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色彩基础知识一、概述色彩在绘画表现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形体构成造型艺术的两大要素,因而对自然界色彩规律及其运用的研究,是从事绘画和美术设计的人必备的条件之一。作为绘画基础训练的必修科目,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和应用规律对初踏艺途的同学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二、色彩学的发展当今画坛上,绘画色彩表现样式呈五彩缤纷的面貌,色彩学的研究也是门派林立、丰富多彩。那么,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技巧的成熟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距今一万年前欧洲原始社会时期洞穴壁画和我国出土的原始陶器的彩色纹样上看,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是伴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出现而开始。当时,人们把物体呈现出的固有、单一的色彩面貌表现在绘画
2、中,色彩是依物体的分类附加在形象上的,或单线平涂,或直接用不同色块形状表现物象,颇有国画中“随类赋彩”的意味。这种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一直延续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文艺复兴前(14 世纪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此间尽管产生过对色彩分类及色性上的有关论述,但都未从本质上解释色彩的形成及变化规律。伟大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416 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由于当时文化与思想的发展,整个社会在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一次复兴运动) ,首先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了思想障碍,人们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对待未知世界并不断探索。物理学、化学和造型艺术中透视、解剖、光影的研究成果及
3、应用,为现代色彩学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家从物理、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对色彩进行2研究,到 19 世纪已形成以光色原理为主线的艺术色彩学体系。这时对透视、解剖、光影的研究,使人发现客观物象体积是由物体的块面明暗变化而体现的,不同强弱明暗通过色彩的强弱变化来区别,因而色彩可以直接参与造型。这种色彩与形体完美结合的绘画表现手段,在很长一段时期作为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主流而不断完善、拓展。标志绘画色彩研究进入又一新阶段的是 19 世纪末,欧洲印象主义绘画的兴起。当时,受科学家、哲学家从生理和心理对色光原理和色彩感觉研究成果的影响,印象派画家认为色是光的产物,把描写光色作为绘画的主要
4、追求,力图表现在不同时间、环境、气候条件下受不同光线支配而产生的色彩变化。提到印象主义,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莫奈。他是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印象派创始人之一。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 (1873 年 48CM*63CM 油画) ,由如一个宣言,宣告了印象派的诞生。因此,莫奈被成为“印象派之父” 。 (印象.日出在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上展出。这次画展,对于习惯了传统绘画形式的普通欣赏者来说,站在这些面貌更新的作品面前欣赏,可以说是对这些人的一次巨大的精神打击有些人竟然为自己没有在展览会上晕倒而感到庆幸。 )莫奈曾说:“我想在最易消失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 ”印象派完全摒弃了形体对色彩的束缚,注
