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过关检测(八)(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2018湖州八校联考, 6)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 )者,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 )A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答案 A解析 从材料“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可知,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农民以市场为导 向,种植蔬菜,打破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故 A 项正确。2(2019衢江命题交流, 30)在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
2、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一现象反映了( )A自然经济出现分解的趋势B政府专卖制度有利于民生C城市消费主导经济的发展D城乡生活方式逐渐一体化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 ,说明农产 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故 A 项正确。3(2018滨江命题交流, 34)1875 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 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 1885 年,入超约 2 320 万两白银,1905 年入超额扩大到 9
3、 416 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出口总额锐减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关税税率下降D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答案 B解析 “1885 年,入超约 2 320 万两白银,1905 年入超额扩 大到 9 416 余万两白银”的原因为中国出口的商品多为初级农产品,而 进口的外国商品以工 业品为主,中国日益 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说 明中国更加深入地陷入了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B 项正确。41872 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该厂的创办反映出( )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
4、来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答案 D解析 陈启源是民族资本家,而不是洋 务派的代表,故 A 项错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 资本主义属于产生阶段,而不是初步 发展阶段,故 B 项错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在19121919 年,故 C 项错误。5(2019金华命题交流, 29)19 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 “商业” “招商” “商办” “商局” “商会” “商部” “商学” “商政” “商校” “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C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答案
5、 A解析 19 世纪中期, “商” 思维表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受民族危机的影响,人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关注现代化问题,故 A 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是在甲午战后出现的,故 B 项错误;“商”思维表明思想上对商业的重视,但没有否定重 农 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D 项错误。6(2018衢州学情抽检, 8)19 世纪上半期,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航运业、船舶修造业和以丝茶为主的出口商品的加工业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投资则主要集中于铁路修筑、煤铁矿开采及棉纺织生产等行业。这种变化表明( )A西方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B借贷成为列强资本输
6、出新方式C列强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D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答案 A解析 19 世纪上半期列强主要投资出口商品的加工业,对华经济 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而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则主要投资铁路修筑等行业,扩大了对华资 本输出,故 A 项正确。7(2018乐清学情评估检测,19)据记载,1916 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 20 多张。此现象说明(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D “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答案 C解析 根据时间“1916 年” ,“订单 20
7、多张”可知欧洲列 强忙于一战,无暇 东顾,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 C 项正确。8(2019定海仿真冲刺,14) 下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C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D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答案 D解析 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就已经破产,故 A 项错误;乙段处于民国初期,这时列强只是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是没有停止 对华商品输出,故 B 项错误;丙段国民政府积极支持民族工业发展,故 C 项错误;丁段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打压,导致民族工业日益
8、萎缩,故 D 项正确。9(2018兰溪学情检测, 12)史料记载,在 1927 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 4%,1931 年则提高至 10%,1933 年提高至 20%,到 1934 年更是达到 25%。关税收入从1928 年的 1.34 亿元增至 1931 年的 3.88 亿元。关税收入的增加( )A促使近代企业占据主导地位B使列强商品输出遭到毁灭性打击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答案 C解析 近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故 A 项错误;关税的提高影响列强商品输出,但没有毁灭性打击,故 B 项错误;关税的提高,关税收入的增加,是 对民族资本主义经
9、济的保护,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C 项正确;中国近代经济结构趋于平衡是指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与材料的内容关税提高不符,故 D 项错误。10(2018常山学情抽检, 17)据统计,中国近代棉纱进口占全部进口总值的比重,18911893 年为 14.6%,19011903 年为 18.6%,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中国近代棉纱进出口的变化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B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C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D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答案 A解析 据材料“19011903 年此后,棉 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近代棉 纺织
10、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故 A 项正确;中国棉纱开始出口不能说明列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故 B 项错误;棉纱开始出口与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 D 项错误。11(2019台州命题交流, 12)1915 年为反对日本逼迫袁世凯签二十一条 ,各地纷纷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在这次风潮中,中国的民族工业第一次打出了“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口号,数以百计的工厂涌现出来。生产中国货以替代流行的日货。这次抵制日货运动( )A是近代提倡国货运动的开端B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粉碎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阴谋答案 C解析 在 1915 年,
11、全国各地纷纷 爆发抵制日货运动,于是“数以百计的工厂涌现出来。生产中国货以替代流行的日货” ,表明 这一活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故 C 项正确。12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答案 B解析 材料信息所指的是洋务派,其主 张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客观上推动了中
12、国近代化进程,B 项正确。13(2018台州学情诊断)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 “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 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 ”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 业之兴盛有可望也”可以得出甲午战争以后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故 D 项正确。14(2018衢州预测押题, 27)“到 1900 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 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
13、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答案 A解析 1900 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的提高原因主要就是洋务运动的客观推动作用,故 A 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 后资本输入,但是毕竟离 1900 年较短,发挥作用有限,故 B 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发生在一战期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作用有限,故 D 项错误。1
14、5(2019杭州冲刺押题, 10)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折线图。据此可得出(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A BC D答案 C解析 由折线图可知甲午战争后 (1895 年)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从折线趋势来看这一时期发展速度较快,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1619121919 年、19271937 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实现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C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D自
15、然经济完全解体答案 C解析 19121919 年期间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19271937 年期间国民党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故 C 项正确。17(2018奉化学考满分交流)20 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日本侵略使中国民族意识高涨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思想意识A BC D答案 B解析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指 19101919 年。 1911 年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 错误,排除含 的选项 ,故选 B。18(
16、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命题交流)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 。 ”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答案 C解析 国民政府滥发法币,导致“法币满地” ,严重贬值。 这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故 A 项错误;这会使人们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故 B 项错误;混乱的法币政策,加重了民族工业的生产成本,企业生产陷入困境,故 C 项正确;混乱的法币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故D 项错误。19(2018杭州冲刺押题二,13)1912 年 9 月 8
