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一、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管内流体质点的运动方式,认识不同流动形态的特点,掌握判别流型的准则。2. 观察圆直管内流体作层流、过渡流、湍流的流动型态。观察流体层流流动的速度分布。 二、实验内容1. 以红墨水为示踪剂,观察圆直玻璃管内水为工作流体时,流体作层流、过渡流、湍流时的各种流动型态。2. 观察流体在圆直玻璃管内作层流流动的速度分布。 三、实验装置实验装置流程如图 1-1 所示。图 1-1 雷诺实验装置1 溢流管;2 墨水瓶;3 进水阀;4 示踪剂注入管5 水箱;6 水平玻璃管;7 流量调节阀实验管道有效长度: L600 mm外径: Do30 mm内径: Di 24.5 mm孔板
2、流量计孔板内径: do9.0 mm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 实验前应仔细调整示踪剂注入管 4 的位置,使其处于实验管道 6 的中心线上。 (2) 向红墨水储瓶 2 中加入适量稀释过的红墨水,作为实验用的示踪剂。(3) 关闭流量调节阀 7,打开进水阀 3,使水充满水槽并有一定的溢流,以保证水槽内的液位恒定。(4) 排除红墨水注入管 4 中的气泡,使红墨水全部充满细管道中。2. 雷诺实验过程(1) 调节进水阀,维持尽可能小的溢流量。轻轻打开阀门 7,让水缓慢流过实验管道。(2) 缓慢且适量地打开红墨水流量调节阀,即可看到当前水流量下实验管内水的流动状况(层流流动如图 1-2 所示
3、) 。用体积法(秒表计量时间、量筒测量出水体积)可测得水的流量并计算出雷诺准数。因进水和溢流造成的震动,有时会使实验管道中的红墨水流束偏离管的中心线或发生不同程度的摆动;此时, 可暂时关闭进水阀 3,过一会儿,即可看到红墨水流束会重新回到实验管道的中心线。图 1-2 层流流动示意图(3) 逐步增大进水阀 3 和流量调节阀 7 的开度,在维持尽可能小的溢流量的情况下提高实验管道中的水流量,观察实验管道内水的流动状况(过渡流、湍流流动如图1-3 所示) 。同时,用体积法测定流量并计算出雷诺准数。图 1-3 过渡流、湍流流动示意图3流体在圆管内流动速度分布演示实验首先将进口阀 3 打开,关闭流量调节
4、阀 7。打开红墨水流量调节阀,使少量红墨水流入不流动的实验管入口端。再突然打开流量调节阀 7,在实验管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红墨水流动所形成的,如图 1-4 所示的速度分布。图 1-4 速度分布示意图4. 实验结束时的操作(1) 关闭红墨水流量调节阀,使红墨水停止流动。(2) 关闭进水阀 3,使自来水停止流入水槽。 (3) 待实验管道冲洗干净,水中的红色消失时,关闭流量调节阀 7。(4) 若日后较长时间不用,请将装置内各处的存水放净。五、注意事项做层流流动时,为了使层流状况能较快地形成,而且能够保持稳定。第一,水槽的溢流应尽可能的小。因为溢流大时,上水的流量也大,上水和溢流两者造成的震动都比较大,
5、影响实验结果。第二,应尽量不要人为地使实验装置产生任何震动。为减小震动,若条件允许,可对实验架进行固定。实验二、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 学习直管摩擦阻力 Pf、直管摩擦系数 的测定方法。 掌握不同流量下摩擦系数 与雷诺数 Re 之间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学习压差传感器测量压差,流量计测量流量的方法。 掌握对数坐标系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内容 测定既定管路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和直管摩擦系数 。 测定既定管路内流体流动的直管摩擦系数 与雷诺数 Re 之间关系曲线和关系式。三、实验原理流体在圆直管内流动时,由于流体的具有粘性和涡流的影响会产生摩擦阻力。流体在管内流动阻力的大小与管长、管径、流体
6、流速和摩擦系数有关,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hf = = = Re = fP2udl2uPldfud式中: 管径, m ;直管阻力引起的压强降, Pa;f管长, m; 管内平均流速, m / s;lu流体的密度, kg / m3; 流体的粘度,Ns / m2。 摩擦系数 与雷诺数 Re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关系一般用曲线来表示。在实验装置中,直管段管长 l 和管径 d 都已固定。若水温一定,则水的密度 和粘度 也是定值。所以本实验实质上是测定直管段流体阻力引起的压强降P f 与流速 u(流量 V)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和式 6-2 可以计算出不同流速(流量 V)下的直管摩擦系数 ,用式 6-
