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肌梗塞的治疗心肌梗塞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梗塞坏死。一般均伴有心室功能不同程度损害;临床上可, 以见到严重胸痛和组织坏死的一些全身反应。 常常伴有急性循环衰竭及严重的心律失常。 心肌梗塞的治疗首先要及早发现,及早住院, 并加强入院前就地处理。 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 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监护和一般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 13 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监护 35 日,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 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1 周下床活动,2 周在走廊内活动,3 周出院 ,严重者适当延长卧床与住院
2、时间。镇静止痛。 用吗啡或杜冷丁肌注,46 小时可重复一次。 烦躁不安者用杜冷丁和非那根肌注或静注。 调整血容量。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 3 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平衡。 缩小梗死面积措施。 溶栓治疗:可使血运重建,心肌再灌注。 发病 6 小时内,有持续胸痛,ST 段抬高 ,且无溶栓禁忌症者, 可选用尿激酶或链激酶加入生理盐水中 30 分钟内滴入,继用肝素抗凝治疗 35 天。 如有条件亦可采用冠状动脉内溶栓;硝酸甘油:该饕能直接扩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 增加侧支循环,缩小梗死面积;发病最初几小时 , 阻滞剂能使心肌耗氧量降低,缩小梗死面积;倍他乐克视病情调整用量。 硫氮唑酮用于非 Q 波心
3、肌梗死的早期治疗。 抗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预防性用于易产生室颤,发病 6 小时内的初发年轻患者;一旦发现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立即用利多卡因静注,早搏消失后,可持续静点;发生室颤,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室速疗效不满意时,也应及早采用同步电复律;对缓慢心律失常,常可用阿托品肌注或静注;-度房室传导阻滞时 ,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用洋地黄类, 异搏定类饕物不能控制时, 可同步电复律。 急性心肌梗塞后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 肺水肿时首选硝普钠静点,同时用吗啡,速尿, 西地兰, 并须监测血容量, 血压,心排血量及肺毛楔入压,心源性休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阿拉
4、明,如能维持血压, 可加用硝普钠。 有条件者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 可提高存活率。 急性心肌梗塞二期预防。 出院前利用 24 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放射性同位素运动试验,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了解心功能, 从而估计预后,决定并实行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 以预防再梗死或猝死。 生活与工作安排。 出院后经 23 个月,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以后部分病人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 心肌梗塞的治疗预后 预后与梗塞范围大小,侧支循环产生的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急性期住院病死率过去为 30%左右,目前则降至 10%左右,死亡多在第一周内 ,尤其在数小时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者,病死率尤高,远期预后与心功能有关。 预防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者可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积, 可能有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 普及有关心肌梗塞知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严格监护和积极治疗合并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心肌梗塞的治疗一定要及时,心肌梗塞是老年人易患的急重病症,受正规救治后,仍有极少数人可能再次,甚至几次发生新的梗塞。这就告诫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要随时防范再次心梗,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