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6219033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更新日期: 01-15 【摘要】 叙述近年来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药效机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在辨证分型、疗效标准及药理研究方面等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综述Abstract:It reiterates the development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causa morbi,mechanism,treat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signs and pharmacodynamic

2、 of SEL,concluding that the TCM research on SEL has got delightful achievement,but it still needs further study on differentiation types,cure effect standard and pharmacology.Key words:SEL;causa morbi and mechanism;TCM treatment;review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以依赖于 T 细胞的 B 细胞功能亢进为特征,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多系统损害的

3、自身免疫性疾病1 。中医典籍中根据临床症状不同把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别归属于“ 阴阳毒” 、 “ 蝴蝶斑” 、 “ 周痹” 、 “ 日晒疮”、 “ 血风疮” 、 “ 温毒发斑” 、 “ 丹疹” 、 “ 肾脏风毒” 2等。在我国一般认为发病与遗传素质、性激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3 。多发于青年女性4 ,但 SLE 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5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风湿病中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据我国流行病学的初步统计,患病率为 70100 /10 万人,如果以全国 12 亿人口计算,我国的 SLE 患者已达 84120万之多6 。1 病因病机1.1 病因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尚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风湿侵袭、

4、热毒蕴积、瘀血阻滞、正气虚损。如丁氏7等学者认为风寒湿邪入侵为本病的致病因素。钟氏8等认为本病属伏气温病。孙氏9认为热毒蕴积、毒瘀互结是 SLE 的致病因素。陈氏10则认为本病为先天不足,肾阴亏虚所致。1.2 病机 中医学对 SLE 病机的认识也不统一,如刘士敬等2综观唐宋以前医籍,认为 SLE 乃风邪客于肾经,久而不去,遂酿成风毒之邪流注腰脚、四肢及肾脏所主筋脉所致,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唐宋医籍中关于肾脏风毒的记述:“肾脏风毒攻注生疮,遍身疼痛、腰胯注痛、脚膝无力” , “肾脏风毒气攻注,四肢疼痛及疮肿烦热”,“肾脏风毒流注腰脚者,其状腰脚沉重,筋脉拘急,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

5、是也” 。 “肾脏风毒流注,腰膝关节疼痛,行立艰难。 ”赵智强等11根据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 。认为热毒郁于血分是致病之本,火邪攻冲是发病之标,正如成方便读所谓:“素禀阴虚有火,恰逢,于是毒火相煽,变证叠起。 ”并可夹湿夹瘀。 赵会芳等12证实 SLE 亦存在瘀血病机,在 SLE 病变过程中,热毒内伏营血,或邪热灼津炼液,或邪毒损伤脉络,或气阴亏虚,血行不畅,阴血枯竭,造成瘀血为患。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又与热毒相搏结,形成热、毒、虚、瘀综合之势,热瘀搏结,邪热难解;瘀血阻络,血必妄行;瘀毒内阻,损伤脏腑,使得病变更为复杂,病情更为严重,缠绵难愈。金

6、实13认为禀赋不足,脏腑失调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加之外邪侵袭,邪热瘀毒痹阻血络,侵及脏腑,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肾虚瘀毒是病机的关键。眭书魁等14认为先天不足加之内伤七情,劳累过度等使机体阴阳失调,日久而五脏俱虚,有形之邪闭阻三焦,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受损,因此本病病机应为“五脏亏虚,邪阻三焦” 。2 辨证分型论治SLE 的病情复杂,且辨证分型目前尚未统一。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 SLE 分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瘀热痹阻、风湿热痹、脾肾阳虚、气血两虚 6 型15 。但现在有许多学者按患者的病情和发病特点来辨证分型。如张志礼等16将

7、 SLE 中医辨证分为五型,即(1)毒热炽盛,气血两燔证。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方药:玳瑁面、生地炭、双花炭、板蓝根、白茅根、丹皮、赤芍、生石膏、草河车、白花蛇舌草、玄参、石斛、天花粉、知母等。 (2)气阴两伤,血脉瘀滞证。治以养阴清热、益气活血解毒。方药:南北沙参、石斛、玉竹、青蒿、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黄芪、黄精、丹参、鸡血藤、草河车、白花蛇舌草等。 (3)脾肾两虚证。治以健脾益肾,调和阴阳,活血解毒。方药: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女贞子、菟丝子、仙灵脾、山萸肉、丹参、鸡血藤、桂枝、草河车、白花蛇舌草。脾虚甚者加党参,肾阳虚甚者加附子,水肿甚加车前子、桑白皮等。 (4)脾虚肝郁证。治

8、以健脾益气,疏肝活血解毒。方药:当归、柴胡、白术、茯苓、丹参、白芍、黄芪、太子参、枳壳、鸡血藤、益母草、草河车、白花蛇舌草等。 (5)风湿痹阻证。治以祛风湿宣痹,温经活血通络。方药:黄芪、桂枝、白芍、秦艽、乌蛇、丹参、鸡血藤、天仙藤、首乌藤、女贞子、草河车、白花蛇舌草等。孟如等17将 SLE 分为五型, (1)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生地 、赤芍、丹皮、紫花地丁、紫草、连翘、生甘草、丹参、小蓟、青蒿、蒲公英。 (2)气阴两伤型。治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药:黄芪生脉饮合二至丸加味。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酸枣仁、知母、川芎、夜交藤、

9、生甘草、丹参、益母草、小蓟。 (3)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味。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女贞子、旱莲草、丹参、益母草、小蓟。(4)风湿热痹型。 治以疏风清热,化湿通络。方药:桂芍知母汤合木防己汤。桂枝、杭芍、知母、白术、防风、生石膏、木防己、苡仁焦黄柏、忍冬藤、生甘草。 (5)脾肾两虚型。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利水。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六君子汤加味。防己、黄芪、苏条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仙灵脾、山药、车前子、生甘草、益母草。范氏等18将 SLE 分为阴虚内热证、气营热盛证、瘀热痹阻证、血热瘀滞证、热郁积饮证、瘀热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瘀热损肾

10、证、脾肾两虚证、瘀热入脑证。边天羽19依据中医辨证将 SLE 分为五型。(1)气血两燔型。治用清热凉血,化斑解毒。方药:气血两燔方或凉血消风汤加水牛角。生地、玄参、杭白芍、白茅根、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升麻。 (2)气阴两虚血瘀型。治用养阴补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药:红斑狼疮方。党参、黄芪、生地、玄参、沙参、赤芍、当归、丹皮、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黄连、莲子心、甘草。 (3)气滞血瘀肝郁型。治用疏肝清热,活血化瘀。方药:疏肝活血汤。柴胡、陈皮、当归、赤芍、红花、莪术、黄芩、黄连、薄荷、甘草。 (4)脾肾阳虚型。治用温补脾肾,活血利湿。方药:脾肾阳虚方。附子、肉桂、党参、紫河车、荠菜花、泽泻、熟地、茯苓、当归、赤芍、红花、黄连、黄芩、白术、山药、山萸肉。 (5)阴阳两虚型 。治用滋肾阴,补肾阳,安神开窍。方药: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