7、3计算对应的 Re,从而整理出直管摩擦系数和雷诺数的关系,绘出 与 Re 的关系曲线。四、实验流程及主要设备参数:1.实验流程图: 见图 2-1水泵 8 将储水槽 9 中的水抽出,送入实验系统,首先经玻璃转子流量计 2 测量流量,然后送入被测直管段 5 或 6 测量流体流动的光滑管或粗糙管的阻力,或经 7 测量局部阻力后回到储水槽, 水循环使用。被测直管段流体流动阻力p 可根据其数值大小分别采用变送器 18 或空气水倒置型管 10 来测量。2主要设备参数:被测光滑直管段:第一套 管径 d0.01 (m) 管长 L1.6(m) 材料: 不锈钢管第二套 管径 d0.095 (m) 管长 L1.6(
8、m) 材料: 不锈钢管被测粗糙直管段:第一套 管径 d0.01 (m) 管长 L1.6(m) 材料: 不锈钢管第二套 管径 d0.0095 (m) 管长 L1.6(m) 材料: 不锈钢管2.被测局部阻力直管段: 管径 d0.015(m) 管长 L1.2(m) 材料: 不锈钢管3.压力传感器:型号:LXWY 测量范围: 200 KPa压力传感器与直流数字电压表连接方法见图 24.直流数字压差表: 型号: PZ139 测量范围: 0 200 KPa5.离心泵: 型号: WB70/055 流量: 8(m3h) 扬程: 12(m)电机功率: 550(W) 6.玻璃转子流量计:型号 测量范围 精度 LZ
9、B40 1001000(Lh) 1.5LZB10 10100(Lh) 2.5图 2-1五、实验方法1.向储水槽内注水,直到水满为止。(有条件最好用蒸馏水,以保持流体清洁)2. 直流数字表的使用方法请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3.大流量状态下的压差测量系统,应先接电予热 1015 分钟,调好数字表的零点,方可启动泵做实验。4.检查导压系统内有无气泡存在.当流量为零时,若空气水倒置型管内两液柱的高度差不为零 ,则说明系统内有气泡存在,需赶净气泡方可测取数据。 赶气泡的方法: 将流量调至最大,把所有的阀门全部打开,排出导压管内的气泡,直至排净为止。5.测取数据的顺序可从大流量至小流量,反之也可,一般测
10、1520 组数,建议当流量读数小于 300Lh 时,只用空气水倒置型管测压差P。6.局部阻力测定时关闭阀门 3 和 4,全开或半开阀门 7,用倒置 U 型管关测量远端、近端压差并能测出局部阻力系数。7.待数据测量完毕,关闭流量调节阀,切断电源。六、实验注意事项:1.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大流量下P 时,应切断空气水倒置型管闭阀门 13、13否则影响测量数值。 2.若较长时间内不做实验,放掉系统内及储水槽内的水。3.在实验过程中每调节一个流量之后应待流量和直管压降的数据稳定以后方可记录数据。4.较长时间未做实验,启动离心泵之前应先盘轴转动否则易烧坏电机。七、数据处理:(1)Re 的计算在被测直管段的两
11、取压口之间列柏努利方程式,可得:PfP ( 1 )Pf L u2hf ( 2 ) d 2 2d Pf ( 3 ) L u2du Re ( 4 )符号意义:d管径 (m) L管长 (m) u流体流速 (ms)Pf直管阻力引起的压降 (Nm 2) 流体密度 (Kgm 3) 流体粘度 (Pa.s) 摩擦阻力系数 Re雷诺准数测得一系列流量下的P f 之后,根据实验数据和式(1),(3)计算出不同流速下的 值。用式(4)计算出 Re 值,从而整理出 Re 之间的关系 ,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出 Re 曲线。(2).局部阻力的计算:Hf 局 =P 局 /=(2P 近 -P 远 )/=(u 2/2)2up实
12、验三、 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离心泵的结构与操作方法,了解压力、流量的测量方法。2、掌握离心泵特性曲线、管路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表示方法,加深对离心泵性能的了解。二、实验内容:1、熟悉离心泵的结构与操作。2、手动(或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和过程控制)测定某型号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Q(流量)与 H(扬程) 、N(轴功率) 、 (效率)之间的特性曲线以及特定管路条件下的管路特性曲线。三、 实验原理:A、离心泵性能的测定:离心泵是最常见的液体输送设备。对于一定型号的泵在一定的转速下,离心泵的扬程H、轴功率 N 及效率 均随流量 Q 的改变而改变。通常通过实验测出 Q-H、Q-N 及 Q