5、重对色彩的感知与表现。这种把绘画表现中形与色的位置重新建构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成了西方绘画发展中一次伟大革命,在艺术色彩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革命性的意义。20 世纪以来,西方画坛流派纷呈,总的趋势是强调审美的主观性。色彩学偏重于心理功能的研究,对真实的再现物色的客观面貌已不满足,色彩往往成为表示某种心理反映的符号,形成抽象的色彩表现。在当今的多元化文化模式中,色彩学上的诸流派、绘画表现上的诸样式呈分存自立态势,但就绘画基础训练意义上的色彩研究而言,对色彩的客观规律性的了解、探索及运用是必需的,可以说它是我们每位同学学好色彩的必由之路。3三、色彩的形成色彩与光是密不可分的。现代科学
6、研究成果论证,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正是在光源、物体和视知觉的综合作用下,人们才能时刻体验到缤纷多彩的世界。(1) 、光源在了解色彩知识时,首先应当弄清光是以怎样的一种形态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阳光明媚的时候,我们看到自然界万物的丰富多彩;到了夜晚,华灯辉映下我们依然能看到物体及其颜色;即使是在月光下,我们也能对景物的色彩依稀可辨;但如果是在浓云密布的深夜,那就伸手不见五指了。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的色彩,是因为光线照射的原因,没有光就没有色。日本美术权威小林秀雄有一段关于色彩物理性质的精妙论述,他说:“色彩是破碎的光。太阳光与地球相撞,四分五裂,因而形成了
7、美丽的色彩。 ”最先揭示色彩成因的是 17 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他用三棱镜分析日光而解开色彩由来之谜。同色彩是通过不同波长的光线对人的视觉不同程度的刺激而使人感觉到的。科学家的试验证明:波长 400450 毫微米的为紫色光;450500毫微米的为蓝色光;500570 毫微米的为绿色光;570590 毫微米的为黄色光,590610 毫微米的为橙色光,610700 毫微米的为红色光。比紫色光波长更短的光线有紫外线、X 射线,比红色光波长更长的有红外线、无线电波等,但这些都是人的肉眼不能看到的。而白色光是不同波长光线的混合物,在三棱透射分析中我们可看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
8、的,由这七色组成的色带,我们称之为光谱(见图 1)。(2) 、物体和视知觉我们看到的物体有的本身能发出光线,如太阳、电灯、火焰等,可以称之为发光体。大多数物体是不发光的,称之为受光体。不发光的物体被4光线照射后把光线反射到人的视觉系统中,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的形象和色彩。每种物体在接受光照时,在吸收和反射光线上各有特性,吸收一部分光线,反射一部分光线,物体的色彩,就是由这些被反射出光线的色彩决定的。我们看到物体的白色,是把光线中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光色大部分反射出来,而物体的黑色则是把这七种光色大部分吸收;物体的红色是把黄、绿、青、蓝、紫光吸收,只把红色光反射出来而形成的。(见图 2)
9、以此类推,世界万物在人的眼睛中就呈现出各自的色彩面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把物体的色彩习惯称为“固有色” ,但物色实际上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而是光的作用下物体的色彩显示。 -由此看出,物体色彩的形成,离不开三个因素,即发光体、受光体和人的 眼睛。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静止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影响和联系,物体色彩形成诸因素之间也是这样。比如:一种物体受光时,吸收一定的光色后,反射出的光线作用于另一物体,也使这一物体发生吸收和反射反应。前一种物体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起到了发光体的作用。还有 不发光、除吸收和反射光线外允许一定光线通过的物体,我们称作“透光体” ,如玻璃、水等。红色玻璃
10、吸收了其它光色,只让红光穿过,透过的光是红色的(见图 3),如果照射在某一物体上,相对于这个物体的色彩演化透光体也可称为一个光源。此外,人眼生理上的先天特点也不是完全相同,色弱、色盲者眼中的物色与常人观察会大不一样,虽然这是特殊的。四、色彩三要素在判断一种颜色的特质,区分其微妙差别时,需要有所依据。在对色彩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任何一种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纯度三方面的素质,从这三方面可对色彩之间作出分析。我们把它成为色彩的三要素。(1) 、色相色相:指有彩色的相貌、名称,是色彩的种类差别。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花绿叶、黄土蓝天都是事物的色相特点。红、橙、5黄、绿、青、蓝、紫这些色彩之间,都有着明显的色