17、 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现象解读较为准确的是( )A这一时期中国服饰中西合璧B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C中国人的着装没有统一的标准D这一时期流行西装和汉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答案 B解析 近代史上中山装、改良旗袍体现出了中西合璧,材料中无中山装、改良旗袍的内容,故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时期中国的服装既有西式服装又有中式服装,既有汉人服装又有满人服装,说明此时期属于中国社会 转型时期,服 饰多样体现 出新旧杂陈特点,故 B 项正确;C项是对材料现象的简单理解,非深 层次解读,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中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均存在的情况
18、,故 D 项错误。20(2019衢江命题交流, 7)辛亥革命前, “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 )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 A解析 从材料“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可知断发易服能够促进社会思想变革,故 A 项正确;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 为、梁启超等提倡“断发易服” ,故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
19、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没有实行断发易服,影响了变法的结果,不能体现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 D 项错误。21(2018慈溪选考仿真测评) 近代前期,中国整个知识阶层都在浓墨刻画女性的病态形象,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如此营造女性形象的思维逻辑是出于( )A女性柔弱的现实 B塑造人格的要求C救亡图存的需要 D男女平权的期盼答案 C解析 从“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 结合起来, 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 ,可知营造女性病态形象是为了唤醒民众,救亡 图存,故 C 项正确。22(2018金丽衢
20、十二校学考检测) 歌曲放足歌中唱道:“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歌曲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华民国初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B解析 中华民国成立,颁布废 止缠足的法令, 放足歌描绘 的现象最早出现于民国初期,故 B项正确。23(2019嘉兴高三月考, 1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A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
21、介D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答案 C解析 报刊杂志是传播西学的工具,但不代表只 传播西学,故 A 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科学著作的构成,故 B 项错误;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2418961898 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答案 A解析 据材料“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 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结合 18961898 年这一时期,正是
22、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25(2018湖州仿真测评,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 战国,形 态各异的 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作 为充当本位货币。 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 权。唐高祖 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 并行,禁金 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 。嘉靖初(152
23、2 年), “钞久不行,钱大已壅” ,朝廷遂“弛用银之禁” 。到万历九年(1581 年), “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 亩, “计亩征银” ,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 1933 年到 1934 年,美国在世界市 场上大量收购 白银,引起中国白 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 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 11 月 4 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 银收归国有,作 为外汇准备 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
2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至元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6 分)答案 (1)趋势: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2)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从白银变为纸币( 法币)。评价:适应了世界货币发展的规律;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和物价有一定作用;刺激了生产复苏(或有
25、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但官僚资本借此敛财聚富,迅速膨胀。26(2018衢江期中考试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 主,城市局限在半径 约为不到 4 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 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 线为过 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中
26、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大量的移民不断地从各地涌入, 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 为新式公共交通的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 时代, 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 变了 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城市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
27、认识。(6 分)答案 (1)特点:交通工具落后;交通干线驿站繁密;城市内交通干线主要为过境交通。影响:导致城市规模小;影响城市功能;带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布局。(2)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认识:城市发展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发展。27阅读下列材料:一 中国梦之“天国梦”醒道光十九年(1839 年)正月抵广州。林 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 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锁商馆等正义措施。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 华事
28、夷言、 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 绍外国的文献。 为 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 令沿海各省备战。道光二十年(1840 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 ,屡次下旨斥责。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 备查问。(1)根据材料指出林则徐“梦醒”的表现。(4 分)二 中国梦之强国梦碎李鸿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 习外国利
29、器。欲学 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1901 年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白银 4 亿 5 000 万两,分 39 年还清,年息 4 厘; 4 亿 5 000 万两,是针对 4 亿 5 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 “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为救国进行了哪些努力?(4 分)三 中国梦之建国梦成从 1840 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 中国梦,整整走 过了 109 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
30、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 80 年间,中国人民始 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 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对于这段历史、对于为这段历史而献身的先烈,我们要永远铭记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梦成”的原因有哪些?(4 分)答案 (1)注意了解西方的情况;积极备战;坚信民心可用;提醒清政府注意海防。(2)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注意培养和选拔人才。(3)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军队的英勇
31、奋战,正确的革命道路的选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任意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早在乾隆初年,英国 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也开始 经销中国布,在 贸易中他们发现广州货穿洗后容易褪色,而江南地区所产的棉布(他们称之为“南京布”)则不易褪色,所以,到18 世纪 80 年代,该公司便经 常贩运苏松地区所织的紫花布到英 囯本土,初 时数量约 2 万匹,以后逐年增多,到 1800 年后扩 大到 20 万匹,除欧洲市 场外,美国及南美, “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 ,特别是那时棉工业 尚未发达的美国成为中国土布的重要主 顾。马学强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 材料二 清朝中
32、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8 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 为主,之后 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 世纪 30 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18251826 年英国输华 棉纺织品价值 1 895 两,18311832 年增至 360 521 两,18331834 年达 451 565 两。郭立珍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材料三 19 世纪 70 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 “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的动机,然而直到 90 年代,以 1890 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
33、 织布局、1892 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 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 27 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 们都是由缺乏手工棉 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南京布”大量销往欧美的背景。 (4 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4 分)(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6 分)答案 (1)背景:“南京布”的质量优越;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直接贸易扩大;欧美商品市场发展的需要。(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提高了棉纺织业生产能力;英国机器棉纺织品优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品;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扩张。(3)特点:具有抵制经济入侵的目的性;缺乏自主创新性;以官办企业为先导;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影响:向中国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发展;改变了中国民众传统的生活用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