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腧穴概述,第十一章 针灸,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 (1)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 (2)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2.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人体的脏腑、器官、皮毛、孔窍、肌肉、筋腱、骨骼等,就是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结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经络的概念,3.经络的功能活动表现称为“经气”。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经络的概念,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
2、,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一、经络的概念,4.经络的特点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各条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部位。 (1)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 (2)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 (3)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分经治疗”。
3、,一、经络的概念,5.经络的特点更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除根据经络的反应性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外,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 (2)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经络的概念,二、经络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一)经脉的组成,1十二经脉 (1)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2)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
4、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一)经脉的组成,(3)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一)经脉的组成,(4)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一)经脉的组成,2奇经
5、八脉: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一)经脉的组成,(二)络脉的组成,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1.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作用。 .孙络: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二)络脉的组成,三、经络的命名,(一)三阴三阳 1.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一阴一阳衍化为
6、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相合关系)。,2.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3.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三、经络的命名,除三阴三阳外,经络还以手足命名: 1.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2.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 3.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4.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二)经络与四肢的关系,1.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
7、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2.脏腑以脏为主。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均通到头部。 3.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三)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四、腧穴的概念及作用,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在针灸临床实践中,一方面,检查腧穴是重要的传统诊断方法;另一方面,选取腧穴并施以各种刺激,则可防治疾病。,(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1.反映病证
8、 (1)腧穴是沟通人体内外的重要部位,当六欲七情内伤脏腑,脏腑之病又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其反映的主要部位是腧穴。 (2)如胃肠疾病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皮下结节等反应;肺脏疾病常在中府、肺俞等穴出现压痛、过敏、皮下结节等反应。因此,腧穴是疾病的重要反应点。,2.协助诊断 (1)中医学望诊、切诊中通过检查腧穴部位出现的各种反应,可协助定向诊断内在脏腑病证以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2)临床上,一般以背俞穴、募穴、原穴、络穴、五输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等为重点部位,望诊以审其皮肤的色泽、斑点、丘疹、脱屑以及肌肉的隆起、凹陷等,切诊以审其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肌
9、肉的坚实虚软程度等,来协助诊断。,(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3)如检查肝俞、太冲等,可诊断肝病,检查中院、足三里、胃俞等,可诊断胃病。 (4)近年来,由于声、光、电、磁等技术的发展,通过仪器对腧穴的探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诊断脏腑、器官、组织等的病证。,(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1.接受刺激目前,腧穴刺激技术种类繁多,既有传统针法、灸法、按摩法等,又有结合现代光、声、电、磁、化学药物等新方法。 2.防治疾病腧穴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经脉,调和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腧穴治疗疾病主要是功能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及某些器质性疾病,特别
