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通则权衡部分明间 建筑物居中的开间。梢间 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次间 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檐面 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面阔 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通面阔 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进深 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通进深 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柱高 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柱径 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 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举高 相邻
2、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举架 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上出 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下出 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出水 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回水 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收分 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 1/100 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侧脚 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3、。斗口 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硬山建筑 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悬山建筑 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又称挑山。庑殿建筑 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歇山建筑 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攒尖建筑 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
4、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复合建筑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复合建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柱类构件檐柱 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金柱 位于檐柱内侧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下檐柱 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通柱 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假檐柱 假檐柱是专用于转角房的外转交两侧,转间房的外转角两侧开间(即转角进深)大于其
5、余两开间,为解决开间过大而附加的檐柱。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垫板一份、檩碗一份外施假梁头。如用代梁头,则其高度与其他各檐柱同。里金柱 即围金柱,参见“金柱条” 。山柱 位于建筑物两端山墙部位的中柱。童柱 柱脚落于梁背上,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又称童柱。平台海墁下桐柱 用于三滴水楼房,支承平台(平座)部分的桐柱。擎檐柱 立于建筑物台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顶四偶角梁的方柱。垂莲柱 用于垂花门的垂柱,倒悬于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头有莲花等雕饰,故得名。雷公柱 (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重檐金柱 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
6、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檐,故称重檐金柱。重檐角金柱 用于转角部位的角金柱。封廊柱 位于楼阁建筑平座之上,用于支承挑出深远的檐椽端头的方形木柱,与擎檐柱作用相似,柱头间通常有横枋及折柱花板雀替等构件相连,柱间有栏杆,栏杆内为走廊。馒头榫 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 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管脚榫 柱根与柱顶石相结合之榫,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径寸略同于馒头榫,多见于小式做法。升线 有侧角的柱子侧面特有的墨线,该线位于柱子侧面中线的内侧,与中线之距离等于侧角尺寸,升线垂直于地面(水平面) ,柱
