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的感应性2、了解哪些现象是向性运动,哪些是感性运动,及其区别。3、了解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植物的向性运动。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2、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锻炼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2、学会质疑,甚至是书本知识,提高探究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难点:向性运动与感性运动的区分及实验方案的完善。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有相关的生活体验,但是并不是很多,需要借助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植
2、物的感应性。学生知道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植物是否具有这些感应性。但是具体如何去设计,如何选材、选装置?如何控制变量?整个方案的设计完整,是比较欠缺的,需要一步一步去引导。四、教学流程通过含羞草触碰叶子会收拢这个现象,得出含羞草对触碰会作出反应。四张图片(捕蝇草、窗台的植物向外生长、向日葵、秋天树叶变黄)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是植物对外界哪种因素的刺激做出的反应?(触碰AA 单向光AA 单向光AA 温度)对于植物的向光性略作讲解,植物受单向光照射时,会弯向光源处生长。追问:植物为什么会弯向光源处生长?(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得出是适应环境的表现。你知道植物还对外界哪种因素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归纳:向水性、
3、向地性、向化性、向光性植物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感应性AA 用实验来证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AA 植物有向地性吗?问以下问题来一步步引导:1、 选什么材料?不同生长期的植物,你选哪种?(已经发育成熟,生长慢,现象将不明显) ,2、 有没有比幼苗更好的选择?种子,再追问:种子萌发的条件?得出控制变量是水分、温度、空气。需要控制的变量较少,可控性更强。3、 观察什么呢? (种子萌发出来根的生长方向)4、 用什么样的装置? (透明的,我们实验常用的培养皿)5、 种子怎么放?(并让学生到讲台摆放)6、 过几天你预计会看到什么现象?播放整个实验过程的视频,看完后让两个学生到讲台直接做好,并鼓励学生带
4、回去继续观察实验现象。给出老师前几天做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想象,说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接下来,看看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小组活动:验证植物向水性的实验方案设计。小组汇报,共同交流评价。给出书本上的设计方案,并取出之前准备的装置实物图。并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现象现象不明显。共同分析这个方案存在的问题:1、成熟植株生长慢,所需时间长2、根在土壤中,观察麻烦。一起完善方案,用透明装置也不能解决观察现象麻烦的问题(给出实物装置) ,抛出一个疑问:没有土壤就好了。借助上个实验的设计,得出用种子在透明装置中,使水分是不均匀的,一边多一边少。给出之前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共同观察现象,得出植物具有向
5、水性。并布置课后实验;发绿豆种子给小组,课后完善实验方案并操作,记录实验现象,班级交流评价。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对植物的其他感应性。对比两个现象:窗台的植物向外生长和含羞草触碰后叶片会收拢。 (给出图片)小组讨论:这两种现象有什么异同点?得出相同点:都是对刺激做出反应不同点:向光性是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有关,称为向性运动另一种向光性是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称为感性运动那么:黑板上的这些现象,哪些是向性运动?哪些是感性运动?小结教学反思:学生向日葵、捕蝇草、窗台植物的生长情况等这样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如采用视频或更多的图片,会更好地引导学生说出刺激因素,感应性概念的给出会更顺利。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到位,针对性还不够强,所以学生有些问题的回答还不能答到点上。语言表述上不够清晰,完善实验,并不是否决书本实验方案,而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有各自的优势。方案有很多,只是各有优缺点。这一点, ,可能没有表述清晰。但是整堂课上,方案设计过程的引导还是比较好的,大量之前准备的实验装置对学生的印象应该会比较深。以后,坚持能做的实验坚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