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美术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的辅德益智功能已被人们所共识。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应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下面就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寓思想教育于情感体验中。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
2、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让儿童欣赏美的和谐与平衡,从小学会区分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让他们欣赏美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美的作品。单纯的讲授技能技巧,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提出的让儿童“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儿童的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儿童美术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认识美、
3、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欣赏吹唢呐这幅作品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农民的神态、衣着,以及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喜悦的心情无法按耐,丰收和富裕写在他们脸上的乐融融的场面,这样既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党的富民政策好。二、挖掘教材隐含的思想性,努力寓思想美、艺术美于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艺术形式之中。美术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小学美术以直观、形象、生动、易学的特点,以点、线、面、黑白、色彩等诸多造型因素、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构成了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感官,最直接地传到人的大
4、脑,作用于心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真、善、美事物的向往和对假、丑、恶现象的憎恨为目的。三年级美术课画漫画有一幅送贺卡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一年级美术课画蜗牛 、 瓢虫 ,通过对小动物其生活环境的描绘,唤起学生对小动物的恻隐之心,使他们从小就萌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三、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美化生活的意识。艺术起源于生活,艺术植根于生活。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拓展审美能力。在教学画高楼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的家园汕头的繁荣景象,美在哪里。上课时我先提问:“你们知道以前的汕头是什么样子的吗?
5、”并向学生介绍老市区的骑马楼,人们衣着简单,街道窄小。现在的汕头怎样呢?这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小组中交流,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有的同学说:汕头有许多漂亮的高楼大厦和各式各样的汽车;有的说汕头有美丽的海滨长廊;现在的汕头马路很宽敞,路旁有很多的树木,高楼林立。这时我说:“今天汕头市区环境优美,是建设者和环卫工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敬业精神,好好学习,用自己的画笔加上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下自己家园的美丽景象吧!看谁表现得最棒,作品最生动、漂亮。 ”增强了学生热爱汕头及主人翁意识。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美术教育不但要给学生以技能技巧学习,更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2005 年 1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