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月考答案与解析1.A. B 原文在 “潜移默化”前有“曾经”加以限制。C“及其价值倾向”错。原文是说“和主流价值观”,D“不外乎”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主要体现在”。2. C.说“正反论证”错,文章没有进行反面论证。3. B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与“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思不一样,前者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未然,后者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强调的是一种已然。4、C(A “曲折跌宕”错。B“我”关注它是因为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D 本
2、文的主题是“呼唤回家”。)5、“小木屋”的出现,是邻居们对流浪狗照顾的进一步体现,在结构上为后续结尾做了铺垫。(3 分)“小木屋”表面上是老夫妻同情流浪狗而给它搭建的一个家,实际上是老夫妻自己把儿子赶出家门后歉疚之心的具体表现,委婉地传达了老夫妻希望儿子能够回家的愿望。(3 分)6、认为结尾一更好:从情节上看,交代了我离家在外的理由,与前文我对流浪狗的种种照顾行为相呼应;并且这种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人物上看,结尾表现了我敢于担当、勇于认错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题上看,我感冒时爸妈打来十几个电话,还发了一条信息,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鲜明地突出了“呼唤回家”的
3、主题。(每点得 2 分)认为结尾二更好:从情节上看,交代了“小木屋”的来历,产生了顺理成章的效果,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严谨。同时,这种大团圆的结尾也符合普通人的审美心理。从人物上看,向来厉害又吝啬的老夫妻因同情流浪狗为它搭建一个家,突出了老夫妻对儿子的歉疚和牵挂之心,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题上看,不久,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以此突出了“回家”的主题。(每点得 2 分) 7.C. “难以形成共识”表述不当,文中有“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的信息。; 8.B A 项“可以解决快递废弃物问题”分析不当,因为它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有了这个标准就可解决。C 项“认为应由政府负责的其次”错误
4、,认为由包装公司负责的人数第二多。D 项,“比德国的措施更好”错,文中没有与德国相比。9.国家缺乏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对于物流快递方面的包装垃圾的处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如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未能形成产业化运作等;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够强;国家缺乏鼓励、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的政策。在快递包装材料技术方面缺乏积极探索,创新力度不够。10.D 11.C(“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 误。)12.D(“忠诚不渝” 有误。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 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13.(10 分 )(1)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
5、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且”“更”“倍道”“ 此也”判断句各 1 分,句意 1 分)(2)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去”“而”“ 一朝”“奉 ”各 1 分,句意 1 分)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卢志说:“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
6、奇谋。”司马颖 听从了他。等到司 马伦被打败,卢志劝司马颖说:“齐王号称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下,殿下径直渡过黄河,这是大功,没有人能与殿下相比,而齐王现在却要与殿下共辅朝政。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司马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封国,把重任交给司马冏。由此司马颖获得了广泛赞誉,人心向往。等到司马乂死后,司马颖上奏卢志任中书监,留在邺城,参与相府的事情。皇帝败于荡阴,司马颖派卢志带兵迎接皇帝。王浚攻打邺城时,卢志劝司马颖送皇帝回洛阳。当时士兵还有一万五千人,卢志夜里重新组合,到天亮,都排成队列,
7、但程太妃留恋邺城不肯走,司马颖不能决定。一会儿众人溃散,只有卢志和儿子卢谧、侄子卢綝、殿中武贲一千人。卢志再次劝司马颖早出发。这时有道士姓黄,号圣人,太妃相信他。等把他叫进来,他要了两杯酒,喝完,扔杯而去,于是决定用卢志的计谋。但人马又散了,卢志在营阵间寻找,得到几辆鹿车,司马督韩玄召集黄门,得一百多人。卢志入见皇帝,皇帝问他:“什么原因 溃散如此? ”卢志回答道: “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皇帝 说:“ 很好。”于是驾牛车出 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驻守洛阳,皇帝召他来,皇帝到汲郡时郝昌赶到,兵势很盛。卢志高兴军威重振,奏天子应下赦书,和百姓共庆。
8、奔散者大多归来,百官基本齐备。皇帝很高兴,赏赐卢志二百匹、绵百斤、衣一套、鹤绫袍一件。洛阳陷落,卢志带领妻子儿女往北投奔并州刺史刘琨。到达阳邑,他们被刘琨俘虏,卢志与次子卢谧、卢诜等同被害于平阳。14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 项,“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 “此兴悠哉”可以知道。悲歌 : 悲壮地歌唱:慷慨当哭。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 击筑 : 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15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
9、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17.B 解析: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前面的句子中“跨越时空 ”暗示应该先讲时间“承接古今” ,再说空间“连接中外” ;可排除 A、C,后面的两句中说“古丝绸之路”后说“时代潮流”这暗示应该是“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可排除 D,故选 B18.C 解析:例句有两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 “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常常导致句子缺少主语;二是不合逻辑,前面的“五年来”是过去完成时,后面地表述是正在进行时,而划线句
10、子“将使”是将来时,时态矛盾。A 项结构混乱,前面的句子没有结束,缺谓语和宾语,后面又是一个句子;且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B 项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D 项成分残缺, “在下”与“使” 的结构组合导致句子缺少主语。19.A 解析: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二者都是有远见的意思,但侧重点和用法有差别。高瞻远瞩侧重强调看问题的高度,常作状语和定语;远见卓识侧重看问题的深度,常作主语、宾语。故选“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形容做事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大展拳脚: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摩拳擦掌将来时,侧重事前振
11、奋状态;大展拳脚进行时,侧重事中发挥才智。比较语境选“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事物刚刚显露出初步的规模或形式,还未定型。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 。根据使用对象,故选“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常作状语、宾语,褒义词。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步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常作谓语、定语。中性词。根据语境含义,侧重好的,故选“雨后春笋” 。20. 将“失败”改为“失误”将“曲解” 改为“误解”将“认可”改为“谅解”将“散布”改为 “传播”将“严肃”改为“严谨”.修改对一处给 1 分,只找出没修改对不给分。
12、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21,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岳飞杨靖宇,抵御外辱,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22.镜子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喻释,可解释为“人物”内在的自我认识或评判,也可是外在的评价或定义。立意 纵向看:1正确认识自己,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2守住本心,不要迷失自我。3做自己的主人,不被他人左右。横向看 1心志的大小决定人生品质的高低。2心态决定人生的姿态。从镜子角度看: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成全一个人,也可毁坏一个人。在话语权充分释放的今天,评论者更需要一颗公正、客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