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ppt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6085827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学习目标 掌握知觉的特点 了解知觉的影响因素 了解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误 掌握归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心理或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认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自我意识,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世界观,气质、能力、性格,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情绪、情感,克服阻力、实现目标,一、感觉与知觉(一)感觉 感觉: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最初级形式。 感觉的主要形式: 1、视觉 2、听觉 3、嗅觉 4、味觉 5、触觉 感觉的偏差:错觉 幻

2、觉,差别阈限,引起差别感受的最小单位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以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实验: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才会察觉。 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启示: 我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习以为常;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我们却感激不已。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二)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3、,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好的感觉引起好的知觉,(三)知觉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识过程,知觉是个体对于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储存、解释的过程。 注意阶段、组织阶段、解释阶段、判断阶段,二、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3,1,A,C,12,14,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总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2003年“丰田霸道”,石狮子有象征中国的意味,“丰田霸道

4、”广告却让它们向一辆日本品牌的汽车“敬礼”、“鞠躬”。“考虑到卢沟桥、石狮子、抗日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让人愤恨”。,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 。 购买熟悉的产品、熟悉的品牌,5、错 觉,知觉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出现歪曲。例如: 几何图形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哈根达斯冰淇淋实验,实验结果: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冰淇淋A,却只愿意用1.66美元买冰淇淋B。这就是说,如果这两杯冰淇淋都标价2美元,那么人们情愿选择冰淇淋A。,运动错觉,几何错觉,四、知觉过程的模式:,刺激情景,感受器,知觉,解释,反应,注意,意义,内部加工,个性,动机,态度,学习,五、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5、,影响因素,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情景性因素,影响知觉的因素,1、个体自身因素对知觉的影响,经验因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重摆国际象棋残局的比率:94%与24% 动机因素画家、樵夫、植物学家看见同一片森林会发出不同的感叹 兴趣因素每人每天接触约200个广告,你能记住多少? 期望、态度因素对方球队犯规更多,2、外部刺激因素对知觉过程的影响,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新异性 运动 目标与背景的关系 刺激对象的组合,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3、情景因素对知觉过程的影响,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闭合性,五、知觉过程的信息组

6、织原则,整 体 性,接近原则,a b c d e f g h,相似原则, ,启示: 你属于哪一类人? 如何结成同盟?,闭合原则,连续性原则,知觉的整体性原则,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启示: 做工作的完整性 领取任务时的表态 执行过程中的沟通 完成任务后的总结,第二节 社会知觉,一、 社会知觉的概念指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个人的知觉 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7、3、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2)知觉者自己的态度,启示:马加爵的知觉过程: 案发前几日的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邵怀疑马出牌作弊。邵瑞杰当着众人的面说,“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 马加爵:几个同学都怀疑我作弊,我坚持说没有,谁知道那三个我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我的同学,以为一直平等对我的同学,竟然恶语伤我,蹂躏我的人格,还揭露了我以前的许多伤疤,包括那女生撕毁我情书的事情。,什么苦楚什么贫苦什么艰辛的生活,我可以忍受,其他人歧视蔑视我,我也可以忍受,可是我这几个平时稍微好点的同学竟然这

8、样残酷无情的践踏、蹂躏我的人格尊严!原来每个人长期以来一直这样凶悍的歧视我,残忍的嘲笑我。 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不曾被艰辛贫苦生活打败,可是当我的人格尊严被人糟蹋的不成样子的时候,当我的过去的伤痛被人再次拿出来嘲讽的时候,我的心滴血了。践踏我竟然还是平时关系稍微好点的同学以及老乡! 我本来习惯被人歧视、被人蔑视的,可是这次他们表现的实在是太淋漓尽致了,他们嘲讽时刻的无情,他们侮辱时刻的面孔可恶,让我下定了决心。 终于我买了一把石锤,结束了他们几个人的生命,三、社会知觉的特点,A、寻找意义 B、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C、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D、偏向于运用“图式” “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一套有组

