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美国梦的成功解构摘要:菲茨杰拉德(1896 1940) 作为美国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以他亲身经历的挫折与迷惘和对社会的冷静观察,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充满浓郁现实主义气息的作品,以一个青年人的追求与幻灭来解构美国梦的由来、演变及破灭的原因, 真实地再现了美国二十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敲响了“美国梦”的丧钟。关键词:美国梦;演变;破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 - 1940) 是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 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这部充满浓郁现实主义气息的作品,不仅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也是美国小
2、说史上的一部杰作,用著名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的话说:“这是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艺术发展的第一步。 ”了不起的盖茨比非浩瀚巨制,仅五万余言“, 却能列入二十世纪美国最佳的十二部小说之一。 ”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家以一个青年人的追求与幻灭来解构美国梦的由来、演变及衰亡的原因,同时生动地再现了美国二十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一、美国梦的由来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以梦想而自豪的国家,美国梦算得上美国文明的一大特产。这个梦想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就开始了。在谈到小说主人公所居住的东卵与西卵村时, 尼克作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并不是正椭圆形, 而是象哥伦
3、布故事里的鸡蛋一样,在碰过的那头是压碎了的。 ”毫无疑问,在这里提及哥伦布的鸡蛋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因为“ 作为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的美国梦在荷兰水手踏上新大陆时就形成了。美国就是欧洲人梦想的产物。欧洲人梦想着在这块土地上掠夺财富,扩展疆域。英国的清教徒更梦想着在这贫瘠的荒原上建立起新的耶路撒冷上帝在人间的王国。由于印第安人尚未建立国家, 欧洲人不必宣战就可以把整个新大陆看作“无主土地”,无边无际,任其占据。无限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多少在旧世界中不可想象的事情在这里发生了, 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不须奋斗太久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直到南北战争,西部还有无数的荒地在呼唤人们去定居开
4、垦, 宅地法规定的每户一百六十英亩赠地真是唾手可得。战后,大草原的无主土地养活了牛仔们从得克萨斯赶往北方的数以百万计的牛群。山区的金银还没挖完,地下的石油又冒了出来。当时,美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块宝地上东奔西颠浮躁不安地寻找着机会,欧洲各国感到不满的人们全在谈论美国那个牛奶和蜜糖的国度, 蜂拥而入的移民潮很快挤满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的基础,但也少不了人类的智慧。 独立宣言不仅宣布了人的“生而平等”,“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以不可转让的权力创造这种平等,在这些平等中有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还将“追求幸福” 视为每个人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在旧大陆的
5、封建等级制里,龙生龙、凤生凤,灰姑娘只是童话故事里的人物,而在美国,白手起家的大亨多得是,今年还是个穷小子,明年没准就成了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在那个尚未定型的国家和尚未定型的年代里, 还有什么比机会更重要呢? 时不再来,要想捷足先登,全凭敢想敢做,异想才能天开。梦想于是成了一种美国人十分看重的能力和天赋。浏览一下美国历史及美国早期的文学作品即可知道,早期的美国梦对于一个基于平等、正义和自由的尽善尽美的国家的向往。它不同于中国人常说的“人生如梦”时所指的是其虚幻,无非四大皆空,梦再好,终非真实,不如趁早醒悟,而是一个要去努力实现的梦。可以说美国梦是少年的梦、成功的梦,是梦想成真的
6、许诺,能激发大胆、热情的行动。在那种敢于“梦想成真”的社会环境里,你会得到鼓励的,不仅是独立宣言 、畅销书、通俗小说也都会鼓励你, 比比皆是的成功故事让你确信美国梦真的会心想事成。在美国历史上也不乏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个人理想的成功范例。本杰明富兰克林从十岁开始做工, 十七岁脱离家庭只身来到费城, 开始只是印刷厂的学徒,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后来成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外交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托马斯爱迪逊白手起家,后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发明家。亚不拉罕林肯“从林间小屋走到白宫”, 使得一个平民百姓当总统成为可能。这些都是实现美国梦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无言地向全世界宣告: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国
