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6.3《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 (10).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145760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3《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 (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6.3《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 (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6.3《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 (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6.3《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 (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隆中对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创意说明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教学目标:1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2 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3 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教学过程一、 歌词导入,营造气氛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

2、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二、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 (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 (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

3、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策略应对1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 ,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 ;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 ,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4、也。 ”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 品读课文,揣摩妙点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品读仅供参考: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

5、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 22 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3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E思想: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

6、作用。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 ;益州的刘璋又“暗弱” ;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 。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 ,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

7、识。五、 虚拟对话,思接千载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 ,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2 “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 ,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3你说,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六、 背读课文,积累语言根据隆中对策的思路,进行背诵。相关链接:(一)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 8 尺,容貌

8、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 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思考:从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 “跨有荆、益”的?(二)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思考:明代的罗贯中以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作为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和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