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地 质 调 查 标 准矿 产 远 景 调 查 技 术 要 求( 试 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 年 5 月目 录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 23.1 目的任务 .23.2 部署原则 .23.3 工作程序 .24. 预研究及设计编写要求 .34.1 资料收集 .34.2 野外踏勘 .34.3 预研究 34.4 设计编写 .35. 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 .45.1 矿产地质调查 .45.2 物探 85.3 化探 105.4 自然重砂测量 .125.5 遥感 .155.6 综合研究 .175.7 矿产检查 .226质量要求
2、.247提交成果 .257.1 报告编写要求 .257.2 附图 .257.3 附表 .267.4 附件 .267.5 数据库光盘及其相关的数字化资料 .26附录 A 成果指标 27附录 B 矿产远景调查设计编写主要内容 28附录 C 矿产远景调查报告编写主要内容 30参考性附录 331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1. 范围1.1 包括了矿产远景调查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目的任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提交的成果等。1.2 本要求是矿产远景调查的总体技术要求,也是该项工作质量监督及成果验收的依据。1.3 不同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和下达的任务,项目设计应逐项落实具体
3、工作内容和工作量。2. 引用标准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519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 DZ/T 0171-9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620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 0011201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DZ/T 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50000) 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 200
4、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203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中物探化探遥感工作要求2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3.1 目的任务矿产远景调查是矿产资源勘查前期的基础性、区域性找矿工作,通过大致查明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后续矿产勘查提供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3.2 部署原则充分利用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及科研成果,突出重点矿种,兼顾综合找矿,调查与科研紧密结合,重点部署在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有利地段。3.3 工作程序遵循资料收集、野外踏勘、预研究、设计编审、野外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物探、化探、重砂、遥感) 、综合研究
5、、矿产检查(概略检查、重点检查) 、野外验收、报告编审、资料汇交等程序(见工作流程图) 。其中,矿产地质调查、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野外调查手段的施工顺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每项工作完成后均应开展相应的质量检查和野外验收。设计编审野外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物 探自然重砂遥 感综合研究化 探资料收集野外踏勘预研究矿产检查野外验收报告编审资料汇交34. 预研究及设计编写要求4.1 资料收集全面收集工作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科研等各类资料,尤其应收集典型矿床(矿点)相关资料,研究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具备条件的地区还应编制矿产卡片。4.2 野外踏勘设计编写前,视工作区工作程度、具体工作
