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一册导学案(打包29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导学案打包29套新人教版.zip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导学案打包29套新人教版.zip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1.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2.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4.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飞天凌空__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6.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_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8.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7.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9.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1.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3.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27.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29.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2.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美丽的颜色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3.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石拱桥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3.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5.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蝉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7.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9.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5.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7.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9.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2.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5.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1.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3.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4.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5.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7.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9.doc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1.doc
  • 全部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飞天凌空__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_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78.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2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2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美丽的颜色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石拱桥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蝉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3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春望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44.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59.doc--点击预览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导学案新人教版2018121726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二)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三)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21 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区域( ) 溃退( ) 锐不可当( ) 歼灭( ) 要塞( )绥靖( ) ( ) 阻遏( ) 管辖( ) 逃窜( ) 芜湖( )二、探究案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资料补充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2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三、达标检测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 20 字)概括文段的中心。3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 ,为什么?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四、方法总结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1)生字关(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五、拓展交流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参考答案【预习导学】1.①消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②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③鲜明 真实 及时 简明准确2.略。3.yù kuì ruì wú jiān sài suí è xiá cuàn【合作探究】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 日可全部渡完。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 ,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4.第一小题,第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第2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 ,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5【达标检测】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2.B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 “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写作背景1948 年底到 1949 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 年 4 月 1 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 4 月 15 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 月 20 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 1949 年 4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芜湖( ) 摧枯拉朽( ) 溃退( )2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二、探究案1. “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能否换成“构筑” , “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句子中的“不到” “突破” “现正”能否换成“共” “越过”“已经”?三、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南度 防线 摧枯拉朽(gū)B.芜湖 溃退(huì) 风平浪静C.既已 荻港(gǎng) 万船齐放D.突破 占领 执行(xíng)2.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3(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3.文学常识填空。(1)狭义的新闻专指 ,通常包括标题、 、 、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其“六要素”指何时、 、 、何事、 、 。(2)新闻的结构形式一般为“ ”式结构,其表达方式以 为主,适当穿插 。4.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分别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何作用?(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3)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四、拓展交流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参考答案【预习导学】2.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 荻港(dí)3.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4.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合作探究】1.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2.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这样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3. 不能换。 “不到” ,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达标检测】1. D2. 摧枯拉朽,溃退,风平浪静3.(1)消息 导语 主体 何地 何人 何故为何(2)倒金字塔 记叙 议论4.(1)表达方式是记叙;属于这则新闻的导语;作用:概括介绍事件的主要内容。(2)表达方式是描写;属于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作用:突出我军军威壮观,渡江战斗如有天助,进展顺利。(3)表达方式是议论;属于这则新闻的结语;作用:发出号召,激发全军斗志。1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简洁语言。 3.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 355 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 20 个国家开设了约 100 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背景透视1860 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 1864 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 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 20 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 1901 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 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 1900 年创立的,于 1901 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2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颁发( ) 仲裁( ) 遗嘱( ) 巨额( ) 渗透( ) 钞票( ) 3.形近字辨析。授( ) 颁( ) 抄( )援( ) 频( ) 钞( )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二部分:(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二、探究案 1.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3.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 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达标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颁发 遗嘱 B.逝世 援奖C.建树 钞票 D.挪威 吞食2.填上合适的词语。 (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 ):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3(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 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四、拓展交流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及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4答案【预习导学】 2.bān zhòng zhǔ é shèn chāo 3. 授奖 援兵 颁发 频率 抄写 钞票4. 第一部分:(1)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二部分:(2-4)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合作探究】1. 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2.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3. 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4. 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达标检测】 1. B2 . 颁发 建树 遗嘱3. C1“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背景透视1982 年 11 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 9 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 10 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凌( )空 翘( )首 酷( )似 屏( )息 敛( )声眼花缭( )乱 悄( )然3.解释下列词语。悄然:轻盈:潇洒: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 )吕伟站在 10 米高台,准备跳水第二部分:( )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 )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二、探究案1.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22.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 ”这句中 “托”字有何表达效果?3. 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三、达标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B.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C.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D.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嬴得了金牌。2.填上合适的词语。(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抬起头来。( ):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好明白过来。3.请仿照下面的句子,选取某种运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你看那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的观众兴奋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交流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3参考答案【预习导学】2.líng qiáo kù bǐng liǎn liáo qiǎo3.