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86203 上传时间:2018-08-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轼词两首教案篇一:苏轼词两首教案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重点难点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 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板书课题)二、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

2、,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 ,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 ) 、岐亭等地。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 45 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三、关于念奴矫 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

3、州附近有个“赤鼻矶” ,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四、整

4、体感知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 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

5、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

6、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第二课时一、教师范背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二、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 “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

7、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 “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 “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三、讨论提问 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

8、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

9、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四、如何理解 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 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

10、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 “山头斜照却相迎” ,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五、对定风波 中“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这两句是

11、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六、总结、扩展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七、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2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二、三。附:板书设计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所见:大江 淘浪 风流人物乱石 惊涛 多少豪杰所思:周郎(雄姿英发) 自己(早生华发)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

12、.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教具准备 CAI 课件 MP3 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一、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 ,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二、自由朗读“ 参考译文” 。( 早读或课外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译文: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 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

13、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

14、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三、知识积累(12 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遥岑( )远目 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 揾( )英雄泪 舞榭( )巷陌( ) 金戈( )元嘉( ) 狼居胥() 可堪() 佛()狸祠 拓跋焘( )张浚( )王玄谟( )2。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3。解释下列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15、,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 ,运用了 修辞。“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 ,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 “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 的情态。气吞万里: 草草: 北顾:可篇二:苏轼词两首 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2、体味词作中的 “画面美” ,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3、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4、学习苏轼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

16、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2、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教学难点:1、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2、对词作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2、引导学生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3、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赤壁赋 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

17、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

18、,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三、诵读赏析、探究1、放录音。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 ”反复诵读,理解词意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还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明

19、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 )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明确:词的开篇 “大江东去” ,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

20、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 ;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 ,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 “东去”重读且拖长, “东”字音调渐扬至高, “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 “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 “千古风流人物”一句, “千古” “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 “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2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

21、,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3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明确:动词“ 穿” “拍” “卷”与形容词“乱” “惊” “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

22、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4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明确: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

23、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5 )小结上阕。3、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 ) “遥想”的内容有哪些?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明确:先从生活细节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 “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3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

24、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4 )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 ”几句该如何读?明确:“遥想” 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公瑾当年” “小乔出嫁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 “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5、”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4、四读“析主题,悟情感 ”(探究交流)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1 )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

26、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2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与 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子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

27、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在这种意义上, “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 “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

28、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 “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 ,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

29、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3 )最后几句应该怎么读?明确:语速放慢,语调稍低沉,充满感慨、缺憾、喟叹之情,但不可太过低沉悲伤。5、五读“评词作,知手法 ”(1 )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 ”东坡为之绝倒。 苏辛,词中之狂。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

30、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以上则摘自王国维 人间词话 )(2 )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明确: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词。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或者将刻画周瑜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人的记叙类短文

31、。字数 200 以上。第二课时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 (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 ”短文。 (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 “小序” ,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 “初步感受 ”,或者提出疑问。四、自由朗读词

32、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明确: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沙湖道中遇雨” ,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从他想在此买田终老的行为可以看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 ,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

33、达洒脱的一面。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随乡入俗,落地生根。这样的例子在苏轼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出现过多次,如他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时,在惠州居住了两年又七个月。苏轼在惠州时,钟情惠州山水,游览了诸多胜景,写下很多诗文,赞叹惠州山水之美,抒发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也鞭笞了当权者。与惠州人交朋结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黄婆这样的卖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东坡不仅与他们密切交往,(转自: wWw.bdF 千 叶帆 文摘:苏轼词两首教案) 而且还屡以诗文赞誉他们的友情。苏轼更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表达了在此安居终老的愿望。那

34、么,除此之外,小序还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明确:小序也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因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引发出一些感慨而写下的词。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是说雨来时,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而没带雨具的同行都很狼狈只有“我”一点不觉慌乱,从容不迫,悠然自在。 “故作此”是说作者因此写下这首词。从这些文字可以推断,正文的内容写的是作者在雨来时怎样“独不觉”和为什么能做到“独不觉”的。就是说,正文是描写自己在雨中怎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提问: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他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先来看一下,苏轼说自己“独不觉” ,那么雨来时,他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明确

3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劝别人别去听雨水穿林打叶的声音,不妨吟咏长啸,慢慢前行。提问:从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明确:可以看到一个雅致潇洒的苏轼,他有一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潇洒。途中忽遇风雨,又没带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都会很狼狈,会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一个避雨场所。从小序“同行皆狼狈”看,事实也正是如此。但苏轼却一点不慌张,从容不迫,悠然如故。还劝同行之人“莫听穿林打叶声” , “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一般来说,有风雨,自然会有“穿林打叶声” ,但苏轼不这样认为。 “莫听”是劝人不要去听,也是告诫自己别去听。只要不听则心不乱,心不乱

36、则不狼狈,自可以“吟啸且徐行” 。它已不仅仅是一次风雨中的举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自然表现了。耳边的各种嘈杂声音,尤其是能使人狼狈不堪的风雨声,最好“莫听” ,只要心静,自有安宁天地。什么都听,什么都担心,一点风吹革动也乱心。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本是客观存在,但一说“莫听” ,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故只“莫听”二字便见出性情,便见出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提问: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的?明确:“吟啸” 是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突如其来的雨非但没有令苏轼慌张狼狈,反而激起他吟诗高歌的雅兴。从容不迫,悠然自在,在风雨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地潇洒

37、,多么地浪漫,我最喜欢这样的苏轼了。提问:风雨中苏轼不仅从容不迫,还表现出无尽的浪漫和潇洒。为什么苏轼能达到这种境界?明确:“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说自己不怕,再大的风雨,都是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披着蓑衣走过来的, “任平生”三字更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都是篇三:苏轼词两首 教案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

38、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词牌:“念奴娇 ”,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 、 大江东 、 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

39、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三、旷达的苏轼: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地四川眉山 字子瞻 号东坡 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40、四、朗读: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 /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五、译文: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手拿羽扇,头戴纶巾

41、,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人的一生真象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六、怀古咏史诗:写景(陈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七、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八、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咏赤壁)下阕: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 (怀周瑜 发感慨)九、合作探究: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全词中起什么

42、作用?“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 。“乱” “穿” “惊” “拍” “卷”五个词用得形象,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赤壁美景的特点是:“雄奇”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

43、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波涛巨大的力量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 夸张、对偶、比喻、拟人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词人在诸多英雄人物中歌颂的是谁?周瑜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2.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3.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词

44、学上的俗语叫“刷色”6、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虽遭贬斥,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 “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讨论: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抒发壮志豪情;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作业:背诵默写全词。第二课时(定风波)一、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

45、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 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三、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四、赏析探究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

46、,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五、解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

47、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 ,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六、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七、探究讨论: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1)途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 ,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2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 )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