6、任务和野外工作需要,开展必要的野外踏勘,从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矿产,以及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等情况进行概略了解,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野外验证,以穿越不同类型成矿建造构造单元、代表性矿化带和自然景观区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工作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化)点分布较多时,还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以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踏勘时应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地质、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并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通过踏勘选择确定实测地质剖面位置,建立遥感解译标志4.3 预研究通过对工作区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野外踏勘,按矿产预测类型处理物探、化探、遥感数据(包括
7、地质构造推断解译和异常圈定等) ,研究典型矿床、分析主要成矿类型和成矿要素,综合分析各类物探和化探异常特征、分布范围及检查情况,提出矿产远景调查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落实工作内容及解决办法,确定野外重点工作区域的范围和实物工作量。同时,编制区域建造构造草图、区域矿产预测类型分布草图、区域成矿要素草图、地质工作程度图等图件,作为部署野外调查工作的依据。4.4 设计编写设计编写主要内容及格式见附录 B。45. 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矿产远景调查依据工作区以往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和具体矿产调查任务确定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矿产地质调查、物探、化探、自然重砂测量、遥感、综合研究、矿产检查等项工作。5.1 矿
8、产地质调查5.1.1 目的任务矿产地质调查是矿产远景调查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旨在通过对成矿有利地段的实测调查,以及典型矿床、矿(化)点等的系统调查研究,大致查明区内成矿有关地质体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条件,发现新的矿化线索和矿(化)点,为物探和化探异常推断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5.1.2 基本要求5.1.2.1 以新的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倡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调查区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原则上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5.1.2.2 在预研究工作基础上,综合分析主要矿产成矿地质作用类型及其成矿有利地段,结合工
9、作区地形、地貌、地质和已知矿产展布特点,在成矿有利地段针对成矿有关地质体和地质现象,采取实测方式进行重点调查和研究,其他地段以利用原有资料为主,通过稀疏路线调查,了解区域地质概况。5.1.2.3 已开展过 1:50000 区调的地区,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 1:50000 区调原始资料及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成矿有利地段开展实测精度为 1:500001:10000 的矿产地质调查。未开展过 1:50000 区调及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实测精度以 1:50000 比例尺为主,根据资料水平、研究基础、主要矿种等实际情况,可适当灵活掌握,但必须在设计中加以明确。5.1.2.4 矿
10、产地质调查应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地形图的比例尺大小应与矿产地质调查比例尺精度相匹配。没有相应精度的地形图时,可使用1:25000 遥感影像图作为野外手图。5.1.2.5 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在矿产地质调查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反映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特征的建造构造图,并进一步分析和解剖地质作用(沉积、火山、侵入、变质、构造)与成矿关系,为编制反映成矿地质作用特征的各矿产预测类型相应的地质构造专题底图提供实际资料。55.1.2.6 地质研究程度:大致查明工作区内成矿有关地质体的岩石类型、分布、形态、产状、物质组成、相互接触关系等基本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有关地质体的形成时代、形成环
11、境和演化规律。5.1.2.7 矿产研究程度:大致查明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及控制因素、主要矿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等。5.1.3 工作内容与要求5.1.3.1 对成矿有关的沉积岩:在已划分的岩石地层单位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其岩性及岩石组合,大致查明沉积岩层的岩石类型、物质成分、沉积特征、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建立岩石地层层序,分析其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研究沉积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5.1.3.2 对成矿有关的侵入岩:在已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大致查明其岩石类型、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包体与脉岩的规模、产状、组分等,以及成矿有关侵
