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特殊保护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认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特殊保护;知道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的名称。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有关活动,培养和提高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的了解,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和意识,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点 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个特征教学方法 通过收集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与未成年
2、人有关的法制案例或照片、图片,并准备在课堂上宣讲案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第一课时【导入】活动 1:展示图片生: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制案例或照片、图片,并在课堂上宣讲案例,用教学小平台展示图片。【新课】师:在社会生活中,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有所规范,除了道德、纪律之外,还可以看到法律的存在。可能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年龄还小,与法律没有什么关系。不过通过刚才同学们展示的案例或图片看,我们不难发现,法律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生活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师:那么,什么是法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一样,都是行为规范,即规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它又区别于道德
3、、纪律,具有显著的特征。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进入下一站“法律直观” 。活动 2:“法律直观”展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课图) _一届全国人大通过我国第一部宪法草案;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等.师: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大家说说看: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哪个机关有权修改宪法?生答师:可见,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象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
4、,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例如,我国建国初期,婚姻法有关结婚年龄的规定,即女 18 周岁,男 20 周岁,就是依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人们的习惯予以确认的。以上两种形式,一般都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即成文法。在法制发展过程中,也有不成文法。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一组图片,找出它们又反映了法律的什么特征?展示一组全国各地公判大会或缉押罪犯的图片(可找一些温州的照片) ;问:根据这些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 ,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生:警察、法庭等.师: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
5、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暴力机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展示: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的规定 ,同时思考,每一画面上的要求包括什么?是对谁提出的要求?生答后师: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法律这一特征表现为:第一,任何人不论
6、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即公民平等遵守法律。第二、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法律之上。即公民一旦触犯法律,平等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具有权威性。这一点,在国家处理的大案要案上体现得非常清楚。请看案例.(略)展示图文资料。师:让学生根据法律的三大特征,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出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同学们共同分析一个案例,回答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目的:强化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实施,法律的最主要特征。 ) (案例)某校校址周围皆为居民住家,其中私房者甚多。一天,校长发现学校东围墙被扒开一豁口,约 20 平方米的空地被占为房基,校长带人去交涉,拿出建校时的图纸,证明该地为学校所有.家人用长凳砸校长,校长头部砸出两寸长的口子,流血很多.学校领导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派出所依法对予以处罚并责令其退回 20 平方米空地,还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赔偿医疗费用.此案件说明了法律的权威性,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