13、- 关系,并用曲线表示之,称为特性曲线。特性曲线是确定泵的适宜操作条件和选用泵的重要依据。本实验中使用的即为测定离心泵特性曲线的装置,具体测定方法如下:1、H 的测定:在泵的吸入口和压出口之间以 1N 流体为基准列柏努利方程(1-1)出入入出入出入出出入出出出入入入 ) ffHguPZHguP2(22上式中 是泵的吸入口和压出口之间管路内的流体流动阻力( 不包括泵体内部出入 fH的流动阻力所引起的压头损失),当所选的两截面很接近泵体时,与柏努利方程中其它项比较, 值很小,故可忽略。于是上式变为:出入 f(1-2)guPZH2( 入出入出入出 ) 将测得的高差 和 的值以及计算所得的 u 入,
14、u 出 代入式 1-2 即)入出 (入出可求得 H 的值。2、 N 的测定:功率表测得的功率为电动机的输入功率。由于泵由电动机直接带动,传动效率可视为 1.0,所以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等于泵的轴功率。即:泵的轴功率 N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kw 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电动机的输入功率电动机的效率。泵的轴功率功率表的读数电动机效率,kw。3、 的测定 Ne102HQge式中: 泵的效率,; N 泵的轴功率,kwNe 泵的有效功率,kw , H 泵的压头,mQ 泵的流量, m3/s , 水的密度,kg/m 3B、管路特性曲线的测定:在特定的管路条件下,应用变频调速器改变电机的频率,相应改变了泵的转速(流量)
15、。分别测量泵的扬程、流量,即可得到管路特性曲线。四、实验流程及设备主要技术参数:1、实验流程:水泵将储水槽中的水抽出,送入实验系统,由出口调节阀控制流量,经涡轮流量计计量流量后经流回储水槽循环使用。2、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流量公式:Q=F/K*3600/1000,其中 F 为频率数,K 为涡轮流量计仪表常数。泵入口,出口测压点间的距离(Z2-Z1)=0.180 米泵入口,出口管内径 d1、d2=0.050 米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1 储水箱 不锈钢 4505005502 离心泵 WB 70/0553 出口调节阀 铜质截止阀,通径 404 变频调速器 NS五、实验操作:实验前,向储水槽加入蒸馏水,
16、合上电源总开关。实验操作:将出口调节阀关到零位。1、按照变频调速器说明设定(Fn-11 为 0;Fn- 10 为 0)后在并设定变频调速器的频率(50) 。2、启动离心泵;改变流量调节阀的位置,分别记录稳定后各流量下的流量、泵进出口压力和电机输入功率值,测 8-10 组数据(流量调节阀的位置从零位到最大) 。处理数据后可以得到离心泵特性曲线。3、将流量调节阀放在任何一位置,改变变频调速器的频率以改变泵的流量,分别记录稳定后各频率下的流量、泵进出口压力值,测 810 组数据,处理数据后可得到管路特性曲线。4、把流量调至零位后,停泵。六、 使用实验设备应注意的事项:1. 实验前应检查水槽水位,流量
17、调节阀关闭到零位。2. 注意变频调速器的使用方法。严格按照实验操作中给出的变频器参数进行调节,在计算机自动控制时不要手动改变变频器的频率。变频器其它参数不要改动。七、 附录 1、数据处理方法:计算举例:测量频率(流量)138HZ、电机输入功率 0.65(Kw)泵出口处压强 P2=0.132(MPa)、泵入口处压强 P1=0.012(MPa),液体温度 17.5 液体密度 =1000.8kg/(m3) 、泵进口高度=0.18 米流量公式:Q=F/K*3600/1000,其中仪表常数 K=76.724, F=138Q=138/76.724*3600/1000=6.48M3/H泵的扬程 )(2)(
18、12112 ZguPH=14.9(m )8.0.980)3.(6泵的轴功率 轴 电 电 =65060 =0.390(Kw)泵的效率: =67.510NgQH36019.04实验四、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方法,i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 中常数 A、m 的值。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 Nu=BRem 中常数 B、m 的值和强化比 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3. 求取简单套管换
