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070263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PPT 页数:150 大小:3.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克莱因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客体关系,李孟潮 ,内容,1克莱因及克莱因学说简介 1.1克莱因生平 1.2Klein的技术贡献或局限 1.3Klein学说基本概念 2幻想 3偏执-分裂位 4抑郁位 5超越抑郁位:Ps( n+1) 6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7嫉妒和满足 8内在客体 9投射性认同 10符号化 11心灵模型的转变,培训教材: Bronstein Eds,2001, Kleinian theory :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 Whurr Publishers , London and Philadelphia Michael St. Claire, 贾晓明,苏晓波

2、译,2002,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李孟潮,2004,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及相关临床理论问题的发展,1克莱因及克莱因学说简介,1.1Klein的生活,Melanie Klein (nee Reizes) 生于1882年3月30日。维也纳 四兄妹中最小,二姐一哥。 父亲:Moriz Reizes来自正统犹太教家庭。离婚后于44岁娶一25岁女子Libussa Deutsch(克莱因之母)结婚。 父亲从医,但是很难进入主流。家庭贫困, Libussa不得不开店,在当时对医生的妻子来说较为罕见。,Klein本人是无神论者。 8岁姐姐Sidonie在Klein4岁时患淋巴结核去世,去

3、世前要把自己的一切所学教会妹妹。 哥哥Emanuel精通文艺,和Klein关系好,但是体弱多病,25岁死亡。,17岁认识Arthur Klein,21岁结婚。 21岁全家移居匈牙利。,1904(22岁),1907(25岁),1914(32岁),生三个孩子。,1914(32岁)母亲去世。 同年阅读释梦。开始找费伦齐作个人分析。,1919年(37岁),加入匈牙利精协。 1920年(38岁),参加国际精分大会,结识亚伯拉罕,后者鼓动她移居柏林 1921,(39岁),开始在柏林执业。,1922年,(40岁)离婚。 1924年,(42岁)开始找亚伯拉罕进行个人分析。 1925年,(43岁)分析终止,因为

4、亚伯拉罕死亡。 1926年,(44岁)移居伦敦。 1960年9月22日,死亡(78岁)。,1.2Klein的技术贡献或局限,1)使用游戏治疗,被认为和弗洛伊德发现了“自由联想”一样重要 2)分析游戏的象征意义 3)器官语言的使用。因为认为这些语言最接近无意识幻想。但是在当时就作出了改变。现在比较重视移情中的此时此地的体验的同时注意到其婴儿成分。,4)Klein是历史上最早的“儿童”精神分析师;认为儿童通过投射内在客体表象形成对分析师的移情。是内在客体表象,而不是真实的父母形成了移情的基础。 5)通过对孩子负性移情的分析,并追溯这些负性移情的内在客体根源从而达到治疗焦虑的目的,而不是和孩子发展正

5、性移情。,1.3Klein理论的基本概念,1)驱力、本能、关系,驱力出现于一个关系背景中。 驱力主要以幻想的形式表达。 儿童的焦虑主要来自于死本能。 对死亡或灭绝的恐惧体验以一种害怕被迫害的形式呈现。 被害焦虑依附到某一客体上。后在婴儿幻想中成为难以控制的力量。 婴儿的心理世界是充满原始且野性的冲突、谋杀与食人倾向以及排泄与色欲的冲动(Klein,1927/1957b,1959/1975i)。,2)幻想,婴儿的内在世界是一个幻想的世界。 幻想是肉体本能与冲动的想象性再现,也是婴儿对强烈驱力及感受的主动响应。 饥饿的婴儿可藉由幻觉到乳房的感觉与奶汁的味道来暂时控制它的饥饿(Klein,1959/

6、1975 i,p.251),婴儿在这个阶段是无法区分现实与它自己的幻想生命。 因此,它所感受到的每一个不舒服与挫败就好像是被一个敌人攻击。 (Segal,1964,p.13),3)客体,每一个冲动与本能都是和某一客体结合在一起的。(Klein,1952/1975h,p.53;Greenberg & Mitchell,1983,p.136)。 婴儿的自我和感知能力不成熟的,且婴儿一次只能注意一个人的某一部分,故婴儿一开始是和部分客体产生关联的。婴儿的第一个部分客体是母亲的乳房(Klein,1952/1975e,p.59)。,二维心理空间 早期婴儿只能体验到满足或剥夺。 在婴儿的心灵中,乳房给了满

7、足或拒绝满足,不是好的就是坏的。(Klein,1936/1975;1959/1975,.p.248)。 好/坏=客体(乳房,面庞)的出现/离去,满足/不满足。只是生理学意义,无道德意义。,“内在客体”(inner object)一词而不用客体表象(再现)。 客体表象指的是一个客体其分离已经达成,因而孩童是在发展的后期阶段。 Kohut则用了“自体客体”(selfobject)一词来指自体经验与所需客体经验之间的一种融合状态(Grotstein,1982a,p.495)。 克莱茵的内在客体即等同于自体客体。 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自体客体是自我认同的来源,而内在客体是一种关系联结(徐钧,2007),4

8、)心理机制,婴儿通过投射、内摄、分裂与投射认同来建立和客体(乳房)的关系。通过这些机制来控制强烈需求、恐怖等感受。,“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或幻想过程,婴儿相信在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 喂食良好的婴儿,充满着愉悦而把这份好的感受转回到客体上并且相信乳房是好的东西。好的乳房成了它终其一生所感受到好且有益的原型。 而坏的乳房则代表所有邪恶及迫害人的东西。当孩童把它的挫败及恨意转向坏乳房时,它就会把所有它本身所呈现的相当恨意都归因到该乳房上去 。,“内摄”(introjection),是婴儿从外在世界中所感知而后放到他自身里的心理幻想。 外在危险或剥夺经由