10、是对各种痛证、感觉障碍和各种功能失调的病证疗效尤为显著。,五、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证。这是腧穴的近部治疗作用。即近治作用,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这是一切腧穴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丝竹空、阳白等穴,均能治疗眼部病证。大体来说:胸部属上焦,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病症;上腹部属中焦,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胆、脾、胃的病症;下腹部属下焦,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干治肾、膀胀、肠的病症。,(一)分部主治规律,.当然,在同一区域的腧穴除有相同作用外,每-个穴位又有其中单独的作用,
11、有其不同的特点,临床应用时。应该既掌握其共性,又掌握其个性,才能做到正确选穴。,(一)分部主治规律,(二)分经主治规律,.腧穴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证。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其显著。 如神门属于手少阴心经,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心的病证以及腋部、上臂部、肘部、前臂部、掌指部等病证。 .十二经脉中,手三阴经都联系胸部,分别主治胸部心、肺病症;手三阳经都联系头身部,分别主治头面、头侧及头项部的病症;足三阳经联系头身部,分别主治头身的前、侧、后部的病症;足三阴经都联系腹部,分别主治腹部内脏病症。,(三)
12、特殊穴位主治规律,既不属于分部主治规律又不属于分经主治规律的一类独 特的腧穴治疗作用。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全身性治疗作用。如合谷、大椎、曲池诸穴均治疗 热证,丰隆穴治疗痰证;风池穴治疗风证;关元穴、气 海穴治疗脱证;百会穴升提中气等。二是部分特定穴、奇穴的特定治疗作用。如足三里是胃的 下合穴,能治疗胃的病证;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之-,通阴 维脉,能治疗阴维脉的病证(胃的病证);膈俞是八会穴之 血会,能治疗各种血证;定喘穴治疗咳嗽、气喘;腰奇治 疗癫痫;四缝穴治疗疳积、百日咳等。三是长期的临床经验。如水沟穴的急救作用;曲池穴、血海穴能 治疗皮肤病证;至阴穴用于胎位不正、难产的治疗;少泽穴治疗乳痈、
13、缺乳;支沟穴治疗便秘等。,六、腧穴的定位方法,针灸临床中,治疗效果与取穴是否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必须掌握好定位方法,常用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六、腧穴的定位方法,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腓骨小头前下方1寸定阳陵泉;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眉头定攒竹;脐中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键、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14、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二)“骨度“折量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六、腧穴的定位方法,表3-1-1 常用“骨度”折量寸法,(三)指寸定位法,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用有以下三种。,1.中指同身寸
15、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 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三)指寸定位法,(四)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等。此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为了定穴的准确,最好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或“骨度”折量定位等方法取穴。,七、选穴法,腧穴的选择与配伍是处方的前提。选穴的依据,首先通过辨证,明确病变所属经络,选择针对病情的经穴,即所谓辨证归经,按
16、经取穴。这是针灸选穴处方的规律 。,例如心肺病取手少阴、太阴,肝胆病取足厥阴、少阳,脾胃病取足太阴、阳明,或所属表里相关的经穴。任何选穴法,均不脱离这个原则。其次是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选取,每一腧穴均有它一定的主治作用,针对病情选用。,七、选穴法,此外,还有些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如五输、俞、募、原、络、郄、八会穴等,称特定穴。治疗时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针对性强的腧穴,严密组织,制定处方,随证制宜,灵活多变。即分为近取法和远取法两大类。,七、选穴法,(一)近取法,包括病部及其附近取穴皆属之。此法内经中应用较广。如胃病取上腹部经穴,肝胆病取胁肋间经穴,大小肠病取脐周各穴均为常用有效之法。,(二)远取法
17、,是指选用与病处相去较远的腧穴,内经中应用极广泛。脏腑居于胸腹,输经合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相去较远故为远取。此外如眼耳鼻喉等病,亦多用远取法。 所有这些,均属远取穴。后世总结出面口病取合谷,头项病取列缺,腰背病取委中,肚腹病取三里等,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概属于远取法。,(三)远取、近取结合,近取与远取两法,可以单用,亦可以合用。对于较复杂或较重的病证,往往需要合并使用,才能照顾全面,取得良效,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四)随证取穴,近取远取远近结合三法,属于临床取穴常用之法。但并不能包括所有取穴法。许多现代著作中增加辨证取穴或随证取穴一条,以补其不足。例如有大椎,陶道之治高热,阴郄,后溪治盗
18、汗;气海,关元治虚脱等等。均为临床常用有效之法。不宜忽视。,由于借鉴现代医学,促进了针灸取穴的发展,例如按神经节段取穴治疗内脏疾患,根据神经分布,取用其较高部位的神经干和神经根的经穴或非经穴治疗四肢病,均切实有效,对此我们应该兼收并蓄以提高疗效。,(四)随证取穴,在上述选穴法的基础上,日前又提出了不少配穴法。如前后取穴法,为俞募同用之例。表里取穴法,即取病症所属的表里两经腧穴。上下配穴法,即上下肢腧穴同用。左右配穴法,即双侧腧穴同用等。所有这些,对临床选穴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四)随证取穴,八、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