19、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Ko。4. 了解热电偶温度计的使用。二、 实验内容: 测定 56 个不同空气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i 对 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 Nu=ARemPr0.4 中常数 A、m 的值。i 测定 56 个不同空气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i 对 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 Nu=BRem 中常数 B、m 的值。i 同一流量下,按实验一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 Nu0,计算传热强化比 Nu/Nu0。6. 在同一流量下分别求取一次简单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Ko。三、实验原理:1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i对流传热系数 可以
20、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i(6-14)imiStQ式中: 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iQi管内传热速率,W;Si管内换热面积:m 2;管内流体空气与管内壁面的平均温差,。it平均温差由下式确定:(6-15 ))2(1iiwmi tt式中:t i1,t i2冷流体空气的入口、出口温度,;tw壁面平均温度,。因为传热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而管壁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 tw 来表示。管内换热面积: (6-16)iiLdS式中:d i传热管内径,m;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由热量衡算式: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360iiVW式中:V
21、 i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 m3 / h;cpi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i冷流体的密度,kg /m 3。cpi 和 i 可根据定性温度 tm 查得,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21iitt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时,处于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6-19 ) nimiiANuPrRe其中: , , iidNuiideipic物性数据 I、 cpi、 I、 I 可根据定性温度 tm 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 Pri 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6-20 )4.0PrReiiiANu这样
22、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 Rei 与 ,然i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 A 和 m 的值。 强化比的确定强化传热能减小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 6-3 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 1mm 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 H
23、 与管内径 d 的比值技术参数,且节距与管内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 的经验公mBNuRe式,其中 B 和 m 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不同。在本实验中,测定不同流量下的 Rei 与,用线性回归方法可确定 B 和 m 的值。iNu单纯研究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 ,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它的形图 6-3 螺旋线圈强化管内部结构式是: ,其中 Nu 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 Nu0 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0Nu化比 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评判强化方式的真正效果和经济效益,则必须考虑阻力因素,只有强化比较
