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兔和猫教学设计一、整体把握:阅读文本,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夏天里, “我”的邻居三太太,给孩子们花高价买来一对可爱的白兔(幼兔) 。同时,院子里有一只随时能带给白兔死亡威胁的大黑猫。小说围绕着人们饲养白兔、提防黑猫、协助“白兔家族”繁荣而产生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关兔和猫之间生死存亡的故事。二、具体分析怎样写的?1、找出文中对兔子的具体描写,概括小兔们的特点。 (正面描写)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长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的安心了。这小院子里有一株野
2、桑树,桑子落地,他们最爱吃,便连喂他们的菠菜也不吃了。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砉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却也就溜开去了。特点:幼小,可爱,憨态可掬,天真烂漫,驯良,狡黠,抵抗外敌时的聪慧,让人忍俊不禁2、 兔和猫从题目即可看出两者是对举的,一为兔,一为猫,所以两者都是故事不可缺少的角色。对白兔毫不吝惜笔墨,满含深情地刻画白兔形象。转到大黑猫时正如作者厌恶的那般,似乎很不愿提及似的,与小兔正相反的是全篇都是侧面描写。统合整
3、个小说共五次提到黑猫,且均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出现读者眼前,成为了兔子的“映衬物” 。第一次是“三太太说,鸦鹊倒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 S 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 。通过三太太的话可从侧面了解到兔子存在大黑猫这个潜在威胁,并奠定大黑猫“恶狠狠”的反面形象。 “在矮墙上”以地点来写,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似乎随时可从高处扑下来逮住兔子;“恶狠狠的看” 显现出黑猫阴鸷的目光;而一个 “防”字能使人感受到黑猫的凶狠是不可掉以轻心的。三太太的话中只有简单的几个词涉及大黑猫却能完整清晰地勾勒出凶残、狡猾、强悍、阴鸷、狠毒的反面形
4、象。第二次是作者的叙述:“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 。仅一句话为后来小兔丧命于大黑猫之口埋下伏笔。 “毒手”一词预示后来的结局,体现黑猫的残暴凶狠。第三次是在小兔失踪后“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还见有许多爪痕。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伊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 。这几句引得人们的推断并想象, “一个别的洞” 与“许多爪痕” 可以认定失踪的兔子曾经遭到致命的危险。因为生物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狡兔三窟”兔子会掘出多个洞,当面临危险时可从其他洞口逃生,而大的爪痕正是黑猫留下的罪证。作者据此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证
5、实黑猫即是罪魁祸首。第四次“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 。仅一句将猫令人讨厌的好斗的个性展露出来,加深对猫的不满。第五次是“我”的决定:“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 , “高视阔步”一词将黑猫作威作福的得意形象刻画出来,作者已无法容忍猫的恶行,决定欲予除之而后快。“猫在本篇中担任的角色,有如:浮世德剧中的海匪斯多一般,读者即使只见到一个它的隐隐约约的影子,也会全身阴森森的,觉得可怕,可憎,可诅咒,时时刻刻为悲剧中的主角担心” 。这说的就是通过侧面描写增加反面形象的阴暗面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虽着笔墨不多,简单的几笔掠过就有一个鲜活的恶猫形象跃然纸上,给人印象深刻。总结: 兔和
6、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很明显,作者由物及人,表现手法上,接近于儿童易读的“童话式”描写手法.3、对于兔和猫,三太太、母亲及“我”的态度是如何的?(对比)三太太:出于对白兔的仁慈,深恨黑猫,仅仅防范而不惩治。文本:(1)“三太太说,鸦鹊倒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 S 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 (文中几次对黑猫的侧面描写是通过三太太之口,她的言语中满是对黑猫的不满。 )(2) “三太太吆喝道:S,听着,不准你咬他!于是在他头上打了一掌,S 便退开了,从此并不咬” (细细分析,S 狗并未犯错,它只是上前一嗅,打了个
