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 1节 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 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 2/3以上是水分。3、 3 种循环方式:1 、海上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 3、陆上内循环。循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 和 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第 2节 水的组成1、 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得到
2、的气体是 氢气 ,检验氢气方法是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2、 实验结论:水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实验装置:漏斗、水槽、氢氧化钠(增加导电性)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 0,沸点是 100水在 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第 3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3、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
3、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 浮=G 排液= 液 g V 排液。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4、物体的浮沉条件: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 G和浮力 F 浮 的大小。F 浮 G 上浮 F 浮 =G 悬浮此时 V排=V 物 F 浮 =G 漂浮此时 V排 物下沉, 液 物,悬浮, 液= 物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因为漂浮时, 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 F 浮=G 排液= 液 g V 排液,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 F浮不变, 液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潜
4、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3)密度计:原理:因为 F 浮=G 排液= 液 g V 排液,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特点:其刻度值上小下大。刻度不均匀,上疏下密 刻度值是指这种液体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7、计算浮力:F 浮=G-G (称量法) F 浮=G 物(悬浮漂浮)F 浮=G 排液= 液 g V排液(阿基米德原理)第 4 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
5、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特点: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2(1)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通电2(3)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第 5 节 物质的溶解3、 (1)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6、。(2)转化方法: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5、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 )时物质的溶解度在 10 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 克为可溶物质;0.011 克为 微溶物质;小于 0.01 克为难溶物质。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100%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
7、度/(100+ 溶解度)100%6、 溶液在稀释和浓缩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m 浓A 浓%= (m 浓+m 水) A 稀%。(说明:m 浓浓溶液的质量 m 水水的质量 A 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A 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m 质=m 液-m 剂 m 质=m 液 C% (m=V)。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根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即:m 质前=m 质后第 6 节 物质的分离1、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固体)。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的过程。2 析出晶体方法:1 、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时用)2、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时用)3 升高温度(溶解度岁温度升
8、高而减小时用)3 风化现象:在室温下不稳定,在干燥的空气中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潮解现象: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变得潮湿的现象。2、 水的净化方法: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3 过滤过程: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低:a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内壁 b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靠:a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防止滤液四溅b 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侧 防止三层滤纸散开,滤液由此进入c 倒待测液体时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起引流作用4、蒸馏:(1)在圆底烧杯内放滤液与防爆沸的小石子。(2)原理(根据):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9、(3)水从下往上流的原因:防止液化的水再汽化(4)器材:温度计、蒸馏烧瓶、冷凝管、接收器、锥形瓶(5)方法:把水加热,至水沸腾把水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第 7 节 1、 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这些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 0.3%左右。一个地区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全球大约有 60%的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 27000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层1、 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 1000 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2、 大气层的重要性:他像一件外
10、衣一样保护着地球3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使地球表面的温差较小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3、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 5 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4、 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呼吸) 、臭氧(吸收紫外线) 、固体尘埃和水蒸气(成云制雨的条件)5、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B、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都 发生在对流层;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
11、 3/4 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D、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6、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层次 高度 温度分布特点对流层 018 千米 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平流层 1855 千米 随高度上升而升高中间层 5585 千米 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暖层 85 千米以上 逐渐升高外层 第二节 气温2、 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3、 天气的组成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4、 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 表示大气冷热状况;B 测量气温的
12、工具:温度计;C、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D、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 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E、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0CF 为什么百叶箱要涂成白色的?因为首先百叶箱可以避免太阳,雨水等影响气温的准确测定,白色的百叶箱可以反射各种颜色光,可以有效反射太阳光,避免箱内温度过高,影响测定的结果。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 12 点之间,最低气温出现在每天早上太阳刚要升起的时候。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1、 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2、 大气
13、压强的大小:A、 标准大气压 P=1.01*105帕 (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760毫米水银柱B、 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C、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D、 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3、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
14、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 ,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 第四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1、 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4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2、 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A、高山反应 B、拔火罐原理 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3、 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高压锅的使用原理:利用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4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A、真空压缩保存袋 B、吸尘器:利用大气压
15、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C、离心式水泵第六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1、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低纬度气候温度高,高纬度气候温度低。低纬度降雨多,高纬度降雨少(2)海陆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A、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B、1 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温差越大;7 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较小C、比热:我们把 1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 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
16、:J/(kg)水的比热:4.210 3焦/(千克 )是什么?表示的含义:1kg 水温度升高 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4.2103焦。比热表的阅读:水的比热最大。 (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A、 定义: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近于相反的风B、 季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C、 风向:夏季- 吹东南风,干燥少雨 冬季- 吹西北风,湿润多D、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 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4)地形对气
