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养”学生与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探究2013年03月21日16:21 我要评论(0)广西融水县杆洞中学 杨 支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与农村初中教育的特点,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
2、之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放养”学生是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个很好的模式。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而言,大致可以分“圈养”和“放养”两种。许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教师熟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不少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今天考试得了几分?”不少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考分的高低,听话不听话几乎成了一些家长要求孩子、一些教师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在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劣捣蛋。这就是所谓的“圈养”。我们不能忽视,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
3、思维的定势,习惯于为应试而学,习惯于照葫芦画瓢。其智慧的火花就会逐渐熄灭,创造的勇气就会逐渐丧失。所谓“放养”,就是给中学生一些权利,一些机会,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去解决。“放养”的学生,因为被给予极大的自由与信任,教师及家长正面的期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放养的比圈养的生活独立性强,解决困难的能力强,不管是两只脚的禽,还是四只脚的畜。圈养在笼子的鸟一旦放入大自然,就会丧失生存的能力,不开玩笑地说,人类其实也一样。笔者刚上讲坛的时候,为了能教出听话的学生,对学生的管教是步步设防层层加锁,最后学生变得听话了。但随后就发现,学生由不听话到听话,好像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活跃,课堂变
4、得沉闷,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最后笔者果断地让学生还原,课堂教学变得很活跃,学生的勇气有了,创新意识随之增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什么会“红杏出墙”就是因为有“墙”的阻隔。如果教师给学生开放时空,有他们个人活动的圈,有他们的势力范围,自由独立,那么他们的就会知恩图报。时时想着要努力奋斗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相反,教师给学生披枷锁,让他们倍感压力的煎熬,那么他们整天想的是怎样做一只解禁的鸟。“放养”学生还有利于师生感受情的培养。放养,只是一种放手,而不是放弃或放纵,有张有弛,对于学生不能刻意管理,如蝴蝶,抓得紧,会死掉,它更喜欢自由的天空。放养学生还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成熟,你整天为
5、他们操心,他们就会渐渐丧失独立自主意识,养成一种旁观者的恶习,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扼杀。那么,怎样才“放养”好自己的学生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一、转变教师角色,解放学生思想许多年来,教师的权威性给学生套上了一个神秘的光圈,使他们的思想受到禁锢,一味跟随着着老师,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不敢想,也不敢说其它的问题,失去了创新的勇气。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
6、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新课程体系所体现的教育理念面前,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果教师不转变自己的角色,不确立新的师生关系,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总之,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各种关系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只有是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平等,学生才能向老师袒露胸怀,向老师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注意学生
7、的个性,让学生跳出盲目跟随的误区“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成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知识的“容器”。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受到传统的教育的影响,简单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其实,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直接动力,个性则是孕育和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和心理依托。因而只有充分认识个性培养的重要意义,才能完成培养学生语文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任务。三、接纳一些“不听话”的学生,聆听更多的“言路”“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8、,什么都听从别人就是没出息,这里所讲的“不听话”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往往会遇到学生“别样的声音”,让教师措手不及。这种情况不能认为学生调皮捣蛋,不听话,扰乱课堂,更不能凭着自己的情感,劈头盖脸训斥一通,可能当时的训斥会使秩序表面稳定了,但是这学生从此也许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在课堂发言。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那些“淘气”的学生往往比那些“老实”的学生思想更活跃,很有个性,更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应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挖掘他们的智力,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说些课堂上不该说的话,教师应让他们说,然后也要巧妙地加以引导。教师再也不能作话语的霸权,让学生大胆的说,教师要学会作好学生
9、话语的聆听者。四、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稍稍“乱”起来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学习才能有成效。一种流畅有序的平衡课堂局面,表面上看是很好,但这只能说是一种惰性的平衡,一种低层次的和谐。教师应把教学设计下放,大胆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探究讨论,引导学生由“不乱”到“乱”再到“不乱”。只有在学生相互碰撞中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五、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要一味的把学生“圈养
10、”在学校里,应把他们带出校园走进生活,因为语文总是弥漫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溶解于心灵的一呼一吸,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创新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新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只要少数忆民族地区的教师学会“放养”自己的学生,就会使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