7、喷嚏。打喷嚏不是狗的攻击性行为,只是因为狗的嗅觉灵敏,可能 S 狗从未见过兔,在闻到兔的刺激性气味时产生的自然身理反应。而三太太反应过激,居然打了 S 狗一掌,这个粗暴的举动足以说明这位三太太并不是真正热爱动物。她对小兔超越常人的爱怜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失偏颇的。 )(3)她“却并不见(大兔)有进去抚养孩子的行迹。伊言语之间颇气愤” ,又发现大兔“哺乳不均”便别出心裁得用起“麻烦养兔法”“伊为预防危险起见,便将七个小的都装在木箱中,搬进自己的房里,又将大的也捺进箱里面,勒令伊去哺乳” 她只是想要保全所有的小兔,因而“三太太从此不但深恨黑猫,而且颇不以大兔为然了” (三太太所有行为表明:虽憎恨恶势力
8、的黑猫,但对兔和其他动物的情感态度极端矛盾、 “两极分化”严重。 )母亲:既对“麻烦的养兔法”不表好感,又对“我” 的虐猫采取“ 修善”态度;对猫是一种容忍。文本:(1) “我的母亲也很喜欢他们(兔)家族的繁荣,还说待生下来的离了乳,也要去讨两匹来养在自己的窗外面。 ” (可见母亲见“白兔家族繁荣”是高兴的,是喜爱兔的。 )(2) “母亲对我说,那样麻烦的养兔法,伊历来连听也为曾听到过,恐怕是可以收入无双谱的” , “无双谱收自汉到宋四十个特立独行人物的画像,并各附诗一首” (这句是母亲对三太太自创“麻烦养兔法”的冷嘲、不屑、不满。可见母亲不赞成过分怜悯小兔)(3)母亲听到猫的厮打声疑心地责问
9、道:“讯儿!你又在那里打猫了” 我自语道“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 表明母亲虽知猫的恶,但也不闻不问,还要阻止我力惩黑猫。 )(4)最后作者发出对母亲态度的评价:“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 (鲁迅对母亲不问青红皂白的干涉表示不满、不快;而她“太修善”一句表明对母亲毫无无原则的宽容表示不满, “模棱”一词即是说她有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是非观。 )“我”: 对白兔就是爱,在对兔的细腻描写中可见出。对黑猫就是憎,写道:“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作者始终没有改变过,他坦白说:“我曾经害过
10、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 。 (即是说, “我”从未改变过自己对恶势力的打击。 “我”的态度即是代表鲁迅的态度, “我”不会仁慈手软、不会退缩,更不会半途辄止,只因它的恶。 )“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 “我”态度坚决,斩钉截铁的行动。这就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坚定地斗争信念。4、 “我”与三太太、母亲的态度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了“我”怎样的思想?她们代表着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任凭自己的喜好处事,持不公正态度的一族。三太太偏颇地爱小兔,一面任由主观意志怨恨大兔,一面憎恶以强凌弱的黑猫,一面又对其他动物粗暴;母亲爱兔的
11、同时对猫心怀仁慈,她不问是非曲直,宽厚、容忍地对待一切,哪怕是作恶的人也如此。细细咀嚼这两类人的对事态度可以发现其本质一样。就是存在于国民性中的“中庸主义思想” 。儒家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中庸主义”观念提倡不倚、不偏的待人接物,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对待一切。这种态度使国民思想偏安一隅、凝滞不前、遏制创新、缺乏反抗意识、往往造成只会忍气吞声,形成固步自封的守旧观念,及敢怒不敢言的懦弱角色。鲁迅对这种不偏、不变的中庸态度持否定意见。 “我”态度坚决,斩钉截铁的行动。这就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坚定地斗争信念。三、主题思想为什么?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自此之后,我总觉得凄凉。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
12、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并 S 也不叫一声。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夏夜,窗外面,常听到苍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这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不听到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了,毁得太滥了。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谈谈