12、入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同化混染和分异特征、矿化特征等,圈定接触带、捕虏体或顶盖残留体,测量接触带产状。根据侵入体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和侵入顺序,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及与围岩和成矿的关系、控矿特征,研究侵入体及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5.1.3.3 对成矿有关的火山岩:在已划分的岩石地层单位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其岩性(岩相)及岩石组合,大致查明火山岩岩石的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产状与接触关系、空间分布,以及沉积夹层、火山地层层序等特征,划分火山喷发韵律和喷发旋回,建立火山岩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分析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
13、矿作用的关系。对与成矿作用密切的火山活动,应圈定火山机构,划分火山岩相,分析研究火山机构、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5.1.3.4 对成矿有关的变质岩:在已划分的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单位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其岩性及岩石组合,大致查明变质岩石的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类型的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恢复原岩及其建造类型。大致查明不同变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接触关系及主要控制因素,并建立序次关系。对成矿作用密切的变质岩,应进一步研究其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划分变质相和变质带,研究变质期次、时代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5.1.
14、3.5 对成矿有关的第四纪地质体: 在已划分的时代及成因类型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其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分布范围及其赋矿等特征,研究第四纪成因类型、地貌与成矿的关系。65.1.3.6 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大致查明基本构造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探讨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深入研究成矿有关的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特征,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分析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的关系。5.1.3.7 区域矿产调查:包括典型矿床调查和区域矿产特征调查。典型矿床调查:根据工作区矿
15、产预测类型的划分结果,选择主要矿产预测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开展实地调查。典型矿床调查的具体内容,通常包括: 成矿地质作用的调查:包括与成矿有关的沉积、火山、侵入岩浆、变质、大型变形构造等成矿地质作用,圈定成矿地质体。 成矿构造体系的调查:包括与成矿时空定位有关的沉积构造体系,侵入岩构造体系,火山构造体系,断裂构造体系,褶皱构造体系、叠加复合构造体系、成矿后构造等。 成矿地质特征的调查:包括矿床成因类型、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时代和成矿年龄、成矿期次、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 找矿标志的调查:根据资料收集和调查情况,补充采集相关样品和数据,研究分析典型矿床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
16、、遥感和自然重砂等特征。区域矿产特征调查:主要针对除典型矿床之外的其它已知矿床、矿(化)点、采矿遗迹和其它矿化线索的调查,主要了解含矿层、蚀变带、矿化带、矿体、以及成矿有关的含矿岩系、侵入体、接触带、构造带、矿化转石等的种类、规模、形态、空间展布特征、产状等,并采集化学分析样和标本,探讨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床(化)类型。5.1.4 精度要求5.1.4.1 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剖面应选择基岩露头较好、出露相对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测制。实测地质剖面重点部署在成矿有利地段,对成矿有关的地质体、构造带、矿化蚀变带、含矿层、矿体等至少有 12 条实测剖面控制,比例尺大于 1: 5000, 一般以 1:20
