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司法考试讲义笔记:解读刑法自首制度1、一般自首的构成条件: (1)自动投案及其理解: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之下 犯罪人先投案交待罪行后,又潜逃的,不能认为是自动投案,但潜逃后又投案并不再潜逃的,仍应认定为自动投案。以不署名或化名将非法所得寄给司法机关或报刊、杂志社的,也不是自动投案。 (2)如实供述罪行及其理解; 本书认为,刑法所规定的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主要是指客观犯罪事实。因此,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如实供述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但谎称自己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的,或者如实供述了致人死亡的客观犯罪事实,但声称自己主观上只有伤害故意的,都应当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
2、,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的部分犯罪认定为自首。其中,犯有不同种数罪时,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就如实供述的犯罪成立自首,未交待的犯罪不成立自首。犯有同种数罪时,如果同种数罪不并罚,行为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了主要罪行的,可就全案认定为自首;仅交待非主要部分的,虽不能将全案认定为自首,但仍然是量刑的酌定情节。犯有同种数罪时,如果对同种数罪实行并罚的,则就所交待的犯罪认定为自首,自首的法律后果仅及于所交待的犯罪。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否则,不能认定为自首。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
3、犯罪人出于掩护其他共犯人的目的,有预谋地投案包揽共同犯罪的全部责任的,不能视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如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则仍视为自首;犯罪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不退还赃物的,原则上也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2、自首对事不对人:只有自首的罪行能得到宽大(67 条) 特殊自首(特别自首)的问题特殊点在于: 一是主体的特殊性;必须是依法被采取强制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等三种人,因其人身已经处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故不存自动投案的问题; 二是供述罪行范围的特殊性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要求行为人供述的不仅是司
4、法机关还未掌握的罪行,而且还要求与已经掌握的罪行属不同性质的罪行;如果其供述的罪行与已被掌握的罪行属同种的,属于坦白,虽然可以酌情从轻。但不属于自首 3、自首的法律后果(与后面的立功制度一起比较、分析) (四)立功制度(68 条) 立功对人不对事,立功人所有罪行都能得到宽大 1、一般立功与重大立功;重大立功的标准,应当以因行为人立功表现(检举、揭发、提供线索、协助抓捕、阻止犯罪)而得以惩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该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为标准 上述立功与重大立功中所揭发的他人犯罪事实、所提供的他人犯罪的重要线索,不需要原本由行为人掌握,行为人的
5、亲友等(司法工作人员除外)告知行为人后,由行为人揭发或者提供的,不影响立功的成立。 2、共同犯罪中的自首与立功问题 共同犯罪自首要交代所知道的同案犯的罪行; 共同犯罪立功:指引公安人员抓获同案犯;交代同案人员共同犯罪以外的事实。 3、立功的法律后果:同自首一样,具有层次性或等级性: 第一等级:一般自首或者一般立功 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第二等级:犯罪较轻又自首或者重大立功 可以免除或者可以减轻、免除处罚 第三等级:自首并且重大立功 应当减轻、免除处罚 (五)数罪并罚制度(69 条-71 条) 计算时要善于使用集合的加减 1、并罚的原则:并科原则、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折中原则 2、数罪并罚原则
6、的展开体现为相关的方法、规则:并科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吸收原则不同的适用情形:吸收原则适用于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以及没收全部财产刑与罚金刑同时存在的情形,限制加重原则适用于数罪所判处的刑罚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情形(理解限制加重的“限制”涵义),并科原则适用于判有附加刑的情形; 限制加重原则: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以上;管制最高不超过 3 年,拘役最高不超过 1 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 20 年(适用范围只能是同种的有期自由刑) 3、先并后减:是指与原来已判生效的执行刑并,而不是与原判宣告刑并同时发现漏罪和又犯新罪的并罚方法:“先并后减再并” 如果犯罪人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并且发现其
7、在原判决宣告以前的漏罪,则先将漏罪与原判决的罪,根据刑法第 70 条规定的先并后减的方法进行并罚;再将新罪的刑罚与前一并罚后的刑罚还没有执行的刑期,根据刑法第 71 条规定的先减后并的方法进行并罚。例如,犯罪人所犯甲罪已被人民法院判处 8 年有期徒刑,执行 5 年后,犯罪人又犯乙罪,人民法院判处 7 年有期徒刑,对所发现的原判决宣告以前的漏罪判处 6 年有期徒刑。于是,先将漏罪的 6 年有期徒刑与甲罪的 8 年有期徒刑实行并罚,在 8 年以上 14 年以下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如果决定执行 12 年有期徒刑,则犯罪人还需执行 7 年有期徒刑。然后,再将乙罪的 7 年有期徒刑与没有执行的 7 年实
8、行并罚,在 7 年以上 14 年以下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如果决定执行 11 年,则犯罪人实际上执行 16 年。 并罚的具体运用:一般情形下,数罪的并罚直接以上述规则处理,关键的问题是对于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期间又发现漏罪或者又犯新罪的并罚方法,因此时本罪已经被依法判决并执行了一定时间(刑期),与另罪的并罚就涉及对该已经执行的刑期如何处理的问题。对此,刑法第 70 条、71 条作了规定,分别适用“先并(加)后减”与“先减后并(加)”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区别点在于看在刑罚执行期间所发现犯罪是漏罪还是新罪,如果是漏罪(即在判决宣告以前实施而未被判决的犯罪),应适用“先并后减”的并罚方法,如果是新罪(即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期间所犯的罪行),应该适用“先减后并”的并罚方法。也就是说:漏罪并罚先并之后再减去已执行过的刑期,从而确定出此时(即发现漏罪而进行并罚时)仍须执行刑罚或刑期幅度;新罪并罚先减去已经执行过的刑期,再用余刑与新罪之刑进行并罚,得出的结果就是此时(即因犯新罪而进行并罚时)仍须执行的刑罚或刑期幅度。该规则设计的意义在于对新罪并罚结果体现出对犯罪分子更为严厉性:常常使其执行刑(合并刑)最低起点较高,并且有可能使其实际被执行的刑期超过 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