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复习重点第一课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这篇新闻报 道了什么内容 ?作者怀着什么样的的心情写的文章?这篇新闻报道了渡江战役开始后三四天的战况,作者满怀豪情,整个战役气势磅礴。(2)导语前面的 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 总领了全文 ?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 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4)主体部分是按什么 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
2、军,再说东路军?主体部分按中、西、东三路大 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由议论将话题从西路军自然地转向东路军。(5)文中写西路 军所遇的敌情 时说“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6)作者对西路 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方面的 评论? 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作者从敌我双方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3、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 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7)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文中的 语句加以说明。准确、简洁而富有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课文为什么不 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 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
4、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文中的 语句加以说明。简准确明;生动形象。芦花荡知识点 重点语段:55-631.选文主要通过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老头子的形象。1、 作者:孙犁 本文是出自他的小说“白洋淀纪事”之二,第一的是荷花淀。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 主人公及性格分析:老 头子是个勇敢、 乐观、智勇双全、有勇有谋、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机智、爱憎分明、有强烈的责任感、自信和自尊的人。 “第二天,中午的
5、时候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4、(卷)“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拟人的修辞,用 “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5、(卷)“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 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 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这句话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敌人的情景,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6.(卷)倒数第二段是否脱离斗争环境?表面上看似脱离了具体的斗争环境,实际上是老头子把鬼子置于死地后内心萌发的轻松、愉快心情的体现。1、(卷)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第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天气闷热鬼子掉以
6、轻心,就会到淀里洗澡,洗澡时不能带枪,水里则是老头的天下, 这样选择 是为了扬长避短。画线句子不仅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天气,还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为什么交待天气闷热?为下文鬼子洗澡、老头子设下埋伏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卷)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向她们自己不是吹牛,大菱负伤老头子很内疚,让二菱看打鬼子解恨,表 现了老头子过于自尊的性格特点。 3、 (卷) “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不是,是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表现出了老头子的机智,从后文也可以看出老头子没有丝毫的紧张
7、和害怕。13、(卷)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21、分析“偷偷地”一词的好处。敌人虽然封锁了荷花淀,但人们的反抗是锁不住的, 敌人也不敢光明正大的外出活动,所以连洗澡也要“偷偷地”,表明了鬼子胆怯害怕的心理。23、(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老头子痛打鬼子为女孩报仇。24、(卷)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肖像、动作、神态,表现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25、(册)“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 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 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描绘出不见一人的情景,反
8、衬出鬼子的残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9、“呆望”能不能换成“ 远望? ”不能, “呆望” 表现了敌人那游 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蔑视的态度。6、第 1 段第一句有何作用?环境描写,点明了当 时的社会背景,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狠狠”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白洋淀人民对日寇的仇恨,在残酷的斗争环境里表现了白洋淀人民顽强生存的革命意志和力量。 “夜晚”给人以阴冷的感觉, “敌人”的“炮楼” 使人想到当时环境的险恶;晶莹闪烁的“星星”体现了苇塘的环境优美。将优美的夜景与敌人的封锁形成了对比,反衬出敌
9、人的凶残和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 7、文章强调老头子花白胡子特别精神,眼睛特 别亮,目的是什么?表现老英雄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为下文的英雄行为埋下伏笔。8、“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应该怎样理解?这是老头子的语言描写,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他对环境的熟悉,高超的水上功夫及无所畏惧的勇敢。9、老头子为什么能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像一个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来回出入?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1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 “每到傍晚, 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为什么有这响亮的歌声? 有老英雄
10、不断送来柴米油盐,给养充足,战土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12、 “过于自信和自尊”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 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 伤,跟他 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关。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 这一点生发出来的。14、(册)“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里,你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是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优美的环境和敌人的封锁形成对比,衬托了敌人的凶残,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说明当时的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不断
11、扫荡, 严密监视与封锁之中。“远远有一片有热闹哩”10、“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比喻,形象地写出小女孩子的话在老头子心中引起的强烈反响,老头子的心受到极大的刺痛,他为自己感到内疚、 伤心。20、如何赏析“两只老眼有些昏花”?一方面写出了老头子刚才紧张和劳累造成的体力透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后悔、内疚的心理。22、(册)“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 的人进去,怎么 张嘴说话?这 老脸呀!”运用心理描写,反映了老头子因没有完成任务而深深内疚、自责、懊悔,表现
12、了他有强烈的自尊心、 强烈的责任感、 爱憎分明。蜡烛知识点1 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选自阅读和欣赏2.中心思想: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向母亲一样安葬一位红军烈士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选 自雨果文集2 中心思想:作家雨果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亲爱的爸爸妈妈1 作者:聂华苓,美国华裔。2 中心思想: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
13、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强烈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歌颂了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单元练习总结:第一课:1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诗人,书法家,伟大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3、新闻的特征: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4、新闻的结构:标题:引题、正题、副 题, 导语,主体, 结语 ,背景。5、主要词语:溃退( )歼灭( )要塞( )阻遏( )锐不可当( )督战( )鄂( )绥靖( )豫( )管辖( )6、主要解词: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 业已:已
