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边塞诗教案.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6215901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塞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边塞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边塞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边塞诗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边塞诗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授课时间月 日(星期 )课 题 边塞诗 课型 新课第 1 课时(共 1 课时)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边塞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归纳诗人常见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情怀。教学重点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 主要教法讨论、探究式教学难点归纳诗人常见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学习指导 尝试回忆教具 多媒体板 书 设 计 边塞诗(1)题材广阔: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

2、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教 学 后 记2第 1 页 总第 2 页教 学 过 程 (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10一、组织教学二、复习旧课字音、背诵前赤壁赋 1、2 段三、授新课边塞诗介绍一、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

3、品有:李颀古从军行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 、 从军行 ,王之涣出塞 ,王翰凉州词 。二、边塞诗的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

4、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 、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 折杨柳 关山月 行路难等。三、边塞诗的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从戍边战士的角度,学生收集材料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学生背诵熟悉的边塞诗归纳边塞诗的类型7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

5、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 、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

6、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 、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 、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

7、”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内容,学生讨论7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四、边塞诗的表现手法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如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就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当时战士庆功场面的紧张与激烈。而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

8、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也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此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思乡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则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楼兰一词原为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则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 (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与战争有关的武

9、器:角弓、鞍、马、刀、号角、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四、艺术风格 学生结合所学的边塞诗体会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练一练,小组讨论7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五、常用手法 比喻、夸

10、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七、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

11、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 ,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 , “可7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

12、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 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

13、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

14、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7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

15、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八、考题链接 (2007 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 分)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 旆(pi) ,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16、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九、实战演练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_ 7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_ 答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 、 “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

17、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 ,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 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 练一练王昌龄的从军行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7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四:小节:各知识点五:作业:练习总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