9、织的认知构架一种心智模式 改变心智模式:颠覆一贯态度、看法和观点,第三节 社会知觉过程的偏差,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会倾向于对复杂信息做简化处理,往往会采用省力的方法感知那些最明显的、对形成印象最必要的信息。人们往往会在知觉过程中走捷径、从而产生知觉偏差。 选择性知觉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自我投射效应宽大作用 对比效应,一、选择性知觉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二、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第一

10、印象的产生 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2、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 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方所获得的印象,也包括看到或听到对方的其他方面的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 双方初次见面时获得的直接资料是外表与才华。 双方见面时获得的间接资料是对方的背景资料介绍。,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鲍达列夫的实验,实验者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大学生看,但看照片前对两组大学生的指导语不同。指导语告诉第一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罪犯;告诉第二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著名学者。然后

11、主试出示照片,要求每组学生口头描述照片上的肖像。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对同样的照片做了极为悬殊的描述。,第一组的描述:这个人深陷的眼窝表明了他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顽固不化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深邃的眼睛显示出他聪明和智慧,刚毅下巴体现了百折不挠的勇气,3、第一印象的特征,表面性 片面性 类化,萨拉希夫妇混入奥巴马国宴“蹭饭”,4、第一印象的作用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的作用,它影响着以后的交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第一印象也是可以改变的。,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S. 洛钦斯杜撰了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描写了一个叫吉姆

12、的学生的生活片断:第一段文字“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它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着售货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前一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了。”,第二段文字,“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马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最荫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

13、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上服务员的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一个人?,实验操作,首因效应的实验结果,组 别,条 件,友好评价,(1) (2) (3) (4),先出示热情、外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

14、冷淡、内向材料,78% 18% 95% 3%,其它试验: 对两个学生进行知识测试,共30题,各答对15题。 被试小组印象:对前半部分答对多的人印象是答对20.6题,后半部分答对多的人印象答对12.5题,分析: 如果在进入公司的第一次见面会上,HR总监将把你介绍给其他经理,你是任由其介绍、还是事先会和他沟通好?你希望总监如何介绍你 介绍词里最显著的字眼是“海外学历、国际企业工作背景、英文熟练、工作目标一旦确定必要达成” “谦虚爱学习、愿意和企业里有经验的经理交朋友、以往的任职经历中在每个企业都从业时间比较长”,5、近因效应,最后出现的信息对认知者产生强烈的影响 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明显 知觉熟悉

15、的人时近因效应明显 演讲中时间短首因效应明显,时间长近因效应明显,三、晕轮效应 在知觉了他人的某个特征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借此去推断他人具有其他的类似特征,就好像月亮周围的月晕将月亮的光芒放大一样,将知觉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知觉特征之整体性 以偏概全;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纱;一见钟情,戴恩伯恩斯的晕轮效应的实验研究,晕轮效应的研究结果,个 人 特 点,照片上的人有无魅力,无魅力者,中等者,有魅力者,人格的社会合意性 婚姻状况 职业状况 做父母的能力 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总的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56.31 0.37 1.70 3.91 5.28 8.83 1.

16、52,62.42 0.71 2.02 4.55 6.34 11.60 1.82,65.39 1.70 2.25 3.54 6.37 11.60 2.17,注: 表中的数值越高越好,晕轮效应,四、刻板印象(定型效应),刻板印象的概念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老年人保守、女人唧唧喳喳,山东人豪爽大方、上海人排外 刻板印象的作用 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有色眼镜看人,五、对比效应 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与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评价。 六、宽大效应 在缺乏足够的信

17、息情况下作出判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较多的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因为积极评价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感到愉快。 七、投射效应 在缺乏足够信息情况下作出判断,大多数人会假定别人与自己是相似的,将自己的特点赋予知觉对象。参照自己的特点去认识他人,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二、归因理论,是什么导致了结果?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强烈的动机: 对世界形成和谐一致的看法; 控制环境,预测别人的行为。 案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你一个人高速驾车,突然你紧急刹车,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列

18、举十个可能的原因,1、美F海德的归因理论 情景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称为情景归因。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支配原因,稳定性,稳 定不稳定,内 在 的,外 在 的,能 力努 力,工作难度 运 气,2、美 B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认为,在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除了把行