24、高,且阻力系数较小的强化方式,才是最佳的强化方法。4. 换热器总传热系数 Ko 的确定实验中若忽略换热器的热损失,在定态传热过程中,空气升温获得的热量与对流传递的热量及换热器的总传热量均相等:(6-21)(12iipii tcWQmo0tSK即以外表面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 (6-22)0tQ式中传热量 Q 已由式(6-17)得到,管外径为基准的换热面积: i0LdS式中传热间壁两侧对数平均温度差: (6-23)2is1isismtTln)()(t在同一流量下分别求取一次简单套管换热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Ko,并比较两种套管换热器 Ko 值的大小。四、 实验流程及设备主要参数:1、 实
25、验流程:1、 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风机出口温度(冷流体入口温度)测试点;8、9 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4、蒸汽上升主管路;15、加水口;16、放水口;17、液位计;18、冷凝液回流口;19、电动旁路调节阀2、主要设备参数:传热管参数: 表 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1实验内管内径 di(mm) 20.00实验内管外径 do(mm) 22.0实验外管内径 Di(mm) 50实验外管外径 Do(mm) 57.0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 l(m ) 1.00丝径
26、h(mm) 1强化内管内插物(螺旋线圈)尺寸 节距 H(mm) 40操作电压 200 伏 加热釜操作电流 10 安3.空气流量计(1) 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空气流量由公式1 计算。 6203.0)(1.8PVt 1其中, - 20 下的体积流量,m 3/h ;0t-孔板两端压差, Kpa1t-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 3。(2) 要想得到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 V (m3/h)则需按下式计算:202730tVt其中,V- 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 3/h;-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tt1-传热内管空气进口(即流量计处)温度,。4.温
27、度测量(1) 空气入传热管测量段前的温度 t1 ( )由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2) 空气出传热管测量段时的温度 t2 ( )由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3) 管外壁面平均温度 tw( )由数字式毫伏计测出与其对应的热电势 E(mv),热电偶是由铜 康铜组成 ),再由 E 根据公式:tw()= 1.270523.518E(mv)计算得到。5.电加热釜是产生水蒸汽的装置,使用体积为 7 升(加水至液位计的上端红线), 内装有一支 2.5kw 的螺旋形电热器,当水温为 30时,用 200 伏电压加热,约 25 分钟后水便沸腾,为了安全和长久使用,建议最高加热(
28、使用)电压不超过 200 伏(由固态调压器调节)。6. 气源(鼓风机)又称旋涡气泵, XGB2 型,电机功率约 0.75 KW(使用三相电源),在本实验装置上,产生的最大和最小空气流量基本满足要求。 使用过程中, 输出空气的温度呈上升趋势。7. 电动旁路调节阀实现计算机过程控制的执行机构,型号 QSVW-16K。通过对旁路的开关量来控制进入换热器的空气流量。8. A/D 转换卡ART PCI20039. 数据通讯MOXA INDUSTRIO CP-132五、实验操作:1.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1) 向电加热釜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2) 向冰水保温瓶中加入适量的冰水,并将冷端补偿热电偶插
29、入其中。(3) 检查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的畅通。(4) 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或由计算机控制加热。加热电压 170-190V。2. 实验操作:(1) 一段时间后水沸腾,水蒸汽自行充入普通套管换热器外管,观察蒸汽排出口有恒量蒸汽排出,标志着实验可以开始。(2) 约加热十分钟后,可提前启动鼓风机,保证实验开始时空气入口温度 t1()比较稳定。(3) 用仪表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 ,使压差计的读数为所需的空气流量值 (当旁路阀全开时,通过传热管的空气流量为所需的最小值,全关时为最大值)。仪表调节方法:同时按住 set 键和 A/M 键,