19、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募穴,背腧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诸多的交会穴。这些腧穴在十四经中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在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五输穴,.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
20、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五输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 穴可用来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来治疗热病;输穴可用来治疗喘咳;合穴可用来治疗六腑病症等。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经”穴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一)五输穴,(二)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
21、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穴名称,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肺原出于太渊,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冲,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大肠原过于合谷,胃原过于冲阳,小肠原过于腕骨,膀胱原过于京骨,三焦原过于阳池,胆原过于丘墟。,(二)原穴,.据难经所论,原气代表原穴,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见表3-1-2),(二)原穴,表3-1-2 原穴经穴表,经脉 经脉 穴位 经脉 穴位 经
22、脉 穴位 手三阴经 肺 经-太渊 心 经-神门 心包经-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合谷 小肠经-腕骨 三焦经-阳池 足三阴经 脾 经-太白 肾 经-太溪 肝 经-太冲 足三阳经 胃 经-冲阳 膀胱经-京骨 胆 经-丘墟,.在治疗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二)原穴,(三)络穴,.络脉有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络穴名称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合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素问平人气象论还载有“
23、胃之大络”名虚里,故又有“十六络穴“之说。(见表3-1-3),表3-1-3 络穴经穴表,经脉 经脉 穴位 经脉 穴位 经脉 穴位 手三阴经 肺经列缺 心经通里 心包经内关 手三阳经 大肠经偏历 小肠经支正 三焦经外关 足三阴经 脾经公孙 肾经大钟 肝经蠡沟 足三阳经 胃经丰隆 膀胱经飞扬 胆经光明 任 督 任脉鸠尾 督脉长强 脾大络大包,.络穴主治各自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络穴通里可治“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之络脉病证。 .十二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经通两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治疗本经病症,也能治疗气相表里两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疗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
24、齿痛,头项强痛等疾患。,(三)络穴,(四)郄穴,.郄穴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阴阳跷脉合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郄穴的名称合位置首载于针灸甲乙经。(见表3-1-4),表3-1-4郄穴经穴表,阴经 郄穴 阳经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跷脉 交信 阳跷脉 跗阳,.临床上郄穴
25、长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四)郄穴,(五)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首载于灵枢背腧,篇中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见表3-1-5),表3-1-5 背腧穴经穴表,上部 背俞 下部 背俞 肺 肺俞 胃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心 心俞 肾 肾俞 肝 肝俞 大肠 大肠俞 胆 胆俞 小肠 小肠俞 脾 脾俞 膀胱 膀胱俞,.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
26、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病症。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疾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又能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五)背俞穴,(六)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募穴部位都接近于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见表3-1-6),表3-1-6 募穴经穴表,两侧募穴 正中募穴肺中府 心包膻中肝期门 心巨阙胆日月 胃中脘脾章门 三焦石门肾京门 小肠关元大肠天枢 膀胱中极,.募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当脏腑发生病变,常在其相应的俞募穴出现疼痛或过敏等病理反应。因此,临床上可通过
27、观察,触扪俞募穴的异常变化,以诊断相应脏腑疾病,又可刺灸俞募穴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六)募穴,(七)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汇聚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膈俞,骨会大柱,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见表3-1-7),表3-1-7 八会穴经穴表,八会 脏会 腑会 气会 血会 筋会 脉会 骨会 髓会 穴位 章门 中脘 膻中 膈俞 阳陵泉 太渊 大杼 绝骨,.原有一些重要的腧穴,按其特殊治疗作用进行归纳, 定出八会穴的名称。如章门原是脾之募,因为五脏皆秉气于脾,故称为脏会