17、00 为宜;其他地质体可部分或全部参照使用已有的实测剖面,必要时可采用比例尺大于 1:5000 的主干地质路线剖面控制。测制剖面时,要详细划分岩性和岩石组合,分层描述,系统采集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对主要成矿地质体应采集同位素测年样品。5.1.4.2 各类地质体的划分7在已有区域填图单位(群、组、段)划分基础上,对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应进一步划分岩性及岩石组合,突出成矿有关的沉积建造、含矿层、标志层、侵入体以及内外接触带、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等建造构造的划分,可对已有填图单位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5.1.4.3 地质体标定野外手图一般采用与相关矿产地质调查比例尺精度相匹
18、配的地形图,也可配合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图作为野外用图。矿产地质调查中只标定在图面上的直径大于 2mm 的闭合地质体。在图面上宽度大于 1mm、长度大于 5mm 的线状地质体。在图面上长度大于 5mm 的断层、褶皱构造。对于含矿蚀变构造带、矿化地质体及找矿标志层等,厚度不论大小,均应在图上表示,厚度较小者,可用适当的花纹、符号放大或归并表示。5.1.4.4 调查路线的布置路线布置应围绕地质找矿,根据工作区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相结合,对重要成矿地质体、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应尽量沿走向进行追索,并定点控制。路线间距应视工作区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不宜机械地按
19、网度布置或无根据地任意放稀。在成矿有利地段,路线间距以能有效控制成矿地质体的空间展布为原则,路线间距应满足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视需要可适当加密或放稀。其它地段,路线间距以稀疏的主干地质路线为主,大致了解工作区各类地质体的分布和特征。观察点以能大致控制各类地质体的特征为原则。重要的地质界线、地质体以及成矿地质体和地质现象都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点距较大时,中间用GPS 测制示踪点,以反映观察精度。路线间距、观察点距的布置原则及调查路线总长度应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格式应统一,点位准确,记录与手图要一致。记录内容应丰富翔实,真实可靠。地质现象观察要求仔细,描述要求准确,除详细描述岩
20、性特征外,对于沉积岩的基本层序、火山岩的相序特征、侵入岩的组构特征、露头显示的构造特征、接触关系、重要含矿建造、矿化蚀变现象等均应有详细描述记录,并有相应照片或素描图。点与点之间的路线亦应有连续观察记录,每条路线应有路线小结。重点穿越路线,重要含矿层位、矿(化)带、矿(化)体、蚀变带的追索路线应有信手剖面。当发现重要含矿层位、矿化带、矿体(点) 、蚀变带时,应采用适当的轻型山地工程予以揭露控制。工程应采用 GPS 定位。85.1.5 资料综合整理遵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50000) (DZ/T 000191) 、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893)及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
21、质编录规程(DD200601)等相关技术要求执行。5.2 物探5.2.1 基本要求5.2.1.1 矿产远景调查应根据工作区以往物探和研究程度,针对工作区具体目标任务,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地球物理前提,一般部署在成矿有利地段,选用相应的方法部署不同比例尺的面积性或剖面性测量工作。5.2.1.2 物探工作应依据工作区地质特征、主攻矿产类型的地球物理前提和工作条件,遵照行业技术标准要求,制定有较强针对性的具体技术方案,必要时应进行方法技术条件有效性试验。5.2.1.3 物探工作执行相关行业技术规范,野外作业应确保采集数据真实、可靠,采集数据质量应满足设计或相应技术规范要求。5.2.1.4 野外工作期间
22、应及时对物探资料进行整理和数据预处理,及时对发现的异常会同地质研究人员,进行异常踏勘检查,初步进行评价。异常检查评价应密切结合地质和化探工作。5.2.1.5 物探异常的解释推断必须以岩石、矿石物性研究为基础,密切结合地质、化探等综合成果,编制综合推断成果图。5.2.2 工作内容和要求5.2.2.1 1:50000 物探工作在未进行中大比例尺航空磁测的地区,一般应开展高精度地面磁测,其任务是寻找一定规模的磁性矿产(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等)和进行间接找矿,研究成(控)矿地质构造,结合地质和化探,寻找隐伏矿产和进行成矿预测,圈定矿产靶区。在已有中大比例尺航空磁测的地区,或经分析研究后确
23、认磁测不可能取得直接找矿和间接找矿效果的地区,可不安排地面磁测工作。工作程度较高、成矿条件优越、地形适于工作、以寻找隐伏半隐伏金属矿床的地区,应开展激电法或高精度重力面积测量。1:5000025000 万面积物探工作原则要求采用规则网进行,调查区内少量通行条件差的地区,可采用半自由网进行,平均线距 500m-250m ,点距 100m-50m。发现异常应及时加密,并对异常附近的地质情况进行记录。9面积性物探工作必须对区内各类岩石、矿石进行系统地物性参数测量和研究。5.2.2.2 大比例尺物探工作矿点、重要矿化蚀变带及推断为矿致的物探(化探)异常,应进行1:100001:5000 的物探剖面测量
