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源: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来源: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来源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 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
2、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板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 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演示 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 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 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过渡 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板书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
3、规律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 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来源: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 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 ,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 行演示。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运动?(逆时针转动)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
4、西落现象) 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 24 小时(一 天)。来源: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 ?“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 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二、自转的地理意义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 12 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
5、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 1 天(24 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 自转的关系。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 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 3 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 3 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 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三、活动与探究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2.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四、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