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奥威尔式社会”.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6072986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奥威尔式社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奥威尔式社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奥威尔式社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奥威尔式社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奥威尔式社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 论“奥威尔式社会”2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3)一、统治者与与统治者“奥威尔式社会”的组成 -(13)(一)独断专权的统治者-(14)(二)生活悲惨的被统治者 (15)(三)注定失败的反抗者 (15)二、独裁、极权的恐怖“奥威尔式社会”-(16)(一)对内政策-(18)(二)外部环境-(19)三、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奥威尔的希冀-(20)注释-(22)3参考文献-(22)英文摘要、关键词-(24)论“奥威尔式社会”摘要:乔治奥威尔因在其代表性作品1984和动物农场中创造的极权社会而被文坛、政坛所铭记。本文拟从这两部小说的人物塑造入手,探讨他们在极权社会中的地位,以此揭示“

2、奥威尔式社会”的独裁和极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内部政策与外部环境的典型特征。希望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对极权主义的憎恨与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关键词:1984 动物农场 极权社会 思想自由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短暂而又贫病交困、4颠沛流离的一生因其晚年的经典作品1984和动物农场而被世人铭记。这两部作品分别出版于 1945 年和 1948 年,出版后立即引文坛和政坛的轰动。只是 1950 年逝世的奥威尔无法知晓其引起的赞誉和批评了。奥威尔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中曾提出:“没有一本书能够真正做到脱离政治倾向的” , “在我缺乏政治目的的时候我写的书毫无例外地总是没有

3、生命力的” , 1“我在 1936 年以后写的每一篇严肃的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民主社会主义的。 ”2所以不可否认这两部小说的宗旨是对极权社会的否定。基于这个主题,本文拟从人物塑造入手,侧重从书中人物与其对所处社会的作用这一角度解读动物农场和1984 ,以揭示乔治奥威尔描绘的极权社会,即“奥威尔式社会” 的形态。一、统治者与与统治者“奥威尔式社会”的组成比较两部作品,可以发现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与其所处社会紧密相关,并且具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依据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一角度,可以将书中人物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及觉醒的被统治者反抗者。1独断专权的统治者作者用了大量篇章描述了处于

4、拿破仑统治与党统治下的社会。在1984中,绝对的统治者是“党” ,党在生活各方面的具象化表达即是“老大哥” 。在大洋国里,如果有人敢于与“老大哥”不一致,哪怕仅仅是想法,那么他就犯了死罪。大洋处由党控制的富裕部、和平部、友爱部、真理部管理全国事物,由党的忠实拥护者,极少数的“核心党员”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外围党员”和“无产者”根本没有管理国家任何事物的权利。他们处在随时被监视的环境中,随时会遭到诬陷、逮捕和拷打。大洋国唯一的真理是“党的所有决策永远是真确的” 。 小说中奥勃良是党的统治直接的体现。他热衷于权力和统治,利用温斯顿的信任慢慢让温斯顿这个反党分子自己浮出水面,最后亲手将温斯顿送

5、进了友爱部的监狱并对他进行洗脑改造。在动物农场中,统治者经历了从原农场主琼斯到民主派执政者雪球再到专制极权统治者拿破仑的历程。农场主琼斯让动物们辛勤劳作,提供给它们极少食物和简陋的窝棚,动物们过着艰辛的生活。动物们赶走琼斯象征着腐朽统治的被推翻。之后雪球的执政虽不是尽善尽美,但总体来说也是比较民主合理的,促进了农场这一小型社会的发5展。后来执政权被拿破仑用暴力夺得,从此农场开始向专制极权转变,动物们每天在猪的监视下劳动,吃的甚至比琼斯时代更少,住所依然简陋。它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拿破仑依靠所饲养的九只嗜血、狂暴,只听命于它的恶犬开始了它的统治。首先是控制舆论宣传,树立自己的威信,损

6、害雪球的形象。主要表现在篡改的历史,将雪球的功劳据为己有,同时污蔑雪球打翻牛奶、偷走粮食、破坏风车,勾结人类夺回农场,使动物们回到人类的皮鞭之下。对于不相信这些事,持不同意见的动物,则依靠第二种方法:处死异己者。依靠狂暴的狗队,只要有任何动物提出任何不同意见,就会被处死。在这两种方法之外,拿破仑还有第三种方法:提出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创造新生活的神话。它盗用了雪球的风车计划,使之成为一个美好新生活的目标,欺骗动物们为了这个虚幻的目标而处于繁重的劳动下,并且供给它们最少量的食物和最低级的住所,从而获得最大量的劳动成果,谋取私利。这三种方法的相互结合后,就造就了动物之间的不平等和拿破仑的独断专权:拿

