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33649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general plan transportation design for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DL/T 503294 主编单位:电力工业部西北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 部 施行日期:1994 年 4 月 14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关于发布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电力行业标准的通知 电技1994238 号 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对原标准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定SDGJ1078 进行了修订,经组织审查,现批准为电力行业标准,予以发布。标准编号为

2、DL/T503294,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标准(SDGJ1078)同时废止。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请随时函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本标准由水利电力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四日 1 总 则 1.0.1 火力发电厂(以下简称发电厂 )总图运输设计必须全面贯彻国家工程建设方针、政策和法令,使设计符合国情,并做到技术先进、方案优化、生产安全,能获得显著的综合效益,为此,特制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容量为 50600MW 新建和改建、扩建的凝汽式燃煤发电厂的设计以及高温高压供热式机组的热电厂的设计。小于上述机组容量的发电厂设计,可参照使用。 1.0.3 本规

3、程根据现行的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的原则进行编制。总图运输设计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在设防烈度 6 度及以上的地震区、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永冻土等特殊自然条件地区建设的发电厂,应遵守现行相应规范的有关规定。 1.0.4 总图运输设计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依靠技术进步,积极推广经过鉴定的 CAD 软件,因地制宜地采用新布置,并应具备可靠的设计基础资料和协议文件。 发电厂总图运输的规划和设计,应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选择运输和计量设备,降低工程造价,节省运行费用和缩短建设周期

4、。 1.0.5 总图运输设计,必须节约用地,合理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设计中尚应减少场地开拓工程量和既有建筑的拆迁。 2 全厂总体规划 2.0.1 发电厂的总体规划应与城镇或工业区规划相协调,宜与邻近工业企业或其他单位协作,联合建设部分公用工程设施。煤电联营的发电厂,应扩大联合建设项 目。 2.0.2 发电厂的总体规划,应根据发电厂的生产、施工和生活需要,结合建厂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建设计划,按批准的规划容量,对厂区、施工区、生活区、水源地和供排水设施、贮灰场和灰管线、供热管线、厂外交通、出线走廊、防洪排涝人工构筑物等,从近期出发,考虑远景

5、发展,统筹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0.2.1 以厂区为中心,使厂内外工艺流程合理,缩短各种管线; 2.0.2.2 全厂各项建设用地应符合现行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 2.0.2.3 处理好厂内与厂外、生产与生活、生产与施工的关系; 2.0.2.4 厂内外铁路、道路、港口的联接,应短捷且工程量小; 2.0.2.5 方便施工、有利扩建; 2.0.2.6 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避免高填深挖。 2.0.3 应根据气象和地形等因素,减少发电厂所排放的粉尘、废气、废水、灰渣对环境的污染;对发电厂厂区、生活区的规划,宜避免受邻近工业企业散发有害物质的影响。 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宜为灰渣综合利用

6、提供条件,综合利用场地的位置,应按灰渣输送方式、成品外运和环境保护等要求确定。 2.0.4 厂区方位,应结合场地制约因素、城镇规划和建厂地区的外部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厂区外形不宜强求方正。厂区位置应处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段,并与活动性大断裂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2.0.5 循环水管线的路径,应结合工艺要求和沿途自然条件合理选择,并力求缩短管线长度,减小水头损失,避免循环水排水对附近水域的有害影响。 近期循环水管沟的规划走向,不宜穿越扩建端施工安装场地。 补给水管道的路径,宜沿厂外现有道路或农用道路敷设。远离厂区的水泵房应考虑必要的通信、交通和生活设施。 2.0.6 厂外灰渣处理设施应符合下

7、列要求: 2.0.6.1 贮灰场宜适当靠近厂区,应利用附近的沟谷、荒地、劣地和煤矿塌陷区。当利用水域岸旁滩、洼地或海涂堆存灰渣时,不得污染水体、阻塞航道和影响河流泄洪; 2.0.6.2 采用山谷贮灰场时,应考虑其泄洪构筑物对下游的影响,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和当地规划的防排洪设施; 2.0.6.3 灰管线宜沿现有道路或农用道路和河网边缘敷设,并宜避免影响农业耕地; 2.0.6.4 当采用汽车或船舶输送灰渣时,应充分考虑公路或河道的通过能力和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0.7 发电厂出线走廊的规划,应根据系统规划、输电线出线方向、电压等级与回路数、厂址附近的地形、地貌和障碍物等条件,

