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图像题.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212575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像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图像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图像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图像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图像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经济生活曲线图类选择题类型分析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二中学 雷军利 数据、图形是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引入供给法则、需求法则、需求弹性、互补品与替代品等西方经济学理论,相关的曲线图在教与学中变得必不可少。自2008 年高考山东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 15 题以来,曲线图类选择题逐渐成为高考政治试题的一个重要类型。如 2012 年、2013 年高考,都有多套试卷出现此类题目。2013 年高考有新题型出现,且试题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一、问题设置的两种类型1.以图求文:以一幅(个别题目也有两幅的)曲线图作为题干,辅之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展现某一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如数值变化、

2、数量关系;四个选择肢则以文字形式呈现,涉及对相应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识认、理解。例 1(2010 年山东文综-19):甲商品价格( P 甲 )与乙商品需求量(Q 乙 )之间存在如图 1 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甲商品价 值 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人们 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A. B. C. D.解析:曲线图显示,Q 乙 (乙商品需求量)与 P 甲 (甲商品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作出判断:甲、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四个题肢中作出选择。2.以文求图:题干以文字形

3、式描述某一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而以四幅曲线图作为选择肢,要求考生从中选出符合题干文字描述的一幅。例 2(2008 年山东文综-15):政府 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 价格, d1 为补贴前市场 需求曲线,d2 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C】图 2解析:依据相关经济规律及题干文字描述,需求量与价格为负相关关系,需求曲线应从左上画至右下;补贴后同样价格下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应向右平移,从而选出正确选项为 C。2013 年四川卷第 10 题成为 2013 年度出现的一种新类型4 选 2 组合题:例 3(2013 年四

4、川卷-10):近两年,免费的互联网微信用户快速增长,这对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发送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来有 “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声音,但网络调查表明,如果微信收 费,有近九成的用户表示将改用其他免费社交软件。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反映上述信息的图示是【C】2图 3A. B. C. D.解析:四幅图分为两组:为一组,考查微信免费对短信需求的影响;为一组,考查微信价格对微信发送量的影响。考生需对两组分别作出选择。比较另类的是 2011 年山东文综卷 18 题,涉及对四幅曲线图的选择、排序,近年高考仅此一例。例 4(2011 年山东文综-18):下列四幅 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

5、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 图 4若社会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下列 传导过 程正确的是 【D】A. B. C. D.解析:题目涉及的四个变量,依其直接关系,依次应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影响价值量、价值量影响价格、价格影响需求量,即 L V P D,这样最后选出正确选项为 D。二、曲线的几种情况从曲线图中曲线的不同形式、呈现信息的内容差异等角度,可以将题目划分为以下这样几种类型:1.数值的变化曲线这类题目都属于“以图求文”题,曲线图展示某一数值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动情况。(当然,也可以把这类题目归入下述数量关系曲线类,以时间为自变量,相应数值为因变量。不过没

6、有必要弄得如此繁琐。)这类题目较少,近年的题目能找到的有这样 5 道:2011 年安徽卷 2 题、2012 年北京卷 33 题、2009年广东政治卷 8 题、2011 年上海文综 6 题、2010 年北京卷 35 题。2011 年安徽卷 2 题(图 5) 、2012 年北京卷 33 题(图 6) ,以曲线图表示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的走势:图 5 图 63从图中能够很容易地看出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呈下降或上扬走势,由此进行判断、推理,从而在四个选项中作出正确选择。实事求是地说,这两道题的曲线图意义不大,只不过是把简单的经济现象以简单的图像形式展现出来而已,曲线图有“应景” 、 “凑数”之嫌。这样的题

7、目,考生如果出错的话,也是缘于对供给法则、需求法则、互补与替代商品等相关知识把握不牢、判断不清,而读图环节几乎没有任何障碍。过于简单的曲线图反而给一些考生造成误导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自寻烦恼。其他三道题的曲线图,展示的都是汇率变化,如 2009 年广东政治卷 8 题:例 5(2009 年广东政治卷-8): 图 7(人民币元/100 美元)表明【D】A 点到 B 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B 点到 C 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A 点到 B 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B 点到 C 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A. B. C. D.这一类题目解题的关键,在于看清括号里的那几个字,弄懂汇率的表示方法,是直接标价法还是间接标价

8、法,不可搞错方向。如上题中,美元的汇率用直接标价法:人民币元/100 美元,明确了这一点,很容易进行如下判断:曲线图中,A 点到 B 点,同样多的 100 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在增加,故是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而 B 点到 C 点,情况正好相反,同样多的 100 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在减少,故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如果考生不理解、不注意图中美元汇率的表示方法,一看图像标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想当然地认为曲线表示的是同样多的人民币兑换美元数量的变化,那就极有可能出现误判。2.数量关系曲线以曲线图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以文求图类,也有以图求文类。经济生活所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无外乎两种:

9、正相关(两个变量同方向变动,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长而增长)与负相关(两个变量反方向变动,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长而减少) ,可简单地以曲线图分别表示为:图 8即:两个数量正相关,关系曲线由左下画至右上;负相关,关系曲线由左上画至右下。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经济生活涉及的数量及其图像,只限于坐标系的第一象限;画成“曲线”还是“直线” ,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横轴与纵轴,哪个表示自变量,哪个表示因变量,详下,这里可暂不考虑。在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还有“拟合二次函数关系”:(甲)随着自变量的增长,因变量先增长后减少;(乙)随着自变量的增长,因变量先减少后增长。这样的数量关系以抛物线表示。如果以纵轴为自变量、

10、横轴为因变量,甲、乙两种“拟合二次函数关系”的图像分别为:图 74图 9如果以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甲、乙两种“拟合二次函数关系”的图像分别为:图 10 自然,解决这样“数量关系曲线”类题目,基础和关键在于对相应数量关系的断定。不论是“以图求文”还是“以文求图” ,首要的问题是,弄清两个变量之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即曲线的方向是从左下到右上还是左上到右下。以 2009 年天津卷 3 题、2011 年重庆卷 25 题、2011 年江苏卷 10 题为例:例 6(2009 年天津卷-3):汽车 需求量(Q )随着汽车价格(P)、汽车购置税(T)、汽油价格(E)、居民收入(I )的 变动而变动。

11、下列曲线图中正确反映其变动关系的是 【C】图 11解析:汽车需求量(Q)与汽车价格(P)负相关、与汽车购置税(T)负相关、与汽油价格(E)负相关、与居民收入(I)正相关,故四幅曲线图中只有 C 是正确的。例 7(2011 年重庆卷-25)工资 水平(W)是劳动者选择“工作 ”或“休闲”的关键因素。若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 获得更多收入,此 时,劳动力供给量(L)会增加;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以至于劳动者认为休闲 比收入增长更重要时,宁愿 选择 增加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致使劳动力供给量(L )反而减少。下列能体 现这一变化规律的图形是 【B】图 125解析:随着工资水平(W

12、)的提高,劳动力供给量(L)先增加后减少,以纵轴表示 W、纵轴表示 L,图像自然应该是 B。例 8(2011 年江苏卷-10)图 13 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 x 代表收入差距,纵轴 y 代表效率,原点 O 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 扩大而变 化的情况。该图表明【D】在 x1 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差距 扩 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收入差距 扩 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 B. C. D.解析:图中,随着 x 的增加,y 先增加后降低;选项明显错误,选项以偏概全,都不能入选。3.曲

13、线变动方向在前述数量关系曲线上添画箭头,以明确在一定时期内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增或减) 。前述 2011年山东卷 18 题与 2009 年北京卷 29 题属于此类问题。例 9(2009 年北京卷-29)北京市下 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A】图 14解析:乘车人次与车票价格负相关,其关系曲线应是从左上到右下;车票价格下调,乘车人次增加,关系曲线上添画的箭头应向右下(在“纵轴为车票价格,横轴为乘车人次”的情况下)。显而易见,此类题目解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前述数量关系的判定,也即曲线方向的判定;至于曲线上添画箭头的方向,并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只是需要注意自

14、变量与因变量在坐标轴上的位置。4.曲线的倾斜幅度这是在前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加进了两个变量变化幅度大小的比较。如因变量与自变量变化幅度相同,其数量关系曲线应与坐标轴成 45角(取其大概);如因变量与自变量变化幅度不同,其数量关系曲线则会发生倾斜,或更近于水平或更近于垂直。至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幅度谁大谁小,对应的关系曲线向哪个方向倾斜,还因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坐标轴上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不必繁琐地一一分析,也不必硬性记忆。可用数学上的“截距法”,在曲线上选择两点,向因变量所在的数轴上作垂线,比较在自变量变化幅度一定的情况下,因变量的变化幅度大小。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最适宜用这样的

15、曲线图来表示。当然,图中应该是两条曲线,比较其倾斜幅度,以判断哪种商品的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更大,哪种是生活必需品,哪种是高档耐用品。往年高考见有 2010 年广东卷 24 题、2012 年福建卷 30 题、2013年江苏政治卷 5 题等三题。例 10(2012 年福建卷-30)图 15 中 M、N 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D】6A.M 商品是生活必需品,企业应扩大该商品的生产B.N 商品是高档耐用品,企业应 减少该商品的生产C.当 MN 商品同时提价时,政府 应对 M 商品征收增值税D.当 N 商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对低收入者发放生