7、整体向内侧倾斜。方子口 柱子端头的刻口,呈上大下小的形状,是安装枋子用的卯口。三滴水 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3 梁类构件梁类构件桃尖梁 用于柱头科斗拱之上,承接檐头桁檩之梁,其梁头侧面成桃形,故名。顺桃尖梁 用于建筑物山面的桃尖梁,因其放置方向与建筑物面宽一致,故名。桃尖随梁枋 桃尖梁下面,用以拉结檐柱与金柱的构件。其作用略同于小式建筑的穿插枋。顺随梁枋 用于顺梁下面的随梁枋。七架梁 其上承七根檩,长度为六步架之梁。五架梁 其上承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三架梁 其上承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六架梁 其上承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步之梁.四架梁 其上承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
8、步之梁。顶梁 其上承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双步梁 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单步梁 长度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三步梁 长度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七架随梁枋 帖附于七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五架随梁枋 帖附于五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天花梁 用于建筑物进深方向,承接天花之梁。踩步金 歇山建筑山面的特有构件。其正身似梁,两端似檩,位于距山面正心桁(或檐檩)一步架之处,具有梁、檩等多种功能。承重 用于楼房进深方向,承接楼板楞木之梁。斜双步梁 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
9、、檐面各成 45的双步架。斜三步梁 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 45的三步架。斜五步梁 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 45的五步架。斜五步梁又称递角梁。递角随梁枋 贴附于递角梁之下,用于拉结内外角柱之构件。抱头梁 用于无斗拱建筑廊间,承接檐檩之梁。斜抱头梁 用于无斗拱建筑廊子转角,于山面檐面各成 45角的抱头梁。顺梁 用于建筑物山面,平行于建筑物面宽方向之梁。多用于无斗拱建筑,相当于无斗拱建筑的顺桃尖梁。趴梁 梁头外端扣搭在檩之上的梁,多用于庑殿建筑的山面,故又称顺趴梁。下今顺趴梁 承接下金檩的顺趴梁。上今顺趴梁 承接上金檩的顺趴梁。斜承重 用于楼房转角处,与山面、檐面成 4
10、5角的承重梁。麻叶抱头梁 梁头做成麻叶头形状的抱头梁。垂花门的主梁亦称麻叶抱头梁。抹角梁 用于矩形或方形建筑转角部位,垂直于角梁方向放置的趴梁。井口趴梁 平面呈井字形的组合梁架,是趴梁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多角亭或藻井等部位。假梁头 外端做成梁头状,至于假檐柱柱头之外。四角花梁头 至于角柱柱头,沿角平分线放置的梁头,用于承接搭接檩,两端常做成麻叶头状,花梁头又称角云。多用于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建筑。圆亭柱头上也常放置花梁头。角梁 用于建筑物转角部位,沿角平分线方向向斜下方挑出的用以承接翼角部分菏载之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根重叠使用,下面一根是老角梁,上面一根是仔角梁。老角梁 角梁的下面一根称老角
11、梁,主要用于承接翼角椽。仔角梁 角梁的下面一根称仔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翘飞椽。由戗 角梁的后续构件,依位置不同又分下花架由戗,上花架由戗,脊由戗等。下花架由戗 用于下步金的由戗。上花架由戗 用于上步金的由戗。脊由戗 用于脊部的由戗。里掖角角梁 用于建筑物里转角部位的角梁,其断面的高度小于外转角角梁,没有冲出和翘起,主要勇用于两翼檐椽。里掖角老角梁 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下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檐椽。里掖角仔角梁 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上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飞椽。帽儿梁 承接天花支条与天花板的构件,其两端搭置于天花梁之上,相当于顶棚中的大龙骨。帽儿梁通常用圆木制作,梁断面呈半圆形
12、桁檩类构件挑檐桁 出踩斗拱挑出部分承托的桁檩。正心桁 带斗拱建筑中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桁檩。下金桁 与正心桁相邻的桁檩。上金檩 与脊桁相邻的桁檩。中金檩 位于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间的桁檩。脊桁 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桁檩。扶脊木 位于脊檩之上,辅助脊檩承接正脊的构件。檐檩 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檩木,见于无斗拱建筑。脊檩 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檩木。金檩 位于檐檩和脊檩之间的檩木均称金檩,金檩又因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檩、中金檩、上金檩。金盘 截面成圆形的构件,与其他构件水平相叠时,为求稳定,在圆构件的上下面做出的平面称金盘。清式建筑规定金盘宽度为构件直径的 3/10。平水 清式木构建筑中,将桁檩底面的水平位置