14、经。 阻遏:阻止。第二课:1、作者:孙犁,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小 说:荷花淀芦花荡 小说散文:白洋淀纪事。2、 小 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3、主要词语:苇塘( )提防( )竹篙( )寒噤( )蹿( )仄歪(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泅着( )飒飒( )舀( )疟子( )4、主要解词:提防:小心防备。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仄歪:倾斜,歪斜。 寒噤:因寒冷或受惊而颤抖。 编算:计划、盘算。央告:央求。 5、主要人物分析: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尊又自信、爱憎分明、
15、有 强烈的责任感、智勇双全、有 爱国抗日的热情、有勇有谋、勇敢、乐观。6、老头子的核心性格:(原文)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7、62 段的作用:表面上看似脱离了具体的斗争环境, 实际上是老头子把鬼子置于死地后内心萌发的轻松、愉快心情的体现。8、环境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 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 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16、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 飒飒的风响。 第二天,中午的 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 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在那里, 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9、环境描写的作用: 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夜晚”给人以阴冷的感觉, “敌人”的“ 炮
17、楼”使人想到当时环境的险恶;晶莹闪烁的“星星” 体现了苇塘的环境优美。这样描写,一方面展现了白洋淀环境的优美;另一方面, 优美的夜景与敌人的封锁形成了对比,反 衬出敌人的凶残和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船比作一片苇叶,突出小船轻快的特点,老 头子撑船技术的娴熟和行踪神出鬼没。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乡夜里的幽静。为下文发生的不平常的事作了铺垫。衬托了老头子因大菱受伤而痛苦自责的心情。飒飒的风响正像老头子不平静的心。描写闷热天气,渲染既平定又神秘的气氛,为后文写鬼子洗澡埋下伏笔,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反衬鬼子的残暴。描写平静水面,渲染平静气氛,反 衬不平静的气氛, 预示着将有一场激烈
18、的战斗发生。为老头子消灭敌人交代环境,埋下伏笔。 表面上看似脱离了具体的斗争 环境,实际上是老头子把鬼子置于死地后内心萌发的轻松、愉快心情的体现。10、老头子的形象是如何展现出来的?神态、 语言、 动作、心理、外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二单元复习重点阿长与 知识点 重点语段:19-31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阅读课本 42 页 19 段第 27 段 “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 最为心爱的宝书。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
19、文回答) 因为“别人不肯做她却能够做成功”,所以对她产生新的敬意。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朴实,善良,关 爱孩子4.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情 ,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5.“别人不肯做” 中“ 别人”指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 6.“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 ”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列 举省略 7.概括选文中“我” 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由讨厌到敬意8、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 的关心,而 “我”却认为“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明“ 我”没
20、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我” 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9、“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 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10、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 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 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所以对“我” 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11、阿长是人名, 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 联 ,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 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
21、阿长怎样的感情? 阿长是“我” 的保姆,她买来了“我” 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绘图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 为题,一石三鸟,既交代了重点的人物也交代了重点的事情,还暗示了长妈妈为“我”买来有画儿的山海经一事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同忆,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祈祷之情。 12、阿长为“我”买来“ 三哼经 ”时, “我” 有何反应?表现了 “我”怎样的心情?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太出人意料。令“我”十分震惊。13、“三哼经”是阿长对山海经的称呼,这与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她并非学者。 14、作者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2、 她的“神力”在于她愿意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在于她愿意使“我” 开心的事,在于她对“我” 的关爱。 15、作者写“我还很记得”阿长带书回来的情形,又反复写书的内容,这有何用意? 写出了当时的情形十分难忘,突出了这书给“我”带来的有益的影响。1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四本书虽然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 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 的爱心,当时给了“我” 非常大的震动。17、从选文看,课文以“ 阿长与山海经” 为题有何用意? 为了突出阿长为“ 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 对阿长的
23、感激和 怀念之情。 18、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19、作者写这些规矩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麻木与迷信。 20、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答: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1、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
24、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热情、乐于助人。 背影知识点 重点语段:5-7作者: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 xian,苏州扬州人,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出现在 车站送别一段。文中从两方面着笔写父子 车站送别。父亲对儿子是无微不至的,他为儿子做了一切。儿子 对父亲的这一举动在开始时并不理解, 还在内心暗笑他的“迂”。 “背影”的出现,使儿子清楚地看到了一颗慈父的爱子之心,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在这句话中一定要理解“聪明”一词的意思,这是反语。这句话表达了儿子的自责和内疚,悔恨自己的幼稚无知,真正懂得了父
25、爱。2、“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各有什么作用?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 答 “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四次。开头点出“背影”这个标题,并设置下悬念。接着追述往事,为“背影” 的出现做渲染和铺垫,直至具体而细腻地描写“背影”,最后又通过“背影” 再现,深化“背影” ,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结构完整严谨。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重点,也是作者抒情的高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3、动词:走探 攀缩微倾。 作用:这些动词表达出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以及他对儿子的深厚感情。4、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
26、“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 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5、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 这一处背影是在“ 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6、第一自然段: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7、“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 让他去。 ”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8、“蹒跚”一词很关键