7、获得成功 ,只要他勤奋、诚实、节制、有志向、有信心。这就是美国梦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样美好的梦想或理想从个人本身和对社会贡献的角度来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加上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从建国始就很少受到传统包袱的约束, 一直被世人认为是块自由的、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国土, 是人间的天堂。美国梦已经存在很久了,至今还在延续,而且不限于美国,几个世纪以来,这块新大陆吸引着无数的人去努力实现那个诱人的梦想。二、美国梦的演变盖茨比和尼克是追逐着“美国梦”初次来到东部。有一回尼克有机会向一个陌生人指引通往西卵村的路,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认为自己“成了领路人、开拓者,一个最早期的移民。 ”这是典型
8、的美国人的一种感觉:一个新人生活在一块新的土地上。这种心态充满着几分得意,几分希望与理想,正当尼克这位初涉人生的青年正在追梦的时候,盖茨比的人生经历为他上了一节最生动的课。盖茨比死的时候才三十二岁,可就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美国梦演变的不同阶段。盖茨比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他的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的想象力根本从来就没有真正承认他们是自己的父母。 ”他死后,他的父亲“从芝加哥报纸上看到”儿子死讯后,从中西部老家赶来参加他的葬礼,随身带来了他以前自己制订的自我约束的时间表和个人决心(1906 年 9 月 12 日)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并
9、且在各方面都非常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锻炼。正如他父亲所说的,他是“注定要出人头地的。 ”如果我们把他的这些个人决心和富克兰林的自传中所列的十三个美德的名称加以比较, 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充分显示了杰姆斯盖兹( 盖茨比十七岁以前的名字) 作为一个青年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不是整个社会腐朽势力的影响, 我们会赞成盖茨比的父亲所说的“他是大有前程的。 ”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盖茨比的梦想破灭呢? 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及“ 爵士乐时代”的创说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的众多人物为人们剖析了以“财富梦”、 “出人头地梦”、 “爱情梦”为主体的美国梦在逐渐解体和崩贵( 菲茨杰
10、拉德晚期写的自白取名“崩溃”) 。我们常说的“迷惘的一代” 或“爵士乐时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十年时间,这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而道德观念则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生了剧变的时期,传统的道德、理想、宗教信念在新时代冲击下全部瓦解。及时行乐、追求享乐成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当时似乎是任何最大胆的梦想都可以在美国实现, 最挥霍的生活都能得以维持。当过去视为神圣的价值标准土崩瓦解之后, 社会经济繁荣的现实使财富在人们思维的瞬时真空中充当了“上帝”。极端个人主义的享乐占据了人们的心灵, 它催发着浮华、虚荣、毫无责任感等利已行为。当时普遍的价值原则是“我觉得好的就是道德, 我觉得不好的就是不道德”,
11、有人曾把“ 最大限度地获得财富才能最好地为上帝与个人服务”当作“新圣经”。人们似乎都在尽情地享乐。伊恩乌斯比在论述“迷惘的一代”时指出: 那个时代的特征是“歌舞升平的良辰美景下,却流淌着一股绝望、消沉的潜流”。事实上,早在菲茨杰拉德之前,就有斯蒂芬克莱恩(1871 - 1900) 、西奥多德莱塞(1871 - 1945) 等作家以大量感官的人物的悲剧揭示美国梦已是一个大众迷梦,世态炎凉的社会会导致美国的悲剧(德莱塞发表于 1925 年) ,而海明威(1899 - 1961) 和菲茨杰拉德则着力于描写美国梦想的幻灭。尤其是菲茨杰拉德则惟妙惟肖地描写美国二十年代的社会风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本身
12、既属于他所写的那个时代,那个“美国梦”, 事实上, 他写的许多事的中心情节脱胎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 来自他对社会所作的细致的观察, 因此人们往往称他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 桂冠诗人” 。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挫折与迷惘,成功与失败,为人们提供了美国梦幻灭的实例。让我们仔细挖掘了不起的盖茨比文本所具有的深刻蕴意。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盖茨比家的盛宴隐喻了整整一个时代,作品描绘了爵士乐时代盛行的绅士派头,作者在冷静地叙述上层社会的奢侈享受的同时, 让读者感受表面繁荣背后的自私、冷酷等恶行。盖茨比的别墅, 其华丽就象 “诺曼底某市政厅的翻版”,“有一座簇新的塔楼,大理石游泳池,以及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
