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 的时代意义。,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 教育家,孟子,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
2、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如孟子一书,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画像,孟子周游列国,孟子晚年著书立说,解题:,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听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3、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1、夫环而攻之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f,s,y,pn,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3、城 非 不 高 也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zxxk,3、人和:,注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得道:,实行仁政、得人心。,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时机及政治等客
4、观条件。,2、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阐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合作探究,论点:,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战争需要“人和”,小城环而攻之 不胜,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利粮足 不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战争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小城环而攻之 不胜,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利粮足 不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
5、道寡助(施行“仁政”),结论:,作用: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类 比,1、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拓展延伸,2、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发展成一个超级的大城市呢?,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一个小小的渔村,3、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
6、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体验反思,1、使我们认识到了人和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学生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作为一个百姓要和邻居搞好关系;作为一个国家要和邻国和睦相处。,2、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意义重大。 综观国际风云变换,美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王伟撞机事件,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面对这些,我们无比愤怒。,名人名言,1、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2、得民心者得天下。毛泽东3、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毛泽东,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1、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用法相
7、同的一项是( )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 水陆草木之花 C 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 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 寡助之至 至:极点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 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 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反馈练习(中考题),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