8、按规划容量统一安排,并宜避免交叉。高压输电线应避开重要设施,当不可避开时,相互间应有足够的防护距离。 2.0.8 20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屋外配电装置,宜结合电力系统布局,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脱离厂区布置或与附近地区的枢纽变电所合并建设。 2.0.9 热电厂应靠近供热用户,厂外供热母管宜采用多管共架敷设,并与厂区总平面布置相协调。 2.0.10 发电厂生活区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2.0.10.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宜处于污染源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2.0.10.2 生活区宜以城镇或工矿区居民点为依托,对位于城市及其近郊的发电厂,生活区可结合城市规划统一安排;靠近厂区的生活区

9、,其距离应根据卫生要求和职工上下班的便利来确定,不宜超过 1.5km,必要时可设置宽度不超过 20m 的防护林带; 2.0.10.3 生活区规划应根据发电厂规划容量时的定员数,按当地建设标准,经计算后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生活区主要人流方向宜避免与铁路平交。 2.0.11 施工安装场地,宜布置在厂区扩建方向。发电厂扩建时,生产和施工宜明确分区,减少相互干扰。 施工生活区宜靠近施工现场布置,但不得影响发电厂的扩建。 总体规划宜为施工期间利用永久性铁路、道路和建、构筑物等创造条件。 2.0.12 在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建设单位另行委托设计的铁路专用线、发电厂生活区、厂外公路、港口码头等项目,应

10、由发电厂主体设计单位对其建设标准、平面布置、铁路路径和主要高程的相互衔接,作必要的控制和归口。 2.0.13 应结合工程具体条件,做好发电厂的防排洪(涝) 规划,充分利用现有防排洪 (涝)设施,当必须新建时,经比选可因地制宜地采用防洪(涝) 堤、排洪 (涝)沟和挡水围墙。 防排洪(涝)设施应在初期工程中一次建成。 3 厂区总平面 3.1 一 般 规 定 3.1.1 厂区总平面布置应按批准的规划容量和本期建设规模,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改建、扩建发电厂的设计,应充分利用、改造现有设施,并应减少改建、扩建工程施工对生产的影响及原有建筑设施的拆迁。 3.1.2 建、构筑物的平面和空间组合,应做到分区

11、明确,合理紧凑,生产方便,造型协调,整体性好。有条件时,辅助厂房和附属建筑宜采用联合布置、多层建筑和成组布置,并应与现有和规划建筑群体相适应。 3.1.3 总平面布置应以主厂房为中心,以工艺流程合理为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布置。 主要建、构筑物的长轴宜沿自然等高线布置。在地形复杂地段,可结合地形特征,适当改变建、构筑物的外形、将建、构筑物合并或分散布置。 3.1.4 主厂房、冷却塔、烟囱等荷重较大的主要建、构筑物,宜布置在土质均匀、地基承载力较高的地段。 地下设施较深的建、构筑物,宜布置在地下水位较低或需填土的低洼地区。 需要抗震设防的发电厂,建筑场地宜选择有利的地段,避

12、开不利地段。 3.1.5 主要建筑物和有特殊要求的主要车间的朝向,应为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提供良好条件。汽机房、办公楼等建筑物,宜避免西晒。有风沙、积雪的地区,宜采取措施减少有害影响。 对 形、山形建筑,应根据功能要求,满足通风和日照的需要。当半封闭的庭院内不产生有害的散发物,且该建筑的占地面积不超过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占地面积时,其两翼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6m。 3.1.6 建、构筑物和露天堆栈、作业场场地、宜按生产类别成组布置,建筑红线宜规整。 3.1.7 生产过程中有易燃或爆炸危险的建、构筑物和贮存易燃、可燃材料的仓库等,宜布置在厂区的边缘地带。 3.1.8 厂区各公用配电间位置的确定,应

13、根据电源和负荷要求,使电力电缆短捷,并布置在相关的生产分区内,宜与其他车间合并建设。 3.1.9 生产区主要通道宽度,应按规划容量并根据通道两侧建、构筑物防火和卫生要求,工艺布置,人流和车流,各类管线敷设宽度,绿化美化设施布置,竖向布置以及预留发展用地等经计算确定。 3.1.10 厂区总平面布置应考虑防爆、防振、防噪声。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宜使防振、防噪声要求高的建筑物远离振动源和噪声源。 3.2 主要建、构筑物的布置 3.2.1 主厂房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2.1.1 应适应电力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为发电厂的安全运行和操作维护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道路通畅,与外部管线连接短捷; 3.2