24、,具有大、中型找矿远景的地区应开展面积性测量工作。物探面积测量可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工作任务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高精度磁测、激电法、高精度重力或其它电法中的 1 到 2 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相互配合。测线距一般为 100m-50m,点距 40m-10m,具体选择决定于拟探测异常体的规模。物探剖面测量的方法选择原则与物探面积测量相同,点距 40m-10m。对于有一定意义的异常,应在异常中心部位布设一定数量的物探精测剖面,查明物探异常细节特征,用于异常的定性和定量解释,同时采集和测定异常区的物性。电法的精测剖面应布置电测深剖面工作。物探方法的精度分配、仪器准备、野外数据采集、各项改正、参数测定
25、、质量检查和物性标本采集、测定等按 DZ/T 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070 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DZ/T01719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等相应方法的技术标准执行。5.2.2.3 资料整理、异常解释与地质构造推断解译物探面积和剖面测量资料应按设计书及相关方法的行业技术规范要求系统整理和成图。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资料,编制相应比例尺的图件和编写文字总结提交使用。面积性测量发现的物探异常应填制相应的异常登记表册,结合已有地质、化探信息对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依据物探异常定性分析、解释,划分异常类别。在异常解释与地质构造推断解译之前,应尽可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
26、工作区已有的物探资料与推断成果,有条件时可对物探(大比例尺航磁资料)数据资料进行重新处理,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对重要成矿区带的物探异常(包括弱重、磁异常)进行提取和异常辨识,深入挖掘老资料中的直接和间接找矿信息。对取得的 1:50000 物探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采用地质、物探、化探综合信息的方法,密切结合区内物性研究信息,对区内地层、岩体和构造进行推断解译,分析和辨识有直接或间接找矿意义的异常。要特别注意筛选具有寻找大矿前景的异常,并安排进一步的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查证和10解释推断。在重点矿产检查区,对所获取的物探异常应进行详细的定性及定量半定量解释,重要的矿致异常应进行异
27、常源的三维或二维定量反演计算,进行三度空间的地质矿产特征分析(异常源的埋深、形态、产状和边界) 。对间接找矿异常,应尽可能地进行粗略的半定量反演。异常解释应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进行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物探信息提取,编制综合解释推断成果图,为进一步的工程验证提供依据。5.2.2.4 质量要求依据物探方法技术有效性试验确定的工作技术参数、采集方式,或依据设计书及相关规范的具体技术参数,要求选择适当的测量方式和仪器进行测量。应确保采集原始数据的仪器设备性能正常,仪器性能各项试验严格按设计书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应确保所使用质量合格的原始数据资料,数据采集要求按照设计书或相关技术规程或规范进行,
28、检查观测、系统检查、观测误差计算应按设计书或相关规范进行,实际误差不超过规定要求。严格执行野外观测质量的检查验收程序。异常解释与地质构造推断解译工作应以物性资料为基础,对物性资料不能满足异常解释与地质构造推断解译要求的,应补充开展物性测量工作。5.3 化探5.3.1 基本要求5.3.1.1 矿产远景调查应根据工作区的景观特点,合理部署 1:50000 比例尺的面积性或更大比例尺面积性、剖面性化探工作。5.3.1.2 化探工作应根据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和地质矿产特征,按现行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技术方案。野外工作方法尚不成熟的特殊景观区,应开展相应的方法试验。5.3.1.3 在本专
29、业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化探成果包括异常的解释推断。5.3.2 工作内容和要求5.3.2.1 1: 50000 化探1:50000 化探工作布置在重要成矿区带、找矿远景区和区域化探重要异常聚集区。1: 50000 化探一般应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不具备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条件的地区,采用土壤测量的方法。11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为 48 个点/km 2。地形切割强烈的地区可采用 4 个点/km 2 的密度或适当放稀,在干旱、半干旱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地区采用土壤测量,采样密度为 816 个点/km 2。野外方法技术在我国西、北部干旱荒漠戈壁残山景观、半干旱中低山丘陵景观、干旱半干旱高寒山