悄然:形容寂静无声。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4.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 10 米高台,准备跳水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合作探究】1.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2.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3.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达标检测】1.A2.震耳欲聋 翘首 如梦初醒3.示例:你看那游泳池里的运动员们,一个个如鲨鱼般飞离起点,像水鸟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的观众喝彩连连。(或你看那篮球赛场上,他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球跳跃腾空,舒展的身姿犹如一飞冲天的矫健雄鹰,赢得满场的掌声。)1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知识链接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 2012 年 11 月 23 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着( )陆 凛( )冽 默契( )殚( )精竭虑 镌( )刻 桅( )杆娴( )熟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第一部分(第 1~4 段) 第二部分(第 5~19 段) 第三部分(第 20~25 段) 4.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5.本文以 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 、 、 、 、 五个方面。 二、探究案6.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7.探究质疑(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2(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请结合这两段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三、达标案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着(zháo)陆 凛(lǐn)冽B.默契(qì) 殚(dān)精竭虑C.镌(juān)刻 桅(wéi)杆D.娴(xián)熟 浩瀚(hàn)9.根据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3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1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B.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D.今年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粟。参考答案一、2.zhuó lǐn qì dān juān wéi xián3.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4.本文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5.时间 检查情况 塔台广播 着舰指挥员引导 舰载机成功着舰 军民欢庆胜利二、6.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7.(1)“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 “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①内容上,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意义重大,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②结构上,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做了铺垫。(3)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使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是中国人在富国强兵道路上一个重大的胜利,所以说,这次成功着舰振奋人心。(4)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三、8.A9.白手起家 殚精竭虑 浩瀚10.D 11.A1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学习过程【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主学习】 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 “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1)答谢中书书( )2(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3.《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 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课前准备】1.tuí yù2.略【自主学习】1.(1)辉映 (2)坠落 (3)竞相 (4)参与,欣赏2.(1)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合作探究】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2.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时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自我检测】1.(1)书信 (2)都 (3)消散 (4)坠落2.跳出水面 山川景色3.崇尚自然,醉心于山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4.“竞”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奇丽景致,使文章鲜活动人,生动可感。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理解文意1.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 , (朝代)人,字 ,号 ,是“唐宋 ”之一。他与父亲 、弟弟 并称“ ”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 ”词派的代表。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欣然( ) 遂( )寝( ) 藻、荇( )( )竹柏( )3.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 (3)念无与为乐者( )(4)盖竹柏影也( ) (5)相与步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疑难地方在课本上圈出。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6.阅读教师推荐的材料:《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定风波》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及写作背景。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7.这篇文章虽短小精粹,感情却起伏变化,在文中苏轼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三个阶段的情感,并说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8.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看到的景象。9.怎样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4三、主题阅读,拓展延伸10.你从苏轼的哪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豪迈奔放?四、达标检测,巩固提高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怀民亦未寝( ) (2)解衣欲睡(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默写填空。 文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用的修辞手法是 ,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五、课后作业14.背诵课文。15.以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篇短文,300 字以上。参考答案1.苏轼 北宋 子瞻 东坡居士 八大家 苏洵 苏辙 三苏 豪放 例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xīn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3.(1)高兴的样子 (2)于是,就 (3)考虑,想到 (4)原来是 (5)共同,一起 (6)只是 罢了4.略5.本文记述了苏轼与好友张怀民月夜游承天寺,欣赏美好月景的事。6.略7.苏轼第一阶段感情的主色调是欣喜,但欣喜中却也有着淡淡的苦闷和忧伤。表现欣喜的句子:“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念无与为乐者”一句表现出苏轼的孤独和苦闷。苏轼第二阶段的感情是陶醉,他被美妙的月夜景色所陶醉,心境脱离凡尘,变得纤尘不染。 “盖竹柏影也”中的“盖”,体现恍然大悟,说明还沉醉在景中。第三阶段苏轼抒发人生的感慨。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例句:月光如牛乳一样泻下来,透过树缝,洒下斑驳的光影。庭院霎时被笼罩在一个空明澄澈的氛围中。树影婆娑,摇曳生姿。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也许只有闲适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它的美妙。风轻轻地吹过,摇晃的影子好似水中脉脉的波痕,一圈一圈荡漾开来,使人好像漫步在仙境中,忘却了一切烦恼。9.闲人:(1)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10.例句:他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气势恢宏,让我感觉到了苏轼的豪迈奔放,心胸开阔!11.(1)也 (2)想要 (3)形容水的澄澈 (4)只是 清闲的人12.(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略15.略111 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初步感受富春江美景。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3.逐层解析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情感。学习过程【整体理解】 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2.注意重读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 “奔”二字上)3.读完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4.解释第 1 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概括第 1 段大意。风烟: 俱净: 共色: 从流飘荡: 东西: 许: 独绝: 本段大意: 5.解释第 2 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概括第 2 段大意。缥碧: 碍: 急湍: 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本段大意: 6.解释第 3 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概括第 3 段大意。竞上: 轩邈: 不穷: 无绝: 横柯上蔽: 戾天: 息心: 经纶世务: 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本段大意: 7.翻译重点句子。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8.熟读并速背本段。【合作探究】 1.第 1 段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 1 段总写 之美,概括为“ , ”八个字;第 2 段承“异水”二字,抓住“ ”和“ ”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4.文章第 1、2 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5.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6.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7.“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8.富春江的山水之奇异作者是通过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写视觉和听觉的句子,加以品析。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10.第 3 段写“奇山”,以 、 、 、 、 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 、 、 、 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1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1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巩固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1)蝉则千转不穷。( )欲穷其林。( )(2)猿则百叫无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果如鹤唳云端。(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 ,是 (朝代)文学家。字 ,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 ” 。 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问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4.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5.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6.指出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活用特点。①风烟俱净: ②横柯上蔽: 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8.用原文填空。(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风烟俱净( ) 一百许( )里猛浪若奔( ) 蝉则千转( )不穷窥谷忘反( ) 横柯( )上蔽经纶( )世务者 鸢飞戾( )天者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4(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参考答案【整体理解】3.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体文。4.词义略本段大意: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词义略本段大意: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6.词义略本段大意:写奇山,从山之形、之声、之色的角度写山之“奇” 。7.略【合作探究】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清 流急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5.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闲适随意,悠然,心情舒畅。8.视觉方面: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派天朗气清、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听觉方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9.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厌倦官场政务,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10.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 蝉声 猿声11.分别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12.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巩固检测】1.略52.(1)尽,完,停止 走完 (2)停止 消失 (3)至 叫3.吴均 南朝 叔庠 吴均体4.C 5.B6.①形容词作动词,消失 ②名词作状语,在上面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8.(1)略 (2)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9.略 10.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