28、;中脘为胃之募穴,因六腑皆秉于胃,故为腑会;膻中为宗气之所聚,故为气会;膈俞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注血,肝藏血,故为血会;大杼近于椎骨,是柱骨之根,故为骨会;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故为筋会;太渊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绝骨属于胆经,主骨所生之病,骨生髓,故为髓会。临床上,凡与此有关的病症均可选用八会穴来治疗。,(七)八会穴,(八)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原称“交经八脉”和“八脉八穴”是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输穴和络穴,因称为“流注”,通过十二经脉以交通于奇经八脉,因称为“交经”,后来又称此为“八脉交会穴”。 八穴首载于窦汉卿针经指南,因窦
29、氏善用此法故又称“窦氏八穴”。八穴与八脉的相会关系是:(见表3-1-8),表3-1-8 八脉交会穴经穴表,经属 八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心 胸 胃 手厥阴 内关 阴维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目外眦 颊 颈 耳后 肩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目内眦 项 耳 肩胛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胸 肺 膈 喉咙 足少阴 照海 阴跷,.八脉交会穴,临床上可作为远道取穴单独选用,再配上头身部的邻近穴,成为远近配穴,又可以上下配穴,如公孙配内关,治疗心,胸,胃部疾病;后溪配申脉,治疗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疾病以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
30、颊,颈,肩部疾病以及寒热往来症,列缺配照海,治疗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病症。,(九)下合穴,.下合穴,既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见表3-1-9),表3-1-9下合穴经穴表,六腑 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 胆 下合穴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 委阳 委中 阳陵泉,.素问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说明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如足三里治胃脘痛,下巨虚治泄泻,上巨虚治肠痈、痢疾,阳陵泉治胆绞痛,委阳、委中治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九)下合穴,(十)交会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交会穴的记载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31、。,.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病,还能治所交经脉的病症。如大椎是督脉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不但能治脾经病,又能治肝肾两经的疾病。,(十)交会穴,手三阴经络与腧穴,一、手厥阴心包经经络与腧穴,(一)经脉循行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 肌,经过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到 腋下,沿上臂内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 中,下向前臂,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走行, 进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
32、端,接手 少阳三焦经。,(二)常用腧穴,本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个穴位。这里只介绍常用腧穴。,1.曲泽 PC3 合穴,定位 在前臂外侧肘横纹中, 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胃肠功能紊乱。 (2)运动系统病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退、挛缩、疼痛。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操作 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注释 (1)冠心病:用艾温和灸治疗37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获得即时疗效。并于灸前、施灸15分钟和停灸后5分钟分别进行有关指标的测定,施灸局部穴区均为温热舒服感,患者胸闷减轻,心前区舒适。心功能等参数均改善。对冠心病
33、心绞痛患者有一定疗效。 (2)手足搐搦症:以疼痛性,痉挛性肌肉收缩为特征,常伴有麻木感觉异常的手足搐搦症患者,针刺后均取得满意疗效,(3)对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抑制作用。针刺动物(家兔)的曲泽、膈俞,对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抑制损伤发展的作用,有抑制家兔心电图ST段升高效应。并在起针后,ST段电位值有自然下降的趋势,曲泽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的意义。,2.郄门 PC4 郄穴,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 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 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主治 (1)运动系统病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2)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操作 直刺0.51.0寸,注释 (1)心绞
34、痛:针刺得气后,施以强而持久的捻转手法,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重复捻针23次,止痛效果好。 (2)乳腺炎:少量生理盐水注射患侧郄门穴,每日1次,也可每日2次。 (3)针刺郄门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率有调整作用。针刺郄门及胃俞穴,对实验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恢复作用。表现在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的STII、STavF段升高不显著。出针后ST段恢复较快。,(4)调整肺功能:针刺郄门穴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可改善开胸而引起的纵膈摆动。针刺郄门、曲池穴,对家兔实验性气胸的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可使动物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提高6.31%。另在开胸术中,看到手术侧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肺脏萎缩,但动
