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金长城调查摘 要 金朝为防御以蒙古为主的北方游牧势力,修建了金长城。齐齐哈尔境内的金长城是东北路长城的起始段,碾子山区段的长城遗址保存状况比较良好,金长城的壕、墙建筑结构特点表现比较明晰,在三道墙和三道壕两侧,不仅内侧有大型驻军城堡和烽火台,而且外侧也有小型驻军城堡和烽火台。由此可见,碾子山区段金长城的防御系统特别严密,堪称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杰作,是金长城建筑缩影。关键词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金长城;调查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14)03 0089 04金朝为了防御蒙古游牧势力的侵扰,从金初开始到金末,断续修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
2、、形制独特的金长城。金长城分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西南路(有说三路的)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境内的金长城属东北路。金东北路长城建筑结构坚实、设施完备,特别是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境内的金长城,所经过的雅鲁河,自古就是兴安岭西往兴安岭东而来的最佳道路选择,所以齐齐哈尔市碾子山雅鲁河畔的长城内外都有驻军边堡,这在金代长城是不多见的,长城内侧雅鲁河两岸又有两座较大型军事驻防城以及新近发现的两座遥相呼应的烽燧,这些军事防御设施,体现了齐齐哈尔市碾子山金长城在金朝军事上的重要地位。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的同志历时 3 天,行程 10 余公里,对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境内的金长城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参加调查的人员有
3、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的辛健、许继生、霍晓东,碾子山区文化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龙江县文物管理所的邹向前。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以供金长城研究参考。一、 金长城的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依山傍水,地处大兴安岭东麓余脉,距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 110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 122531230,北纬 47294741。东与龙江县鲁河乡接壤,东北与甘南县中兴乡交界,西与龙江县龙兴镇毗邻,西北靠扎兰屯市的成吉思汗镇,1区域南北长东西宽,南北长 25 公里,东西宽平均 14.28 公里。域内四分之三土地为绵延起伏的低山丘陵,中心地带凸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和中部为大兴安岭余脉低山区区内有碾子山、大架
4、子山等,平均海拔 215 米,有雅鲁河从西北流经碾子山区。在碾子山区南 2 公里处与济沁河汇合,后汇入嫩江。 2碾子山金长城从甘南中兴乡黄牛场进入碾子山区丰荣村青年农场屯,蜿蜒起伏,向西南延伸,穿雅鲁河、过丰荣村丰收屯后,进入龙江县龙兴乡境内。碾子山金长城为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线。在碾子山区长为 9748 米,有马面 58 个, 3在不到 10 公里的长城内有丰荣 1 号边堡和丰荣 2 号边堡,两座边堡都坐落在雅鲁河左岸,一个在金长城内侧,距金长城 1130 米,一个在金长城外侧,紧贴长城墙脚下,距雅鲁河只有几十米远,金长城在外侧建有关堡不多见,其目的可能是为加强对雅鲁河的防御。防止敌兵
5、从雅鲁河进入防区。另外,在 302 公路(按:302 公路辽金时期就是岭西诸族沿雅鲁河进入岭东的古道) 。两处烽火台斜对角,一个距长城只有几十米远的山岗上,一个在丰荣古城南边,这两座烽火台与两座边堡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当敌兵来时,长城附近的丰荣 1 号烽火台施放狼烟通知丰荣 2 号烽火台,丰荣 2 号烽火台再放狼烟,通知驻守在丰荣 1 号边堡里的驻军。这样的防御体系,在后来明朝修长城时广范应用。这次黑龙江金长城资源调查,在碾子山区启动,我们把碾子山段分为四段,分别为丰荣 1 段长城,长为 2447.9 米,处在东经 1225421,北纬 474127.46之间;丰荣 2 段长为 1345.