13、称为平水,它是计算各檩高差,确定各步举高的基准点。搭交檩 以 90120135或其他角度扣搭相交的檩,称为搭交檩,又称交角檩,见于多角亭或转角建筑中。枋类构件额枋 用于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拉结构件。大额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上面一根(与柱头平齐)称大额枋。小额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额枋和由额垫板下面,断面较小的横枋。平板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叠置于檐柱头和额枋之上的扁平木枋。因其上安置斗拱,又称坐斗拱。檐枋 无斗拱小式建筑檐柱柱头间起拉接作用的横枋。老檐枋 金柱柱头间起拉接作用的横枋。下金枋 位于下金位置,用于拉接柱头的横枋。上金枋 位于上金位置,用
14、于拉接柱头(或瓜柱头)的横柱。脊枋 位于脊部,用于拉接脊瓜柱头的横枋。两山下金枋 位于建筑物山面下金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两山上金枋 位于建筑物面上金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七架随梁枋 附在七架梁之下,用于拉结前后金柱之枋。顺随梁枋 用于顺挑尖梁下面,用来拉结山面檐柱与金柱的枋子,用于歇山、庑殿等建筑。穿插枋 位于廊内抱头梁之下,用来拉结金柱和檐柱的枋子,用于有廊建筑。斜穿插枋 位于廊子转角部位,用来拉结角檐柱和角金柱的枋子,见于周围廊转角建筑。递角随梁枋 用于递角梁下,用于拉结内角粮梁柱的枋子,见于转角建筑。间枋 用于楼房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建筑物下层檐檐
15、椽后尾的枋子。承椽枋 用于重檐金柱或通柱间,承接木楼板的枋子。踩步金枋 附于踩步金下面,拉结山面金柱柱头之枋,见于歇山式建筑。天花枋 用于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天花的枋子。合头枋 用于两步梁(或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结中柱与檐柱的作用。斜合头枋 用于斜两步梁(或斜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结中柱与内外角柱的作用。合头穿插枋 两端均不出透榫的穿插枋。麻叶穿插枋 出榫部分做成麻叶头饰的穿插枋,多用于垂花门等装饰性强的建筑 。箍头檐枋 端头做成箍头榫的檐枋,见于多角亭或转角建筑。燕尾枋 附着于悬山建筑两山挑出的桁条下皮,形状似燕尾的构件,可看作是垫板向外端的延伸,属装饰部件。挑檐枋 用于挑檐桁下面,其高二 2
16、口,厚 1 斗口,是斗拱附属构件。井口枋 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斗拱最里侧,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高 3 斗口,厚 1 斗口。正心枋 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正心桁下面,高 2 斗口,厚 1.25 斗口,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和传导屋面荷载的作用。里外拽枋 附属于斗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机枋 连接斗拱的内外拽枋又称机枋。后尾压抖枋 衬压斗拱后尾以防外倾的木枋,多见于城垣类建筑。围脊枋 用于重檐建筑物下层屋面围脊内侧的木枋,常与围脊板等构件共用,有附着、固定、遮挡围脊的作用。其它附属构件替木 起拉接作用的辅肋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
17、枋拔榫的作用。沿边木 沿楼房平座(平台)边缘安装,用来固定滴珠板或挂落板的木枋,见于楼阁建筑。楞木 承接楼板的木枋,见于楼房。枕头木 转角建筑中,衬垫翼角椽的三角形垫木。榻脚木 歇山建筑山面,用以承接草架柱及山花板的木构件。草架柱子 立于踏脚木之上,用以支顶梢檩的木柱,见于歇山建筑山面。穿 联系草架柱的水平构件。草架柱与穿构件的纵横木架有辅助固定山花板作用。脊桩 安装在扶脊木上,用以固定正脊的木桩。雀替 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雀替是替木的一种,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机枋条子 衬垫罗锅椽下脚的木条,用于双脊檩建筑,其宽按椽径(或按檩金盘尺寸) ,
18、厚按 13 椽径,长按面宽。抱鼓石上壶瓶牙子 安装于包鼓石与独立柱之间,外形似壶瓶形状,用以辅助稳固独立柱的构件。见于独立柱垂花门或木质影壁等建筑物或构筑物。木装修部分槛框 古建筑门窗外圈大框的总称,其中水平构件为槛,垂直构件为框。下槛 贴地面安装之槛。上槛 贴枋下皮安装之槛。中槛 位于上、下槛之间的槛。抱框 紧贴柱子安装之框。门框 位于两抱框之间,用于安装门扇之框。腰框 用于街门一类防卫性大门门框与抱框之间的短框。余塞板 用于堵塞门框与抱框之间空隙的木板。连楹 附着于中槛内侧,用以安装门扇的构件,其长按面宽,两端交于两侧的柱子。门枕 附着于下槛,用于承接大门门轴的石构件或木构件。门簪 安装在