35、脉血氧分压升高,不致缺氧,仅二氧化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间使 PC5 经穴,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主治 (1)运动系统病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退、挛缩疼痛等; (2) 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 (3)消化系统病症:胃肠功能紊乱; (4)其他病症:对妄言谵语、情绪不稳定的癫狂痫患者有缓解作用。操作 直刺0.51.0寸,注释 有报道间使穴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大,如对冠心病的治疗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电图,使左心室舒张期终末压降低。另有实验证明,电针间使和内关,可使冠脉流量和心肌血氧供应量增加
36、,使冠脉阻力、心肌氧提取率降低,最大冠状动脉血氧含量差减少,心肌氧耗量降低,从而改善、调整心肌对氧的供求失衡,有利于濒危区缺血心肌损伤程度的减轻,使心肌坏死区减少。,4.内关 PC6 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挠侧腕曲肌腱之间。,主治 (1)运动系统病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退、挛缩疼痛等。 (2)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 (3)消化系统病症:胃肠功能紊乱。操作 直刺0.51.0寸,注释 (1)据报道对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2)急腹痛针刺洽疗急性腹痛200例,腹痛均有不
37、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起效的时间最 短者23分钟,长者30分钟。 (3)心律失常针刺内关,对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均有一定疗效。 (4)呕吐对神经性呕吐、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较好。,(5)癔病单针内关穴,效果良好。 (6)高脂血症用激光照射内关穴治疗高脂血症50例,其中37例有不同程度下降。 (7)调整心功能据报道针刺内关穴,可使减慢的心率明显加快,使之恢复正常、对心律失常患者,其调整作用极其明显,如窦性心动过速者常于针后35分钟,心率可由150200 次分减至7080次分。 (8)调整胃肠功能:实验表明针刺内关,对胃酸分泌、肠的运动有调整作用。,5.大陵 PC7 输穴 原穴,定位 在腕掌横纹
38、中点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曲肌腱之间。,主治 (1)运动系统病症:手腕部骨骼肌肉功能障碍。 (2)消化系统病症:胃肠功能紊乱。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操作 直刺0.30.5寸,注释 (1)手痉挛 针刺大陵穴,有针感后,不移动针尖,在原处提插,以加强针感。 (2)跟骨骨刺 针刺大陵穴,边行针,边震跺患侧足跟,手法不宜太重。 (3)调整心功能 针刺大陵、神门等,对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心冲击图的收缩波增强,经X线示波摄影,针刺前表现为左心室与主动脉峰减低变形,收缩性弯曲变斜和舒张期隆起减弱等。针刺后,左心峰增大,收缩性偏斜减弱,舒张期隆起也加大,说明针后心肌收缩加强
39、,心脏功能改善。另有针刺大陵穴,对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有使之规则化的倾向。,6.劳宫 PC8 荥穴,定位 正坐或仰卧仰掌。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主治 (1)运动系统病症:手部肌肉痉挛,手掌肌肉萎缩 (2)消化系统病症:膈肌痉挛,呕吐。 (3)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绞痛、冠心病、心悸。 (4)其他病症:口疮,口臭,鼻子出血。 (5)急救穴:昏迷,中暑。操作 直刺0.30.5寸,7.中冲 PC9 井穴,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主治 (1)急救穴:昏迷,中暑。 (2)心血管系统病症:冠心病、心绞痛。 (3)其他病症:舌体强硬肿胀疼痛,各种原因引起的热
40、病,小儿夜啼。操作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经脉偱行起始于心中,循行出心的系统,下行过隔,络于小肠;心经的支脉,从心的系统上行于咽部,联系于目及周围组织;心经的直行主干,再次从心及周围组织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向下沿上臂内侧后缘,循行于手太阴经、手厥阴经之后(青灵),向下行至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桡侧出于末端(少冲)。,三 手少阴心经,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 (1)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痛、心悸,胸胁胀满、疼痛。(2)由于外伤等引起的臂丛神经损伤。 (3)脑血管疾病的恢复
41、期治疗:如中风后遗症引起的上肢麻痹不遂,肩痛不举。 操作 避开腋动脉和静脉,直刺0.50.8寸。可灸。 注释 有文献报道,心动过速病人弹拨极泉穴,以每分钟60 次的频率,弹拨约5至10分钟可缓解症状。,1.极泉 HT1,定位 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1)心脑血管系统病症:冠心病、风心病。 (2)神经系统病症:失眠、健忘、痴呆、癫狂等病的康复治疗;偏瘫等引起的上肢麻痹、以及手臂 (3)其他病症:瘰疬。 操作向桡侧直刺0.51寸。,2.少海 HT3 合穴,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主治 (1)心脑血管系统病症:冠心病等引起的心
42、痛、心悸。 (2)精神病症:喜笑不休、悲恐。 (3)其他病症:暴喑不语、腕臂挛痛、手指麻木。 操作 直刺0.30.5寸。,3.灵道 HT4 经穴,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主治 (1)语言障碍:如中风后遗症的舌强不语,暴喑。 (2)心血管系统病症:冠心病引起的心悸怔忡、心痛、心烦。 (3)妇科病症:月经过多、崩漏。 (4)其他病症:手指挛痛、腕痛无力、失眠、健忘、遗尿。 操作 直刺0.30.5寸。 注释 有文献报道,针刺正常人的通里穴对绝大多数受试者的心电图波型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4.通里 HT5 络穴,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 上0.
