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热点强化练七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92811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热点强化练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热点强化练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热点强化练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热点强化练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热点强化练七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热点强化练七 经济模式创新与经济思想的嬗变一、选择题1.(2018长沙一中月考)19 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 公司法 ,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价有限公司再次粉墨登场:它由特许变为自由的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 。与这种变化呼应的是( )A.自由主义思潮的兴盛B.重商主义的重新崛起C.凯恩斯主义的兴起D.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答案 A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 世纪后期” ,第一次工 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故 A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B 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兴起的时间是在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

2、,故 C 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2.(2018乐山一模,35)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A.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B.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C.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D.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答案 A解析 从材料中“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

3、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可知福特式创新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 规模的集中生产的垄 断组织出现,故 A 项正确。3.(2019蚌埠模拟)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这一时期美国( )A.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B.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C.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D.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 垄断 资本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A 项错误;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 B 项正确;通货

4、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不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特征,故 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D 项错误。4.(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二战后上台执政的工党领袖艾德礼解释民主社会主义时说,这是一种把个人自由同计划经济、民主同社会公正结合起来的制度,社会主义将在民主和自由的道路上建立起来。这反映当时英国( )A.涌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思潮B.提出了顺乎民心的改革纲领C.实现了计划与市场的统一D.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答案 B解析 早在 19 世纪初英国就已出 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思潮,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个人自由同计划经济、民主同社会公正结 合起来的制度”反映出当时 英国提出了

5、顺乎民心的改革纲领,故 B 项正确;材料“个人自由同 计划经济”结合起来,但不能说明实现了计划与市场的统一,故 C 项错误;英国的民主社会主 义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同,故 D 项错误。5.(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960 年日本政府提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 ,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C.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答案 B解析 材料主要说的是日本政府 职能的转变,并没有涉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故

6、 A 项错误;据材料“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可知,日本政府的职能更多的是 为普通民众服务,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不能说明日本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故 C 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局面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故 D 项错误。6.(2018吉林一模)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 5 000 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

7、列前茅的 500 家世界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 )A.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B.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C.二战后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D.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知识经济兴起推 动美国经济增长, 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贡献,这说明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故 B 项错误;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故 D 项错误。7.(2019广东百校质量分析联考)1922 年 3 月俄共(

8、布)“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的又一斗争形式 ”。这实质上是(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答案 B解析 从“认为新经济政策 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 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 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 B 项正确。8.(201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1928 年 7 月,斯

9、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这一做法( )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答案 D解析 农民出售农产品和购买 工业产品存在“剪刀差”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并未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故 A 项错误;苏联“剪刀差”现象并未阻碍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故 B 项错误;农民出售农产品和购买工业产品存在“剪刀差” ,挫 伤农 民生产积极性,故 C 项错误;农村

10、“剪刀差”现象的存在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故 D 项正确。9.(2018怀化模拟)1933 年 4 月 4 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 0.715(两)兑换一( 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 年 11 月 3 日,国民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A.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封锁苏区红色政权C.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D.顺应英美等国要求答案 A解析 “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稳定国民经济的秩序,故 A 项正确。10.(2019合肥质量检测)1956 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

11、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提法( )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答案 B解析 1956 年中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展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历史限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还是比较低下的, 还需要公有制和 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故 B 项正确。11.(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31)1982 年,可口可

12、乐在北京各大商场进行了中国现代市场第一次“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的促销活动,由于受到上层领导的批评,商业部通知北京各商场停止销售可口可乐。这说明( )A.我国当时急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对外开放政策遭受挫折C.企业现代经营理念需要政策支持D.国有企业改革面临阻力答案 C解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从 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故 A 项错误;商场内的促销活动不能反映对外开放政策遭受挫折,故 B 项错误;因为促销被批评,说明企业经营理念受到政策的制约,故 C 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面临阻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12.(2019青岛模拟)1986 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

13、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 1995 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答案 A解析 从 1986 年纺织厂破产时的痛哭到 1995 年的掌声,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8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6 年,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 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14、,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 。”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 报道了当时“乘数效 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从 1928 年起,苏联投资 10 亿卢 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 由美国生产, 约有 20 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 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 8 亿美元,1931 年增加至 12 亿美元。1932 年,有 2 000 名德国工人、730 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 工作。 1933 年,美国政府投资 40 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 18 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1934 年,美国国会拨款 50

15、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 2 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1935 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 建设。 财政部发行 1 亿元“ 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 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 2 387 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 ”呈现的特色。答案 (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原因

16、: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2)苏: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美:成立专门机构,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14.(2018许昌、平顶山一模,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1 年 9 月,英国脱离金本位。英镑从 1 英镑兑换 4.86 美元,几天之内跌落了 25%,达 3.75 美元。英镑 9 月贬值后引起的美元升 值,使美国出口盈余大幅增长,但是同期的经济指标却显示出相反

17、的走势,商品价格、就业率等指标跌落的速度比英镑贬值之前更快( 如下表)。1932 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 25%。但是, 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表 现当时的悲惨情形。25%的失业率表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失业者,而且是 长期失业。 领取救 济品的人排着长龙,许多人因无法偿付贷款而被迫流离失所,悲 观、 绝望的气氛压得人透不 过气来。美国经济指标:1931 年 3 月至 1932 年 6 月(19231925 年100)时间工业生产建筑合同工厂就业工厂工资额 价格流通中货币与活期存款1931 年 3 月8 月9 月1932 年 6 月877876597759592778747360756462437672

18、716424.823.423.420.4资料来源: 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 年世界经济萧条 ,217 页。据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观点: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美元升值和工人失业问题。论述:经济大危机期间,英国放弃金本位致使英镑贬值,直接引发了美元升值;美元升值后,商品价格、工业生产、工人工资和就业率跌落的速度更快。罗斯福政府面临这一现实,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放弃金本位实施美元贬值,刺激物价上涨和经济扩张;复兴工业,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保护工人利益;兴建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加强政府责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