30、用键和键调节阀门开度。如果想让仪表恢复自控,则再同时按住 set 键和 A/M 键。也可利用仪表的控制功能调节流量:长 set 按键,当仪表 pv 栏显示 su 时,用键和键调节 sv 栏中的数值,至需要达到的压差数(即孔板流量计压差,测量空气流量)后,即可等待仪表自行控制。(4) 稳定 5-8 分钟左右可转动各仪表选择开关读取 t1,t2,E 值。( 注意:第 1 个数据点必须稳定足够的时间)(5) 重复(3)与(4) 共做 710 个空气流量值。(6) 最小,最大流量值一定要做。(7) 整个实验过程中,加热电压可以保持(调节)不变,也可随空气流量的变化作适当的调节。3转换支路,重复步骤 2
31、 或 3 的内容,进行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测定 710 组实验数据。4 实验结束.(1)关闭加热器开关。(2) 过 5 分钟后关闭鼓风机,并将旁路阀全开。(3) 切段总电源(4) 若需几天后再做实验,则应将电加热釜和冰水保温瓶中的水放干净。六、 实验设备注意事项:1由于采用热电偶测温,所以实验前要检查冰桶中是否有冰水混合物共存。检查热电偶的冷端,是否全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2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3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即在给蒸汽加热釜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控制阀之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
32、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控制阀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4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控制阀。 七、附录:1.数据处理方法:孔板流量计压差 =0.60Kpa、进口温度 t1 =22.4、出口温度 t2 =62.8 壁面温度P热电势 4.20mv。已知数据及有关常数: (1)传热管内径 di (mm)及流通断面积 F(m2).di20.0(),0.0200 ();F( di2)43.142(0.0200) 240.0003142( m 2).(2)传热
33、管有效长度 L()及传热面积 si(m2). L1.00 ()siL d i3.1421.000.02000.06284(m 2).(3) t1 ( )为孔板处空气的温度, 为由此值查得空气的平均密度 ,例如:t 1=22.4,1查得 =1.19 Kg/m3。1t(4) 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平均物性常数的确定.先算出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 ()为简化计算,取 t 值为空气进口温度 t1()及t出口温度 t2()的平均值, 即 =42.6()28.64.21此查得: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 1.12 (Kg/m 3);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比热 Cp1005 (JKgK);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导热系数
34、0.0277K);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粘度 0.0000192( );sPa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普兰特准数的 0.4 次方为:Pr0.40.696 0.40.865(5) 空气流过测量段上平均体积 V( m3/h)的计算:)/(13.)60.(1.8)(13.823.620.0 hmPVt (m 3/h)21.402736.1.2730 tVt(6) 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 tm ()的计算:Tw= 1.270523.5184.20=100.( )()45.76.20.121tTtwm(7) 其余计算:传热速率(W)(W) 180360).2.(15.4360 tCpVQtt(W/m 2))