13、你对这段话的理解?1 强烈的生命意识。(1)宇宙万物,包括人,也包括一株草,一朵花,一只兔子,一条狗,都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与保护。生命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我们要对生命保持最大的敬意。在生命面前,我们要有所畏惧。 (敬畏生命)(2)生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任何一个生命的不幸和灾难,也就是我的不幸和灾难;对任何生命的威胁和摧毁,就是对我的生命的威胁和摧毁。鲁迅之所以对小兔子之死,小狗之死,对苍蝇的呻吟,作出强烈的反应,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内心之痛,是自己生命之痛。这是真正的“博爱”之心。 (博爱)(3)鲁迅特别感到痛苦,并且不能容忍的,是被毁灭的都是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在他看来,越是弱小
14、的生命,年幼的生命,就越应该珍惜和爱护。鲁迅在他晚年的一篇文章中,特别谈到,在中国农村,母亲往往对“不中用的孩子”特别爱护,原因很简单:母亲不是不爱中有的孩子,只因为既然强壮而有力,她便放了心, “去注意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孩子去了” 。鲁迅生命意识强调弱者,幼者本位(弱者,幼者本位)2、 “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的太滥,毁的太滥了” 。这是鲁迅对生命思考得出的一个结论。他责备“造物”将生命当成儿戏,矛头直指决定弱者生命的强权者,他们不将生命当成生命,不将人当人。无辜生命的毁灭,已成为常态。鲁迅在此彻底否定“造物” ,它滥造生命,滥毁生命。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道德统治下的无数人正如小说中死去的小兔那
15、样,在无声无息中死去。接着又会有新的一拨“小兔”长起来,延续同样的命运。因此鲁迅既要反抗同时又担心,是而写到:“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 “太胡闹”表明“造物”已经“作恶多端” ,鲁迅再也忍受不了,决计反抗,于是出现结尾处的用青酸钾给小兔复仇的决定。与此同时又虑到“倒是帮了他的忙” ,这是由于恐怕送走一个“黑猫” ,于“造物”而言,无关痛痒,因为它本就是太“滥造”生命的,还会有新的黑猫被造物主造来祸乱生灵的。 “怜” 、 “爱” (弱者)与“恨” (强暴者)交织,构成鲁迅对生命深刻思索中充满矛盾的痛苦情感,体现出其改造国民性痛苦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缩影。3、 “白兔的
16、家族更繁荣;大家也又都高兴了。 ” “曾经有过的灾难被忘却了” 人们很快就忘记小兔的死,忘记黑猫的恶,也忘记曾经对黑猫的憎。 纪念刘和珍君里这样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他的写作正是对遗忘的拒绝” 。小说中鲁迅对人们的健忘感到悲凉。这也是呐喊的原因。四、拓展延伸有人说:“鲁迅死于 20 世纪而活在 21 世纪” ,表明 21 世纪需要鲁迅。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虽时代向前推进,社会较之前有长足的发展,人民思想进步不少。但国民身上的劣根性还存在,需要鲁迅思想来警醒人们,要想成为鲁迅倡导的拥有“最理想的人性” 中的一个。生命主题的“旧事”:“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
17、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3?继续追问世人, “谁知道”是急切的问,也是对“每一个读者的人性、良知的拷问” 14。 “过往行人”谁去救助这个无辜的生命呢?只是眼睁睁的看着一个生命遭受死亡降临。将国人的麻木,行尸走肉般路过却视若无睹的“无爱”批判无遗。而可悲的是这一幕悲剧在今天仍在上演,只不过“马车”换成更先进的汽车, “小狗”换成了人。惨剧在2011 年 10 月发生,广东佛山两岁女童七分钟内先后被车三次碾压,而此间路过的 18 位行人不闻不问,漠然无睹离去。最后被拾荒者施以援手救起,送入医院已为时太晚,抢救无效死亡。国人的冷酷“无爱”至今还在,这就足以说明时至今日仍要牢记鲁迅精神,更要重视对鲁迅思想的学习,研读鲁迅作品来唤醒国人的良知,鲁迅对社会的超前性思索似乎预见到冷血无爱的国民会造成类似的惨剧,情节何等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