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打包7套) 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打包7套新人教版.zip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打包7套新人教版.zip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敬业与乐业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1411.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敬业与乐业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1412.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敬业与乐业说课稿新人教版2018121413.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2018121415.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论教养教案新人教版2018121416.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1417.doc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1418.doc
  • 全部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敬业与乐业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1411.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敬业与乐业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141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敬业与乐业说课稿新人教版201812141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201812141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论教养教案新人教版2018121416.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1新人教版2018121417.doc--点击预览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新人教版2018121418.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6 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敬业乐业” “安居乐业”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不及义” “亵渎”“强聒不舍”等词。2.体会演讲词的文体特点。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2.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乐业态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难点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讲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启迪的不仅是当时的古希腊人,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 “态度”是一切事物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 ,让我们在感知先哲的思想风采中,对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称“康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整体感知《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组:1.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属于什么文体?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3.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1.这是一篇演说词,属于议论文。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3.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 “要敬业” “要乐业”三个问题。四、课文精读1.学生自读课文第 1~7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演讲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2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古籍中的语句的原意混同,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 ,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 ;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 “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词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大家能否谈得更真切、更精彩。二、巩固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第 8~9 自然段,并思考。(1)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1)作者在第 8 自然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接着,作者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 “生活才有价值” , “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2)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2.研读并理解:(1)这是一篇演说词,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业”在文中的意义?通过讨论,能够认识到:(1)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论述,结合演讲场所的情境,与听众进行交流,有时直抒胸臆。文中虽引用大量经典格言,但作者能用通俗口语进行解释。在论述过程中,语言轻松幽默,如话家常。(2)“业”在文中,不局限于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局限于3成人的工作,也可以指学生的学习。3.探究并拓展:梁启超是几十年前的学者,他在这篇演说词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职业观展开的。你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落伍吗?你赞同这些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观点的鲜明性。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在发言后及时补充,并加以恰当的点评。三、探究升华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拿破仑的话当然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就大为可疑了。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了士兵,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忠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四、文章脉络敬 业 与 乐 业{一 、 开 篇 提 出 演 讲 主 旨( 第 1自 然 段 ) : “敬 业 与 乐 业 ”是 人 类生 活 的 不 二 法 门二 、 从 三 个 方 面 分 述( 第 2~ 8自 然 段 ) :{有 业 : 做 人 之 本( 第 2~ 5自 然 段 )敬 业 : 主 一 无 适 便 是 敬( 第 6~ 7自 然 段 )乐 业 : 生 活 的 更 高 境 界( 第 8自 然 段 ) )三 、 结 尾 总 结 全 篇( 第 9自 然 段 ) : 责 任 心 、 趣 味 应 是 人 类 合 理 的 生 活 )五、文章主旨本文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 “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六、写作特点(1)道理论证的运用。这篇演讲稿引用了大量材料。儒家的《礼记》 《论语》及朱熹、曾国藩等人的话,道家的《老子》 《庄子》 ,佛家的百丈禅师的话,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2)多用口语,体现演讲的特色。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是,“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②语言通俗。例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③结合演讲时的具体情境,注意和现场听众交流。例如讲演最后, “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3)清晰的写作思路。开篇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然后分别论述“有业” “敬业” “乐业”的重要性;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思路清晰、流畅,使人一目了然。七、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4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什么是“敬”业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与如何做到敬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为什么要乐业教学反思“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我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 。 “巩固理解” 、 “探究升华”这两个环节中,我在情境设置和问题提出方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和生成新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开发资源,通过启发和感染,实现了主流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感悟的统一,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水到渠成,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如果只是对议论文的知识点作单纯地讲解,学生必定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因此我在梳理文章结构时,采取小组讨论、全班质疑的方式,逐渐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采取寻找格言警句体会其作用,以及为文章再补事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1敬业与乐业 【文本解读】文章作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这是一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作者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 ”的论题,深入的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的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课文文采飞扬,学习时应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2、 品味与领悟“乐业与敬业”精神的主旨,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3、 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4、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与领悟“乐业与敬业”精神的主旨,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深入感知,增强感悟。2、品读法:品读课文,理解主旨3、讨论探究法: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悉作者,练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感知)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导语设计 2自古至今,从中到外,有许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无限热爱的的人。比如,白求恩,他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职业精益求精,收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诺贝尔,他全心研究炸药,自己多次在实验中死里逃生,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不放弃,最终成功研制出了炸药。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这篇文章《敬业与乐业》将会告诉我们答案。二、预习展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对下列问题进行展示:1、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 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2、重点字词积累(1)注音佝偻 承蜩 心无旁骛 亵渎 骈进 强聒 倘若 禅师(2)解释词语心无旁骛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强聒不舍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仔细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组: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根据这几个问题,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学生熟读课文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引起好奇,激发兴趣。借助课本和工具书,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找中心论点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 2~8 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 9 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研读揣摩学生自读课文 1-7 段,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明确答案要点:1、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2、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学生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认识4六、作业布置1、摘录并背诵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论证方法、反思质疑、语言特色)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复习巩固1.听写词语,进一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读积累的经典语句、格言。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二、研读揣摩学生自读 课文 8-9 段,并思考。(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三、质疑问难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以去掉?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课文 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为本节课做准备拓展学生思维,学会逆向思维激发学生的批评质疑能力,学会辨证5该怎么看。建议: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 问、引导、点评。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过渡]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 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 ,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 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六、课文小结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七、布置作业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作文。