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燃料和热量 教案 A【教学目标】l、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实验准备】试管、滴管、镁带、铝片、盐酸、 (煤炉、蜂窝煤、热水壶)【背景资料】访问 http:/广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建筑群定向爆破成功(组图)2003 年 11 月 01 日 13 时 48 分 来源:南方都市报人民网-图片-经济图片 2003 年 4 月 16 日 11:20组图:重庆炸毁不合环保要求的“小火电”网上下载 MPG 格式的资料片(MPEG V
2、ideo):石油的炼制、石油的现状及前景、石油的形成、石油的开采;天然气;煤的存在、成因与开采【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设计】一、自由谈话:谈谈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运用情况。可借助课本的图 7-25、图 7-26、图 7-27,学生、老师共同交流。燃烧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反应,可以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是没有燃烧现象的化学反应也能放出热量吗?二、学生分组实验 74:镁与盐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填写课本 136 面的实验记录。回忆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你感觉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热量的反应?又有哪些是必须吸收热量才能发生,一旦不供给热量,反应就会停止的?让学生对所有学
3、过的化学反应,来一次年终大盘点。学生自己凭感觉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热量的反应?又有哪些是必须吸收热量才能发生,一旦不供给热量,反应就会停止的?特别有意思的是,学生对于煤的燃烧,始终想不清楚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因为在燃烧之前必须先供热引燃。正好借此机会进行激烈讨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化学反应之前的“引燃” ,套用学生的话叫做让煤“点个燃” ,只是为了达到煤的着火点。反应究竟是吸热还是放热,应该从燃烧发生以后来考察。意即: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是特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而不能只考虑反应前是否加热,来判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三、Flash 动画解释: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要始终
4、在高温条件下,才能持续的发生。不仅不放出热量,还要从外界吸热。教学建议 1: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这样的:如果在刚刚加过蜂窝煤的煤炉上,放一壶水,短时间内水壶的表面温度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在外表面凝结出一层细细密密的水珠。学生讨论:针对以上现象,想一想,水壶内的水有可能透过水壶而出来吗?那么这些水珠从哪里来?让我们从化学反应的热量观来考察以下这个反应:CCO 2=点燃= 2CO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结合物理、化学知识,说说你是从什么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注意:考虑到某些城市学校的学生有可能只对管道煤气、天然气做燃料的燃烧情况比较熟悉,对煤做燃料的煤炉中发生的情况不太了解,也可当堂展示上述情景
5、,方便学生的仔细观察。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应该注意通风换气,以确保安全!教学建议 2: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要始终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反应还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因此现场进行实验可能不太方便。所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解释该问题,不仅是简易可行的,也是切合实际的。动画脚本:红热的煤炉里,蜂窝煤充分燃烧,闪出化学方程式: CO 2=点燃= CO2,旁边放大的温度计中红色液柱不断明显上升;从外面加入一个黑色的蜂窝煤,闪出化学方程式:CCO 2=点燃= 2CO,旁边放大的温度计中红色液柱有所下降;我们己经知道: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甚至我们自身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食
6、物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四、大胆设想:如果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世界将会怎样?五、化学 技术 社会: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开采、现状、深加工、利用,你知道多少?六、视频点播:如果校园网络设备允许,老师用网上下载 MPG 格式的资料片(MPEG Video)做成资料库,学生可以随时自由点播:1、有关石油:石油的形成、石油的开采、石油的炼制、石油的现状及前景;石油的利用;2、有关天然气:天然气的形成和应用;3、有关煤:煤的存在、煤的成因、煤的开采、煤的利用。七、课外拓展:尽可能收集较多样的石油产品的各种样本。了解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
7、中的利用。【点评】现行的初中实验新教材,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求学生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质量的相互关系。新版的化学课程标准还特别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以往对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几乎都是一笔带过,有些轻描淡写。罗老师将该课时的目标准确定位在: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上,非常及时、必要。实际上课的过程,采取了自由谈话、讨论、实验、Flash 动画解释、视频点播、课外拓展等多种灵活形式,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在实际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探索的广阔舞台,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运用情况。如果在本课中还适时渗透方法论的教学,将会是更加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