11、相区别。(2) 、明度明度:指色彩的明暗或深浅程度。如果我们把不同色相的颜色拍成黑白照片,可以发现他们深浅有别,这就是色彩明度的变化。在色谱中,黄色最浅,紫色最深,橙和绿色、红色和蓝色出于相近的明度中。另外,同一色性的色彩,也可有不同的明度变化。如粉绿、浅绿、草绿、中绿、深绿、墨绿等。(3) 、纯度纯度:指色彩的饱和程度,又称“彩度” 。色谱中标准色的色度最高,成为正色。色彩混合产生的复色中正色的成份相对减少,纯度就降低了。色彩彩混合的次数越多,色彩成份越复杂,其纯度也就越低。导致色彩纯度变化的另一个因素是中性色的加入,一般是在某种色彩中加入不同量的黑、白或灰色,其纯度也会有所降低。五、三原色
12、与色彩混合(1) 、三原色指相互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出全部色彩,而自身不能为别的色混合成的那三种色。由于媒介体的不同,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紫)和色料的三原色(品红、黄、蓝、 ) 。(理论上,色料的三原色经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调配出其他所以的色,但是由于色料纯度不能达到 100的纯度,所以三原色并不能按照理论上的要求调配出所有的色彩,例如:玫瑰红。 )(2) 、间色又称第二次色,是由两个原色混合而成的。色光:红绿黄、绿蓝紫青、蓝紫红品红;色料:品红黄橙、黄蓝绿、蓝品红紫;6(3) 、复色又称再间色、第三次色。包括两间色相混合或一原色与一间色相混合。(4) 、色彩的混合形式A、加色混合(
13、色光)指色光相加,其明度提高,即色光越混色越亮。B、减色混合(色料)指色料伴合、重叠。伴合的颜色越多,混合出的颜色就会越混浊,最后成为黑浊色。六、色彩与心理(1) 、色的冷暖生活中人们见到的太阳、火焰、沸腾的钢水、燃烧的煤炭等发热的物体,色彩大都是红、橙、黄等色相;而海洋、天空、冰雪等清冷的物体都有蓝、青等色相。通过这些事物再联想到这些颜色,同时在人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当人们见到这些颜色时就有了一个冷色或暖色的分类标准。绘画中,色彩的冷暖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绝对的。每类色相中各色之间也有冷暖差异。 (举例说明)在我们观察和使用色彩时,可以地利用色彩的冷暖感觉
14、来提高画面上色彩的感染力。(2) 、色的前进与后退(涉及到了如何表现色彩空间的问题)色相中的暖色(红、橙、黄等)有前抢感,称为近色;色相中的冷色(蓝、绿等)有引退感,称为退色;色彩从明度上对比时,当明暗并置时,亮的为前进色,暗的为后退色。色彩从纯度上对比是,艳色前进,灰暗色后退。7(3) 、色的膨胀与收缩白色、暖而艳的色有扩张感,称膨胀色;而黑、冷灰色恰恰相反,给我们一种收缩感。 (例如在一张灰色的纸上放一个同样大小的白色块和黑色块,我们会感到白色块比黑色块大。 )(4) 、色彩的轻重色彩的轻重感有知觉因素,但心理因素是主要的。我们看到深色,会联想到煤炭、钢铁、石头等分量重的物体;看到浅色,会
15、联想到棉花、白云、雪花等分量轻的物体。一般来说,色彩的轻重感于色相关系不大,主要体现在色彩的明度上。对色彩轻重感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我们在绘画中的情绪表达。轻淡的色彩配比能产生柔和、轻松等效果,而浓重的色彩配比则给人造成浑厚、庄严等心理感受。(5) 、错觉例如,同样是橙色,放在红色的底子上和黄色的底子上,颜色看起来就会有变化。又例如,同样是灰色块,同时放在黑纸上与白纸上,灰色却有深浅之分,这就是错觉。这里提到“错觉” ,主要是提醒大家:当我们调出一种颜色,它在我们调色盘上看到的效果与放到画面中时看到的效果是不一致的。七、色彩表现方法色彩表现方法可分为两类:装饰色彩和写实色彩(1) 、装饰色彩装饰
16、色彩不注重物体受到的光色影响,装饰色彩往往利用平光下物体的固有色来表现形象,如:绿树、红墙、蓝天、白云等,整个画面的色彩协调靠其固有色的增强、减弱或是利用装饰色彩中各种属性的对比、统一等表现手法来达到。(2、 ) 、写实色彩写实色彩的表现是以光色现象为基点的,以描绘出物象的客观面貌。8自然界物象的色彩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构成的。这些因素在物体的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处、反光、投影等各部分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因此,写实色彩的表现就是通过色彩和其它造型因素把物体的形状、质感、空间感等真实地再现出来。受光部:光源色与固有色的成份起作用;高光部:基本上反映光源色,固有色的成份由物体的质感的粗糙与光滑程度而定;中间调子:固有色明显,接近高光处光源色成份多,接近暗部出环境色成份多;暗部:环境色与固有色成份共同起作用;明暗交界部:色感不明显,主要是暗部颜色但更灰暗;反光与投影:环境色与固有色共同起作用。八、色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