6、2 米。处在东经 1225232.40,北纬 474057.40之间;丰荣 3 段长为 637.9 米,处在东经 1225133.70,北纬 474039.40之间,丰收屯段长为 5317 米,处在东经 1224924.20,北纬 473936.30之间,总计全长为 9748 米。长城一般在海拔 306246 米的丘陵和沟壑之间,整个碾子山金长城位于碾子山与扎兰屯的交界处之间,东西两端呈漫弧型,中间跨沟越谷,为东北西南走向,基本位置在东经 1225421.001224758.70北纬 474127.40473936.30之间。二、 金长城的防御措施和建筑特点金长城被史学家金毓黻称为“可谓近古史
7、上之大工役。 ”4当时不叫长城,在史书中记载为金界壕边堡,这里的界壕不是金朝边界的壕沟,堡也不是金朝边界堡垒。而是金朝为防御北方蒙古族势力的侵扰,在其疆域内所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金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其特点是发掘壕沟,用挖取的土再筑墙,在长城内外侧修筑边堡和烽火台,有的烽火台直接建在城墙上,重要地段挖有三道壕沟砌三道墙。金长城的这一建筑特点,在黑龙江省碾子山段长城表现尤为突出,因为这段长城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自古就是岭西进入岭东水陆并进的交通要道,所以金长城的碾子山区段的防御设施体系相当严密。现把碾子山区段金长城的具体建筑结构特点介绍出来,让人们对碾子山区段长城有一个初步了解。(一)壕墙:壕、墙
8、是金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主体工程,壕、墙结构建筑方式的长城,是长城防御体系中较为严密的防御措施,壕是一道防线,墙是一道防线,且金长城普遍是列有双壕双墙,即外壕、外墙、内壕、内墙,在金长城丰荣 3 段,由于长城的外侧是一处山岗,建筑者为防止长城受水冲击,在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壕、一道墙。这一道壕、墙起保护长城作用的。我们在调查碾子山长城时,把全长 9748 米的长城分为四段进行了调查测量。1.丰荣 1 段长为 2447.9 米,长城的建筑方式为依丘岗走向在其顶端或坡处挖掘壕堑,并将壕堑中挖出来的土堆积在内侧,再夯筑成城墙,所筑之墙横截面均呈梯形,上窄下宽。墙体底基宽 1416 米,顶宽 2.53 米,现
9、存残高一般在 3 4 米。这段长城分布有 17 座半圆形马面,马面全部依附在墙体外侧,并向外凸出 34 米,马面高出墙顶 0.50.8 米。壕堑全部位于墙体外侧。2.丰荣 2 段长为 1345.2 米,这段长城也是在漫岗顶端挖掘壕沟,之后把土堆在内侧夯筑为城墙,墙体相对较高,横截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墙底基宽 1315 米,顶宽 3 米,此段长城分布有 13 个马面,全部依附在墙体外侧,向外侈出 34 米,高出墙体顶部 0.50.6 米。在外侧的壕堑有的地段还依稀可见,壕堑距城墙距离为 810米,与城墙平行向西南延伸。这段略为明显的壕堑为 576.8 米,上宽 810 米,深 0.30.5米。3
10、.丰荣 3 段长为 637.9 米,由一道主墙、两道副墙和三道壕堑构成。壕堑的位置在丘岗顶部和山坡上,主墙体位于山体上坡,看上去比较高大宽阔,两道副墙依次位于下坡比较窄小低矮。马面全部依附在主墙外侧,平面呈半园状。副墙没有马面,主墙和副墙横截面均呈梯形,底宽顶窄。主墙底基宽 1214 米,顶宽 2.53 米,高 33.5 米。第一道副墙位于主墙外侧 9.7 米处,底基宽 6.8 米,顶宽 1.7 米,高 1.5 米。第二道副墙距离第一道副墙 12 米,向西北略偏斜。第一道壕堑距主墙 4 米,壕宽 8.7 米,深 1.52 米。第二道壕堑距第一道副墙 3 米,壕宽 67 米,深 1.31.5 米