17、候的影响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 1000 米,气温会下降约 6。B、山地的迎风坡多雨 , 背风坡少雨C、我国降水最多的城市:台湾火烧寮原因:该市位于台湾山脉东侧的迎风坡上,有丰富的地形雨。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 、向地性、 向水性 、 向化性 、向触性、向热性。2.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1)生长素是由 胚芽尖端 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2)植物向光性原因: 单侧 光照射,使 生长素 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生长慢,所以弯向光源生长。(3)生长素的作用: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
18、进 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5(4)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 防治杂草 。顶端优势。3、胰岛素与血糖含量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 正常含量为:90 毫克100 毫升。(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系统和 胰岛素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 三、神经调节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 激素调节 和 神经调节 ,并以 神经调节 为主。接收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做出反应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当身体产生某些变化时,会引发体内其他的生理活动。这些活动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来抵消这些变化,以使人体保持一
19、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在我们体内分布有许多内分泌腺,他们会分泌相应的激素,这些激素虽然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垂体能分泌生长素,控制人的生长发育。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激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过肌肉的血管。胰脏能分泌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睾丸/卵巢能分泌雄/ 雌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他们的分泌物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被送到人体的某个位
20、置或各个器官,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3.(1)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2) 神经元的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树突短而多,成树枝状;轴突较长,只有一条末端有轴突的分支。4、 神经系统的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传导信息)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处理信息)人体的脑和脊髓承担着处理信息的重任,并与由他们发出的周围神经一起构成人体的神经系统。5、脑的结构和功能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 大脑 、 小脑 、 脑干 三部分。(1)大脑特别发达,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最高级部分 ,是人的 思维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
21、密集,形成许多神经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脑表面为大脑皮层,它的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又隆起形成回。沟和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2)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小脑损伤,会使人 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3)脑干: 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调节体温。6、脊髓的结构和功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 ,主要有传导和反射两个方面的功能。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7、反射(1)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
22、动的 基本方式 。(2)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受 、 传导 、 处理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反射弧5.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五、体温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2.产热。6(1)在 安静 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内脏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 骨骼肌颤抖 ,能使热量 成倍增加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
23、,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3.散热。 (1)散热有 皮肤直接散热 和 汗液蒸发散热 两种方式。人体 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低温环境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高温环境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4.中暑。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产热多 ,而 散热困难 ,会出现中暑现象。(二) 、体温受脑控制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
24、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第四章电路探秘1、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2、通路: 接通的电路 (闭合开关) 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短路: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3、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第二节 电流的测量1. 电流(1) 电流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外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25、3)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串联(4)电流表使用注意事项:1、正确选择量程。应先拿电路的另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最大量程的接线柱,若指针偏转太小,再使用较小的量程。2、电流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3、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流进 ,从“”接线柱流出。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第三节 物质的导电性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 ) 3. 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
26、体(如金属被腐蚀,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4.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锗,硅.应用于电子技术和无线电工程上5. 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导体内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6. 电阻 A、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B、电阻越大,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弱。C、1 兆欧10 3千欧10 6欧第四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1、 如果不考虑温度的影响,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的电阻就大。2、 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某些材料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突然消失,
27、就会出现超导现象。3、 同样条件下,银、铜、铝的电阻很小,又较便宜,一般用来做导线;电木和橡胶的电阻很大,可用7来做绝缘体。第五节 变阻器的使用1、滑动变阻器:(1)原理和作用: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2)使用方法:要与控制电路串联 连入电路的两个接线柱必须是“一上一下”为了保护电路,在电路接通前应把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第六节 电压的测量1、 电路中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1 有电源(有电压) 2 闭合电路(通路)2、 电压:(1)电压用字母 U表示4、一些常见的电压值:A、一节干电池:1.5V B、对人体安全的电压:36VC、
28、照明电路电压:220V D、一只蓄电池:2V第七节 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一、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实验: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滑动电阻器 R/的作用:1 改变电阻 R两端电压。2 保护电路结论: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二、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1、实验: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滑动电阻器 R/的作用:1 保持电阻 R两端的电压不变。2 保护电路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它的电阻成反 比。三、 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R = U/IU=IR*有人根据公式 R=U/I跟
29、公式 I=U/R在形式上相似,说“电阻 R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四、欧姆定律的应用-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 -伏安法测电阻 *滑动变阻器 R/的作用:1 改变待测电阻的电压和电流,从而能 多测几次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 保护电路第八节 电路连接一、串联电路的特点: 二、并联电路的特点: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测几次,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IRU 单位:I-安 U- 伏R- 欧1:闭合开关后,电流路径只有一条,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把其中一个灯泡拿掉,发生的现象是电路断开;2: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各处相等。I=I1=I23:串联电路中总的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U总=U1+U24、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用电器电阻之和。R总=R1+R21:闭合开关后,电流路径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上的电灯。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上的电灯。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灯相互不影响。3: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总电流等于各条支路的电流之和I=I1+I24: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总电压。U=U1=U2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21R总R总 =1R21+2总R总 =R121+2总总 =12+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