14、.1.2 当采用直流供水时,主厂房应靠近取排水口; 3.2.1.3 固定端宜朝向发电厂生活区或城镇; 3.2.1.4 扩建端应按规划容量留有必需的扩建用地; 3.2.1.5 应使高压输电线出线方便; 3.2.1.6 炎热地区宜使汽机房面向夏季盛行风向。 3.2.2 大型发电厂锅炉房至烟囱之间炉后设施的布置,应考虑检修通道和地下管线布置的要求。当环保要求预留脱硫装置场地时,宜在炉后烟囱附近布置。当自然地形坡度较大时,该地段建、构筑物可布置在不同台阶上。 3.2.3 热电厂或企业自备电厂的主厂房,宜靠近热、电负荷,并避免供热管线从扩建端引出。3.2.4 矿口发电厂的燃煤采用皮带输送时,主厂房固定端

15、或锅炉房外侧宜靠近来煤方向。 3.2.5 屋内、外配电装置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2.5.1 进出线方便,与城镇规划相协调,避免相互交叉和跨越永久性建筑物; 3.2.5.2 位于汽机房外侧,当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也可布置在厂区固定端、锅炉房外侧或厂区围墙之外; 3.2.5.3 可布置在循环水冷却设施冬季盛行风向的上风侧,并位于产生有腐蚀性气体及粉尘的建、构筑物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3.2.5.4 不同电压等级的配电装置都需扩建时,最高一级电压配电装置的扩建方向,宜与主厂房扩建方向相一致。 3.2.6 大容量主变压器应布置在汽机房外侧,当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也可布置在锅炉的两侧。单机容

16、量较小的发电厂,主变压器可布置在屋外配电装置场内。 主变压器就地检修时,附近应有必要的检修场地,在汽机房内或变压器检修间检修时,应有搬运通道。 3.2.7 主控制楼宜布置在屋外配电装置场内,可设天桥与主厂房相连。 网络控制楼宜靠近配电装置,不设至主厂房的天桥。当条件允许时,可与高型屋外配电装置上层巡视走道连接。 屋内配电装置宜与主控制楼毗连布置。 3.2.8 微波站的布置应满足通视条件,避开烟囱、水塔等高大建、构筑物的遮挡。 3.2.9 燃料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2.9.1 宜布置在烟囱的外侧或厂区固定端; 3.2.9.2 应便于铁路的引接和燃料输送,缩短输送距离,减少转运和降低提升

17、高度; 3.2.9.3 宜布置在厂区主要建、构筑物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3.2.10 运煤综合楼和运煤集中控制室宜布置在运煤系统附近受粉尘影响较小的地段。 3.2.11 运煤栈桥的走向,应根据规划容量、总平面布置合理选定。与煤仓间的接口,宜从固定端引入,也可采用在一、二期之间或跨越汽机房屋面等方式灵活布置。 3.2.12 翻车机室的布置,应使运煤工艺流程合理和满足铁路作业线的有效长度。解冻室应布置在铁路调车作业的方便地段。 3.2.13 发电厂点火及助燃油设施(油罐,供、卸油泵房),宜布置在靠近锅炉房侧、地势较低的边缘地带,如有安全防护设施,也可布置在地形高处。当采用铁路运油时应位于厂内铁路

18、装卸线的尽端。 3.2.14 火灾危险性属丙类油品(以下简称丙类油) 时,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2.14 的规定。当采用甲、乙类油品时,必须执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表 3.2.14 丙类液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 注:1.D 为相邻立式储罐中较大罐的直径 (m);矩形储罐的直径为长边与短边之和的一半; 2.两排卧罐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3m; 3.闪点超过 120的液体,且储罐容量大于 1000m3 时,其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可为5m;小于 1000m3 时,其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可为 2m。 3.2.15 当丙类油储罐储量不超过表 3.2.15 的规定,且具有相应的消防能力时,可成组布置。

19、组内储罐的布置不应超过两行。储罐之间的间距可根据施工和操作的要求确定。卧式储罐不应小于 0.8m。 储罐组之间的距离,应按储罐组储罐的形式和总储量相同的标准单罐确定,按本规定3.2.14 的规定执行。 表 3.2.15 液体储罐成组布置的限量 储罐名称 单罐最大储量(m 3) 一组最大储量(m 3)丙类液体 500 30003.2.16 丙类油的地上、半地下储罐或储罐组,应设置非燃烧材料的防火堤,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3.2.16.1 防火堤内储罐的布置不宜超过两行,当单罐容量不超过 1000m3,且闪点超过120的液体储罐,不宜超过四行; 3.2.16.2 防火堤内的有效容量不应小于最大罐的容