27、,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9、“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句不仅是本段,也是全文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11、“他走了几步,回 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 边没人”。这一句能表现父亲对“ 我”的怜惜、体贴、关照。12、“不要紧,他 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 还是由自己 亲自送。1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 动。 ” 父亲已经 把儿子送上车,已 经关
28、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但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 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但能让儿子受用,自己 费点事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于是嘱咐儿子不要动。可见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14、“我走了,到那 边来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15、“进去吧,里 边没人。 ”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独生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便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16、说“聪明过分”“ 太聪明”,是对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的否定。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
29、,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却麻木不仁,一味自以 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17、“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 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反语;强调“ 我”那时对父亲的不理解。18、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次写出了对父亲爱子之心的理解,是感激之泪;第二次写出对父亲的依依不舍,是惜别之泪。 19、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20、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21、“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 马褂,深青布棉袍” 这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30、外貌 ,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 “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照应了开头 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同时与“ 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24、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由近而远,由 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2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 轻松似的。 ”用第一人称写 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 似的“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从内容上 说,也表明买橘子这件事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
31、 26、“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 “找“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依依不舍的感情 27、“我的眼泪又来了。 ” 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 爱之情。从结构方面:照应前文中“ 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段末用此作 结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了父爱深情)28、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29、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 庙、玄武湖等,作者 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 见闻? 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30、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1、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
32、?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 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悔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32、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 让这种事情重演。 33、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 ,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深切。 34、“我走了,到那 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35、“进去吧,里 边没人。 ” 父亲 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 丢失行李。36、概括本段内容。买橘送别 3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 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
33、影,表 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38、“你就在此地,不要走 动。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免得出意外39、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看到祖母去世、父 亲赋闲、家境惨淡而伤心地流泪。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 ”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的感情。 在晶莹的泪光中: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 背影”是表达依恋的感情。 在泪光中再次出现“ 背影”是表达思念的感情。41、文章为什么要交待“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 紧的了。 ”这一情况?这句是从儿子方面着笔,一方面说明对父 亲的爱不能理解,另一方面从侧面表现父亲的爱。42,父亲“抱了朱 红的橘子望
34、回走”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不容易”,作者为什么要略写这细节?( 从全文看,课文的标题是“背影” ,文章的重点是写父亲的背影,父 亲的慈爱、老 态龙钟、步履艰难都集中在这个点上。父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是正面看到的形象,不是背影,所以要略写; 从详略安排的角度看,前面详写了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这里也应该略写。42、一共写了四个。开篇:记忆 里父亲的“背影”,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父亲买橘子时的“ 背影”,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跟父亲分别时的“ 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别后追忆“背影”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 见那
35、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43、背影中作者在文中流了四次眼泪,你能分析一下每次所表达的情感吗?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 见满院狼藉的 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感动的眼泪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 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别的泪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 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念的泪老王知识点 重点语段:8-1
36、61 语句分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 们 的处境。作回想起来, 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2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见书)3 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老实”一词的不同含义。 4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老实:规矩不惹事。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老 实:为人忠厚诚信。 5 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
37、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 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这样写?为了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 6 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 ”有限的鸡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 我”们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7 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 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8 课文结尾句子说:“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 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个社会总是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