7、破仑永远是正确的,所以如果有动物反对,那就是叛徒雪球的支持者,应该被处死。这种逻辑使农场便开始了恶性循环,使拿破仑敢于不断扩大独裁的范围。2生活悲惨的被统治者小说中处于绝对被统治被剥削地位的人物占很大比重。不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代,他们都是物质资料的直接创造者,但他们却从没有享受过自己创造的财富,无法掌握自己的自由和命运。在动物农场中,被统治者以老马拳击手和苜蓿为代表:埋头苦干,从不抱怨,是农场的劳动主力,无条件服从统治者。特别是拳击手,一直在为理想的生活奋斗,为了农场献出了最后一丝力气,可它劳动了一生,最终也免不了被卖到屠宰场,为猪们换取一箱威士忌的悲剧命运。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象征。 在198

8、4中,被称为“无产者”广大普通群众与动物农场中的广大动物们命运:服从统治,从不抱怨,是物质财富的真正创造者,生活在统治者的压榨之下。他们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出生后得不到教育,从小在街头长大,十二岁去做工,二十岁结婚生子,在繁重的劳动和低劣的生活条件下,他们在三十岁就开始衰老,六十岁是一般人的寿命极限。 3在党的眼中,他们和牲口一样,只需要劳作和繁殖,其他的并不重要。6在党内,地位相对低下的外围党员与这些“无产者”极为命运相同,都处在被统治的地位。不论他们对党的态度如何,他们在党的眼中只是用以执行命令的工具。党不需要他们理解党的执政方式,只要他们能完全相信党,能保证做到“思想正派”的“好党员”就

9、可以了。这类人有温斯顿的妻子凯瑟琳、派逊斯家的两个孩子、温斯顿对面办公室的铁洛逊、淡茶色头发的小个子女人、在食堂里大声说话的男人等等。这些人的思想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外表。3注定失败的反抗者反抗者与党的支持者相比,反对者显得少而又少。他们是集权社会中的一丝光明,尽管微弱,却很灿烂。他们反抗失败的命运更揭示了极权社会的黑暗。 1984是从反抗者温斯顿的角度写作的。主人公温斯顿作为大洋国的一员,他显得毫不起眼。表面上,他和所有其他忠心耿耿的党员一样,参加所有的集体活动、为仇恨周捐款、工作认真,但他心里对党的统治产生了怀疑,认为党并不如其所宣传的那样好。在党的统治下,人们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而非上升,

10、自由和民主也根本没有实现。温斯顿作为一个清醒的人这一事实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个人是无法反对如此庞大的极权集团的。所以在经受了友爱部的严刑拷打和 101 号房间的恐怖后,他只能放弃自己的思想,屈从于党,但也不能免遭杀害。和温斯顿一样有明显反党表现的还有裘莉亚。外表上她比温斯顿更热心于党的所有活动,并且告发过自己的叔叔,但她和温斯顿一样,知道党远非其宣传的样子。正是这一点而非爱情成为他们之间的感情基础,将她和温斯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经过友爱部的洗脑后,他们被迫转变了思想,对党由恨转变为爱,所以当他们再次重逢时,再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相互信任和依赖,充斥他们之间的只有不信任和厌恶。其他反抗者还有派逊

11、斯、果尔德以及出现在友爱部的各种囚犯。虽然他们的个性和表现各不相同,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有限。虽然在动物农场中,反抗者这一角色不是重点描写对象,但其命运却是对专制最有力的控诉。主要有反对拿破仑取消星期天动物大会而提出异议的四头小猪,以及为反对出售鸡蛋而将鸡蛋摔破的母鸡们。这些反抗者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在统治者的威压下,承认自己勾结敌人,破坏社会,而后被处死。虽然反抗者不认同统治者,但他们是在统治阶层的压迫下生出的反抗意志。所以,7究其本质,他们仍是被统治阶层。由此便构成“奥威尔式社会”区别与其他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及其必要条件:独裁、专断的统治集团和没有反抗能力的被统治阶层。二、独裁、极权的恐