20、量; 3.2.16.3 防火堤内侧基脚线至立式储罐外壁的距离,不应小于罐壁高的一半,卧式储罐至防火堤内基脚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3m; 3.2.16.4 防火堤高度宜为 11.6m ,应比计算高度高出 0.2m; 3.2.16.5 沸溢性油品(指含水率在 0.3%0.4%的原油、渣油、重油等 )地上、半地下储罐,每个储罐应设一个防火堤或防火隔堤。 3.2.17 油品闪点超过 120的液体储罐和储罐区,如有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不宜设防火堤。 3.2.18 地上、半地下储罐的每个防火堤分隔范围内,宜布置同类火灾危险性的储罐。沸溢性与非沸溢性液体储罐或地下储罐与地上、半地下储罐,不应布置在同一防火堤

21、范围内。 3.2.19 防火隔堤的设置应符合有关规范。防火隔堤顶面应比防火堤顶面低 0.2m。 3.2.20 丙类油设施与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 3.2.20 的规定。 表 3.2.20 丙类油设施与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m) 注:1.防火间距应从建筑物最近的储罐外壁算起。储罐防火堤外侧基线至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小于 10m。2.总储量不超过 5000m3 的丙类油罐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规定减少 25%。3.零位罐与所属铁路作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6m。4.建在码头上产油泵房、消防泵房与装卸油品码头的距离不受限制。5.密闭式隔油池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可减少 50%;油罐组

22、内的小型隔油池与油罐的距离可不受限制。6.油罐至河(海)岸边的距离不应小于 30m;其他油品设施至河( 海)岸边的距离不应小于10m。3.2.21 点火及助燃用的天然气调压站应单独布置,并符合下列要求: 3.2.21.1 应布置在明火设备或散发火花设施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3.2.21.2 宜布置在靠近锅炉房侧的厂区边缘地段; 3.2.21.3 如为室内布置时,其泄压部位应避免面对人员集中场所和主要交通道 路。 3.2.22 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当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合理时,宜呈一字形布置在主厂房 A 排柱外。 机力通风冷却塔的长边,宜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尚应注意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混合供水

23、的发电厂,冷却设施应布置在直流供水引水管网经过的地段。 进、排水明渠宜引至厂区围墙外;当引入厂内时,应注意不影响厂内交通和管线布置。3.2.23 化学水处理室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2.23.1 靠近主厂房固定端布置,并留有扩建余地; 3.2.23.2 避免卸存酸类、碱类、粉状等物品对附近建、构筑物的污染和腐蚀; 当采用石灰处理时,宜设堆渣场地; 3.2.23.3 有条件时,卸货作业场宜靠近铁路布置; 3.2.23.4 化验室宜布置在振动影响和粉尘污染较小的地段。 3.2.24 循环水补充水处理设施宜靠近冷却塔布置。 3.2.25 除灰设施的布置应使管线最短、运输方便,并避开厂前区和主要

24、人流通道。 3.2.26 灰渣(浆)泵房的位置应靠近锅炉房,有条件时可将灰渣(浆) 泵布置在烟囱底部。 3.2.27 当灰渣采用自流方式排入沉渣池时,沉渣池、沉灰池的位置应靠近锅炉房。 3.2.28 当采用负压气力除灰时,负压风机房、灰库应布置在炉后,并靠近除尘器。当采用正压气力除灰时,空压机房应靠近除尘器布置,灰库宜布置在交通方便和对环境污染影响小的边缘地带。 若采用水运,灰库应靠近码头。 3.2.29 当除渣采用脱水仓系统时,脱水仓、澄清池、水泵房等宜布置在炉后。 3.2.30 采用浓缩机除灰方案,有条件时,浓缩池宜布置在炉后附近。 3.2.31 运输灰、渣的专用汽车库,可设在生产区内沿运

25、灰道路靠灰库附近。 3.2.32 污水和废水处理场宜布置在地势较低和管路短捷的地区,并宜位于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3.3 辅助厂房和附属建筑物 3.3.1 辅助厂房和附属建筑应按功能特点分区,组成联合建筑或采用成组布置。 3.3.2 金工、锻工车间,应按发电厂规模设置一定的作业场地或堆场。 锻工车间的布置应考虑锻锤对周围建筑物的振动影响。 锻工车间的朝向,宜避免西晒。 3.3.3 材料库宜靠近修配厂或与修配厂成组联合布置,采用多层建筑;大型发电厂的材料库也可单独布置,应设有卸货作业场和露天堆场,并宜靠近铁路。 3.3.4 特种材料库宜单独布置,必要时,也可与材料库毗连,但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