的理解问题敬业与乐业梁启超6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什么是“敬”敬业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与如何做到敬业乐 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为什么要乐业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教学反思(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可以每一教案一个;也可写一个总的全面的反思):1敬业与乐业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拟用两课时完成阅读教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3.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 道理”两种论证方法,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德育目标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教学难点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 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 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口语和演讲特色。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摄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2 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研讨“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深层内涵。[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 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多媒体显示“戊戌变法”和梁启超图片资料:梁启超(1873~1929 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 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 148 卷,1000 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 1899 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 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2.演讲的基本知识提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 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投影: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征引:引用。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亵渎(xiè dú):轻慢,不敬。3强聒(guō)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不 舍,不停。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2.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3.学生再读全文,思考:(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 ,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梁启超引用《礼 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淡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 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44.学生合作研讨:(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 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3)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 ”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 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四、布置作业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而拿破仑有句名言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请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敬业与乐业》说课稿的全部内容, 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工作顺利!1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但是,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中国圆明园,1860 年(清咸丰十年)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为灰烬。从此,人类尽失亚洲文明。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坚定民族自信心?请你带着这些思考,与我一同走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一、新课导入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自学指导(一) ——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珐琅(fà láng) 脂粉(zhī) 惊骇(hài)箱箧(qiè) 野蛮(mán) 瞥见(piē)晨曦(xī) 眼花缭乱(liáo) 朱鹭(lù)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2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富丽堂皇: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3.了解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4.了解背景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 10 月 6 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后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 ,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 ,和俄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使中国一次又一次丧失大量的领土和主权。三、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交流点拨】对圆明园的赞美和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与讽刺。(二)细读文本,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1.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要注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然后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交流点拨】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 “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恍若月宫的建筑” “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亚洲文明的剪影”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雨果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齐读,并思考、探究下面的问题:(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交流点拨】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交流点拨】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3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慨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文明” “野蛮”等反语正是抨击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 ,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3.雨果不帮着自己国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这封信的?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交流点拨】人类的立场。(这里可以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的人。(三)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 ,好不好?)【交流点拨】 “世界”不能改为“中国” ,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交流点拨】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交流点拨】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词严,批判力强。4.“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交流点拨】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点拨】本题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抒写读后感。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这次对话则是与大师的对话。采用书信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灵飞升起来,与大师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师的心灵。4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18 论教养【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3.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几张有关不文明现象的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照片,有2什么感想呢?”(学生回答)对,这些现象说明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人,那么,你觉得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教养的文章——《论教养》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1)我不敢 mào( )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2)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 kè( )守时间。(3)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 jí( )取有益的见解。(4)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 zūn( )循哪些准则?[答案] (1)贸 (2)恪 (3)汲 (4)遵2.根据下列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1)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3)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4)形容说话啰唆。( )[答案] (1)彬彬有礼 (2)矫揉造作 (3)附庸风雅 (4)絮絮叨叨三、讲授新课1.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小组内解决问题)如果有不能解决的字词,可以在班级内求助。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开篇便写“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开门见山地引入论题“教养” 。接着列举了生活中许多“无教养”的例子与“有教养”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再由“教养”转向“风度” ,批驳了对“优雅风度”的错误认知,进而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最后得出结论:“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而教养的本质是尊重。2.再读文章,小组研讨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突出说明了“教养”对于人的重3要性,进而引出对“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的剖析。3.拓展阅读。教养与奢华无关梁文道①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②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一两千字之后笔锋忽然一转,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子有多奢华,并将其定位为低调的奢华。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位,再将品位等同于奢华。许多媒体早就在奢华和品位之间画上等号了,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绅士也挂了上去,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③我的生活奢华不起,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④且看 19 世纪英国绅士之间的通信,关于绅士的品位,他们是这么说的:“×××的家朴实无华,真是难得的好品位。 ”“他是那种老派的绅士,一件大衣穿了 20 年。 ”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作品位,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位。⑤就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一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不会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拭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就算他有佣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十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是经过了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对它的爱惜。这叫作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⑥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⑦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啊。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4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⑧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开着一部奔驰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手上戴着伯爵表,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服务员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⑨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然而,如今有力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选自《中华文摘》 ,有删改)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2.结合全文,说说真正的绅士具有哪些品质。3.结合全文,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答案]1.首先,由当今国人崇尚奢华引出人们把奢华当作品位的错误认识;接着,举例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品位;最后,表达对今人不重教养而重奢华的批判,指出有教养才是有品位。2.①朴实惜物,低调而不张扬;②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或:具有教养,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3.表明只有有教养的人才是真正有品位的人,而今人却因教养困难奢华容易而误把奢华当作品位。批判了现代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教养的匮乏,指出人们对品位的错误认识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目标的偏离。四、总结收获说说你学习了本文后有哪些收获。五、布置作业网上找到《择善而从》和《跃出误区的艺术》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阅读心得。【板书设计】 教养的本质是尊重论 教 养 {开 门 见 山 , 引 入 论 题 : 什 么 是 真 正 的 教 养具 体 论 证 , 深 入 剖 析{无 教 养 的 表 现有 教 养 的 表 现 )优 雅 风 度 ——教 养 的 重 要 表 现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