19、大门中槛或上槛正面,用于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构件,因其功能类似簪子,故名。大门上走马板 安装在大门中槛与上槛之间的大面积隔板。横栓 用以栓固大门的水平构件。立栓 用以栓固隔扇门的垂直构件。实榻门 用厚木板制作的大门,多用于皇家建筑。攒边大门 以门边、抹头为边框,木板为门心组成的大门。隔扇门 下半部为木板,上半部为棂条,用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门。宋代称格子门。隔扇边抹 隔扇门外框的总称,其立框为边梃,横框为抹头。转轴 附着在隔扇边梃里侧,专门用以开启隔扇门的木轴。榻板 用于槛墙上面的窗台板。风槛 位于榻板上面的窗下槛,多用于槛窗。槛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形状与隔扇门的上半段相同,其下有风槛承接,水平开
20、启。支摘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窗为矩形,每间四扇,上可支起,下可摘下。直棂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替桩 即上槛。裙板 隔窗下部大面积的隔板。绦环板 隔扇中部(或下部、上部)相邻两中抹头(或相邻两下抹头,或两上抹头)之间的小面积隔板。边梃 隔扇两侧的大边。抹头 与隔扇边梃构成外框的水平构件。隔扇心 隔扇上部漏空的部分,由仔边和棂条花格组成。横陂 位于中槛和上槛之间的横窗,通常不开启。帘架 贴附于隔扇之外用以挂帘子的框架,常见有用于民居的和用于宫殿坛庙建筑的两种。帘架招子 固定帘架的铁件,常用于在宫殿坛庙建筑的帘架上。荷叶墩 用以固定帘架边框下端的木构件,常
21、雕成荷叶形状,多用于民居建筑。荷叶栓子 用于固定帘架边框上端的木构件,常雕成荷叶花形,多用于民居建筑。单楹 附着于隔扇或槛窗下槛或风槛里侧,用于安插立柱的构件。连二楹 附着于隔扇或槛窗下槛或风槛里侧,用于安插隔扇轴的构件。天花 古代室内的顶棚,有井口天花、海墁天花和木顶隔等多种。井口天花 由井字形方格和木板组成的天花,是天花的最高型制,多用于宫殿建筑。海墁天花 在平顶上画出井口和天花板图案的天花,多见于宫殿建筑。木顶隔 骨架做成豆腐块窗格形式,固定于天花位置,表层糊纸的天花。是一种讲究的天花做法,常用于寝宫类居住建筑。帽儿梁 井口天花骨干构件,沿面宽方向搭置于两侧的天花梁上,相当于现代建筑顶棚
22、内的大龙骨。因其不露明,外形多不加修饰,断面呈半圆形,故名。支条 组成天花井口的木条,分为通支条,连二支条和单支条。通支条 附着于帽儿梁下面的通长支条,有时与帽儿梁由一木做成。连二支条 长度为两倍井口的支条,用于通支条之间。单支条 长度为一井天花的支条,用于连二支条之间。贴梁 贴附在天花梁或天花枋侧面的支条。板类构件檐垫板 用于檐檩和檐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脊垫板 用于脊檩和脊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金垫板 檐垫板和脊垫板之外的其他垫板均称金垫板。金垫板依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垫板、中金垫板、上金垫板等.老檐垫板 即下金垫板。棋枋板 用于间枋与椽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楼房建筑
23、。清式三檩垂花门中柱间门上方之走马板也称棋枋板。楼板 楼房中的楼面板,沿进深方向铺于楞木之上。厚 23 寸。博缝板 用于挑山建筑山面或歇山建筑的挑山部分,用以遮梢檩、燕尾枋端头以及边椽、望板等部位的木板。象眼板 用于封堵挑山建筑山面梁架间空隙的木板,具有分割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等作用。滴珠板 用于平座边沿四周,遮挡斗拱、沿边木等部位的木板,具有遮风挡雨、保护斗拱大木等建筑。走马板 古建筑中,将大面积的隔板,统称走马板。走马板常用于庑殿建筑大门的上方、重檐建筑棋枋与承椽枋之间的大面积空间。圆垫板 平面呈弧形的垫板,专用于圆亭或其他圆形建筑。山花板 用于歇山建筑山面,封堵山花部分的木板,由若干块厚
24、木板立闸拼对使用,故又称立闸山花板。由额垫板 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小额枋之间的构件。1 殿顶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 27 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 ,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本节择有典型意义的几种殿顶介绍于后:重檐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古建筑物
25、中,如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参见图 1)。重檐歇山顶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参见图 2)。单檐歇山顶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参见图 3)。 悬山顶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
26、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参见图 4)。硬山顶 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参见图 5)。攒尖顶 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参见图 69)。 顶 顶亦分多角,但垂脊上端有横脊,横脊的数目与角数相同。各条横脊首尾相连,故亦称圈脊,如故宫御花园及太庙中的井亭即是六角 顶(参见图 10)。卷棚顶 卷棚顶的最
27、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参见图 11)。 官式殿顶,多以上述形式为基础,然后派生或融合出其他形式。2 吻兽 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 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 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