11、,第三道壕堑距第二道副墙 23 米,壕堑宽 46 米,深 11.3 米。4.丰收屯段长为 5317 米,长城墙体分布在雅鲁河西岸的平缓地带,基本上都是在平地上挖掘壕堑,把挖出的土堆在内侧夯筑城墙。这段墙体较直,横剖面呈梯形,马面均呈半圆状,依附在城墙外侧,马面之间距离不等,马面移出城墙 23 米。高出城墙 0.50.8米,直径 23 米。壕堑位于墙体外侧,距城墙底部 4-5 米。壕堑宽 68 米,深 0.30.4 米。(二)边堡:边堡也称关堡,为屯军的军事堡垒,也有称为小土城的。它是金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防御建筑大多建在长城主墙体内侧,距城壕墙距离不等,较小的距壕墙较近,大一点的距离壕墙远
12、一些,也有个别建在壕墙外侧的。在碾子山段长城有边堡两座,一座被考古人员称为丰荣 1 号边堡,距长城主墙体 1130 米,另一座是近年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在长城资源调查中进发现的,在长城主墙体外侧的较小型边堡。调查发现这两座边堡型制基本一致,均近正方形。现把两座边堡的建筑情况略作说明:1.丰荣 1 号边堡,被当地人称为丰荣古城,在金长城内侧, 北距长城墙体 1130 米,西北距丰荣火车站 1200 千米,南距烽燧遗址 1000 米,整个边堡位于山的南坡,北高南低,东西宽 152 米,南北长 160 米,周长为 624 米。过去边堡内为耕地,现为空地。边堡城墙为夯土筑成,墙体基宽 1113 米,顶
13、宽 1.62 米,残高 2.13.6 米,边堡南墙正中有一瓮门,瓮门基宽 6.2 米,半径 13.7 米,高 1.8 米,边堡四角筑有角楼。在南城墙 8 米处有一条乡村土路,这条土路西 50 米即为雅鲁河岸边,东距 302 公路 300 米,路南 30 余米有一条时令河,水流长期冲击形成沟壑,不断向边堡扩展,东墙 5 米外为幼生林,北墙 6 米外为农田,西墙 50 米外为铁路,铁路下为雅鲁河。根据过去在丰荣边堡出土的六耳大铁锅等,推测这一边堡是金长城线上较大规模的屯军城。当有敌兵从雅鲁河或从今天 302 公路处入侵之时,此边堡的驻军可以两面出击,一面从西侧进入雅鲁河到长城抵御来犯之敌,一面从东
14、侧今天 302 公路处到长城上抵御来犯之敌。从边堡大小形状来看,丰荣边堡大于距壕墙较近的边堡,小于离壕墙较远的边堡。这样看来,丰荣边堡当属金长城线上的二级军事堡垒,它应负责雅鲁河两岸 10 余公里的长城防务。由于丰荣边堡距雅鲁河右岸沙家街古城较近,所以丰荣边堡应由沙家街古城管辖。至于丰荣边堡的具体驻军情况,待以后进一步研究。2.丰荣 2 号边堡,是 2008 年 10 月,市文物管理站辛键、许继生会同碾子山区文管所负责人在长城资源调查时发现的,该边堡位于长城主墙体外侧,靠近滨洲铁路一端的主墙和副墙之间的小丘岗上,距主墙体 14 米,边堡北墙为第一道副墙,边堡东西长 24 米,南北宽 20 米,
15、墙基宽 9 米,顶宽 1.3 米,残高 0.51.5 米。东侧墙体矮窄,南、北、西侧墙体稍高,格局清晰完整。这一边堡据当地老人讲,在未修滨州铁路前,河水与边堡所在台地边缘的弧形凹坑相连,凹坑平面呈 C 形,开口处面向河道,凹坑中的水随河水深浅而升降。另外在凹坑背部有三处豁口,这些豁口错落有序,均与壕堑端口相连,这些豁口可能为壕堑的出水口,将壕堑或山坡下泻的雨水排到雅鲁河中。由于该边堡处在 1520 米高的占地上,从其所处位置,有人认为是看管码头的士兵修建的。笔者认为,这一小边堡有可能在建长城之前就存在,金长城起初防御的不是蒙古族,而是防御西去的耶律大石东征复国,婆卢火所浚长城应为今天岭北长城,
16、当时在两道长城之间居住的是弘吉剌部。蒙古势力兴起后,弘吉剌叛金与蒙古和,金蒙失和,于金皇统六年八月, “金兀术征蒙古不能胜,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塞, ”5金皇统七年三月:“蒙古与金人始和,金人由于连年用兵,卒不能讨,但谴精兵分据要害而还。 ” 5当时金朝只是在各交通要道设置堡垒,防止蒙古和弘吉剌侵扰,或是由于蒙古势力强大,金世宗于大定五年正月乙卯, “诏泰州、临潢接境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 7此时没有挖壕筑长城,到大定二十一年,世宗以“ 东北路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参差不齐。谴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 8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此时当是开壕时间,之后陆续修筑,由此可见