19、为的原因归为情景因素与个人因素外,原因的稳定性是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这样,个人的行为可归入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的四个范畴之中。,3、凯利的归因理论凯利(H.Kelly)的理论通常被叫作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作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时间或形态)。,特殊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情景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

20、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一贯性(consistency) 个体在这一情境中通常是这种行为方式吗?,特殊性(distinctiveness) 个体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吗?,一致性(consensus) 在这一情境中其他人的行为与个体相似吗?,外部归因 (个体的情境),内部归因 (个体自身),否,是,否,是,否,是,资料来源:Mayer, D. G.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1993,77,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推断玛

21、丽看小丑表演时大笑的原因,不同信息呈现与归因类别,三、常见的归因偏差,失败外归因,成功内归因 对1300名中层管理者 的调查: 你认为目前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你认为阻碍你进一步晋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80%人认为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56%人认为没有与恰当的人建立关系是阻碍晋升的原因 25%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智力。,成功归结于,失败归结于,内在因素:令人感到满意、自豪 外在因素:令人感到惊喜、满意 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 不稳定因素:提高或降低工作积极性,内在因素:令人产生内疚、无助感 外在因素:令人产生气恼、敌意 稳定因素:降低工作积极性 不稳定因素

22、:提高工作积极性,四、不同归因的影响及管理,归因理论与员工绩效,管理者,观察员工,作出解释,从结果追溯原因,管理启示: 发现和纠正员工对奖励、报酬的不正确知觉,减少归因误差 注意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倾向,第五节 自我认识,认识你自己 客观的我 自己认识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 自己认为别人眼中的我 “巴纳姆效应” 下面一段话,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

23、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巴纳姆效应”,肖曼巴纳姆 著名魔术师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一、认识自己 1、学会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3、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4、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5、通过检查自己的工作成果来认

24、识自己 6、通过自我暴露来认识自己,二、自我认知的偏差 1、自我美化:为避免损伤自尊心,当人们自尊的欲望超过希望正确评价的欲望时自我美化 向下的自我比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贬低他人的能力、品行 选择性遗忘和反馈:对自己做的好事记忆更深刻。倾向欲夸大积极的反馈的可靠性,贬低消极反馈的可靠性 缺陷补偿:当自我角色目标达不到时,对角色重要性重新评价:如对不成功的婚姻:事业对我来说更重要;成绩不重要、能力才重要,2、有利的自我归因 3、自我妨碍策略 指“通过采取行动或者选择目标来提高对失败作外部归因的机会,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含义。 为了避免自尊心受挫及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体验 为自己完成工作设置

25、障碍 如考试前一天晚上喝醉 自信心低的人更容易自我妨碍,4、印象整饰,印象整饰即个人在人际互动中,透过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企图操纵或引导他人对自我形成某种良好印象或有利归因的过程。 印象整饰的功能 维持自尊 、产生影响力 、赢得社会赞许 、建立稳定一致的公共形象 运用印象整饰操纵别人“窘境操纵” 一个人既然答应了别人的小要求,就会趋向继续接受别人更大的要求的现象 你要好人做到底哟,自我实现的预言(罗森塔尔试验) “罗森塔尔实验”。也有人翻做“丑小鸭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主持,于1966年进行的。,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学生们发放表格,提出问题,测验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测完之

26、后,他像煞有介事地装着认真地批阅试卷,可只有上帝知道,他连一份也没有认真看。他不过是从其中随意选出了20的学生,然后告诉学生们的老师:从测验看,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他发现,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他,还有当真实的情况被说出来以后,学校老师,连学生们自己都吃惊不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 心理学家们研究后认为: 老师的期望,以及由期望而采取的鼓励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罗森塔尔这位专家做出的那20%学生有潜力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而这些孩子们也相信自己比别的孩子更优秀,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的学生进步得更快。,课堂练习: P30: 2、课堂讨论九点连线问题 1、归因方式测验,用四条连续相接的直线(相接、不重叠)将九点连接起来 讨论:是什么让你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妨碍你更快的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