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评论员观察)詹 勇 人民日报 ( 2014 年 11 月 28 日 05 版)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要难。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我们才能赋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还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个年轻人,举起手机对着一座明代民居墙壁上贴的二维码一扫,转瞬之间,古建简要信息已在方寸之内。前不久,在安徽黟县宏村,看似不经意的这一幕,却引人遐想。历尽沧桑的古村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来?这真是让人牵挂的所在。据报道,日前住建部、文化部等联合公布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名录,994 个村落入围,加上此前两批,共计 2555 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保护。然而,把目光投向广袤的中国大地,并不能让人释怀。调查显示,2000 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 363 万个,到 2010 年已锐减为 271万个,这意味着每天要消失 200 多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们就消失不见了”,学者的呼吁,可谓痛切。“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村落被建筑学家喻为 “空间说书者”,穿越千百年,当这些“ 说书人”身处势不可挡的现代化潮流、遭遇席卷八荒的城镇化2进程,它们同样面临“ 千年未有之变局 ”。不少调查和统计说明,大规模拆迁、火灾等自
3、然灾害和农村“ 空心化 ”,成为传统村落消失的主要原因。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岳飞写下的词句,作为今天许多村落的命运写照,使人在唏嘘之余,更多了几分深思。曾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古村落经常发生火灾,经过调查发现,火是村民自己放的,只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这个故事,把我们从秦砖汉瓦、雕梁画栋的诗意想象中,拉回到复杂的现实。在游人眼中,古朴村落满是沧桑的美,而在村民看来,不无生活的痛。很多古民居在采光、通风、取暖等方面存在短板,维护和修缮成本也不低。一面是保护村落的要求,一面是改善生活的需求,如何取舍和平衡,远不是景点前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实际上,这样的两难纠结,在古村落的传承和保护中普遍存在。比如
4、,“钱从哪里来”是一个瓶颈问题,但当各类资金涌入古村,满目尽是商铺,满耳尽是市声,安详静谧的村庄从此消逝。一旦拿捏不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陷入过度商业化,就会造成开发性破坏、旅游性破坏。又如,“ 人往何处去”是一个现实难题。在一些古村落,贫穷落后留不住村民,商业开发也容不下村民,有的地方甚至迁走原住民,搞起了“博物馆式” 开发。一旦只见物不见人,古村落就失去了“烟火气” 的滋养,同样会没了神、丢了魂,走向衰败。文化学者感叹,保护古村落甚至比保护故宫还难。不仅因为古村落的保护涉及建筑、文化、经济、社会、观念等方方面面,也不仅因为人力、智力、财力资源匮乏,更因为这是活态的保护。正如著名的马丘比丘宣言
5、所强调的,3古村文化保护是为了使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和谐适应的建设过程,而不仅是修缮物质载体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我们才能赋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其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 APEC 会议的红利让京郊古村范各庄重现繁华,当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的桨声灯影里落下帷幕,这样的时空交错,总给人以想象和力量。曾经,中央文件中一句“记得住乡愁” ,勾起多少人的故园记忆、人生回味。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待每一个古村落,呵护好先人留给我们的每一处“江山胜迹 ”,不只是为了安顿好过去,更是为了赢得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