17、,丰荣 2 号边堡修筑可能是皇统七年,金兀术征蒙古失败后,蒙金始合而筑的,或是在大定五年,世宗诏筑泰州十九堡之一。 9后来大定二十一年修筑长城时,把丰荣 2 号边堡划在两边长城之内,或是前文所言或是废弃,有待考古发掘,才能揭露其本来面目。(三)烽燧:烽燧又称烽火台,是用于点燃狼烟以传递军事情报的高台,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长城同其他历代长城一样,在其沿线建有烽燧,不过金长城的烽火台一般都建在长城主墙体的马面上,很少建在长城之外,除非重要地段,单独建烽火台。目前在东北路黑龙江段所发现的在长城主墙之外,烽火台多建在壕墙附近的山顶上,如甘南宝山乡全胜村北山烽燧,甘南县中兴乡大水泉子村南山烽
18、燧,甘南宏建乡平安村东山烽燧等都是建在山顶上,近年在碾子山区发现的烽燧,也都是建在壕墙内侧的山岗上,并且在辽金古道两侧各建一处烽燧。1.丰荣 1 号烽燧位于碾子山区东北部的 302 公路东侧,在省门东南 340 米处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锅底山的山顶上,西南距丰荣 1 号边堡 1.5 公里。北距长城 200 米。这一遗址是时任碾子山区常务副区长李柏春最先发现的,2007 年 7 月 20 日,李百春率领区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踏查金长城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时,在锅底山顶部发现一处人工所为的遗迹,当时疑是被人所盗的古墓,他把这一情况反馈给了区文化局。2007 年 7 月 31日,区文化局局长韩义邀请了正在龙江进
19、行考古调查的省文物专家组副组长、原省文物处处长殷德明、省文化厅文物处长张云鹏,市文物管理站站长王胤、副站长辛键、工作人员霍晓东等相关人员,对锅底山丰荣 1 号烽燧遗址进行了勘察,经察发现,在锅底山顶部中心处,有一直径约 10 米,高约 2 米的人工窟窿型建筑,中间有一个大洞,此洞有人认为是古墓,窃掘所为。此遗址已遭到轻微破坏,被挖成深为 1.1 米,宽 0.8 米,长 1.7 米的一个坑,坑内及边沿处发现多块被熏烤的碎石和一些灰烬,站在此遗址上环顾四周一览无余。文博专家殷德明断定为金长城烽燧遗址。在这次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中,市文物管理站对其进行了认真测量,整个烽燧台体为圆形,部分用大小不等的石块
20、和黏土堆筑而成,底基直径 10 米,顶端直径 3 米,残高 1.5 米。此烽燧属长城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2.丰荣 2 号烽燧,位于丰荣 1 号边堡南 1000 米的一处海拔 300 米山岗上,2007 年 7月 15 日,市文物管理站对其进行了调查,该遗址处在山顶较为平缓的一个土丘上,此烽燧遗址距东北部的丰荣一号烽燧 1000 余米,两个烽燧成犄角之势,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当敌人入侵时,丰荣 1 号烽燧点起狼烟,丰荣 2 号烽燧马上也点起烽火,驻在丰荣 1 号边堡里的驻军即可以进入战备状态,投入战斗。在碾子山段金长城内,302 公路西侧不远处,还发现两处烽燧遗址,足可以说明此段长城的重要性。三