30、区景观、高寒湖沼丘陵景观等景观区应注意克服或避免风成砂或风积黄土的干扰;在东北森林沼泽景观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应避免有机质的干扰,土壤测量应避免有机质和粘土层的干扰。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介质应为代表汇水域基岩成份的碎屑物质;土壤测量的采样介质应为代表基岩成份的残坡积物。采样粒度参照现行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中的相关规定,在规范中无相关规定时,应根据化探方法技术试验结果确定。同一工作区化探工作的采样介质和采样技术条件应保持一致。样品测试按单点样分析,采样密度较大时,可按 4 点/km 2 组合样分析,化探分析元素的选择应根据工作区 1:200000 区域化探反映的异常元素组分和区域已知成
31、矿元素、伴生元素的种类综合确定,同一成矿区带应选择相同的分析元素,一般选择分析 1518 种元素。元素的测试方法应有足够的灵敏度和检出限,主要元素的报出率应达 90%以上,次要元素报出率应达到 85%以上。化探样品测试的各项监控指标应作全面的质量分析和评价。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参照行业技术标准 DZ/T0011201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 的要求;分析测试应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 1:50000 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测试相关要求执行。5.3.2.2 大比例尺化探工作对推断解释为矿致异常或圈定的找矿靶区应布置 1:200001:10000 面积性或剖面化探测量工作。1:10000 测量
32、网度为 1004020m, 1:20000 测量网度为25020050m;也可依据待测目标确定测量网度,但 1:10000 比例尺采样密度不能低于 200 点/km 2,1:20000 比例尺采样密度不低于 100 点/km 2。测网采用 GPS 测量敷设。工作方法采用土壤测量。有风成沙和有机质及粘土层干扰的景观区,土壤测量应在基岩上部风化碎石层(残积层)取样,依据景观区的差异截取-4+20 目、-4+40 目、-10+80目或-10+60 目的粒级。必要时,化探异常检查可部署 1:50001:2000 精度的化探剖面测量。5.3.2.3 资料整理和异常解释化探野外工作应及时整理各类野外原始资
33、料;按技术标准编制采样点位图、地球化学图、地球化学异常图、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图、综合异常图、找矿远景区划图、异常剖析图及其他专题解释图件。12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填制综合异常登记卡,划分元素的组份分带、各种比值等,研究分析化探异常的区域分布规律、局部异常元素组合规律等,结合成矿元素分带自然规律、成矿条件和矿化蚀变特征等,对异常进行解释推断和分类排序,圈定找矿靶区,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异常解释以数据处理分析为基础。数据处理应注意化探工作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研究:“高、大、全 ”异常与 “弱小” 异常的关系问题;异常的空间结构问题;组成异常的前、中、尾晕元素异常问题;负异
34、常问题;异常元素的分带性问题;原生晕与次生晕异常模型问题;不同地球化学景观区化探数据处理问题;不同地质背景的化探数据处理问题;化探异常与其它矿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问题等。多种矿化类型的元素组合在空间上的套合,反映了多次成矿地质作用叠加。可以将反映不同矿化类型的元素进行累加处理,使那些与某一矿化类型有关的低缓异常凸现出来,并显示其规律性。按照上述化探数据处理的原则和思路,应用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系统软件(GeoMdis2003)或其它数据处理软件,按项目进行多元素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按不同地球化学分区求取异常下限和划分异常,圈定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综合异常图等,建立典型矿床地质-地质地
35、球化学找矿模型,指导异常筛选和矿产检查工作。5.3.2.4 质量要求野外方法技术选择正确,符合景观区的特点;采样布局要求合理,密度应适宜;采样位置要求准确,层次应到位;采样物质要求正确。各采样点标志要确切、清楚,原始记录要求齐全、清晰,符合要求。1: 50000 野外采样应遵照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实行 GPS 航迹管理。对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要综合运用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及地表工程进行检查评价。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资料,提交相应比例尺的图件和文字总结。工作质量及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规范和规程要求。5.4 自然重砂测量5.4.1 基本要求5.4.1.1 根据不同工作区目标矿种和具体工作任务,
36、结合工作区具体工作程度,确有必要的可有选择地安排自然重砂测量工作,一般以 1:50000 比例尺为宜。5.4.1.2 通过全面、深入的重砂矿物测量寻找相关矿产,总结找矿标志,分析有关矿产区域分布特征及成矿远景,进行矿产预测,圈定具体的进一步勘查地13段。5.4.1.3 自然重砂测量工作的部署方法一般选用“水系法” 或“最小水域法”。5.4.2 取样5.4.2.1 重砂取样点的部署有“水系法”或“最小水域法”两种部署方法。“水系法“重砂取样点的部署要求对调查区内所有二级以上水系进行系统取样。取样点距随水系级别不同而异,原则上是大河稀,小河密;主干稀,支流密。在通行条件许可情况下,取样点应尽可能布
