故有“华盖”之称。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 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 虚。” 五脏肺 ,
9、左右各一, 通。 上, 脏,虚 满,呼之则 医学院 v 肺的生理功能 v 1.肺主气、司呼吸: 指人身之气皆由肺所主管,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 身之气两方面。 主呼吸之气: 肺是呼吸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浊吸清,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正常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 异常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 主一身之气: 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作用 正常:气生成充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 异常: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五脏肺 场所。呼 。 ; 喘。 。 。 力等。 医学院 吸清 呼浊 v2肺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 指宣布与发散,指肺气具有向上 肺失宣发:呼吸不利、咳嗽、 肃降, 指肃清、洁
10、净和下降,肺气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功能 肺失肃降:呼吸短促、咳痰、 肺的宣发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常,则肺气升降出入通畅,呼吸调匀 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 五脏肺 、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 、胸闷、无汗、鼻塞。 。 、喘息。 运动,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宣降正 匀,若宣降失常,就会发生“肺气不 医学院 v3肺主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 节作用。 中医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正常:津液代谢正常,皮肤滋润 异常: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痰饮 五脏肺 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之说。 ,汗、尿等排泄
11、正常。 饮、水肿、无汗、尿少等病理变化。 医学院 v 4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皮毛: 皮毛是一身之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 微和津液到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毛 也。” 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 异常,出现多汗或自汗,或皮毛憔悴枯槁 鼻: 鼻为肺之窍,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 鼻有通气功能 和嗅觉功能。 正常: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异常:可见鼻塞,流涕,喷嚏, 五脏肺 障。肺气宣发卫气、水谷精 皮毛。“肺之合皮也,其荣毛 抗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强; 槁,易感冒等 。 肺,鼻与喉皆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 。” ,喉痒,喉痛,音哑或失音等。 医学院 v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忧: 肺在志
12、为忧,悲、忧同属于肺 过度忧伤,成为致病因素,使气不断地消耗而伤肺 涕: 涕为鼻腔粘膜分泌的一种粘液 有利于肺的呼吸。 临床上观察涕的变化,常有助于对肺病的诊断 如风寒犯肺,则鼻流清涕; 风热犯肺,则鼻流黄稠涕; 燥邪伤肺,则干而无涕。 五脏肺 。 肺。 液,具有润泽鼻窍的功能,并能防御外邪, 。 医学院 v小结 肺的部位:胸中,谓之“华盖 主要功能:肺主气,司呼吸; 与体表关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在毛。 肺的经脉属肺而络大肠,大肠的经脉属大肠而络肺 过经脉的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 五脏肺 盖”。称之“娇脏”。 ;肺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涕、在体为皮,开窍于鼻
13、,其华 肺,肺与大肠通 腑,阴阳,表里关系。 ,通于秋季。 医学院 v养气养肺要旨 肺主一身之气,人体一身之气皆归属于肺 之主宰。 ; 凡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等 人体中各脏腑功能活动之气及经络 实现其升降出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中说 五脏肺 肺,受肺之统领,肺为气 等,皆需要通过肺的呼吸得以敷布; 络、营卫之气,皆赖肺的调节而 用。 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医学院 v养生四宝叩齿 咽津 握固 咽津: 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 ,分三口咽下。 津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 者也。人无津液则五脏停其机能 死,犹如水无源则流涸,灯无油则火灭也 浆、神水。练而咽止,则
14、成不老之丹 握固: 吾左右拇指施其四指或四指总握其拇指 也。这种手式有促进使心气归一 握固,使人心气归一,有助于思想安宁 中医养生术养生四宝 鸣天鼓 佳),每作三次乃止。津液满口 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 能,六腑失其作用,气绝精尽而至于 也。仙家名之曰玉液玉 丹。 拇指,用左右手以挂腰腹之间者 ,辟邪毒之气的作用。 安宁,邪气百毒不得人也。 医学院 v 脾的部位与形态 脾位于人体中焦,在横膈之下的腹腔内 脾的形态: 类经图翼说:“脾,形如刀镰, 下。” 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 主裹血, 温五脏。” 这里的“散膏”,难经汇注笺正 亦多宗此说。 因此:中医学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
15、胰腺在内 西医认为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 反应等功能。 五脏脾 内。 ,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 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注笺正认为,系指解剖学中的胰腺组织,今人 腺在内。 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 医学院 v 脾的生理功 v 主运化: 运化:指运输和变化。包括两方面。 (1)运化水谷精微: 水谷,指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 正常:脾气健运:消化吸收正常, 充沛 。 异常:脾失健运:出现食少纳呆, 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五脏脾 水谷 精微 全身 化 运 。 ,肌肉丰富,精力 ,
16、腹胀、便溏等症 ,精神不振等。 化之源” 医学院 胃 脾 肺 心 小肠 大肠 水谷 粪便 化 运 v主运化: (2)运化水液: 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 一是水液通过脾的运化转输 身,发挥濡养、滋润作用 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和废物 变化为汗、尿排出体外 正常:脾气强健:运化水液正常 异常:脾失健运:水液在体内发生停滞 肿等病理变化。 五脏脾 。 输,气化成津液,经心肺布散全 ; 物,也要通过脾的转输至肺、肾, 。以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水液代谢平衡。 滞,产生湿浊、痰饮、水 医学院 v 2.脾主升清 (1)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 正常:头目清爽、营养充足。 异常:倦怠乏力,头目
17、眩晕;腹胀 (2)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正常:胸、腹腔的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异常:中气下陷证内脏下垂 子宫脱垂、久痢、久泻、脱肛等 五脏脾 水谷精微(清) 心肺头目 。 腹胀,泄泻等。 。 垂,如胃下垂、 等。 医学院 胃 脾 肺 心 小肠 大肠 运 滋润全身 水谷 粪便 v 脾主统血 统,统摄、控制。脾主统血, 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正常:脾气充足,统血正常, 异常:脾气不足,统血失常 下出血等 。称为“脾不统血” 出血特点是:出血时间长,颜色浅淡 用补脾摄血的方法治疗。 五脏脾 ,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 ,血液循经而行,不出血。 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皮 ”。 淡,多发生在人体之
18、下部。常 医学院char_32char_20840char_32char_36523 v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 肌肉、四肢:脾主运化供给四肢 正常:脾气健运:肌肉丰满 异常:脾气虚弱:四肢无力 口:口腔,为消化道最上端,饮食及口味与脾运化相关 脾气强健,则饮食、口味正常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味异常 唇:口唇色泽,与全身的气血充盈有关 正常:口唇红润,“脾之合肉也 异常:脾失健运,则口唇色淡无华 五脏脾 于口,其华在唇 、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四肢活动有力。 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 。 常 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其荣唇也。” 华,甚则萎黄不泽。 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