12、怖“奥威尔式社会”作者因其所塑造的社会的警示性和前瞻性而被文坛、政坛铭记,所以不妨称这种极具特色的社会为“奥威尔式社会” 。通过这两部反抗极权主义的作品,可以看出“奥威尔式社会” 的模式:某个追求自由、民主的党派在革命成功,成为执政党后内部发生分化,形成了民主派和专制派的对立。随着专制派势力的不断增强,他们开始依靠武力慢慢地将民主派清除出党,这个党派也逐渐变成了独断专权的党,社会分化为独裁专断的统治集团和没有反抗能力的被统治阶层。统治者实行高度集权、独裁的统治。这种极权统治在内政方面施行高压政策,主要方式有严格控制舆论、压制经济的增长和创造战争氛围。在外部政策上,实施严格管制,禁止普通民众和外

13、部交流。在这样的统治之下,人民逐渐成为只会劳动和服从命令,不断创造财富却从不会为自己自己争取权益的的机器,从而为统治者进一步极权奠定基础,成为恶性循环的专制社会。“奥威尔式社会” 的形成与统治阶层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奥威尔式社会”独裁、极权的特征与统治者获得政权的方式是分不开的。尽管作者并未在1984中详细讲述党的历史,但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老大哥最初是党的重要成员之一,和被诬蔑犯了叛国罪的果尓德施坦因、琼斯、阿朗逊、鲁瑟福等人一起领导了旨在建立民主平等的国家的革命。革命成功后来党发生了分化,分成成以果尓德为代表的民主派和以老大哥为代表的专制派。专制派不断运用等手段将民主派慢慢剔除

14、党,最终形成了以老大哥为绝对中心的党派。这个党已完全不同于革命时的党,并慢慢演变成专政独断的党,使大洋国逐渐演变成了“奥威尔式社会” 。在动物农场中,动物们在赶走原农场主琼斯后建立了主要由雪球负责的民主型社会制度。拿破仑虽依靠恶犬赶走了雪球,但给它以后的执政道路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同拿破仑相比,雪球更得人心。而且在动物们见识了狗队后,看到了在雪球执政时不曾有的暴力和恐怖,这使动物们就更容易偏向支持雪球而非拿破仑。这就造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互相不信任。为了防止雪球复辟局面的出现,它采取了一些列残暴、恶劣的统治措施。8由以上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统治者政权取得的不合理,才导致了统治者统治信心的不足与

15、被统治者的怀疑。统治者为减少这种怀疑,会采取一些独裁、恐怖的措施。独裁这一特征很明显地体现在了两部作品中。在动物农场中,高高在上的独裁阶层是猪。它们约占农场全体动物的 10%,其中以拿破仑为尊,它提出的所有规定都不允许其他动物提出任何异议。这一种族使逐渐自己成为特权阶层,并通过各种手段确保自己能免于劳动、坐享其成。在1984中,作者更是直接给出了独裁者的比例:占全国人口 2%的核心党统治着全国 85%的无产者和占 13%的外围党员。 4以奥威尔写作1984的 1948 年为标准,大洋国统治的南北美洲和英国的人口数分别是 150 万、1.64亿和 5 千万左右,总数约是 2 亿 1 千 5 百万

16、人。 5依照比例可以得出,大洋国由 4 百万核心党控制,他们主宰着其余 1 亿 8 千万人的命运。 “奥威尔式社会”这种独裁特性也是统治者实现极权的必要保证。极权主义通常用以指称由某一人或政党、特定群体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一切决策、政治权力、经济政策皆由独裁者所掌控,没有第二人或是政党可以分享其权力。 7国家和社会、个人的界线被取消,一切皆属于国家,属于代表国家的独裁者。在动物农场中,作为独裁者的拿破仑控制着所有动物的口粮供给,管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确定对外政策。它可以随意改变法律,可以随时赋予任何动物任何权利。在它的统治下,其他动物都成为被奴役、被剥削的对象。相似的, 1984中大洋国处

17、在以老大哥为代表的核心党控制之下,由富裕部、和平部、友爱部、真理部分别管理全国的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协调各部工作的是极少数核心党员,在各个部门工作的普通党员之间很少有交流。 “党的所有决策永远是真确的”是这个社会唯一的真理。为了确保统治, “拿破仑”和“党”采取的方法是极其相似的。这也是“奥威尔式社会”中统治阶层在管理被统治阶层时使用的方法。1.对内政策在内政方面,统治者最有力、最根本的依靠是暴力机关,它们可以随意剥夺其他人的自由和生命,造成人们的恐慌、畏惧。 动物农场中的九条, 1984中的思想警察和友爱部大狗。 1984中详细描写了温斯顿受到的拷打、逼供、洗脑的以及小说中无处不在的监视