28、低。大吻(正脊吻) 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目前我国最大的吞脊兽,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太和殿的大吻,由 13 块琉璃件构成,总高 3 4 米,重 4 3 吨,是我国明清时代宫殿正脊吻的典型作品。垂脊吻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 ,也叫“仙人骑鸡“。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骑鸡“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从“仙人骑鸡“ 向后上方排列着若干小兽,均称垂脊兽,随着殿宇等级的不同而数目不一。最高等级的殿宇,如太
29、和殿,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有 11 个。殿宇降级,垂脊兽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如乾清宫 9个,坤宁宫 7 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大部是 5 个。每个垂脊兽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含意。它们从前面向后上方依次排列的顺序是: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在封建社会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凤: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狻猊: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30、。押鱼:海中异兽,亦可兴云作雨。獬豸: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 的象征。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即虬、螭之类。虬有独角,螭无角。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垂脊兽的递减从后面的“行什“开始,最前面“龙“较稳定,不易被减掉。殿顶上瓦件的种类、尺寸、颜色、质料等,亦是区别殿宇等级的明显标志。3 彩绘 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檩枋部位名称 枋心:檩枋中心,可随檩枋本身的长短而增减,但其长度以不影响谐调感为宜。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
31、子、箍头等部分组成。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箍头:是檩枋尽端处的彩绘线。 盒子:是找头部分的一段小空间。皮条线:是五大线之一,亦是组成找头的一个部分。种类和等级 和玺彩绘 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 “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和玺彩绘分为数级,重点有:金龙和玺:整组图案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 。盒子中画坐龙。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除龙之外,再衬以云气、火
32、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 双凤昭富 “等名称。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绿地画龙,红地画草。大草图案配以“法轮“,又称“法轮吉祥草“,简称“轱辘草“。旋子彩绘 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这种彩绘用途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绘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旋眼:旋花的中心。旋瓣:旋子花圈由三层
33、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头部位经常出现的图案: 找头部位大于“一整两破“的面积时采用“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道“ 等形式。 找头部位小于“一整两破“单元图案时,采用“喜相逢“ 即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瓣。“勾丝咬“,即只用一路瓣组成图案。“ 四分之一旋子 “,即只用两个半旋花的一半。 旋子彩绘中的等级:金琢墨石碾玉:这种是旋子彩绘中的最高级,各大线及各路瓣都沥粉贴金,相当华贵。烟琢墨石碾玉:是次一级旋子彩绘,图案中“五大线“贴金,各路瓣用墨线。 旋子彩绘中的等级,基本上以用金量
34、的多少为依据。其等级依次为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苏式彩绘 苏式彩绘是另一种风格的彩绘,多用于园林和住宅。最近修饰复古的琉璃厂街道的铺面,多用这种彩绘。苏式彩绘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 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颐和园中的长廊,可以说是苏式彩绘的展览画廊。 典型的苏式彩绘是将檩枋联在一起,画成半圆形的“包袱“ ,内层“ 烟云“,外层“托子“。 金琢墨苏画:这是苏式彩绘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金线苏画: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绘,主要线条用贴金法。 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其他 古典建筑
