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 毁韩 愈,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
2、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3,八大家: 韩 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 洵 苏 轼、苏 辙 王安石、曾 巩,写作背景,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4,“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解题
3、:原毁,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毁:诋毁、诽谤,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他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 怠者不能修其待己也廉 忌者畏人修其责人也详,6,第一段,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责:责备,要求。 也:句中语助词,无意,表停顿。 重:严格。 以:连词,表并列。 周:周密、全面。 待:对待,要求 轻:宽容 约:简少。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怠惰(道德修养);宽容又简约,所以别人以做好事为乐。,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
4、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求:寻求、探究。所以:的原因,的道理。是:这样。 乃:副词,却以:而,连词,表修饰。就:本义靠近,引申为追求、发扬。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成为圣人的原因,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些与舜相似之处。,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
5、周公的,他的做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成为周公的原因,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及:比得上。 焉:代词,他。 是人:这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乃:副词,却、竟然。 病:弊病,缺点。身:自己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这些君子却说:“赶不上舜,赶不上周公,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身既严格又全面吗?,其于人也
6、,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是:这。 足:足够,足以。善:形作动词,擅长。 艺人:有才技的人 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足够算是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够算是个有才技的人了。”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即:动词,肯定、看重。 之:助词,取独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要求他的其它方面;就他现在的(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的表现),小心谨慎的样子只害怕别人取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益处。,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善:名词,
7、善事。 易:容易。 修:学习,求进步。 能:学会,掌握。 善:动词,擅长。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够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个,这就够了。”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第一段段意,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 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 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13,14,第二段,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详尽、全面。 廉:少。 现在的君子可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 要求自己很少。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 (对别人
8、要求)周详,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 (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掌握了这个本领,这就够了”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 者已廉乎? 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于:介词,表对象,译作“对”。 少:稍 而:连词,表承接 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下 来,这不就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 其用
9、不足称也。” 足称:值得称赞。 用:才用,才能。 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 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能不值得称赞。”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 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计:考虑。 图:考虑。 闻:名誉、声望。 抓住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 他的过去而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只怕别人有声望。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之:音节助词,无意,舒缓语气。 以:介词,用,凭借。 身:自身,自己。 而:转折连词,却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 圣人的
10、标准希望(苛求)别人,我没有看出他 是尊重自己的啊!,第二段段意,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引发的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20,第三段,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之:宾前标志 不译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说的是怠惰和忌妒啊。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修:学习,求进步,修养品性。 怠惰的人不能有进步,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进步,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1也;不然,则
11、其所疏远,不与2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之:代词,代前边“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的事。 应:附和 与1:名词,党与,朋友。然:这,指代“其人之与”。 与2:介词,跟、同、和,后省略“之” 然:这,指代“其所疏远”。 是:这,指代以上三种情况。于:介词,从中我曾经试验这个。(我)曾经试着告诉(对说)大家:“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那么强硬的人一定从语言中表现愤怒,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色上露出愤怒。,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12、” 我又曾经告诉(对说)大家:“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说:同“悦”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 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强硬的人一定会从语言中表现喜悦,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色上露出喜悦。,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是故:这个缘故,因此,表结果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危害) 修:治理。 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便随之产生,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之:助词,取独
13、。 光:形作动,昭著,光大 已:同“矣”。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却希求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是难啊!,第三段分析,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表现?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25,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4、本段段意是什么?揭示“毁”的