38、不幸者。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 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不能。 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10、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 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太少了。11、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 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12、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 我谢了他的好香
39、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转身进屋”的动作,是老王比较熟悉的进屋拿钱,所以他赶忙说:“我不要钱。 ”这里也暗示出,作者一家是经常资助老王的。 13、为什么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总觉得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关爱太少。1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 给我们吃? ”中的“强笑” 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不能换。 “强笑”说明笑的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15、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害怕” 是指怕老王虚弱的身体禁不住生活的压力,表现了作者善良,表现了作者和老王之间深刻的友情。16、选文中“他一手拿
40、着布,一手攥着钱” 中的“攥”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这里运用什么描写? 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即又不好意思,又很难过。用的是 动作描写。17、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善良”。18、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接了鸡蛋、香油后 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19、分析“我知道,我知道 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 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 这份情谊是无法用
41、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20、“没动用”、 “一再追忆”、 “捉摸”表现了“我” 怎样的感情?对老王的哀悼和怀念。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复习重点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1、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2、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文章结构:总分总 4、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说明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石拱桥的喜爱,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的赞美。 5、 (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6、(册) 赵州桥的特点、卢沟桥的特点:P 337、石拱桥总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8、
42、 中国石拱桥 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的体而生动的说明,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9、介绍我国石拱桥时,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介绍桥梁结构的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介绍石拱桥的有关历史发展情况则是以时间为顺序。 10、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2-5 段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创造性体现在: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拱上加拱,桥身更加美观。3、在当时,可算是
43、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起到了时间的限定作用,指在赵州桥建造之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不是在现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 “主要” 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才是主要。主要表明桥的设计者不止李春一个人,李春只是很多设计者中起决定作用的一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体现赵州桥的构造特点和艺术价值,增强说服力。引用张鷟的话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6、第 5 段中心句: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7、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
44、的“肩”能否换成“边” “面” “头”?去掉“各”行不行?为什么?不能换。因为“肩”准确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 “各”表示“各自” “分别” ,说明大拱每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去掉则说明大拱上共有两个小拱,与原意不符。8、第二段中写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不能调换。形式优美是承接上段而写的。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两者的关系是递进的。 9、第三小节提到 水经注 里“旅人桥” 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10、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
45、处都有。 ”“大约” “可能”表示不确定,是作者的推测,如果去掉与现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几乎”既强调了我国石拱桥分布的广泛,又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性。11、第二段文字说明了我国石拱桥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有悠久的历史。 几乎到处都有。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12、作者举赵州桥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其中有不少是惊人的杰作。 。 13、文中用“最著名”修饰赵州桥和卢沟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赵州桥、卢沟桥在中国及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14、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
46、” ,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周密和合理。15、文段说明赵州桥的具体特点,先写桥的外形,次写桥的结构,再写施工特征 ,最后写桥的设计者。16、第 5 段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17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结构巧,用料省,强度高,形式美。 18.作者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解说事物特点,或运用比喻,或列举数字,或引用古籍,或举例说明等。分析下边的句子,指出它们各属于哪一种?并指出这些句子分别说明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一点? (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答:列数字,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2)
47、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答: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大拱的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的特征。(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 答:作引用,说明赵州桥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的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 答:引古籍和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19.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边句子中加
48、黑词语的作用。(1)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答:“可算”表示估计,对所下结论留有余地。 “可算”在这里,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答:“两肩”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两端之上,而不是与大拱平行的位置。 “各”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分布和数量,表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20.介绍赵州桥特点,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小拱的作用、大拱拱圈的特点、全桥结构特色与四周景色的配合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 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 6-8 段1、文中将卢沟桥
49、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2、 “几乎与河面平行 ”, “几乎 ”一词用得准确:“几乎”指桥面平坦的程度,把几乎去掉意思改变,与现实不符,语言表达不够准确。3、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这样描写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使文章富有色彩。4、引用了马可 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的特点。5、 “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引文中的一连串数字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