37、置到近源头 O51 公里处,以便对扩散晕半径作最小限度的控制。对于干涸河和冲沟的沉积物也应适当取样,在大面积缺水和干涸地带,可考虑以分散流采样进行局部弥补,取样点的分布应力求合理均匀。一般应在航片、地形图判读的基础上,先进行设计布样,工作中配合航片解释指导野外实地选点取样。“水域法“重砂取样点的部署“水域法”或叫“最小水域法” ,是颇有成效的一种取样法。采样点的布置应根据各级河流的汇水面积划定水域,以一定数量的重砂样品恰当地控制每个水域内矿物的组合及其含量变化。在鉴定工作的及时配合下,由河流的下游循序而上,查明有益重矿物的来源。具体作法是:工作之前,首先要根据航空照片或地形图,参照已有资料,全
38、面解释地质构造,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掌握水系、地貌特征。再根据各级河流汇水范围,以分水岭为界,在地形图或航片上,逐级划分出水域空间范围。在水域空间范围内部署样品,不是分别对主流(如三级)及支流(如四级)河谷按一定问距进行采样,而是把采样点布置在每个支流(如四级)与主流(如三级)河流汇合处的上方,用一个样品或两个样品来控制,检查每个支流(如四级)水域内重砂矿物的赋存情况,要求取样工作逐个水域进行。5.4.2.2 取样位置的选择取样位置的选择既要注意样点分布的均匀性,也要考虑重砂矿物富集的地点。冲积层取样:一般沿水系(主要是支流)由下游向上游在相应的距离内寻找重砂矿物富集地段(河流流速显著减慢处、河
39、床基底有利于停积重砂的地方)进行取样。阶地取样:最好在水位最低时取样,一般选择在河流拐弯的外侧由水流侧蚀作用冲刷剥露的阶地剖面处或阶地边缘塌陷裸露处。14坡积层取样:一般选择干谷或洼地、谷口或谷底的坡积层中取样,取样点应布置在垂直砂矿物来源方向的取样线上或平行等高线方向位置,也可按一定网格布置。残积层取样:一般选择在凹凸不平或有溶洞的基岩表面按网格进行取样。5.4.2.3 取样粒度与取样深度取样物质的粒度一般选择分选不好的砂砾层,如小砾石、粒度不均匀的卵石、分选程度差的粗砂等。取样深度应根据试验或不同层位确定,一般为 2050cm。残积层取样一般以见到基岩为原则,坡积层取样一般在腐植层以下进行
40、,阶地取样应在阶地底部或中间隔挡层之上、分选性不好的层位采集。5.4.2.4 取样方法和样品重量浅坑取样是以水系冲积层、坡积物或残积物为取样对象、以寻找原生矿床为目的的最常用的一种取样方法。刻槽法常用在阶地取样工作中。原始样品重量一般为 1530kg,按体积计算为 0.10.2m3。经野外粗淘后,灰砂重量(即送样重量)应不少于 1015g,同一地区工作时重砂的原始重量必须大致相等。5.4.3 样品的加工与编录5.4.3.1 样品的野外淘洗与回收原始样品一般在野外就地就近淘洗,一般淘洗至灰色为止,即以石榴石、角闪石、辉石及比重在 2.8 左右的砂矿物不多量流失为准。为了保证淘洗质量,应建立健全质
41、量检查制度。重砂淘洗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方可上岗。5.4.3.2 样品的野外编录重砂取样的编录工作一般采用填表的方式,内容包括取样日期、地点、编号、沉积物类型、淘洗物性质、取样方法及深度、松散样重、灰砂重、重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特点及含量等,取样位置必须标注在地形图上,必要时附采样点素描图。5.4.3.3 样品的分离按砂矿物的不同物理性质(比重、磁性、电性、表面性质等)和化学性质,采用适当的机械分离手段和选择性溶矿的方法,尽可能地将有用砂矿物或其他需分离的砂矿物单独提取出来。5.4.3.4 砂矿物的鉴定与定量砂矿物鉴定一般要求采取用量少、精度高的方法,以一种手段为主,同时辅助多种其它手段。主要方法
42、包括:立体显微镜下鉴定、油浸鉴定、微化分析、比重测定、光谱分析、反光镜下鉴定、发光分析、放射性测量、硬度测定等。要确定砂矿物样品中有用矿物含量,首先要求对定量矿物的鉴定要准确,15其次是取样的代表性、样品的缩分与加工质量、粒度分级的合理性等要得到保证。定量的方法分为矿物定量法(包括目估法、颗粒统计法、体重法、称重法)和元素定量法(化学计算法、选择溶解法) 。5.4.4 资料整理与异常解释资料整理的主要任务是编制重砂矿物分布图和圈定有用重矿物异常扩散晕,进行异常的解释和推断,分析重矿物来源,排除非矿异常,确定因矿引起的异常特征和标志。5.4.4.1 重砂矿物分布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特征、
43、重要地质资料(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及蚀变带等) 、直接和间接的找矿标志、砂矿物测量资料、异常形态、规模。5.4.4.2 重砂矿物分布图的表示方法成果图的底图一般是同比例尺着色很浅的地形地质图或地质矿产图,以图面清晰、重点内容(重砂矿物资料)突出为原则。常用的表示方法包括圈法、符号法、带法和等值线法。5.4.4.3 重砂矿物分布图的编制步骤整理及研究砂矿物分析鉴定资料,对有用重砂矿物进行分组;异常下限的确定和异常的分级;将取样点标绘在简化的地形地质图上,并在固定的一侧注明矿物的含量;重砂异常的圈定。5.4.4.4 异常区的分级圈定异常后,结合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对各异常区进行对比和分级。一般分
44、为四级,其中一级异常区的异常点分布集中、有用矿物含量一般为级、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有已知矿床或具远景的矿点分布。5.4.4.5 综合研究在开展以砂矿物的共生组合、标型矿物及矿物标型特征、磨圆度情况、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将零散的资料编制成有关的图表,并结合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有关资料,就工作的相关情况编写报告。5.5 遥感5.5.1 基本要求5.5.1.1 矿产远景调查应尽可能收集多种遥感数据,进行遥感地质综合调查,主要进行遥感影像制图、遥感地质解译、遥感异常提取等工作。5.5.1.2 遥感调查应从宏观分析入手,通过多种比例尺遥感数据的综合分析,由
