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非消化道感染性腹痛的体会.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6196883 上传时间:2019-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非消化道感染性腹痛的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非消化道感染性腹痛的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非消化道感染性腹痛的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非消化道感染性腹痛的体会田明星(宣汉县新华中心卫生院,四川宣汉 636157)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消化道感染;小儿腹痛。 小儿腹痛病因很多,除常见于胃肠炎等消化系统疾患外,非消化道感染引起的腹痛也颇多见,而且病情更复杂,诊治更困难。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非消化道感染腹痛,效果颇佳,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1、单纯性肠痉挛李某,男,8 月,2002 年 11 月 8 日就诊,诉近几天来阵发啼哭,哭时双腿蜷屈、腹胀、腹肌紧张,按摩后能缓解,时作时止,查体无异常,指纹淡红,舌淡红苔白而滑,血常规正常,大便常规正常。考虑为肠痉挛引起腹痛,立即予解痉止痛阿托品 0.3

2、mg,肌注,中医辩证为寒滞肠络,治宜散寒温中,理气止痛。中药用:木香 6g,香附 5g,小茴香3g,桂枝 6g,干姜 4g,白芍 6g,甘草 3g。连服 3 剂,阵发啼哭减少,再服 3 剂,未再发作阵发啼哭。体会:肠痉挛是儿科腹痛常见病之一,西医虽可解急时之病,但未去除病因,易反复发作,中医可分为寒滞与气滞两种证型,寒滞型以散寒、理气、止痛之剂可愈,气滞型可用理气活血止痛之方,如元胡、枳壳、乌药、当归、川芎、白芍等。笔者临床采用此方法与西药配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2、腹型过敏性紫癜王某,女,6 岁,2003 年 1 月 25 日就诊,诉突发腹痛、呕吐胃内容物,排稀水样便,3-4 次/日,在外按

3、胃肠炎治疗 3 天无效,腹痛加剧,就诊当日发现四肢出现皮疹、瘙痒。查体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四肢及臀部可见高出皮肤的皮疹和暗红色出血点。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WBC7.8109/L,N0.72,L0.25,E0.03,HB112g/L,PLT16010 9/L,尿常规正常。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腹型) 。予强的松 1mg/(kg.d)、西咪替丁 20mg/(kg.d)各分三次口服。中医诊断:腹痛、斑疹,辩证为血热,治以清热凉血,理气止痛,方选黄连 5g、黄芩 8g、黄柏 8g、生地 10g、赤芍 8g、白芍 8g、当归 6g、川芎 6g、紫草 10g、防风 8g、乌梅 15g、田明星(

4、1966 年,男) 四川宣汉 主治中医师 中医内科枳壳 8g、大腹皮 8g、木香 2g。服药 3 天后未再诉腹痛,呕吐腹泻已止,皮疹仍瘙痒,再服三剂,诸症消失,又予前方去木香、枳壳再服三剂,半月后强的松减半量,一月后强的松减为 5mg/日,顿服。再服一周后停强的松,以后未再复发。体会: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疾病,腹型过敏性紫癜早期常因皮疹不易发现而出现误诊。本病属于中医“腹痛” 、 “斑疹”范畴,患者湿热内蕴,一经外邪湿毒引发,湿热化火雍滞胃肠,下迫大肠,则发生腹痛、腹泻、呕吐,热迫血分,灼伤络脉,血溢肌肤则发生紫癜。因此治宜清热凉血,理气止痛,止方以“三黄汤”合“四物汤”共奏清热凉血、宁络止血

5、之功,配合理气止痛, “脱敏煎”抗过敏,同时西咪替丁激活血管H2 受体,强的松迅速改善各种症状,中西结合,标本兼治,取得满意效果。3、咽源性腹痛张某,女,7 岁,2003 年 5 月就诊。因发热、腹痛、咽痛 3 天入院。在外治疗后热退、咽痛消失,腹痛不减,呈阵发性脐周隐痛,无吐泻、大便 2 日未解。查体:见咽充血,双侧扁桃体度肿大,无分泌物,腹软无明显压痛,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血 WBC13.5109/L, N0.84,尿常规正常,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腹痛。此系乳蛾肺热下移大肠,治以青霉素、鱼腥草注射液抗感染。连用 7 天,结合中药清热利咽,通腑止痛,方选:板兰根 10g、山豆

6、根 10g、紫草 9g、连翘9g、黄芩 9g、桔梗 9g、青果 9 g、枳壳 9g、制大黄 10g、白芍 10g、甘草 5g。服此方一剂后大便解、腹痛消,再服三剂,咽充血消失,扁桃体不肿大,未再腹痛,复查血常规正常。体会:小儿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急性咽部感染,除了有发热、咽痛等症状外,部分患儿可出现明显腹痛,有的甚至咽部症状不重,单纯以腹痛就诊。本病以腹痛为突出表现,但其根本不在胃肠而在咽喉部,故治疗则不宜单纯理气止痛,应以清热解毒利咽治本为主,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病求本,则获殊功。4、肠易激综合征黄某,男,5 岁,于 2002 年 8 月就诊。患儿近 2 月来常腹痛欲便,便后痛减,特别是进

7、食则腹痛便急欲解,大便稀薄。查:面色苍黄、营养发育差、腹胀、腹部无明显压痛,舌淡苔白腻、脉缓。大便常规示:脂肪球(+) 、血常规示 Hb89g/L,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采取对症治疗。中医诊断为腹痛,辩证为脾气虚弱,食滞内积。予补脾益气,消食导滞为治,方选:党参 10g、黄芪 18g、炒淮山药 15g、炒白术 9g、薏苡仁 12g、木香 6g、焦山楂 10g、炒麦芽 10g、鸡内金 6g、槟榔 9g。上方连服一周后,诸症缓解,一月后复查大便正常,血 Hb110g/L。后未再复发。体会:肠易激综合征是肠道功能紊乱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小儿“脾常不足” ,故更易发生胃肠功能失调,故治宜重点补脾益气,消食导滞,合并理气止痛,诸药调合,则胃肠功能紊乱得到调整,诸症可愈。此外,临床上还可遇见腹型癫痫、腹型风湿热等,因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常见被误诊,只要勤于思考,多结合临床,亦可发现。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儿科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