26、规定,其库房大门应避免面对人员集中的地方和主要交通道路。 3.3.5 油处理室和露天油库应成组布置,宜布置在配电装置的固定端或主厂房附近。 3.3.6 制氢站、贮氢罐和乙炔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3.6.1 应为单独布置; 3.3.6.2 应远离散发火花的地点或位于明火、散发火花地点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3.3.6.3 宜布置在厂区边缘且不窝风的地段,泄压面不应面对人员集中的地方和主要交通道路; 3.3.6.4 乙炔站应布置在地势较高和排水良好的地段。 3.3.7 空气压缩机室宜布置在主要服务对象的附近,并考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贮气罐宜设在空气压缩机室外较阴凉的一面。 3.3.8 各分

27、场检修维护间应统一规划,宜布置在有关生产厂房附近,并宜组成联合建筑。 3.3.9 生产办公楼宜布置在主厂房固定端附近,可设天桥与主厂房相连。 3.3.10 泡沫消防泵房应布置在燃油罐区附近。 3.3.11 热电厂热网分配小室,宜布置在 A 列柱外或热管道引至用户方向厂区围墙内附近。 3.3.12 启动锅炉房的位置宜布置在炉后、煤场和烟囱附近,也可单独成区布置。 3.3.13 综合水泵房和蓄水池的位置,宜设在给水水源与供水集中的地点。 污水泵房宜位于厂区边缘地带场地较低处。 3.4 厂前行政管理和生活设施 3.4.1 发电厂的厂前行政管理和生活设施应符合总体规划的原则,各建筑物的平面与空间组合,

28、应与周围环境和城市(镇 )建设相协调。 3.4.2 行政管理和生活设施可包括:行政办公楼、培训楼、单身宿舍、值班休息室、招待所、食堂、冷库、医务室、浴室、茶炉房、汽车库、消防车库、自行车棚及文化娱乐等建筑。上述建筑可集中布置在厂区主要出入口附近,当生活区与厂区相距不远时,也可分设在厂前和生活区。 3.4.3 行政管理和生活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4.3.1 满足功能要求,有利管理,面向城镇主要交通道路或居住区; 3.4.3.2 按不同功能和使用要求组成多功能的多层联合建筑; 3.4.3.3 位于贮煤场、油罐区、酸、碱罐区等散发粉尘和有害物质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3.4.3.4 行政管理

29、办公楼宜布置在厂内外联系均较方便的地段; 3.4.3.5 单身宿舍、值班休息室等宜布置在受噪声干扰较小的地段,并宜有较好的朝向; 3.4.3.6 厨房、茶炉房等建筑应布置在较隐蔽的地段,并减少烟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可设在厂区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3.4.3.7 招待所、汽车库、自行车棚等与厂外联系较多的建筑宜布置在厂区主要出入口附近并避免人流和车流的交叉。 3.4.4 当发电厂需设消防车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3.4.4.1 宜单独布置;如确因条件困难,必须与汽车库合建时,两者应有不同方向的出入口; 3.4.4.2 消防车出口的布置应使消防车驶出时不与主要车流、人流交叉,并便于进入厂区主要干道。

30、消防车库的正门,距道路边线不宜小于 10m。 3.4.5 汽车库应结合工程条件进行布置,可单独成区。在满足防火要求的前提下宜与其他建筑联合、毗邻布置;也可结合地形采用双层车库或地下车库。应便于车辆出入、避免与主要人流通道交叉,并宜有单独的出入口。汽车库附近宜有一定面积的露天停车场和检修场。3.5 围墙和出入口 3.5.1 厂区主要出入口宜设在厂区固定端,可采用侧入式或端入式并面向城镇及公路干道。入厂主干道宜选择较好的对景。 3.5.2 发电厂其他出入口的平面布置,应使人流、车流分隔,并应便于警卫和与厂外运输线路连接。 3.5.3 厂区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其位置应使厂内外联系方便,避免生产与施工

31、相互干扰。当采用汽车运煤和灰渣时,可设专用的出入口。 铁路大门不得兼做人流出入口。 发电厂扩建期间,宜设施工专用的出入口。 3.5.4 厂区围墙在节约用地的原则下,宜布置规整。厂区围墙除有装饰性要求外,应为实体围墙,高度均宜为 2.2m。 屋外配电装置、变压器场地、燃油罐区、天然气调压站、乙炔站、制氧站、制氢站、供油泵房、贮氢罐、含油污水处理站等,应按厂区内、外划分,分别设置 1.5m 高的围栅和2.2m 高的实体围墙。 3.6 场 地 处 理 3.6.1 屋外配电装置地坪宜种草坪,或就地取材做简易处理。有绝缘要求的地坪应做绝缘处理。巡视小道宜利用电缆沟盖板。 3.6.2 除尘器、引风机场地宜

