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内容摘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民间色彩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淮海戏,已成为江苏省苏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文章详细追溯淮海戏的历史渊源和各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淮海戏的现状,从语言、唱腔、表演等方面剖析淮海戏的艺术特色,进而探究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全面了解淮海戏,简要提出传承和发展淮海戏的建议。关键词:淮海戏 发展 特色 价值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淮海戏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 。1淮海
2、戏前身为山东肘鼓子,是江苏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一、 淮海戏的历史渊源淮海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清代乾隆年间山东历城人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二人卖唱乞讨,江苏姓邱、葛、杨的三人学唱后在江苏境内传播,后形成戏曲剧种。另一种说法为源于海州一带流行的民歌“太平歌” “猎户腔”,由姓邱、葛、杨的三人发展为曲艺“怡心调” “拉魂腔” ,在海州地区流传下来,逐渐发展为淮海戏。3大约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 年) ,淮海戏有了最初的一种形态,俗称“唱门头词” 。最初的形态是一种曲艺的形式,就是到人家门口唱,唱以后人家给点钱或别的什么东西,唱的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篇子,这个篇子就是一般的民间故事或历史传
3、说的一些小段子。到了清道光十年(公元 1830 年)左右,艺人们以家族或亲友数人组成了小戏班。再到后来,小戏班发展多了,且又受到山东柳子戏、安徽徽剧,以及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唱腔和表演等也不断地有所发展,演出的剧目不断丰富起来,成为较成熟的地方戏剧种。二、 淮海戏的发展过程抗日战争时期,在淮海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 ,组织演剧队,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宣传抗日。演出深受淮海区党、政、军、民的喜爱,被誉为“淮海小戏” 。解放战争年代,艺人们肩背步枪,手提三弦,跟随解放军转战南北,有的艺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一
4、些演出组,随同淮海战役的大军渡过了长江,一直随军演出,最后到达上海,且领到了“渡江光荣证”和“渡江纪念章” 。所以淮海小戏也被誉称为“革命小戏”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小戏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54 年 9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海戏,淮海戏艺术进入了发展的春天。淮海戏艺人从地摊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结束了那种“季节班”的演出,在艺术上开阔视野,不断吸收京剧、锡剧、越剧的丰富营养,表演队伍日渐稳定,表演艺术越发成熟,行当的分工也进一步精细齐全,当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性的表演剧团。三、淮海戏的特色淮海戏是江苏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长期以来,它深受苏北地区广大人民的普遍
5、欢迎和喜爱。淮海戏生长在农村,且长时期地为农民服务,所以它的语言、唱腔、表演特点等,都有着浓厚的淮海地方特色。语言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最重要的基础。处于北方话与南方吴语区中间地带的流行荡区域的语言,虽总体属于北方话语的范畴,但其四声调值的走向却又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如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阴平字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上声;而它的上声字的读法又是向上跳一点再下降;去声字的读声不但不下降,反在平读后,还有稍挑高一些的尾音;只有阳平字的读声与普通话基本相同。淮海戏唱腔有其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爽朗明快、乡风野趣和清新生动”4的美学风格,这也是淮海戏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个性特征。到 20 世纪 50 年代,
6、淮海戏的唱腔已形成了基本曲调。女腔的基本曲调为“好风光” ,男腔的基本曲调为“东方调” 。男女基本腔的确立,标志着淮海戏的唱腔音乐在原来联用众多曲调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以基本曲调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体制了。作为基本曲调,它们能较强地体现剧种风格,又能通过“活唱”和板式变化,构成大、小唱段,以表现多种情感和供不同行当来演唱。淮海戏的表演,虽然也向京剧、昆剧等剧种学习了多种表演程式,但因为它产生于农村,且长期服务于农民,所以其表演富有农村的生活气息,带有泥土的馨香。特别是它的丑行表演,形成了自己的乡土风格。从诸多的表演程式所起的名称中即可看出,如鸡刨糖、鸡弹绒、野鸡溜、狗刨糖、狗套头、狗颠疯、猪掉腰、
7、蟹爬走、麻雀跳、雁别翅、鬼扯转、挨窝走,等等。5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淮海戏的演出后写道:“正因为它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很生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 ”6板三弦是淮海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淮海戏特有的伴奏乐器。板三弦是由皮三弦改制而来,在“打门头词”时,伴奏乐器只有一把皮三弦,当时的艺人们每日行走于各家各户间,皮三弦正面的皮经不住风吹日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个新的。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艺人们决定把皮三弦的皮换成板,这样就可以免去每段时间就要换一次皮的烦恼,而且艺人们发现板三弦的音高要比皮三弦高一个八度,音色听上去更
8、清脆、明亮,于是板三弦延用至今。四、淮海戏的价值淮海戏继承并发展了多种戏曲的艺术精华。淮海戏源远流长,从文学剧本到舞台风貌,从音乐体制到演唱技巧,从人物化装到舞台布置,都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淮海戏的唱词结构,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对于探讨中国戏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以及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特的艺术研究价值。淮海戏在排演现代戏的过程中,坚持并已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的新传统、新特色。这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有别于“话剧加唱式”的现代戏表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是淮海戏的活跃和辉煌
9、时期,自 90 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薄,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消亡的危险。目前,淮海戏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传承和发展淮海戏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根据淮海戏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措施,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要求,坚持人才培养,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的淮海戏,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它的发展也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参考文献:1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86.2廖奔.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9.35夏兰.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100、101.4张溪,王安顺.浅议淮海戏唱腔的传承与创新j.剧影月报,200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