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交叉点.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112864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交叉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交叉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交叉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交叉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点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延续和保存着本民族古老而悠久的风俗习惯,显示着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蒙古族人民一向能歌善舞,素有“音乐民族”或“诗歌民族”之美称,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这是蒙古族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与其传统音乐文化并不是互相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互相交融,互相依存,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保留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就绝不能摒弃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我们要学习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就先要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关键字:蒙古族 风俗习惯 传统音乐文化一、引言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豪

2、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它是一个来自自然的纯朴粗犷的民族。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的性格。在这片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保留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培育了蒙古族人民独具魅力的传统音乐文化。二、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内容与形式蒙古族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现在,许多风俗习惯仍保持着原来纯朴的古

3、风,体现了蒙古民族优良的传统和文化素养。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包括许多内容,但主要还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斟酒敬客,更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蒙古族的劝酒

4、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萨满教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远古时期就在蒙古族中盛行,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

5、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族原有的优良传统和健康习俗,进一步与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相适应,得到充分的发扬。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颇受兄弟民族的称赞。各种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不利于民族繁荣发展的不健康的习俗,日渐消失,同时,又产生了许多适合于新的经济基础,或从原有习俗转化成的新的风俗习惯。三、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蒙

6、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的蒙古部落,仍残存着一些氏族部落时代的痕迹。无论在生活习俗、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地方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况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又受到诸如战争、部落迁徙,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影响,其音乐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

7、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而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祭祀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等;宫廷音乐主要是蒙元时期以及“北元”时期的蒙古族宫廷音乐和清朝时期的满族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包括萨满音乐、佛教音乐。其中,民歌,根据声部的多寡可分为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两种。单声部民歌,可根据其音乐节奏特点,分为长调和短调。多声部民歌有多人演唱的潮尔道和一人演唱的呼麦两种。根据民歌所表现的内容

8、和唱词特点,分为一般抒情民歌和叙事民歌两种。叙事民歌是介乎于民歌和说唱音乐之间的一种体裁,有古代叙事歌和近现代叙事民歌两种。蒙 古 族 人 民 的 长 调 基 本 上 可 以 作 为 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蒙 古 族长 调 民 歌 与 草 原 、 与 蒙 古 民 族 游 牧 生 活 方 式 息 息 相 关 , 承 载 着 蒙 古 民 族 的 历史 ,是 蒙 古 民 族 生 产 生 活 和 精 神 性 格 的 标 志 性 展 示 。 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蒙 古 族 长 调

9、民 歌 是一 种 跨 境 分 布 的 文 化 , 是 一 种 具 有 鲜 明 游 牧 文 化 和 地 域 文 化 特 征 的 独 特 演 唱形 式 , 它 以 草 原 人 特 有 的 语 言 述 说 着 蒙 古 民 族 对 历 史 文 化 、 人 文 习 俗 、 道德 、 哲 学 和 艺 术 的 感 悟 。四、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与融合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成为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延续而使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同时蒙古族人民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在不同的方面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在这片蕴涵人类精神

10、气质的土地上,人们根据对现存事物的感知组织起各种音响;传统音乐文化可谓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的美妙表达,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极具生命律动的节奏中,人们释放出内心感知后的情绪与情感。风俗习惯中的音乐,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蒙古族的历史,更好的理解他们的现实;音乐中所展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倾听蒙古族的声音,更好的领略他们的心灵感受。时代的发展、关注事物思维方式的转变,使人们逐渐从孤立民族习俗与音乐文化的差异性角度,转化到结合民族习俗与音乐文化的统一性层面,形成了对当今时代民族习俗与音乐文化互补关系的新认识。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加深了民族习俗与音乐文化在特殊语境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与音乐文

11、化的互补关系联系的更加紧密,表现的更加生动具体。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蒙古族传统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蒙古族习俗的丰富性构成了蒙古族音乐领域的绚丽多彩。所以当人们要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走进民族风俗习惯的世界;当人们要提升聆听音乐的深刻感,就必须探究民族习俗的脉络。不论是具体的语义表述,还是抽象的音乐表达,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蒙古族人民对草原无限的眷恋。蒙古族音乐是蒙古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的艺术表现形式,蒙古族音乐的多样性,表现了蒙古族风俗习惯的独具一格,更表现了蒙古族文化的广博多元。蒙古族风俗习惯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体现在许多领域,那达慕大会在这方面体现着尤为显著。“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

12、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

13、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随着蒙古族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昔日的草原正在变成农区、城市,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文化逐渐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另外,由于现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各种文化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草原深处渗透,哺育了无数代蒙古族歌手的草原“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民间从事传统音乐的人日益减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与汉族音乐相比,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但从70年代

14、末期开始,随着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的全面展开,首次大规模地对各民族的传统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音乐集成编撰工作的过程是对各民族音乐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音乐集成的工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足资进一步研究的各民族宝贵的音乐资料,而且也培养了大批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的理论人才。按照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人类思维、观念等其实是建构在实践活动之上,而这是由人对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劳动来实现的。人类实践与理性的差异性是造成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而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解构与重构过程是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是蒙古族历代人民在特定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它的本质和意义只有通过这种实践过程中

15、来寻找。尊重和保存蒙古族相对完整的民族风俗习惯是继承和发展蒙古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通过实践过程来探求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本质和意义的重要体现。五、结语蒙古族现在是具有崭新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民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音乐文化同属于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断融汇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延伸、升华,实现了文化功能的提升,展现了其作为现代文明重要载体的时代风貌。它们以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实现发掘、更新、重构以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现代文明也在与草原文化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实现领域和形式,不断趋于丰富多彩,日臻成熟。参考文献: 1沙东希格.蒙古族文化系列讲座之一:敖包文化与察哈尔文化2史左宾.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供销商情乡土民情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4刘国平,吴修林.中国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