32、用混凝土地坪或混凝土预制块地坪。 3.6.3 煤场地下煤斗四周 35m 范围内宜做混凝土地坪,或用其他材料铺砌。 3.6.4 油加热器场地宜做混凝土地坪。 3.6.5 变压器检修范围内的场地宜作混凝土地坪。 3.6.6 卸酸碱场地应用防酸混凝土或块石铺砌地坪。 3.6.7 煤场、露天堆场和露天作业场应按地基土质条件进行场地处理。宜用素土碾压或加灰土、炉渣、煤矸石等材料夯入土内做简易地坪。 3.7 建、构筑物的间距 3.7.1 各建、构筑物的布置应符合防火间距的规定。 各建、构筑物在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及其最低耐火等级应按表 3.7.1 执行。 表 3.7.1 建筑物在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及

33、其耐火等级 序号 建 筑 物 名 称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最低耐火等级(一) 主要生产建筑物1 主厂房 丁 二级2 吸风机室 丁 二级3 除尘构筑物 丁 二级4 烟囱 丁 二级5 屋内卸煤装置 丙 二级6 碎煤机室、转运站及配煤楼 丙 二级7 封闭式运煤栈桥、运煤隧道 丙 二级8 干煤棚、解冻室 丙 二级9 点火油罐和供、卸油泵房及栈台(柴油、重油、渣油) 丙 二级10 点火用天然气调压站 甲 二级11 单元控制室(集中控制楼)、电气控制楼(主控制楼、网络控制楼)继电器室*、微波通信楼 戊 二级12 屋内配电装置楼(内有每台充油量 60kg 的设备) 丙 二级13 屋内配电装置楼(内有每台充油

34、量 60kg 的设备) 丁 二级14 屋外配电装置、微波塔 丙 二级15 变压器室、冷油器室 丙 一级16 总事故贮油池 一 二级17 岸边水泵房、中央水泵房 戊 二级18 灰浆、灰渣泵房、沉灰池 戊 二级19 生活、消防水泵房 戊 二级20 进水建筑物 戊 二级21 冷却塔 戊 三级22 化学水处理室 戊 二级23 翻车机室 丙 二级(二) 辅助厂房和构筑物1 启动锅炉房 丙 二级2 油处理室、露天油库 丙 二级3 乙炔站、制氢站、贮氢罐 甲 二级4 制氧站、贮氧罐 乙 二级5 空气压缩机室(无油润滑或不喷油螺杆式 ) 戊 三级6 空气压缩机室(有油润滑) 丁 三级7 修配厂(锻工、铆焊车间

35、) 丁 二级8 修配场(金工车间) 戊 三级9 热工、电气、金属试验室 丁 二级10 天桥 戊 二级11 天桥(下面设置电缆夹层时 ) 丙 二级12 变压器检修间 丙 二级13 排水、污水泵房 戊 二级14 各分场维修间 戊 二级15 污水处理构筑物 戊 三级(三) 附属建筑物1 办公楼 三级2 材料库 丙 三级3 材料库棚 戊 三级4 机车房 丁 二级5 汽车库、推煤机库 丁 二级6 消防站 戊 二级7 警卫传达室 三级8 自行车棚 四级*戊类系考虑采用阻燃电缆 3.7.2 发电厂各建、构筑物的间距,不应小于表 3.7.2 的规定。 表 3.7.2 发电厂各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距(m) 丙

36、、丁、戊类建筑耐火等级行政生活福利建筑铁路中心线厂内道路(路边)序号 建筑物名称 一、二级三 级屋外配电装置自然通风冷却塔机力通 风冷却塔露天卸煤装置或贮煤场锻工、铆焊车 间制氢站、乙炔站贮氢罐点火油罐露天油库 一、二级 三级 厂外 厂内厂外道路(路边)主 要次 要围 墙1 一、二级 10 12 10 10 12 12 20 12 10 122丙、丁、戊类建筑 三级 12 14 12 20 35 15 12 14 15 25 15 12 14有出口时56无出口时35无出口时 1.5有出口、无引道时 3有引道时7953 屋外配电装置 10 12 10 25 10 12 1.5 4 10 12 1

37、5 12 15 20 5 1050 15 20 15 20 25 6主变压器或屋外厂用变压器油量(t/台) 50 20 2540 60 502025 25 40 3025 30 7 自然通风冷却塔 20 40 0.5D1) 4550 2530 20 30 25 15 25 10 108 机力通风冷却塔 35 60 4550 2) 4550 25 35 35 20 35 15 15159 露天卸煤装置或贮煤场 15 50 2530 4550 15 贮存褐煤时25 25 10 5 1.5 510 制氢站、乙炔站 12 14 25 12 12 25 15 25 30 20 15 10 5 511 贮