45、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 ,层层推进,实现由成矿带到成矿重点区到成矿有利地段的渐进式调查。165.5.1.3 矿产远景调查中应利用遥感解译图提取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异常,基岩裸露、半裸露区矿产远景调查必须系统提取遥感数据,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5.5.2 遥感影像制图5.5.2.1 遥感影像图是矿产远景调查的一种重要工作图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 1: 50000;野外手图比例尺应为大于或等于 1:25000。一般应在设计前完成。5.5.2.2 1:50000 的遥感影像图应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 5m 的遥感数据编制;制图区内原始图像的云层覆盖量应小于 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
46、大于 1:25000影像图和野外工作手图应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 2.5m 的遥感数据编制。5.5.2.3 矿产远景调查中的遥感影像图必须由低分辨率合成图像与高分辨率图像经保真融合处理(获取图像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保真度)制成。5.5.2.4 矿产远景调查遥感影像图一般采用六度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5.5.3 遥感地质解译5.5.3.1 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在矿产远景调查设计前的预研究及设计图编制、野外地质调查、综合研究和矿产检查的全过程,一般应在正式进行野外工作前完成遥感地质初步解译工作。5.5.3.2 遥感地质解译应在矿带、矿区、矿点逐层推进的基础上,利用多尺度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比例尺应大于
47、或等于 1:25000,成图比例尺为 1: 50000。5.5.3.3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辅助矿产地质调查解译,已知成矿、控矿、容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容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特征影像提取等。5.5.3.4 线、环影像解译的重点是:线性体特征、线性体之间的时、空结构、演化特点以及与成矿、控矿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环状影像特征,环状影像之间的相互交切、包容、叠置、移位等时、空演变特点,与成矿、控矿地质作用关系以及隐伏岩体圈定等。5.5.3.5 遥感地质解译图中的全部地质体、地质界线必须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图中与已有地质资料一致的、新解译的遥感实测界线(有可视化
48、遥感影像为依据的界线)和遥感推测界线,必须采用不同线划区别表示。5.5.4 遥感异常提取5.5.4.1 遥感异常,一般应采用光谱分辩率高的遥感数据。应根据工作区岩层、构造等的走向、遥感数据的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等参数,选择合适时相的遥感数据。5.5.4.2 采用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主,光谱角法、比值法等为辅的方法,提取羟基为主的基团异常、铁染为主的变价元素异常等与成矿有关的信息,有条件时也可提取蚀变(单)矿物。提取过程中,所有数据处理过程必须以相应的数学17模型为依据,严禁随意删除。5.5.4.3 一般进行整景数据的遥感异常提取,典型矿区的遥感异常应进行分区提取。5.5.4.4 必须参照工作区若
49、干类型已知矿床、矿点的统计特征光谱,利用光谱角法对全区异常进行逐次分类,分别提取相应类型矿床的(光谱特征)遥感异常。5.5.4.5 所有遥感异常区带,均应根据异常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找矿远景分级。5.5.4.6 遥感异常图上应标明重点检查的异常区带号、异常号,为矿产检查提供依据。5.5.5.遥感资料的处理5.5.5.1 遥感数据的深化研究应注意研究和处理一些典型问题:遥感找矿异常的空间结构与分带性问题;遥感找矿异常的空间展布与矿化蚀变带的关系;不同景观区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与遥感异常阈值划分标准问题;不同地质背景的遥感找矿异常数据处理问题;遥感异常与其它矿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问题等。5.5.5.2 以区域岩矿波谱综合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对区内成矿有利地层、岩体和构造进行解译和推断,进一步确定区域成矿有利环境和遥感找矿标志。5.5.5.3 根据区域典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遥感找矿异常和光谱角异常的详细研究,求取遥感找矿异常下限,确定异常划分标准,建立典型矿床遥感找矿模型,指导异常筛选和检查工作,并为下一步的矿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