13、园。 ”别墅里夜夜宾朋满座、笑语纷飞,蓝色的灯火点缀着花园,到处飘散着酒香,宴乐声不绝于耳,一幅纸醉金迷的生活跃然纸上。而“前方有四个表情凝重、身穿大礼服的男人,沿着人行道走,手里抬着一付担架,上面躺着一个穿白色礼服的女人,喝得烂醉如泥,她的手从一边悬垂下来,手上的珠宝发出闪烁的金光”。这段形象描写活脱脱勾画出爵士乐时代的典型特征。盖茨比似乎拥有整个世界: 豪华别墅, 专门从欧洲购回的大批衣服, 水上飞机,豪华轿车,以及往来的一大群珠光宝气的社会名流。这样浓彩重墨地描写夜夜宴乐,与其说是颂扬,不如说是讽刺。大多数赴宴者只要“怀着一片至诚就可以算一张入场券”,任何来的人都可任意饮用作乐,来赴会的
14、人甚至都不认识主人的名字和尊容,可以说盖茨比的这些“善行”差点成为报纸的新闻,引得满城的人的猜测。而这么一个阔绰的慈善家实际上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出卖了。为了钱, 当杰姆斯 盖兹十七岁那年在苏必利尔湖遇到丹科迪时, 他首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杰伊 盖茨比。他看不起他的父母, 嫌他们贫穷土气, 而且他也渐渐放弃了他小时的个人决心,把理想集中到一样东西:钱。他要尽可能多地赚钱。尤其是在他人生转折时亲眼目睹了丹科迪发了大财,并以极其奢侈的方式肆意挥霍。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具有积极意义的美国梦开始走样,而到了盖茨比这一代,美国梦已经变成纯粹的金钱梦。他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在通向财富的道路上,他把自己灵魂出卖给了
15、敲诈勒索的大头目沃尔夫山姆,成了黑道上的人,把自己的感情献给了一个“黄金姑娘”, 一个以金钱多寡权衡爱情轻重的黛西(正如作者第一部小说出版哄动一时,才如愿以偿地和那位“金姑娘”结婚一样) 。至此作者已昭示: 美国梦给人们带来的是对于财富的狂热追求和妒羡心理, 金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成为二十年代众人生活的 “新圣经”, 美国梦已使美国成了一个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社会。三、美国梦破灭之由作者以冷静严峻的写实态度, 用凄婉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盖茨比一生的理想、奋斗与结局, 从而指出美国梦的虚幻和危害性,同时剖析了人物悲剧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为人们敲响了必须走出美国梦误区的警钟。首先盖茨比是以
16、“财富梦”、 “出人头地梦 ”和“ 爱情梦”为核心的“美国梦”的追逐者,他相信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 机会均等 ”。然而他是“ 外乡来的年轻人”的典型,出身低微,因家境贫寒不能和所爱的姑娘结婚,但他不甘心, 盼望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财致富, 跻身上流社会的行列, 他渴望自己有远大的前程。然而盖茨比的 “美国梦” 只是一个梦而已,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富有,它只能容忍少数人拥有大笔财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想拥有巨大财富的人从不靠诚实而是靠欺骗。这一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我们看得很清楚, 他努力学习, 拼命地攒钱, 但对实现他的梦想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后来他很荒谬地成为百万富
17、翁,这在金钱万能,没有任何保障的社会中,对盖茨比是个极大的讽刺。因此,他拥有几乎是魔术般的权力,能广交社会名流,能在挥手之间随意解雇与雇佣任何一个人,还能把那座豪华大厦里的生活变成一桌不散的筵席。盖茨比就是“美国梦”的化身。但无论他怎样摆阔,也休想跻身富豪阶层的特权社会。更为可悲的是,他从不肯承认自己是农民的后代, 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像汤姆及黛西一样的上层社会的人物。然而上层社会又是怎样对待像盖茨比这样为理想而努力的年轻人呢? 从汤姆身上, 我们可以看出, 汤姆是贵族社会的代表,他骄傲、专横、自私残忍、忌妒成性、玩世不恭,他认为享受特权是一种灵活的法律,在他们的世界和盖茨比的世界之间有一条
18、不可逾越的鸿沟,不管哪个人敢来谈论平等,他必然会被致于死地。盖茨比的悲剧也表明他所处的时代有这样一个特点,尽管盖茨比用非法的钱财架起了一座云梯,但他不能占有上层社会“平等的地位”而去分享“魔力和乳汁”。不管他怎样开晚会,更换名字和汽车,他还是来自社会下层的人物,不具备有权有势的家庭为他撑腰,他总是受到攻击和排斥。所以,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是必然的,同时盖茨比悲剧也代表着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年轻人的悲剧,他们对这种“美国梦”追求所费的代价太大。其次, 在一切以金钱为人生价值的社会环境中, 盖茨比幻想追求着一种纯真的 “爱情梦” 。盖茨比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路易维尔训练基地盖茨比爱上了黛西,当盖茨
19、比从军队回来时,他理想中的尽善尽美的女人黛西已嫁给了有钱的汤姆。于是他发奋图强, 希望能跟汤姆一样有钱, 一样绅士化, 更希望有资本来要求黛西与汤姆分手并嫁给他。他天真地认为, 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 重新赢回爱情。他试图以奢侈、铺张来赢得她的心。当盖茨比说:“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时,我们就应当说十分同情盖茨比的了。确实黛西是一个“黄金姑娘”,“ 金钱”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尼克这位清醒的旁观者十分清楚, “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 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想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实际上,盖茨比心目中的佳