16、活补贴解析:比较图中的两条曲线,M 曲线较平而 N 曲线较陡,这表明在纵轴上自变量 P(价格)变化幅度相同的情况,M 曲线在横轴上因变量 Q(需求量)变化幅度较大,而 N 曲线变化幅度较小。依据需求弹性理论,较容易判断出 M 商品为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变动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大) ,而 N 商品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变动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小) ,从而作出进一步的判断、选择。此类题目,如果出错,症结在于不去看纵轴与横轴哪个表示自变量、哪个表示因变量。一看曲线较平,就说变化幅度小;一看曲线较陡,就说变化幅度大根本忽视了到底谈的是谁的变化幅度。2012 年安徽卷 2 题比较另类,考查居民收入对商品需求量的

17、影响,却是一道设计存在明显失误的题目例 11(2012 年安徽卷-2)图 16 反映的是在商品价格和其它因素不变时,收入(M)变化引起 A 商品需求量(X)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B】随着收入增加,A 商品需求量相应增加 随着收入增加,A 商品需求量相应减少随着收入增加,A 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增随着收入增加,A 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减A. B. C. D.解析:考查居民收入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难度应该更小一些,差不多就是一个“看图说话” (确切一点,是“看图选话” ) 。 读图(其实不读图也行) ,从两个相对立的选项中,挑选出来,不算什么难事;至于选项与,选谁不选谁,则有一点麻烦

18、:考生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教材没有谈到相关的“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问题) ,只能通过目测,或者用上刻度尺,来比较从 X1到 X2与从 X2到 X3的距离长短了。好在高考试卷上的图是印得很清晰的。玩笑一句,这考的不是知识与能力,也不是过程与方法,更不是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考的只是“眼神儿” 。5.两条曲线的交点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两条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同一自变量对两个因变量的不同影响,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两条曲线的交点问题。最常见的是商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即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与数量,分别是该商品市场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交点”问题本

19、身其实并无可考查之处,不过却可以作为考查其他问题的基础。例 12(2013 年新课标版全国卷-15):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重心已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由消 费者向生产者转变 ,初步形成了支持价格、直接补贴 和一般服务支持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模式。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 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 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 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 如图 17 所示。 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C】A.P0,Q0 B.P1,Q2 C.P1,Q4 D.P2,Q1解析:此题以“均衡点”考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解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明确图中交点(即“均衡点” )的涵义,进而判定

20、题干中“支持价格”必须高于均衡价格才能直到应有的政策效果,从而作出正确选择。6.曲线的平移图 17 7曲线图描述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因变量在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而有所增减,图像发生左右平移。此类题目解题的步骤自然应该是:确认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量关系,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即判定曲线方向是从左下到右上还是左上到右下;判明“其他因素”造成的因变量的增或减,即图像的左右平移方向。例 13(2012 年江苏卷-6)图 18 表示某商品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横轴为供给量,纵轴为价格,S1 为变动前曲线,S2 为变动后曲线)。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以下变量中会导致 S1 向S2 方向

21、平行移 动的是 【B】该商品 劳动 生产率提高 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该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 生产该商品的企业减少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供给法则,也涉及到劳动生产率、价格一类知识点。读图,曲线 S1向 S2方向平行移动,意味着同样的价格,商品的供给量增加,选项“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提高”显然不符合题目要求,选项“生产该商品的企业减少”也不构成理由,均应排除;合理的解释只能是选项、,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条件下,同样的价格,企业的获利增加,会增加商品的供应量。例 14(2012 年山东卷-18)下列曲 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

22、 E 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会引起 E 点向 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B】图 19解析:此题考查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如果先做一下 2012 年江苏卷第 6 题,来个“热身” ,就容易多了。 (当然这是个玩笑,考生是没有这个“热身”的机会的。 )如前题所述,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同样的价格,企业的获利增加,会增加商品的供应量,供给曲线 S 应向右平移,而需求曲线不受影响,两条曲线的交点相应由 E 点向 E点方向移动,选项 B 入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曲线的平移”与前述“曲线

23、变动方向”问题绝不相同。 “曲线变动方向” ,显示曲线上点的移动,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曲线的平移” ,显示曲线的整体平移,表明自变量以外的第三量对因变量的影响。2012 年四川卷第 24 题与下面将要提到的 2013 年广东卷-27 题,命题时未能明确区分“曲线变动方向” 与“曲线的平移” ,造成设计上的明显漏洞。例 15(2012 年四川卷-24)汽油和汽 车是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行车需求的商品。汽油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引起汽油需求量的变动,还会影响消费者对 汽车的需求。假定其他条件不 变,下列图示能够反映油价上涨对汽车需求量影响的是 【D】8图 20解析:此题考查商品价格变动对相

