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词两首,学习导入,旧唐书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可知民间词唱比文人词作要早。今存敦煌曲子词也可佐证。词初多写情爱,被视为诗余小道。宋城市繁华,酒肆多以唱词为娱。经几代词家经营,词气象廓大,有了“诗言志,词抒情”的对峙格局,词风也由婉约走向豪放。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词因苏轼而跳出花间月下有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六州为西域伊、凉、甘、石、渭、氐六州。州有鼓吹曲的军歌,战前用鼓、箫、钲、笳等,合奏以壮声威。取用名家诗词中字眼,如西江月,出自李白苏台览古
2、,“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命名,如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还有名家自制词牌,如扬州慢,为南宋姜夔自制曲。词发展到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独立为一种文学样式。,走近作者,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嘉佑年进士。苏轼政治上比较保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地。北还时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健朗,有“苏黄”并提
3、;其词开豪放一派,为“苏辛”并举;其书、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花月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黄庭坚齐名,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二、生平事略,苏轼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
4、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念奴娇,苏轼,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
5、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传说中的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颇有感触,于是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背景介绍,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 被捕 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 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 宋神宗才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 练副使了事。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 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字词积累,浪淘尽:浪淘沙尽,这里移用于人事。 风流人物:指英雄人物。 故垒:指旧时黄州城堡。 赤壁:赤壁两处。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市境内,武赤壁在
6、湖北蒲圻市境内。 公瑾jn:周瑜的字。 樯qin 橹:风樯船橹,借代曹操水军。 华hu发:头发花白。,词意梳理,长江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千百年来,滚滚波浪洗汰了无数英雄人物。那西边旧营垒处,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石壁陡峭直插云天,怒涛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山江壮美如画,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瑜,英雄姿态勃发,小乔刚嫁了过来。他手摇着羽毛扇,头戴着青丝帛头巾,说笑之间,曹操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了灰烬。精神驰骋于(三国)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生出白发。人生就象一场梦,还是端起酒杯来洒酒酬明月吧!,走进文本合作探究,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
7、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大江赤壁,起兴点题,状写江山,思慕古人,缅怀周郎,建立功业,感伤身世,祭奠江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阅读赏析,有人说赤壁怀古一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请逐一赏析。,试赏析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第一幅大浪淘沙怀古图:开篇将大江流水、历史人物并提,可谓气象恢宏,境界深阔。江流淘洗一切,唤起后人对于古往英雄的追思;水逝岁月无
8、情,妙用移用,使历朝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瞬间如滚滚江水,去而不返。中间嵌入“人道是” 三字,似已知此地赤壁非彼时赤壁,词人并不想纠缠,意在借此抒发情感。“故垒西边”是词人扫视山河之后的定格,由是不着痕迹地推出三国英雄周瑜。妙在这里先伏一笔,并不急于展开周瑜功业,行文见变化跌宕。,全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赏析参考,第二幅赤壁如画观景图:词人捕捉峭崖、惊涛这些视觉上极为宏大的意象,横涂纵抹,描绘出山河的壮丽。先写江岸石壁,“乱”写险怪,“穿”绘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见威猛,“拍”状搏击,“卷”描汹涌。山崖险怪、怒涛奔涌的声色态势,尽遣笔端。画面的惊心动魄又暗合赤壁古战场曾经的悲壮惨烈。,行
9、文至此,自然归结出“江山如画”的结论。江山亘古壮美,人物一时俊杰。吟咏回到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上,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渴望。,第三幅周瑜破虏建功图:词上阕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遥想”转入下阕,词人心往神驰,八百年前的周瑜终于在作者描绘的赤壁画图中出现。周瑜的造型是英雄美人,这衬托出周瑜的俊伟风姿,年轻有为。“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中一派儒将风度,突出周瑜谋略深谙,胜算在胸的模样。“谈笑”一词与“灰飞烟灭”形成极大反差,有力地表现了周瑜的非凡胆略和卓越才干。周瑜24岁为将,34岁与28岁的诸葛亮策划孙刘联盟,败54岁的曹操于赤壁,留下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这幅英雄
10、功业图与上阕的江山壮美图交织,动人心魄。,第四幅词人酹月怀抱图:表达苏轼对古往英雄业绩的仰慕,引发了自己功业未建的诸多感慨。千古英雄功业既就;把酒问月,自己却白发早生,底事难成,壮志未酬。是年苏轼47岁,待罪黄州。发思古之幽情,自在情理之中。把酒酹月, 往事如电,英雄伟绩,尚且是过眼烟云,他不免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吟。故权作潇洒状,借酒浇愁,来旷达自我的心境。至此,一位襟怀远大、知史识时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了,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的愁雾,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兼采儒、道、佛三家思想,一方面瞻仰屈原、周瑜等,能经世济时,建功立业;一方面又追慕老庄、陶潜等,想
11、超然物外,旷达无拘。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词中江山如画、英雄至伟,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的情感,也引发了“ 人生如梦 ”的感慨。,整体把握,因而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感的产生其实是尚未实现青云之志的结果。,词人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作此词。词上阕绘长江,咏赤壁,长江与赤壁构成历史画卷。下阕怀周瑜,悲己身,羽扇与樯橹生出现实感喟。全词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壮阔,气魄宏大,格调雄浑,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格,是宋词中精品。,对比解读突破难点,苏轼用精炼的几句话,便血肉丰满地刻画出周瑜儒
12、雅风流、文武双全的“豪杰”形象。,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是不幸的遭遇。,周瑜,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诗 人,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一樽还酹江月,人 物 形 象,雄姿英发,人生如梦,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对比当中,感叹自我,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两句怎么理解?,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课文小结,苏轼面对滚滚大江,看到赤壁形胜,怀想豪杰周瑜,感叹长江
13、依旧,英雄已逝。自己虽壮志犹在,而今却“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两句,是这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一种人生短暂的悲凉,更是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苏轼与英雄对比,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可见,他并不甘于消沉,故以酒祭月,豪情尽显。,定风波,苏轼,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 定
14、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 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 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读准字音把握字词,芒鞋:草鞋。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料峭:形容微寒。,同行xng 吟啸xio 芒mng鞋 料峭qio 一蓑su烟雨 萧瑟s,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1082年3月7日,沙湖道中,地点:,人物:,同行 、余,感觉:,狼狈、不觉,事件:,遇雨,已而遂晴,解词释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15、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解词释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返回,解词释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
16、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返回,解词释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返回,解词释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
17、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返回,内容述评,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下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内容述评,1
18、、思想内容:,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 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体现作者藐视政治祸难、 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2、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3、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4、风 格:,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5、抒情主人公形象:,旷达潇洒、超脱 乐观的智者形象。,归纳小结,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 主人公形象。,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的写景
19、、抒情与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Gun)巾,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Li)江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课堂学习效果检查,寒蝉 长亭 骤雨 杨柳 晓风 残月,大江 浪 乱石 惊涛 樯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审美标准:以阳刚为美大气粗犷,审美标准:以阴柔为美具体细腻,内容:个人情愁 闺情羁旅 离怨相思 方式: 多含蓄婉转,内容:广泛 家国功业 豪情壮志 方式:多铺陈直抒,格律 严守格律 自由突破 风格 委婉绮丽 恢宏沉郁,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前人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