20、人只是一个没有理想、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一个浅薄的女人。她唯一关心的是“今天下午干什么?”“后天干什么?”“以后三十年干什么?”她爱盖茨比 ,但更爱汤姆稳定的财富,当她看到盖茨比以惊人的财富又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伤心、后悔“号啕大哭起来”,再一次动摇了,爱情的天平倾向盖茨比一边,小说的高潮被安排在一家旅馆里,盖茨比要黛西表白对自己的爱情,她明显偏向盖茨比,然而,当她得知盖茨比的财富来源不当时,她又动摇了,盖茨比的悲剧就在于爱上一个没有人格、丧失真诚的人,为了黛西,他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然而他却被所爱慕的女人出卖。盖茨比的悲剧正是由于黛西的背叛,他被自己的理想化身所遗弃,爱上一个不值得爱的人“,
21、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死于自己孜孜以求的梦想,铸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再次,盖茨比悲剧的另一原因在于他没有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作者的高超技巧在于他使读者看到了这种虚伪, 他喜欢让尼克这位无所不知的叙事者用精辟的话来总结一节或一章。 “盖茨比为了打动黛西, 把名贵的衬衣扔了一屋子”, 他对黛西的本质十分清楚, 但是仍然对她痴迷向往,究其原因在于黛西所生活的那个阶层被罩上了美丽的光环,它外表豪华、绚丽、富有,这正是盖茨比这个穷小子极力追求的理想,但是他没有看到这个光环之下的肮脏罪恶,这正是这个上层社会虚伪的一面。拥有了财富的盖茨比模仿富豪们不断举行盛大的宴会,人们“象飞蛾一
22、样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可谓极尽繁华,热闹非凡,然而在盖茨比的葬礼上,昔日的宾客一个也没露面,竟有人表示“他是死有应得的”,此时,黛西“既没来电报,也没送花”,陪丈夫远远离去。尼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无情。 “他们是一帮混蛋”、 “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 “感到盖茨比和我可以团结一致横眉冷对他们所有的人”。这些人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无丝毫起码的责任感。乔丹贝克开车糊里糊涂,车技拙劣,车辆与路人擦肩而过,可她一点也不在乎。她的歪理是:发生车祸没有两个巴掌拍不响,别人应该当心,别人应该给她让路。汤姆和黛西是那种什么都不在乎的人。“他们破坏生命,毁灭生命,然
23、后就龟缩到一边去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 他们制造了混乱,却让别人来收拾残局” 在小说中 ,西卵岛尽头有一盏绿灯 ,盖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独地望着它,伸开双手想拥抱它那青春和爱情的象征,仿佛是黛西的化身,小说末尾,尼克又想起盖茨比信奉的这盏灯,似乎是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而实际上是可望而不可及,犹如海市蜃楼。尼克和作者同样经历了从美好的梦幻到惊醒的过程,并对盖茨比的悲剧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这悲剧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说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真实形象地勾画出“爵士乐时代” 人们追求“ 美国梦”的幻灭,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像盖茨比一样的美国年轻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决心, 这也是作
24、者当时所处的这种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真实写照,盖茨比的悲剧也是作者的悲剧,也代表一代“美国梦”追求者的悲剧,以盖茨比的悲剧敲响了“美国梦” 的丧钟,当我们回首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展示的 20 年代美国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时, 不得不钦佩作者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成功地解构美国梦的不朽之作。参考文献:1董衡巽,等. 美国现代小说家论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 威廉 范俄康纳编, 张爱玲等译.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M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刘保端,等译. 美国作家论文学M . 北京: 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6.4 (英) 伊恩乌斯比著,王问生、沈蕾译 . 50 部美国小说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5董衡巽,朱虹等. 美国文学简史( 上、下) 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6刘献彪. 外国文学手册M .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