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 专业培训课程(普教),教 育 方 法 概 论,主讲,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涛,第三章 学生发展,第一节 学生发展的含义,1、学生发展的概念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生发展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身体素质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指的是在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以及生理机能特征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道德素养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未来的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并以此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宣言。美国一向重视道德教育。将“责任公民”的培养放在
2、首要的位置上,将“责任心”渗透于学校、家庭和实践活动中,并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新加坡向来是“以德治国”的典范,把伦理道德思想作为“做人”的标准,处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准绳来教育每一个人。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其中伦理道德思想占了极大的比重,道德教育历来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一般包括:道德常识。道德态度(要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学校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行为(包括对待个人、家庭、他人、学校、社会、国家、国际,见P.84)。,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指的是认识过程的发展,如感觉、知觉
3、、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感觉。感觉是感官、大脑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能力。它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知觉。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要比感觉复杂、完整。知觉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记忆。记忆是人迅速地回想、再认已习得的信息的能力,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方面。思维。思维是指理性认识,即人们通常所指的思考,是人脑对事物所作出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想象。想象是指对已有的表象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推崇想象。 情感的发展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
4、的心理表现。情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它制约着人的认知过程。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人的动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人的比较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等。具体地说,学生必须具备:科学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自信心,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虚心,积极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 文化科学素质的发展文化科学素质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为联系、互为整体、纵横交错、网络化而形成的,它不仅包括个人知识结构的建立,还包括科学的素养。,知识的发展。学生
5、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知识体系。信息素养的发展。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需求、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的能力。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素养包括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科学素养也可概括为四方面的内容: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事业的理解,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10%的大脑功能。爱因斯坦也只用了30%。,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除了一般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以外,还
6、有其他七种智力(见P.94)。杨福家院士认为,学生有没有创造性,关键在中小学,中小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者(见P.96)。 3、学生是具有自身发展需要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以马斯洛等人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人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七个层次,即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见P.98),自我实现的需要尊严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请对照P.98),罗杰斯认为,人的本质是建设性的。一个能充
7、分发挥作用的人,有四个显著特征:有洞察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选择性。必须提高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学生是具有自身发展需求的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动性,指具有自觉意识,主动认识事物和自我,进行选择、评价,并作出反应。自主性,指具有自主意识、独特个性、能进行自主活动的人,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性和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的能动性的高度表现,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合金。创造性是对原有思维成果的超越。,第二节 学生众生相,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就得认识和了解学生。可把学生分为三类,即优秀学生、有争议的学生和退学生。 1、好学生好学生,又可称之为教师的“得意门生”。他们学习成绩优
8、秀,品行优良,学习态度积极,极富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通过考试、智力测验等很容易被鉴别出来。花季雨季的作者、哈佛女孩刘亦婷。 2、有争议的学生这一类学生是教师争议的对象,他们不太遵守社会或学校的规范,经常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善于思考想象力丰富,出乎常理。,应对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关怀与理解,而不是歧视他们,惩罚他们,使他们在学校里也同样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另类学生教师有时会称这部分学生为“退学生”,有时会称他们为“偏才”、“怪才”。由于学校中的很多教育措施都注重寻求一致性,以培养好学生为标准,致使一部分学生不利于在学校环境中成长,教师或学校领导既不理解他们,也无法容纳他们。结果
9、这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开始动摇,有的干脆以“退学”了之。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好学生、有争议学生和另类学生之间,因此,任何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而进行因材施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第三节 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着力发现存在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请看P.106的案例)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理解已成为教育活动中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1、倾听学生“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现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中,这种“文化反哺”现象变得愈加明显。,美国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把人类社会由古到
10、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从“文化反哺”的角度看,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为了传承文化,培养人、发展人、造就人,学校一方面需要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大量人类所接连下来的知识财富,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倾听学生或向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共享知识已成为可能。,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倾听学生具体体现在倾听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思想。 2、向学生学习在“文化反哺”已成为普遍的情况下,教师向学生学习已成为可能。 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他们获得了新知的“话语权”, 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师生间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