14、社会根源及危害,26,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 几而理欤。 有作:有作为。 于:介词,处于、在 而:连词,表递进。 存:留心、牢记。 其:语气副词,表希望 、推测 几:差不多。 而:连词,表修饰。 理:治理,平定。 居于上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听取我的说 法而记在心中,那国家就可以差不多治理 好了。,第四段段意,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 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28,原毁脉络,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
15、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根源怠与忌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论“毁”与“国治”),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主题,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30,1、 通假字: 强者必说于色2、 一词多义 原:原毁为是者有本有原 善:人乐为善能善是己未有善 与:必其人之与也不与同其利者 闻:闻古之有周公者其人之有闻也,“说”通“悦”(动词 推求) (名词 根源) (名词 善事) (动词 擅长) (名词 优点、特长) (名词 党羽) (介词 和、跟) (动词
16、听说) (名词 名望、声誉,总结语法现象,3、古今异义 众人: 古 普通人 今 大家、许多人 艺人: 古 有才技的人 今 戏曲曲艺演员,某些手工艺工人 尝试: 古 曾经试过 今 试、试验,4、词类活用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即其新,不究其旧;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而望名誉之光,意动 以为快乐 形作名 善事 形作名 新的表现;过 去的表现 形作动 擅长 数词作名词 一点优点;别的优点 名词作状语 对外;对内 名词作动词 光大 昭著,虚词积累 而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未少有得而止矣得吾说而存之彼能是,而我
17、乃不能是!,1表并列 今译为:又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3表顺承 今译为:就4表递进 今译为:而且。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虚词积累,1、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得吾说而存之 (2)动词 今译为:到、往 例释: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助词 1结构助词 今译为:的 例释:今之君子则不然。 2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今不译 例释: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虚词积累,3、于 (1)介词1 表处所 今译为:在、从、到 在方面 例释:详,故人难于为善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青
18、,取之于蓝劝学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对于 例释: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五)翻译规律 1、积累常用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3、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理解 4、在全文种理解句子,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躬自厚薄责于人树起丰碑。 “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
19、。 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 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38,总结语法现象,1、 通假字:,强者必说于色 “说”通“悦”,2、 一词多义,原:,原毁(动词 推求),为是者有本有原(名词 根源),善:,人乐为善(名词 善事),能善是(动词 擅长),己未有善(名词 优点、特长),与:,必其人之与也(名词 党羽),不与同其利者(介词 和、跟),闻:,闻古之有周公者(动词 听说),其人之有闻也(名词 名望、声誉),虚词积累,2、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 。并列关系连
20、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例释: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其国家可几而理欤!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未少有得而止矣 4表递进 今译为:而且。 例释:得吾说而存之,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梳理、总结全文内容,思考:结合全文,“毁”之源是什么?,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中心论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通过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在待人、待己方面的不同得出结论。(对比论证),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课文内容:,思考:古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效果怎样?,课文内容:,待己,重以
21、周,不怠,待人,轻以约,乐为善,对 比,思考:今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效果如何?,课文内容:,待人,详,难于为善,待己,廉,自取也少,对 比,思考:为什么要举“舜”和“周公”两个例子?,课文内容:,舜:从“德”的方面 周公:从“才”的方面,思考:今之君子待己“廉”的实质是什么?,课文内容:,廉,思考:古之君子怎么待人“轻以约”?,课文内容:,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 恐恐然怕别人得不到好处,思考:今之君子怎么待人“详”?,课文内容:,举其一,不计其十 究其旧,不图其新 恐恐然怕别人出名,课文思路:,写“古之君子”,暗扣“毁”不兴,“今之君子”仍扣“原毁”轨迹。 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
22、后揭示根源,间架细密,环环相扣,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 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 古文观止,主 旨: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毁消而国治,主 旨:“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答吕医山人书,讨论 (1)韩愈认为产生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你有不同看法吗,生活中的诽谤难道仅仅因为怠惰或忌妒,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追逐名利是根本私心杂念在作怪,(2)千年
23、之前,韩愈写此文是为针砭时弊,现在,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读完此文,这篇文章在句式结构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这种句式结构能使文章的论述收到什么效果? 韩愈很注重句式的设计。极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反问句,小结前文,加强语气,句式相似,形成呼应,使论证更加有力,文章更加严谨。,57,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详尽、全面,少,这样,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现在的君子可不是这样,他
24、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 (对别人要求)周详,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 (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掌握了这个本领,这就够了。”,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 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58,欺骗别人,稍,太、甚,表程度的副词,不值得称赞,功用,本领,考虑,考虑,名誉、声望,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下来, 这不就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他们要求别人,说