35、28.57/(18/ imi st传热准数 7./iidNu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流速(m/s )5.12)36014.0/(21436/ FV雷诺准数 =14638094/7.Reudi(8)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 中的系数。4.PrRemAN(9)重复(1)-(8)步,处理强化管的实验数据。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 mBNue中的系数。 0r780215.u实验五、 空气(氨) 水填料吸收塔性能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原理和实验方法;2 测定干填料塔单位填料高度的压力降 p 与空气气速的变化关系;3 在一定的水喷淋密度下,测定湿填料塔单位填料高度的压力降 p 与空气气速的变
36、化关系,并确定泛点速度;4 以氨吸收为对象测定填料塔的传质单元数 NOG、传质单元高度 HOG、总体积吸收系数 KYa.二、实验原理:(1)液泛现象填料塔的压力降与填料的性质有关。当无液体通过时,压力降与空塔气速成正比,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为线性关系。而有一定喷淋密度的液体通过填料层时,气速变化小时压力降的变化与空塔一致;当气速增大到某一值,压力降的变化突然加大,此时填料表面载液量增多,气体通过受阻,达到了载点;当气速再增大,压力降变化急剧增大,此时液体不能顺利下流,填料塔充满液体,产生了液泛现象,塔工作不正常,刚开始产生液泛的速度称为液泛速度 UF 。实际操作气速u=(0.5-0.8) UF.以
37、转子流量计测空气、水、氨的体积流量,空气和氨的体积流量需校正。故必须测进入流量计的空气和氨的温度,再查标准校正曲线(见说明书) ,确定实际流量。以 U 型管压差计测填料层压力降 p(mmH 2O) 。(2)吸收操作浓度计算:以清水逆流吸收 Air(NH3)中的氨气,清水中 X2=0 ;原料气 Air(NH3)中氨含量 Y1 靠流量计控制,V NH3/VAir = 0.0150.02. Y1 = 实际 V NH3 与实际 VAir 之比。塔顶尾气中氨含量 Y2 通过预先装有 5ml、0.005M 的硫酸吸收瓶来分析,靠量气管量取达到终点所需尾气的体积 V 量 ,若量气管温度为 T 量 ,则:Y2
38、 = 2MH2SO4*V H2SO4/( V 量 *273/ T 量 )/22.4塔底吸收液的浓度 X1 靠滴定分析,移取 10ml 塔底吸收液,加 2 滴甲基橙,再以0.05M 的硫酸滴定至橙红色。记录所消耗的体积 V 硫酸 ,则:M1 = 2MH2SO4*V 硫酸 /10 ,X1 = 18M1 /1000 (3)NOG、HOG、K Ya.的计算测出吸收液的温度,从相平衡曲线上查出相平衡常数 m.Y1 = Y1 - Y1* = Y1 mX1 ,Y2 = Y2 Y2* = Y2 mX2 则平均推动力为: Ym =(Y1 -Y2 )/ ln(Y1/Y2) , NOG = (Y1 - Y2) /Y
39、m填料层高度 Z = HOGNOG ,H OG = (V 空气 *273)/(22.4*T 空气 )/ KYa*, -塔横截面积。Z 已知,则可求 HOG ,最后求出总体积吸收系数 KYa。三、实验仪器与试剂:填料吸收装置一套,配有空气鼓风机、氨气钢瓶及减压表。塔系硼酸玻璃管,装10*10*1.5 瓷拉西环,填料层高度 Z=0.4m , 塔内径 D=0.075m分析:50ml 酸式滴定管一支,铁架台,5ml、10ml 移液管各一支,250ml 锥形瓶 2 个,吸耳球一个,0.05M、0.005M 硫酸各 500ml, 甲基橙指示剂一瓶。(新)填料塔的塔体为 1005mm 有机玻璃管制成,填料层
40、高度学生自行测取.四、实验步骤:1 空气旁路阀全开,只启动鼓风机,调空气流量由小到大,依次读取压力降 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空气温度。标绘 p/Zu 的曲线。2 先将空气流量调至 0,打开水保持喷淋量为 40L/h, 慢慢调空气流量,直到观察到液泛现象,并确定液泛气速。读数同 1,并记录。3 将水流量调到 30l/h, 控制原料气中氨浓度,氨流量选为 0.02 (m 3/h) ,靠减压阀控制。在空气、氨气和水的流量基本稳定后,记录各流量计读数以及空气、氨气温度,塔底排出液温度;并分析塔顶尾气及塔底吸收液的浓度。4 尾气分析:(见说明书)5 吸收液分析:接取 200ml 的吸收液加盖。再取 10
41、ml 进行滴定分析。6 实验结束,先关氨气、再关水,最后关空气。五、数据记录与处理:1 干填料层 p/Z-u 关系 Z=0.4m , D=0.075m 序号 填料压降p( mmH2O)p/ZmmH2O/m空气流量读数(m 3/h)空气温度 校正后空气流量(m 3/h)空塔气速(m/s)1234567892 喷淋量为 40l/h 时, p/Z-u 关系 Z=0.4m , D=0.075m序号填料压降p( mmH2O)p/ZmmH2O/m空气流量读数(m 3/h)空气温度 校正后空气流量(m 3/h)空塔气速(m/s)塔内操作现象1 塔内正常23456789 开始积液10 塔内积液11 液泛12