43、5寸。 主治 (1)血证:吐血、衄血。 (2)心血管系统病症:冠心病引起的心悸、怔忡、心痛,高血压引起头晕目眩等。 (3)神经系统病症:失眠、健忘。 (4)语言障碍:失语、喉痹。 (5)其他病症:阴虚体弱、骨蒸盗汗。 操作 避开尺动、静脉,直刺0.30.5寸。,5.阴郄 HT6 郄穴,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凹陷处。 主治 (1)精神病症:脑损害认知障碍、痴呆、失眠症、健忘、癫狂痫。 (2)心血管系统病症:心痛、心悸、心烦、胸胁痛;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3)血症:呕血、吐血。(4)其他病症:咽干失音、黄疸、手臂挛痛等近治作用。 操作 避开尺动、静脉,直刺
44、0.30.5寸。,6.神门 HT7 输穴,原穴,定位在手掌面,第、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 尖处。 主治 (1)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悸,胸痛。 (2)泌尿系统病症:小便不利,遗尿。 (3)其他病症:阴痒痛,小指挛痛。 操作直刺030.5寸。,7.少府 HT8 荥穴,定位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旁开01寸。 主治 (1)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悸、心痛、胸胁痛。 (2)神经系统病症:癫狂、昏迷。 (3)其他病症:热病。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注释 有文献报道,针刺本穴可使动物血中CO含量迅速 减少,动物苏醒时间明显缩短。,8.少冲 HT9 井穴,(一)经脉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
45、联络大肠,回过来沿贲门上行,穿过膈肌,属于肺。再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沿臂内侧前边(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前)走行,下行肘关节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桡腕关节桡动脉搏动处,走向鱼际部,循拇指桡侧出该指桡侧端。它的腕部支脉从腕后(列缺处)分出,沿食指桡侧到该指桡侧端。,二、手太阴肺经络与腧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本章选取其中的7个穴位。,(二)本经腧穴,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或仰卧位,自乳头(指男子)向外2寸处,在直线上摸取三根肋骨的第一肋间隙处。,1.中府 LU1 募穴,主治 1头面五官病症 鼻塞
46、,鼻流清涕,急慢性咽喉炎。 2运动系统病症(沿肺经循行)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肘臂外侧痛,肩内侧痛,四肢肿痛,手不能伸,上肢麻木。3呼吸系统病症 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4消化系统病症 呕吐,腹胀。5其他病症 颈部肿块,腹腰痛,四肢水肿。,操作 向外斜刺0.50.8寸;禁向内斜刺及深刺;可灸。 (参考)有人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穴,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可改善肝的血液循环。针刺中府穴对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治疗效应,实验观察表明,针刺中府穴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哮喘缓解。,2.尺泽 LU5,定位 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 处。手掌向上
47、,肘部微弯曲,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肘 横纹上取穴。 主治 1头面五官病症:急慢性咽喉炎。2运动系统病症(沿肺经循行)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肘臂外侧痛,肩内侧痛,四肢肿痛,手不能伸,上肢麻木。,3呼吸系统病症 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 4消化系统病症 急性吐泻,消化道出血。 5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遗尿,尿失禁,闭经,疝气。 6神经病症 情志抑郁,小儿急慢惊风,抽搐,癫痫。 7其他病症 感冒引起身体酸痛、腰背僵痛,膝关节炎,乳腺炎,淋巴管炎,发热。,操作直刺0.50.8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参考)临床观察针刺尺泽穴,有降血压的作用,对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疗效。实验观察,针刺尺泽穴对结肠蠕动有调整作用,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或直肠的蠕动增强。,3.孔最 LU6 郗穴,定位微屈肘,掌心相对;或伸前臂仰掌。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伸臂仰掌,于尺泽与太渊连线的中点上1寸,当桡骨内缘处取穴。 主治 1头面五官疾病 咽喉肿痛,急慢性咽喉炎,失音。2呼吸系统疾病 咳血,咳嗽,气喘,热病无汗。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3. 痔疮出血。4发热5急性出血病证(呼吸系统多用)。6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肺经所过的肢体病症) 肩周炎,网球肘,上肢废用性肌萎缩、肌力减退、挛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