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结构抗震习题答案第 1 章 习题1.1 地震按照成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地震按照成因可分为哪 4 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可分为哪 3 种类型,浅源地震:震源深度 300km。1.2 世界有哪几条地震带?我国有哪几个地震活动区?答:世界上有三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它沿南美洲西部海岸起,经北美洲西部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我国的台湾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全球约有 80%的浅源地震和 90%的深源地震以及绝大部分中源地震都集中发生在这一带。欧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的亚速岛,经意大利土耳其伊朗印度
2、北部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衔接。大洋海岭地震带和东非裂谷地震带。从西北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的分布分为六大个活动区。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喜马拉雅山脉地震活动区。 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向南经六盘山,穿越秦岭沿川西直至云南省东部,纵贯南北,延伸长达 2000 多公里。因综观大致呈南北走向,故名南北地震带。 天山地震活动区。 华北地震活动区。 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1.
3、3 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哪 3 个方面。(1) 地表的破坏。地震造成地表的破坏主要有地裂缝、喷水冒砂、地面下沉、河岸、陡坡滑坡等。(2) 建筑物的破坏。结构丧失整体性;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破坏;地基失效。(3) 地震次生灾害。地震除了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以外,还可能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污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严重的次生灾害。1.4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答: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累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它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和面波(地球表面传播的) ,体波又分纵波和横波。纵波:震源
4、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压缩波、P 波、介质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垂直方向振动。横波: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S 波、介质的质点振动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方向振动。面波: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它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面波可以使地面即垂直振动又水平振动。面波包含两种形式的波,即瑞利波(R 波)和勒夫波(L波)。瑞利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与地面法向所组成的平面内做与波前进方向相反的椭圆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滚动形式。勒夫波传播时,质点在地面内产生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1.5 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抗震设
5、防烈度?答: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其原始定义是在 1935 年由美国学者里克特(C.F.Richter)给出。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震级计算公式为:AMlg里氏震级。MA 标准地震仪 ( Wood-Anderson 式地震仪:指摆的自振周期为 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系数为 2800 倍) 在距震中 100 km 处记录的以微米 ( ) 为单位的m610最大水平地动位移 ( 单振幅 ) 。当震中距不足为 100km 时,需要按修正公式进行计算:0lglAE依据震中距变化的起算函数。当震中距为 100km 时
6、, ,0lgA m10。E 地震释放的能量,单位是尔格(erg) ,1 erg = 10 -7 J。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震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地震烈度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条件有关。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收破坏的程度和地貌变化特征等宏观现象综合判定划分的。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 50 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 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我国根据 45 个城镇的历史震灾记录进行统计并依据烈度递减规律进行预估,得到 50 年内超越概率为 10%
7、的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在基本烈度的基础上,按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调整确定的。但一般情况下取基本烈度,对于特别重要的建筑物,经国家批准,设防烈度可按基本烈度提高一度取值。1.6 简述众值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的划分标准及其关系。答:规范取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超越概率为 63.2的地震烈度为该地区的众值(小震)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峰值烈度所对应的被超越的概率) ,取超越概率为 2的地震烈度为该地区的罕遇(大震)烈度。三种烈度关系如下:小震烈度基本烈度1.55 度;大震烈度基本烈度1.00 度。1
8、.7 我国规范依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把建筑分成为哪几类?分类的作用是什么?答:我国规范依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和破坏后果把建筑分成为 4 几类,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规定,建筑工程应该分为以下 4 个抗震设防类别:(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建筑。(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
9、、(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分类的作用是分别采用不同的设防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规定,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该符合下列要求:(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按比 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10、;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该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该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3)特殊设防类,应该按照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该按照比 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该按照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该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该按照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
11、用。1.8 什么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答: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中抗震设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具体表述如下: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一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三水准)结构抗震设
12、计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1.在小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和构件的承载力、变形满足规范要求;2.在大烈度地震作用下,保证结构不产生导致倒塌的结构变形。3.通过采用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第二水准的设计目标。1.9 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它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内容?答:所谓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需把握基本原则(概念
13、设计)主要包括为: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1.10 自救和互救原则有哪些?答:自救原则:在破坏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者其它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合作,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
14、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果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要注意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者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附近有人时再呼救。互救原则: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 ;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该优先营救,以增加抢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