42、严重液泛133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作出 p/Z-u 变化曲线4 氨吸收传质实验数据与计算;气体:空气氨混合气;吸收剂:水;10*10*1.5 瓷拉西环,填料层高度 Z=0.4m , 塔内径 D=0.075m实验项目 实验结果空气流量计读数(m 3/h)空气在流量计处温度空气流量校正后空气流量(m 3/h)氨转子流量计读数(m 3/h)氨的温度氨气流量校正后氨的体积流量(m 3/h) 水的流量(L/h) 30.0尾气分析用硫酸浓度 M 0.005尾气分析用硫酸体积 ml 5量气管内空气体积 ml塔顶 Y2 的测定量气管内空气温度滴定用硫酸浓度 M 0.05滴定用硫酸的体积 ml塔底 X1 的测定吸
43、收液的体积 ml 10塔底液相温度相平衡相平衡常数 m塔底气相浓度 Y1塔顶气相浓度 Y2对数平均浓度差 Ym求气相总传质单元数 NOGNOG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HOG空气的摩尔流量 V塔的横截面积 0.785D2求总体积吸收系数KYa回收率(Y 1 -Y2)/ Y 1思考题: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六、 板式塔塔板的水力学性能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塔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塔板(筛孔、浮阀、泡罩、固舌)的基本结构,观察气液两相在不同类型塔板上气液的流动与接触状况,加深对塔性能的解。二、实验内容1. 通过冷模实验可以观察到实验塔内正常与几种不正常的操作现象,并进行塔板压降的测量。2. 通过
44、实验测得每种塔板的负荷性能图。三、主要设备参数:板式塔塔高 : 920mm 塔径 : 1005.5 材料为有机玻璃板间距: 180mm空气孔板流量计: 孔径 17mmPACQ202004d其中:流量(m3/s)C0-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C0=0.67)d0-流量计孔流直径( m2)P-孔板流量计压差(Pa)XGB2 旋涡气泵SZ037 水泵四、实验流程:实验设备流程示意图(见图一 )如图一所示,空气由旋涡气泵经过孔板流量计计量后输送到板式塔塔底,板式塔由下向上的塔板依次是筛板、浮阀、泡罩、舌形塔板.液体则由离心泵经过孔板流量计计量后由塔顶进入塔内并与空气进行接触, 由塔底流回水箱内。五、实验方
45、法:1. 首先向水槽内放入一定数量的蒸馏水,将空气流量调节阀放置开的位置, 将离心泵流量调节阀关上。 2. 启动旋涡气泵改变空气流量分别测定四块塔板的干板压降。3. 将流程图示下路打开上路关闭后启动离心泵,分别改变空气、液体流量,用观察法测出筛板的操作负荷性能图。4. 将下路打开关闭上路,分别改变空气流量、液体流量,测定其四块塔板的压降,同时观察实验现象。5. 实验结束时先关闭水流量,待塔内液体大部分流回到塔底时再关闭旋涡气泵。六、注意事项:1. 为保护有机玻璃塔的透明度,实验用水必须采用蒸馏水。2. 开车时先开旋涡气泵后开离心泵,停车反之, 这样避免板式塔内的液体灌入风机中。3. 实验过程中
46、每改变空气流量或水流量时,必须待其稳定后关察其现象和测取数据。4. 若型管压差计指示液面过高时将导压管取下用吸耳球吸出指示液。5. 水箱必须充满水,否则空气压力过大易走短路。七、实验结果(参考值)1. 干板时每块塔板的压降 水流量 0 (升时) 温度 141 2 3 4空气孔板流量计型管压差计读数 ( 毫米水柱 )17 57 96 200空气流量 ( m3h ) 0.157 0.288 0.374 0.540筛板压降及实验现象 4 9 17 33浮阀压降及实验现象 11 10 21 47泡罩压降及实验现象 8 11 28 73舌形压降及实验现象 10 23 38 752. 在空气流量一定时每块
47、塔板的压降及操作现象 空气孔板流量计型管压差计读数 (mmH2o)28空气流量 ( m3h ) 0.202水流量(升时) 20 40 60筛板压降及实验现象 9(正常) 24(正常) 34(正常)浮阀压降及实验现象 45(正常) 50(正常) 45(正常)泡罩压降及实验现象 51(正常) 60(液泛) 64(液泛)舌形压降及实验现象 43(正常) 46(正常) 83(液沫夹带)从以上实验可以观察到实验塔内几种不正常的操作现象,并得泡罩塔板压降最大,筛板塔板最小,泡罩塔板容易液泛。3. 筛塔塔板操作的测定固定空气流量,改变液体流量.空气孔板流量计型管压差计读数( mmH2o)20 空气流量 0.170 (m3h)水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