35、的形式多种多样,部位很多,凡外露部位的木结构,大都有彩绘装饰。于是形成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彩绘,如斗拱、天花、角梁、金瓶、椽头等斗拱部分 斗拱总述斗拱 由斗形、拱形、悬挑承重构件组成的特殊构造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栿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斗口 斗拱最下层构件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为斗口。在已经模数化的中国古建筑中,斗口是带斗拱建筑各部位构件的基本模数,依据这个模数,可以确定出各部位构件的尺寸、比例。清代建筑斗口分为十一个等级。从 1 寸至 6 寸(1 营造寸=3.2
36、厘米)以半寸为级数增减,如一等材,斗拱斗口为 6 寸(合肥市 19.2 厘米) ,二等材,斗拱斗口为 5.5 寸(合 17.6 厘米) ,三等材,斗拱斗口这 5 寸(合16 厘米)八等材,斗拱口为 2.5 寸(合 8 厘米)十一等材,斗拱斗口为一寸(合 3.2 厘米) 。斗拱出踩 斗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每出一踩,即有一列拱枋相承。因此清式斗拱出踩数,可直接从斗拱侧面有几列拱枋(含正心部分)得知。计心造 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按斗拱出踩 数量设置横拱,几踩斗拱即有几列横拱的作法,称为计心造。偷心造 斗拱构造形成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
37、 拽架称为七踩 ,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柱头科斗拱 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称为柱头科斗拱。明清时期的柱头科斗拱是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他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平身科斗拱 置于两柱之间,均匀放置在额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角科斗拱 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拱构件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构件,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与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构造比较复杂。单昂三踩斗拱 明清出踩斗拱中挑出最小的斗拱。其进深方向构件,在大斗之上为昂(昂上为耍头) ,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一踩,共三踩,故称单昂三踩。重昂五踩斗拱 明清斗
38、拱种类之一,大斗之上进深方向构件为头昂、二昂,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二踩 ,共出五踩 。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明清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以上进深构件分别为翘、昂,从正心向内外两侧各出二踩 ,共出五踩 。单翘重昂七踩斗拱 明清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之上进深方向构件依次为头翘、头昂、二昂,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三踩,共七踩。重翘重昂里挑金斗拱 明清斗拱种类之一,以正心为界,从外侧看似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内侧耍头以上挑杆通达金步,属溜金斗拱的一种。三滴水品字科斗拱 用于三滴水(即三重檐)楼房平座下面的斗拱。进深方向构件不做昂,只做翘,其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内里品字科斗拱 用于室内的品字科斗拱,常与平身科斗拱的内侧交圈使用,其
39、头饰与平身科斗拱内侧相同,端头不做昂嘴,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隔架科斗拱 置于梁与随梁之间,起承接上下梁架作用的斗拱。主要由荷叶墩、大斗、拱子和雀替等部分构成,具有承接梁架,传导荷载的作用和装饰作用。一斗三升斗拱 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和三个三才升构成的斗拱。属不出踩斗拱,只起传导荷载作用。是斗拱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 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两只三才升和一个麻叶云构成的斗拱。与一斗三升斗拱作用相同,但有更强的装饰性。斗拱分件大斗 位于斗拱最下层的斗形构件,是斗拱的主要承重构件。翘 垂直于面宽方向置于大斗刻口内,两端均向上卷杀的弓形构件。明清斗拱中的翘有单翘与重翘之分。宋代称为华