24、关商品(互为替代关系)需求量的影响。题目涉及两种商品,汽油与汽车;而选项的图中只标价格、需求量,而不注明谁是谁的。需求量,指的汽车,应不成问题;可问题是:价格,是汽油价格,还是汽车价格呢?读题,似乎图中的价格只能是汽油价格,因为题干文字根本不提汽车价格。可这样一来,四个选项(当然包括参考答案给出的正确选项 D)的图就成问题了:油价上涨,会使汽车需求量下降,可用图 19 来表示:而本题的四个选项,用双曲线来表示油价上涨对汽车需求量的影响,从 D1向 D2平移,实在讲不通。当然,如果将图中“价格”理解为汽车的价格,问题就迎刃而解:汽车的需求量与汽车价格负相关,需求曲线由左上画至右下;油价上涨,汽车

25、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7.曲线交点的移动曲线的平移,自然会造成两条曲线交点的移动。自然,明确是哪条曲线需要平移、向什么方向平移,是解决曲线交点移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前引例 14(2012 年山东卷-18)即是一个曲线交点移动的题目,不必赘述。再如 2013 年新课标版全国 I 卷 12 题:例 16(2013 年新课标版全国 I 卷-12 ):2012 年,某 县农民种植的土豆 产量大增,但市场没有相应扩大,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图 22 的 中,能 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B 】图 22A. B. C. D.解析:据题干文字可以判断应是供给曲线向左平移,而需

26、求曲线不发生变动,从而选出正确选项为B。9近年高考,此类题目只涉及一条曲线的平移。如果两条曲线都发生平移,且移动的幅度不同,问题的难度自然增大。不过解题的基本思路不变。8.综合类题目2013 年高考,出现了具有明显综合性的图像类题目。如前引例 3 四川卷 10 题;再如广东卷 27 题,这个题的设计也存在明显漏洞:例 17(2013 年广东卷-27):假 设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甲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 飙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 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 线(D 2)发生变动 。不考 虑其他因素,能

27、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D】图23解析:此题涉及不同商品需求弹性的比较(曲线的倾斜幅度)、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关税、替代商品价格)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曲线的平移),确实够复杂。据需求弹性理论,判定图中较平的为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 1),较陡的为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 2);进口高档品牌化妆品价格飙升,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应增加,其需求曲线应向左平移以上这些都不成问题。问题是造成进口高档品牌化妆品价格飙升的关税因素是在商品“价内”而非“价外”,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问题,而非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对需求量的影响,表现在图像上,不应该是需求曲线的平移,而只是需要在原曲线上

28、添画一个向左上的箭头即可,如图 24:图 24三、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一个“习惯”数学上习惯以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而经济上的习惯恰恰相反,以纵轴为自变量、横轴为因变量,当然具体题目也有依数学习惯的。做题务必注意,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坐标轴上的位置不同,对前述数量关系曲线的基本方向没有影响,正相关总是从左下到右上、负相关总是从左上到右下;但拟合二次函数抛物线的开口方向、曲线的倾斜角度、曲线的平移方向,都会有所不同。以前述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的需求曲线比较问题为例:10图 25图 25,甲、乙两图中,自变量 P(价格)与因变量 Q(需求量)在坐

29、标轴上的位置正好相反,对M、N 两种商品谁是生活必需品、谁是高档耐用品的判断也正好相反。图甲:纵轴为自变量,横轴为因变量。M 曲线更近于水平,表明其在自变量变化幅度一定的情况下,因变量变化幅度更大,由此判定 M 商品为高档耐用品,而 N 商品为生活必需品。图乙: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M 曲线更近于水平,表明其在自变量变化幅度一定的情况下,因变量变化幅度更小,由此判定 M 商品为生活必需品,而 N 商品为高档耐用品。两样“关系”某些变量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即甲影响乙,乙也影响甲。但这两个方向的数量关系性质可能截然相反,即一个是正相关,另一个是负相关,其关系曲线图也就正好相反。以最为常见的价格

30、与供、求之间的关系为例,可列表如下:数量关系 自变量 因变量 关系性质 关系曲线价格影响供应量 价格 供应量 正相关价格与供应量之间的关系供应量影响价格 供应量 价格 负相关价格影响需求量 价格 需求量 负相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需求量影响价格 需求量 价格 正相关做题时,特别是面对“以文求图”类题目,首先弄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是特别重要的。11如前述 2009 年天津卷-3(例 6) ,有学生误选 A 或 B 项,居然也能讲得“头头是道” :A 项正确。随着汽车需求量的增加,汽车供不应求,其价格会上涨;B 项正确。随着汽车需求量的增加,为保护环境,政府要抑制汽车消费,会提高汽车购置税;C 项错误。随着汽车需求量的增加,汽油需求量相应增加,汽油价格会上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判,很明显是,是没有看清题目已经告知是“汽车需求量随着的变动而变动”,汽车需求量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当然,这一误判,跟前述的“一个习惯”直接有关,想当然地认为横轴上的汽车需求量就是自变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科技 > 图形图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