38、氢罐 12 15 25贮存褐煤时2525 12 3) 25 25 20 15 10 5 512 点火油罐 20 25 25 4) 25 3213 露天油库 12 15 2520 25 1525 15 25 5) 15 2030 20 15 10 5 514 一、二 级 10 12 10 25 15 6 715行政生活福利建筑 三 级 12 14 12 30 35 15 25 30 25 25 32 20 7 8有出口时56无出口时35有出口时 3无出口时 1.5 516 围 墙 5 5 10 15 5 5 5 5 5 5 5 5 5 2 1.0 注:1.最小间距应按相邻两建筑物外墙的最近距离计

39、算,如外墙有凸出的燃烧构件,则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 2.两座厂房相邻,较高的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但甲类厂房之间不应小于 4m。 3.高层厂房(高度超过 24m、大于或等于两层的厂房、库房)之间及与其他建筑物之间的最小间距,应按本表增加 3m。 4.两座丙、丁、戊类厂房相邻,两面的外墙均为非燃烧体,如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当每面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各不超过该外墙面积的 5%,且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时,其防火间距可减少 25%。 5.甲、乙类厂房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25m,距重要的公共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宜小于 50m。 6.戊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 2m

40、。 7.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较低一座厂房的屋盖耐火极限不低于 1h 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甲、乙类厂房不应小于 6m;丙、丁、戊类厂房不应小于 4m。 8.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相邻,较高一面外墙的门窗等开口部位设有防火门窗或防火卷帘和水幕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甲、乙类厂房不应小于 6m,丙、丁、戊类厂房不应小于 4m。 9.数座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厂房(本规定另有规定者除外) ,其火灾危险性为丙类,占地面积总和不超过 8000m2(单层)或 4000m2(多层) ,或丁、戊类不超过 10000m2(单、多层),这些建筑物可成组布置,组内厂房之间的

41、距离:当高度不超过 7m 时,不应小于 4m,超过7m 时,不应小于 6m。 10.房屋外布置油浸变压器时,其最小间距不宜小于 10m;当房屋外墙上在变压器外廓两侧各 3m、变压器总高度以上 3m 的水平线以下的范围内设有防火门和非燃烧性固定窗时,与变压器外廓之间的距离可为 510m ;当在上述范围内的外墙上无门窗或通风洞时,与变压器外廓之间的距离可在 5m 以内;屋外油浸变压器之间的间距由工艺确定。 11.与屋外配电装置的最小间距应从构架算起;架空高压电力线边导线与丁、戊类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距离:110kV 为 4m,220kV 为 5m,330kV 为 6m,但对自然通风冷却塔宜算至零米

42、外壁;高压输电线不应跨越永久性建筑物。 12.自然通风冷却塔与机力通风冷却塔之间的间距,当冷却面积大于 3000m2 时,用大值,当小于或等于 3000m2 时,用小值。 13.冷却塔与主厂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50m。 14.当冷却塔不设除水器时,与建筑物(不包括冷却设备) 的间距,可根据冬季盛行风向的不利影响适当增大。 15.丙类油设施与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按本规定第 3.220 条执行。 16.露天卸煤装置或贮煤场与冷却塔之间的间距,当冷却塔位于粉尘源盛行风向下风侧用大值,上风侧用小值。 17.管道支架柱或单柱与道路路边的净距不小于 1m。 1)D 为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零米直径

43、,取相邻较大塔的直径。 2)机力通风塔之间的间距: 当盛行风向平行于塔群长方向时,根据塔群前后错开的情况,可取 0.51.0 倍塔长; 当盛行风向垂直于塔群边方向且两列塔呈一字型,塔端净端距不得小于 9m。 3)为相邻较大贮氢罐直径。 4)按现行的 GB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 5)一组露天油库区的总贮油量不大于 1000m3,且可按数个贮油罐分两行成组布置,其贮油罐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 1.5m。 4 竖 向 布 置 4.1 一 般 规 定 4.1.1 厂区竖向布置必须按厂区总平面布置统一考虑,应与全厂总体规划中的道路、铁路、工程管线、厂址范围内的场地标高及相邻企业的场地标高相适应。 设计

44、等高线宜沿自然地形等高线布置。 4.1.2 主厂房区域的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频率为 1%的高水位加 0.5m,厂区其他地段的设计地面标高也不应低于频率为 1%的高水位。当低于上述高水位时,厂区应有防洪围堤或其他可靠的防洪设施。 对位于江、河旁的发电厂,其防洪堤的堤顶标高应高于频率为 1%的高水位加0.51.0m;受风浪潮影响的发电厂应加设防浪堤,其堤顶标高应按频率为 1%的高水位(或潮位)加重现期为 50 年累积频率 1%的浪爬高和 0.5m 的安全超高确定。 在有内涝的地区建厂时,防涝围堤堤顶标高应按历史上出现的最高内涝水位加 0.5m 的安全超高确定。当有排涝设施时,则按设计内涝水位加 0.