18、、逮捕和刑讯逼供是其象征。这种种手段造成了恐怖的气氛以及人与人之间9的相互不信任感,从而使统治者的所有命令得以不受阻拦地执行,为极权提供了保障。不过这种让人畏惧的暴力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在这种基本性的暴力保障之上,如何使人们不偏离既定轨道,始终“思想正派”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手段。首先是通过控制舆论美化极权集团。1984中真理部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负责党的舆论宣传, “为大洋国的公民提供报纸、电影、教科书、电视节目、戏剧、小说凡是可以想象到的一切情报。 ”7温斯顿所在的记录司负责修改以前的报纸,以确保党从前的某个预期和现在的真实情况一样,以显示党的英明和准确。

19、除了温斯顿负责的此类工作,党还不断修改历史,把如飞机、蒸汽机、电灯等重大发明都归在党的名下。于此同时,丑化与统治者意见不一致的各种人也起到了美化极权集团的作用。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果尓德,党说他是投靠敌国的叛徒,煽动造反,犯下种种罪行。在动物农场中,拿破仑不仅将雪球的风车计划各它在牛棚战役中的英勇作战归到自己名下,同时污蔑雪球打翻牛奶、偷走粮食、破坏风车,勾结人类夺回农场,企图使动物们重回人类的皮鞭之下。其次,延缓经济发展。统治者控制了所有的物质资料,提供给人们生活所必须的最低额度,将人们生活维持在最低水平。这样就使人们每天在温饱线上挣扎,唯一关心的只能是怎样吃饱,没有精力去学习和思考,从而相信统

20、治者的舆论宣传,逐渐失去自己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动物农场中和1984中,所有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都归统治者分配,而被统治的动物和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都极其低下:每天辛苦劳作,但得到的食物仅勉强够吃,住在破破烂烂的房屋里。 1984中虽未专辟章节写革命前的社会,但从温斯顿的回忆与调查中可以看出,党统治下的社会生活与革命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基本一样,社会最底层的人都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甚至不如革命之前。同时,这种低水平经济为特权的体现创造了便利。在物质财富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只要比其他人多任何一点东西,就显出与其他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如只有核心党员有真正的咖啡和猪可以住在前农场主屋子里的特权。第三,发动战争。不

21、论战争是否真的存在,也不管敌人是谁,只要有战争的氛围就足够了。正如书中所写,大洋国时而与欧亚国交战,时而与东亚国交战;打算夺回动物10农场的,时而是农场主弗里德利克,时而是农场主皮尔京顿,统治者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敌对方。事实上, 1984中的三大强国并没有真的在打仗,领土边界也早已确定,三个国家都为了维持独裁统治而心照不宣地制造在作战的假象。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这种战时气氛给统治带来了很大便利。首先,消耗大量的物资。战争作为一种只消耗不生产的行为,可以将已生产出的,超过人民最低需要的物质资料消耗掉,从而维护了经济策略。其次,战争制造了一种强烈的二元对立氛围,与任何事相比,外部敌人的入侵是主要矛

22、盾,强烈的爱国心使人们有了共同情感:对侵略者的恨和对同胞的爱。这就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成为次要矛盾,再加上统治者适时宣传敌人的残暴与统治者的英明,人们就沉浸在了对敌人的恨和对统治者的爱中,大大减少了统治的阻力。可以看出,以上三方面是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促进的。战争为不断降低生活标准、延缓经济发展提供了借口,而由统治者控制的舆论又合理解释了这一现象。同时,舆论宣传加强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统治者的爱,从而体现出战争的必要性。由此开始了不断的循环,维护着极权集团的统治。2.外部环境奥式社会的外部有两种势力,与所写社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1984中,全球由大洋国、欧亚过和东亚国分治;动物农场中与动

23、物农场对立的是弗里德利克农场和皮尔京顿农场。三个集团的来往仅限于最高统治阶层,任何普通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都是无法实现的。被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全部了解都只来源于统治阶层的官方说法。这种全然封闭的外部环境是极权统治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被统治者没有途径去鉴别事实是否如真如统治者所宣称,在加上极权集团的内部策略,就使被统治阶层完全臣服于自己,使他们既没有提出质疑的想法,也没有验证质疑的方法。三、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奥威尔的希冀乔治奥威尔的传记作家伯纳德曾说奥威尔是一个不顾一切立志要说出不受欢迎的真话的人。可以说这句话很恰当地概括了奥威尔的创作原因。他所构建的“奥威尔式社会”是他将无法“说真话”的社会极度