25、:“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抓住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过去而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只怕别人有声望。,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59,称做,叫做,自身,自己,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苛求)别人,我没有看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第二段段意,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26、?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60,6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学习,求进步,曾经尝试,说,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是所说的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有进步,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进步。我曾经试验过了。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62,附和,党与,朋友,这,指代以上三种情况,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
27、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那么强硬的人一定从嘴里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色上露出愤怒。,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 矣。,63,和,我又曾经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强硬的人一定会连声赞同,懦弱的人一定会喜形于色。,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64,这个缘故,因此,治理,读书人,矣,因此,事情办好了,
28、诽谤便随之产生; 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65,第四段,66,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有作为,留心、牢记,差不多,治,平定,居于上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听取我的说法而记在心中,那国家就可以差不多治理好了。,第三段分析,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 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 、批评某人,67,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当你称赞或批评
29、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5、本段段意是什么?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68,第四段段意,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 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69,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
30、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躬自厚薄责于人树起丰碑。 “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 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 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70,主题,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71,写作特点,(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 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
31、比; 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72,课堂练习:请用对比、排比或反问手法论证 “合适的位置”的观点,第四课时,1、整理文言现象 2、比较阅读 3、拓展练习,1、 通假字: 强者必说于色2、 一词多义 原:原毁为是者有本有原 善:人乐为善能善是己未有善 与:必其人之与也不与同其利者 闻:闻古之有周公者其人之有闻也,“说”通“悦”(动词 推求) (名词 根源) (名词 善事) (动词 擅长) (名词 优点、特长) (名词
32、党羽) (介词 和、跟) (动词 听说) (名词 名望、声誉,4、词类活用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即其新,不究其旧;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意动 以为快乐 形作名 善事 形作名 新的表现;过 去的表现 形作动 擅长 数词作名词 一点优点;别的优点名词作状语 对外;对内,虚词积累 而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未少有得而止矣得吾说而存之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1表并列 今译为:又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3表顺承 今译为:就 4表递进 今译为:而且。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总结语法现象,3、古今异义 众人
33、: 古 普通人 今 大家、许多人 艺人: 古 有才技的人 今 戏曲曲艺演员,某些手工艺工人 尝试: 古 曾经试过 今 试、试验,虚词积累,1、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得吾说而存之 (2)动词 今译为:到、往 例释: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助词 1结构助词 今译为:的 例释:今之君子则不然。 2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今不译 例释: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虚词积累,3、于 (1)介词1 表处所 今译为:在、从、到 在方面 例释:详,故人难于为善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青,取
34、之于蓝劝学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对于 例释: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五)翻译规律 1、积累常用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 3、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理解 4、在全文种理解句子,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总结语法现象,1、 通假字:,强者必说于色 “说”通“悦”,2、 一词多义,原:,原毁(动词 推求),为是者有本有原(名词 根源),善:,人乐为善(名词 善事),能善是(动词 擅长),己未有善(名词 优点、特长),与:,必其人之与也(名词 党羽),不与同其利者(介词 和、跟
35、),闻:,闻古之有周公者(动词 听说),其人之有闻也(名词 名望、声誉),虚词积累,2、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例释: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其国家可几而理欤!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未少有得而止矣 4表递进 今译为:而且。 例释:得吾说而存之,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总结语法现象,4、词类活用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意动 以为快乐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形作名 善事 即其新,不究其旧; 形作名 新的表现;过去的表现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形作
36、动 擅长 取其一,不责其二; 数词作名词 一点优点;别的优点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名词作状语 对外;对内,比较阅读 1、原毁和欧阳修的朋党论、黄宗羲原君,朋党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通篇采用对比手法,穿插运用排偶句式。原君托古论今,通过“古之人君”与“今之人君”的反复对照,更清晰的辨明了君主的真正职分,揭露出后世君主的专制独裁的本质。,比较阅读 2、阅读师说进学解,体会韩愈论说文结构严谨的特点。师说首段即开宗明义,点出“师”的作用以说明其重要,并为下文阐述“师道”之当复张本。第
37、二段即紧承此加以申发,除批评了当时不良学风外,还阐述了人人宜从师的道理。第三段文字即承此而发。以“对比衬托”法说明事理,确能收到反差强烈、其理自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作者运用大量排偶句、感叹句、对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法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师说的雄壮气势,使它产生了更大的雄辩力!,进学解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辞采丰富,音节铿锵、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格言。“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拓展阅读韩愈“五原”巨著(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