40、拱。正心瓜拱 位于檐柱轴线位置,与头翘十字相交的构件。正心瓜拱为足材拱,有传导荷载的作用。宋称泥道拱。昂 垂直于面宽方向放置于大斗口内或翘之上,外端向斜下方伸出的构件。二昂 两层昂相叠时,上面一层为二昂。正心万拱 平等叠置于正心瓜拱之上,作用与正心瓜拱相同的构件。蚂蚱头 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昂之上,外端似蚂蚱头形状的构件,宋代称之为耍头。撑头木 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蚂蚱头之上的构件,其外端头不露明作榫交于挑檐枋。桁碗 承接桁檩之带碗口的构件,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撑头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单才瓜拱 位于斗拱出踩部位的横拱之一,其长同正心瓜拱,高1.4 斗口,非承重构件。单才万拱
41、 位于斗拱出踩部位的横拱之一,位于单才瓜拱之上,为非承重构件。厢拱 位于出踩斗拱内外端横拱,其长度介于瓜拱与万拱之间,其上分别承托挑檐枋和井口枋。十八斗 置于翘、昂或耍头等构件之上,与单才瓜拱、厢拱十字相交的斗形构件,因其宽为 1.8 斗口(即 18 分)而得名。三才升 置于单才拱端头,承托上一层拱或枋的斗形构件。槽升 置于正心瓜拱、万拱端头,与垫拱板相交的斗形构件,其外侧刻有拱板槽,故名槽升。柱头科大斗 柱头科斗拱最下层的大斗,是头拱的主要承重构件之一。桶子十八斗 用于柱头科斗拱的十八斗,其宽度比上层构件宽 0.8斗口,外形似筒状。桃尖梁头 叠置于柱头科斗拱之上,端头似桃形之梁。角科大斗 角
42、科斗拱最下层的大斗。斜头翘 用于角科斗拱的翘 ,其安置方向与山面檐面各成 45角。搭交正头翘后带正心瓜拱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翘 ,另一端为正心瓜拱。搭角正二翘后带正心万拱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二翘,另一端为正心万拱。搭交正昂后带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昂,另一端为正心枋。搭交正蚂蚱头后带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蚂蚱头,另一端为正心枋。搭交正撑头木后带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撑头木,另一端为正心枋。搭交闹头翘后带单才瓜拱 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翘,另一端为单才瓜拱。搭交闹二翘后带单才万拱
43、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翘,另一端为单才万拱。搭交闹昂后带拽枋 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昂,另一端为拽枋。 (角科斗拱中凡在外拽部位的构件都称为“闹” ,除了以上数种外,还有搭交闹蚂蚱头后带拽枋等) 。里连头合角单才瓜拱 用于角科斗拱里拽部位的构件,因其与相邻平身科斗拱对应构件连做在一起故称“里连头” 。除此之外,还有“里连头合角单才万拱” 、 “里连头合角厢拱”等。斜昂 用于角科斗拱的昂,位于与山檐两面各成 45角的位置,故称斜昂,斜昂有斜头昂、斜二昂等。由昂 用于角科斗拱的构件 ,位于斜昂之上,与相邻蚂蚱头处在同等标高位置,是角科斗拱 45方向最上层的昂。宝瓶 置于
44、由昂外端斗盘之上,承托角梁的瓶形构件。槛框 古建筑门窗外圈大框的总称,其中水平构件为槛,垂直构件为框。下槛 贴地面安装之槛。上槛 贴枋下皮安装之槛。中槛 位于上、下槛之间的槛。抱框 紧贴柱子安装之框。门框 位于两抱框之间,用于安装门扇之框。腰框 用于街门一类防卫性大门门框与抱框之间的短框。余塞板 用于堵塞门框与抱框之间空隙的木板。连楹 附着于中槛内侧,用以安装门扇的构件,其长按面宽,两端交于两侧的柱子.门枕 附着于下槛,用于承接大门门轴的石构件或木构件.门簪 安装在大门中槛或上槛正面,用于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构件,因其功能类似簪子,故名。大门上走马板 安装在大门中槛与上槛之间的大面积隔板。横栓 用
45、以栓固大门的水平构件。立栓 用以栓固隔扇门的垂直构件。实榻门 用厚木板制作的大门,多用于皇家建筑。攒边大门 以门边、抹头为边框,木板为门心组成的大门。隔扇门 下半部为木板,上半部为棂条,用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门。宋代称格子门。隔扇边抹 隔扇门外框的总称,其立框为边梃,横框为抹头。转轴 附着在隔扇边梃里侧,专门用以开启隔扇门的木轴。榻板 用于槛墙上面的窗台板。风槛 位于榻板上面的窗下槛,多用于槛窗。槛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形状与隔扇门的上半段相同,其下有风槛承接,水平开启。支摘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窗为矩形,每间四扇,上可支起,下可摘下。直棂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
46、的窗式。替桩 即上槛。裙板 隔窗下部大面积的隔板。绦环板 隔扇中部(或下部、上部)相邻两中抹头(或相邻两下抹头,或两上抹头)之间的小面积隔板。边梃 隔扇两侧的大边。抹头 与隔扇边梃构成外框的水平构件。隔扇心 隔扇上部漏空的部分,由仔边和棂条花格组成。横陂 位于中槛和上槛之间的横窗,通常不开启。帘架 贴附于隔扇之外用以挂帘子的框架,常见有用于民居的和用于宫殿坛庙建筑的两种。帘架招子 固定帘架的铁件,常用于在宫殿坛庙建筑的帘架上。荷叶墩 用以固定帘架边框下端的木构件,常雕成荷叶形状,多用于民居建筑。荷叶栓子 用于固定帘架边框上端的木构件,常雕成荷叶花形,多用于民居建筑。单楹 附着于隔扇或槛窗下槛或风槛里侧,用于安插立柱的构件。连二楹 附着于隔扇或槛窗下槛或风槛里侧,用于安插隔扇轴的构件。天花 古代室内的顶棚,有井口天花、海墁天花和木顶隔等多种。井口天花 由井字形方格和木板组成的天花,是天花的最高型制,多用于宫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