21、 、金长城附近的出土器物几年来,经过对金长城的调查以及区文化局经常走访,得知有的农民在耕地时,检到过铁犁铧、铁杵、扎枪头、金代青砖、金代陶片、酱釉陶壶、轮制灰陶片、石杵、六耳大铁锅、石臼、铜钱等金代文化遗存。六耳大铁锅、轮制陶片、酱铀陶壶、石杵都是农民在丰荣一号边堡耕地时发现的,现藏于市博物馆。六耳大铁锅是生铁铸造,直径 70 厘米,深为 30 厘米,是丰荣 1 号边堡内驻军用于作饭的炊具,酱铀陶壶是当时驻军盛酒的器具。金代铁犁铧的出土,说明金代在长城沿线的驻军,即负责看管长城又从事农业生产,这充分说明金代猛安谋克组织即“是军事编制,又是生产单位。 ”10当地农民说,过去在长城内外经常拾到扎枪
22、头一样的铁镞,这说明当年这里发生过激烈的蒙金战争。最近在碾子山调查时,得知区文物管理所及区志办有关人员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又在碾子山区丰荣六屯杨广福家中发现一个金代石臼,此前的 2007 年 9 月,已在他家发现过一个石臼,这两个石臼大小形状基本一样,据杨广福爱人崔景兰介绍,2009 年 5 月 7日,她和爱人在自家农田耕地时,挖出了这个石臼,找村民帮忙,把石臼运回来,保存在自家院内。经过测量,这两个大小一样的石臼长约 70 厘米,宽 50 厘米,高 30 厘米,内径为圆形,内径上口约为 27 厘米,深为 27 厘米。周身由花岗石制造,内部为锅底状,磨齿纹路清晰。这两件文物是当时人们用以去
23、掉带皮谷物的工具,是当地猛安谋克组织,进行生产劳动的见证。在碾子山金长城内侧,发现铁锅、石杵、石臼、铁镞等文物,说明当时这里人口密集,文化繁荣,为后世这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 金长城保存现状金长城的保护,始自上世纪 50 年代。1959 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孙秀仁、林桂英等先后三次对雅鲁河至麒麟河段的长城进行了调查,基本查清了“金长城的走向、建筑形式、分布规律和文化遗存,为以后金长城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11自此以后,陆续有人关心金长城。碾子山区历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对金长城进行美化、绿化、在长城保护范围外侧种植防护林,防止长城受风雨侵蚀。1986 年,黑龙江省将金界壕边堡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24、位,2001 年,这一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碾子山区政府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认真执行市文物管理站编制的金长城黑龙江段保护规划 ;2009 年5 月,碾子山区文物管理所编制金界壕十一五保护规划 ,2005 年,制定了金界壕水毁处修复工程规划 。这些措施,对金长城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丰荣 1 段长城,此段长城墙体消失 554.1 米,其它墙体保存较好,现存长城墙体 1893.8 米。在这段长城中,自甘南进入碾子山第一个马面自西南 27 米处,横向有一道水打沟, 将长城墙体切断,沟深 5 米,水沟以西 9.4 米处横向有一个路口从墙体上穿过,路口宽 2.3 米。在之后
25、的一段长城上,保存基本完好。长城内侧 30 米处有人工防护林。长城外侧被扎兰屯农民开垦为农田,有的地段农田已经上墙,破坏长度为 200 米。由 13 号马面向西 99 米处,横向有一个路口,在墙体上穿过,路口宽 2.5 米。14 号马面与 15 号马面之间为 218.5 米。这段长城之间还应有一个马面,但从墙体上没有存在的痕迹,墙体消失的位置地势平坦较低,地面覆盖有一层较厚的黄沙,这些黄沙都是雨水冲刷形成的。(二)丰荣 2 段长城,总的来说长城墙体植被比较繁茂,整体状况保存较好。在 20号马面墙体西侧 15 米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打沟,沟口宽 11.5 米,深 0.50.6 米,长余 20