45、5m 的安全超高确定。 围堤应在初期工程中一次建成。 对位于山区的发电厂,应考虑防、排山洪的措施,防排设施应按频率为 1%的山洪设计。 4.1.3 厂区竖向布置应满足生产工艺流程、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建(构) 筑物基础埋深、地形地质、交通运输等条件的要求,根据厂址具体条件分别采用平坡式或阶梯式的竖向布置。 4.1.4 改建、扩建工程的竖向布置,应妥善处理新老厂场地、边坡及排水系统的关系,结合现有场地及竖向布置方式统筹确定场地设计标高,使全厂统一协调。 4.1.5 山区发电厂的竖向布置,应充分利用和保护天然排水系统及山坡植被,同时应有防排山洪的可靠设施。边坡开挖应防止滑坡、塌方。 4.2 设计标高

46、的确定 4.2.1 主厂房室内地坪标高,应根据设计频率水位标高、自然地形、工程地质、直流供水的经济性、土石方量等因素确定。冷却塔水位高程宜与汽机房内地坪相适应或结合地形确定高差。 4.2.2 运煤建、构筑物地坪标高,应根据铁路专用线接轨标高、线路纵断面设计、卸煤生产工艺要求及运煤系统场地排水方式等因素确定。煤场地坪宜按堆载可能产生的沉降量,适当提高设计标高和加大排水坡度。 4.2.3 建筑物室内地坪标高宜高出室外地坪 0.150.3m ,当室内地坪低于室外时,应有可靠的防排水措施。 4.2.4 厂区主要出入口的路面标高,宜高出厂外路面标高。当低于厂外路面标高时,应有可靠的截、排水设施。 4.3

47、 阶 梯 布 置 4.3.1 厂区自然地形坡度在 3%及以上时,宜采用阶梯式布置。 4.3.2 阶梯高差应按生产、交通运输要求,地形、地质条件确定,并不宜大于 5m,台阶纵轴线宜沿自然地形等高线布置。 4.3.3 阶梯的划分应满足建、构筑物的布置要求,生产联系密切的建、构筑物应布置在同一台阶或相邻台阶上,台阶宽度应满足交通运输、管线布置、绿化布置和检修、施工的需要。4.3.4 相邻台阶的连接,应根据工艺要求、场 地条件、台阶高度、岩土的自然稳定条件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经比较确定,可采用自然稳定放坡、护坡和挡土墙。 4.3.5 台阶边缘至建筑物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4.3.5.1 台阶坡脚至

48、建、构筑物的距离应考虑采光、通风、排水及开挖基槽对边坡、挡土墙的稳定性要求,且不应小于 2m。 图 4.3.5 坡顶至基础边缘距离 4.3.5.2 台阶坡顶至建、构筑物的距离,应考虑建、构筑物基础侧压力对边坡、挡土墙的影响。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当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 3m时,其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图 4.3.5)应符合下式要求,但不得小于 2.5m: 条形基础 abd35.tg(4.3.5.2-1) 矩形基础 2.t(4.3.5.2-2)式 中 a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 b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 d基础埋置深度; 边坡坡角。 当边坡

49、坡角大于 45,坡高大于 8m 时,尚应进行坡体稳定验算。4.3.6 坡脚至排水明沟之间,对砂土、黄土、易风化的岩石或其他不良土质,应设明沟平台,其宽度宜为 0.41.0m。如边坡高度低于 1m 或已作加固处理,可不设平台。 4.3.7 场地挖、填边坡的容许坡度值,应根据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和拟采用的施工方法,结合当地实践经验确定。 当山体整体稳定、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岩石) 比较均匀时,挖方边坡宜按表 4.3.7-1 和表 4.3.7-2 确定。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边坡的坡度允许值应另行设计: 4.3.7.1 边坡高度大于表列规定时; 4.3.7.2 地下水比较发育或具有软弱结构面的倾斜地层时; 4.3.7.3 岩层层面或主要节理面的倾向与边坡开挖面的倾向一致,且两者走向的夹角小于45; 4.3.7.4 设计地震烈度大于 7 度时。 表 4.3.7-1 岩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