24、发展、升华后形成的,奥威尔创造它的目的是警示。他希望人们可以得到他那个时代无法享有的权力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奥威尔在文学和极权主义一文中写道:“文学要不是真实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11感情,就毫无价值。 ”8并且在一个书评家的自白 、 为小说辩护等文写到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对文学创作真实性的影响时,进行了无情地讽刺。他欣赏真实的表达并且将这种真实写作的态度带到自己的创作中,贯彻于每部作品。他将能让每个作家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社会称为“民主社会主义”并坚定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值得人们信仰、追求的。在他眼中,这种社会是“一种道德化的自由主义。国家会掌管你的经济生活,使你免于贫困、失业等等

25、的恐惧。但是它无需干涉你私人的思想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中, “艺术可以像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那样繁荣,而且只能更为繁荣一些,因为艺术家不再受到经济压力。 ”所以,一位作家“能够说他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觉” ,9不会因为畏惧当权者或迫于生计而被迫表达非真实意愿。正是这种对思想自由、表达自由的不懈追求促使他不惜沦于贫病也要放弃在英国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追求,使他加入由西班牙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在此期间,奥威尔经历了国际纵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洗,他也被视为“狂热的托派分子”而受到监控、搜查和追杀。这一段经历使奥威尔对极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再加上他一贯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使他对极权社

26、会的有了更透彻的了解,认识到极权主义极大地损害了思想自由:“极权主义废除了自由思想,其彻底程度是以前任何时代闻所未闻的。而且认识到下面这一点很重要:它的思想控制不仅是被动的,而且是主动的。它不仅不许你表达甚至具有一定的思想,而且它规定你应该怎么思想,它为你创造一种意识形态,它除了为你规定行为规则外,还管制你的情感生活。它尽可能把你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它把你关在一个人造的宇宙里,你没有比较的标准。极权主义国家企图控制它的臣民的思想和感情,至少像它控制他们的行动一样完全彻底。 ”。 10他对极权的深刻认识使他坚信只有击败极权主义,社会主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此,他致力于揭露极权主义的弊端,向世人

27、展示了它的恐怖剥夺思想、控制自由、篡改历史、扼杀人性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恨,究其本质,是他对思想自由的向往。他在贫病交困的生活里坚持创作的动力,是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期盼,是对思想自由的期待。由于当时世界政局的混乱与他的早逝,奥威尔没能看到他期冀的美好社会的出现,他的离去既带着遗憾,也带着憧憬。现代社会已不再有他生活的二战时代那样尖锐对立12的矛盾了,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人们的精神世界依然不够自由。世界各地都有为政治、为金钱拿起笔的作家,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作家凤毛麟角。如果今天的人们能和奥威尔一样,坚持自己的思想,坚定自己的信念,那么奥威尔希冀的“民主这会主义”就会实现了。注释1

28、2 8乔治奥威尔 董乐山译我为什么要写作 , 我为什么要写作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年版,101 页、104 页 、146 页3 4 7乔治 奥威尔 董乐山译1984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版,68 页、177 页、44 页 5阎海琴世界人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361 页、411 页6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的文化解读 , 山东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4 期,67 页 139 10乔治奥威尔 董乐山译文学和极权主义 , 我为什么要写作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年版,148 页、146 页参考文献:1 乔治奥威尔 董乐山译1984

29、,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版 2 乔治奥威尔 傅惟慈译动物农场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版 3 乔治奥威尔 董乐山译我为什么要写作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年版4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9 年 5 月5 王丽夹缝人生乔治奥威尔两部主要小说中的小人物 ,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 ,2007 年6 汤卫根论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当代外国文学 ,2006 第 3 期 7 曹丹丹 乔治奥威尔充满矛盾的社会主义者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7 期8 聂素民“ 奥威尔式”艺术研究 ,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

30、 年第 4 期9 梁道华中两条被篡改律法的比较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年 9 月第 7 卷第 3 期10 聂素民艺术特色新探,安徽文学 ,2009 年第期 911 单波、李加莉奥威尔问题统摄下的媒介控制及其核心问题 , 上海大学学报 ,2008 年 7 月第 15 卷第 4 期12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的文化解读 , 山东社会科学 ,2009 年第4 期 13王丽夹缝人生 乔治奥威尔两部主要小说中的小人物 ,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 ,2007 年14The “Orwellian society” Abstract:George Orwell, famous for

31、the creation of a totalitarian society in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1984 and Animal Farm, was a remarkable figure in literary and the political arena.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wo novels, discusses their 15position in a totalitarian society, in accordance with which to revea

32、ls authoritarian and totalitari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wellian society”.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internal policy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such a society, in order to achie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hatred of totalitarianism and pursuit of the freedom of thought.Key Words: 1984 Animal Farm totalitarian society freedom of though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