26、米,这处水沟是 1998 年大洪水冲击的水打沟。在 21 号马面墙体内侧 3 米处,纵向有一条比较宽的水打沟,沟口地势高,比较窄浅,由西向东沟口渐大且深,最宽为 11 米,深 3.4 米,长 51.2 米。在 24 号马面西侧 50 米处,墙体横向有一路中穿过,路口顶部宽 8米,底部宽 3 米。在 30 号马面西侧,由于修 302 公路,墙体被铲毁一个豁口,使墙体消失36 米。30 号马面西侧至滨洲铁路干线的长城壕堑十分明显,整体现状比较完好。 (三)丰荣 3 段长城,整体状况保存较好,在 302 公路西侧墙体端部 3 米处,有一路口从墙顶压过,在 31 号32 号马面墙体中间,横向有一条小沟
27、,沟宽 2.7 米,深 0.6 米,墙体外侧第一道壕堑明显。在 3334 号马面墙体之间横向有一处水打沟穿过墙体,沟宽 5 米,深 1.4 米。这段长城所处的地形比较复杂,第二道副墙修筑在对面山丘的南部底坡处,这道墙是为阻挡对面山上的雨水而筑,所以这段长城保存状况较好,没有大的破坏。(四)丰收屯长城,该段长城墙体损毁比较严重,其中有 50 米被铁路破坏,2650 米被被河水冲毁消失,一部分墙体顶部推土机推平。3543 号马面两侧 50 米墙体顶端纵向排列有铁丝网,是当地林场职工为了为了防止牲畜破坏林木,在墙体中间纵向设置了一道铁丝网围栏,围栏长度为 1000.5 米,对墙体损坏比较严重。353
28、6 号马面之间横向有一条水打沟,沟宽 18 米。4048 号马面之间的墙体内侧有 6 个直径 24 米的椭圆形取土坑,48 号马面墙体东侧有一条 19 米长的取土沟,沟深 0.40.5 米,西侧 5 米处有一路口穿过墙体。4950 号马面之间墙体被推平,长度为 80 米,5253 号马面之间墙体局部被推平,长度为 30 米,5354 号马面之间的墙体顶部被推平,长度为 50 米,57 号马面被切掉一半,58 号马面墙体西侧 70 米处为碾子山和龙江的交界处,附近墙体被河水冲掉两段。(五)丰荣 1 号边堡,在关堡翁门两侧有取土挖的深坑,东侧坑长 28.3 米,宽 5 米,深 1.6 米,墙体损坏
29、一半,西侧坑长 6.5 米,宽 5 米,深 1.3 米,三分之一墙体被挖掉,西北角有 10 米长土坑,整个边堡四周墙体共有四处豁口,东南角楼北 30 米处有一豁口,顶宽 2.8 米,底宽 3.3 米,西南角豁口长 2.5 米,北墙偏东豁口长 2.5 米,北墙正中有一豁口,顶宽 8 米,底宽 2.2 米。保内现在没有居民居住,过去种过地,碾子山区政府以土地置换的形式,将这快土地纳入长城保护之中。丰荣 2 号边堡,由于边堡面积较小,是处在二道城墙之间,所以边堡整体保存较好。金长城全长几千公里。碾子山段虽仅 9748 米,但建筑设施齐全,列有三道墙和三道壕,主墙上普遍筑有马面防御系统。长城内外都有筑
30、有边堡,两个烽火台形成犄角形的情报传递系统。从这些建筑特点来看,碾子山区段金长城的防御系统严密,堪称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杰作,是金长城建筑缩影。参 考 文 献1 2 碾子山区人民政府史志办.碾子山区志M.1997:2,15.3本文所引用数据均来自黑龙江省长城资源调查档案.4金毓黻.东北通史M.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8:424.5 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388;2514.7 9脱脱.金史世宗纪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5.8脱脱.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四 M.北京:中华书局,1975:563.10张博泉.金史论稿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19.11黑龙江省博物馆.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J.考古,1961, (05):67.责任编辑:王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