9、内摄作用而成为婴儿的内在迫害者,便成为一种内在危险。,“分裂”(splitting )意指分离或隔开感受或者自身的各个成分。 婴儿通过分裂其自身及客体,使他们较容易被处理的各个成分来保护它自身(Ogden,1983,p.229)。,分裂机制改变了和母亲间复杂关系,使这种关系成为表面上看来许多简单关系而使事物简化(即成为爱的客体与满足的自体、恨的客体与挫败的自体等等)。 分裂机制来把危险感受和令人满足的感受分开来而解消掉那危险的感受。,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通过幻想过程把自己内在世界强加到所幻想的外在世界上,然后再内化这个被投射了幻想世界。 婴儿试图通

10、过外化内在焦虑成分来纾解掉某些内在焦虑与内在危险,然后在外在世界中予以修正。 在幻想的层次上,它包括把自体不能接受的部分分裂掉,然后把它送到另一个客体上。,5)客体关系的內在世界,婴儿利用投射与内摄机制来面对满足与挫败的循环(Klein,1948/1975g,p.31)以便同时用来控制它们的内在需求与建立其客体关系。 婴儿把它们的感受与能量导向外面,将这些性质归到客体上,创造出它们的第一个客体关系。 这些最初的客体即为其自体或感受被分裂的各个成分。 而先被投射到某一外在客体上然后又被取回成为内在客体表象(Grotsein,1982a,p.498)。,内摄及投射可造成内在客体与外在客体,以及内在

11、本能与环境之间的密切结合。 内摄作用可建立起一内在世界以便部分地反映外在世界; 投射则可丰富婴儿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在努力防卫自身的当中,婴儿试图藉幻想过程把它们自己的内在世界强制性地放到外在世界上去然后再重新内化该世界。 婴儿是在创造它自己的世界(Klein,1948/1975g)。,內在客体是自体与外在客体的一个混合物。 外在客体其重要性只是因它在如何修正該投射而不是它本身是一个客体。,克萊茵认为天性及本能的重要性大于外在客体修正的角色。,6)自我与超我,建立心理结构意味着经过认同与内化作用在心灵里创生新的心理代理机构。在人格中的这个新代理机构,便是自我与超我,它们肩负起以前由外在客体诸如

12、父母所执行的功能(cf. Ogden,1983,p.228)。,客体关系是从出生即存在的,对自我、超我的发展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Klein,1959/1975i,p.251)。 客体关系也就是 (1)本我与外在客体的关系; (2)本我与内在客体的投射性认同关系; (3)投射性认同被不断校正的关系。,好乳房成了自我发展的重要点。 (自我实际上在出生時即已存在。) 母亲的慈爱、喂食与照护填满了婴儿的内在世界并成了自我所认同的种种特质。 内摄的客体成了进一步心灵发展的组织者,同时恒常不断地被其它客体所修正。 通过内摄和投射,婴儿乃创造出自我与客体的混合物,亦即发展中自我的核心。,在自我发展的早期阶

13、段中,婴儿的内在世界是包含客体与自我影像在内的一整个浑沌(a chaos),是没有凝聚连贯的部分客体的一个世界。 婴儿要因应这个世界,在其生命的最初几年中,要从部分客体移转到整个客体,从片断自我到较凝聚连贯的自我。,婴儿在一开始其分化及精确感知现实的能力容量是有限度的。因之,根据克莱茵的说法,婴儿在它们的世界中充塞着它们自身的恐惧、贫困以及贪婪。 随着成熟性增加,那些混乱的幻想变得愈来愈统一,终于婴儿克服掉必须要对客体有全能式控制的错觉;也就是说,愈来愈少投射及内摄机制而具有愈来愈多更精确的感知能力。,超我进行外在客体先前所进行的功能,也是投射及内摄过程的结果。 婴儿把它崩解性、强求性的特质投

14、射到客体即乳房上,并且把客体影像再内化为它本身与客体的混合物,如此以致婴儿本身的贪婪可转化为一贪婪乳房的影像,而使之成为强求性的超我(Grotstein,1981b)。 超我就是婴儿式的贪婪投射到强求的、令人挫败的坏乳房上,然后成为内化的迫害性客体。,孩童从本身内里创造出非现实的、幻想的伤害它们的父母的影像,他们似乎是会割、会吞噬、会咬。 这些危险客体内化为野兽和怪物,而孩童害怕会被吞噬和毁灭 这些内化的野兽和怪物,和婴儿的贪婪与害怕混合在一起,成为超我,即会咬会吞的内化客体。,超我并非精确地可代表真实的父母,而是婴儿从它们自身的感受和幻想所修正与改变过然后放到自身里面的幻想的父母影像所建构而成的(Klein,1933/1975c)。,事实上,会使早期的超我变得那么严厉是因为孩童本身的感受以及那食人的、虐待性的冲动所致(Klein,1927/1975b)。 孩童在经验这些相互影响的客体或父母,其方式是具体的,就好像内在有个活生生的会伤人的和迫害人的人物(Klein,1946/1975f)。 如果孩童内在所经验的世界是人们彼此和平相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内在和谐与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