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水稻重大有害生物抗性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邰德良 李 瑛 丁志宽 梅爱中 仲凤翔 王春兰(江苏省东台市植保站,江苏 东台 224200)东台市地处苏北沿海,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水稻是本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 2.67 万 hm2左右,年总产量 2.5 亿 kg 以上。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茬口布局、品种布局、栽培方式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水稻重大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为害特性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水平显著提高,给防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2000 年以来,我们从水稻二化螟入手,对水稻重大有害生物抗性情况进行监测,对抗性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采取针对措施,改进防治
2、技术,及时遏制了重大有害生物抗性发展势头,保证了水稻病虫防治技术体系的延续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它作物有害生物抗性治理积累了经验。1 水稻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动态与为害现状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本市水稻重大有害生物经历了多次较大的种群交替演变过程。在以杂交中籼稻当家的 80 年代,水稻上主要有二化螟、大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纵卷叶螟等害虫和纹枯病、白叶枯病、叶尖枯病等病害。90 年代中粳稻逐步取代杂交中籼稻以后,三化螟、稻瘟病明显抬头,白叶枯病、叶尖枯病明显减轻,纵卷叶螟由一年发生二代增加到一年发生三代,到 90 年代末,二化螟、大螟和三化螟齐发并重,成为水稻上重点防治对象,水稻条
3、纹叶枯病也在部分稻区零星发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2000 年以来,水稻螟虫逐步下降,条纹叶枯病迅速上升,纵卷叶螟连年重发,目前,二化螟、三化螟已成为兼治对象,大螟为挑治对象,而灰飞虱、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以及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成为水稻上新的重大病虫灾害,稍有疏忽就会给水稻生产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2003、2005 年,三、四代纵卷叶螟大发生,未治田水稻束叶率高达 95%以上,受害植株生长停滞,抽穗困难,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本站测定,水稻自然产量损失率三代 50.06%,四代 12.48%。2004-2005 年,传毒昆虫灰飞虱大发生,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全市水稻全国水稻重大
4、有害生物抗性风险评估会议交流材料2发病面积 4.09 万 hm2次,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79.19%,未治田病穴率 90%以上,病株率 70%以上,自然损失率高达 60%以上。2005 年,四代褐飞虱大发生,一般田块百穴虫量 2000-3000 头,沿海地区 1-2万头,严重田块高达 15 万头以上,成为本市近 20 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少数防治不力的田块严重“冒穿”瘫倒,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2 水稻重大有害生物防治农药使用情况针对水稻重大有害生物的防治,80 年代以来,本市先后推广应用了甲基 1605、甲胺磷、杀虫双、杀虫单、扑虱灵、吡虫啉、三唑磷、阿维菌素、毒死蜱、锐劲特等杀虫剂及其复配
5、制剂防治水稻害虫,推广应用了井岗霉素、异稻瘟净、三环唑、禾枯灵等杀菌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水稻病害,每年用药面积都在 15 万 hm2次以上,尤其是近几年灰飞虱和纵卷叶螟连年重发,用药次数明显增多,年用药面积达 20 万hm2次以上。在药剂的选用上,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推广应用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和微生物农药,全面停止使用了有机氯杀虫剂和高毒有机磷杀虫剂,通过大搞试验研究,不断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水稻病虫防治所需要的药剂新配方,满足大面积生产需求。3 水稻重大有害生物抗性发生发展情况80 年代以来,本市水稻重大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和发展也同样经历了此消彼长、大起大落的过程。3.1 二化螟
6、。二化螟是本市水稻上的重要害虫,80 年代防治二化螟主要用甲胺磷和甲基 1605 等有机磷杀虫剂。但是,到了 80 年代末,甲胺磷和甲基 1605 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已不如从前,一方面用药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防治效果逐年下降,残留虫量逐年增多,发生程度不断加重,虽然当时没有进行抗性测定,但二化螟对甲胺磷和 1605 产生抗性应该是肯定的。90 年代初沙蚕毒素杀虫剂全面取代甲胺磷和1605 等有机磷杀虫剂以后,二化螟被迅速得到控制,发生数量逐年下降,到 1997 年,其发生程度被压降到前 20 年最低水平,1998 年调查,冬后残留虫量每 667m2平均6.7 头。90 年代末,二化螟对杀虫单的
7、抗性迅速上升,田间防治效果急剧下降。2000 年试验,每 667m2用 90%杀虫单 WP 35g、50g 和 70g,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46.02%、70.80%和 78.76%,其中,35g 的杀虫效果与本站 1993 年的试验结果相比下降了近 50 个百分点。室内测定,以广山镇为代表的重发区,一代二化螟对杀虫单的抗性倍数为 24.0 倍,以溱东镇为代表的中等发生区,抗性倍数为 10.3 倍,两个地区的抗药性均达到中抗水平,其中,重发区接近高抗指标。与此同时,二化螟对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下降。田间试验,50%甲胺磷 EC 每 667m2 100ml 防治水稻二化螟,杀虫效果
8、80.23%,基本上能够达到治虫控害目标。抗性测定,二化螟对3甲胺磷的抗性倍数下降到 5.0 倍,接近敏感水平 1。3.2 稻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本市水稻上的三种稻飞虱。90 年代末吡虫啉系列杀虫剂大面积应用以来,三种飞虱都得到了有效控制。2000 年试验,每667m2 用吡虫啉有效成份(折纯)0.5g、0.75g 和 1g 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药后7 天综合防治效果分别为 94.70%、97.08%和 99.85%,施药后 30 天,综合效果仍然达到 88.71%、96.38%和 98.25%。但是,从近几年防治情况看,吡虫啉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已大大下降。本站试验,2004 年
9、,每 667m2 用吡虫啉有效成份 4g、6g 和 8g 防治麦田越冬代灰飞虱,最终防治效果仅有 53.27%、58.02%和 71.16%;2005 年,每667m2 用吡虫啉有效成份 3.5g 和 5.6g 防治稻田二代灰飞虱,最终防治效果也只有56.2%和 65.25%。田间试验结果与南京农业大学沈晋良教授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一致,灰飞虱已确实对吡虫啉产生抗性。从今年四代褐飞虱防治情况来看,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也大大下降。2001 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张存政等专家测定,南京等地的褐飞虱对吡虫啉比较敏感,抗性倍数仅为 2.5 倍 2。2005 年 9 月南京农业大学沈晋良教授等专家检测,
10、南京市浦口区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已达 475 倍。4 年时间,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增加了 472.5 倍。由此可见,我市稻田褐飞虱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与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有关,必须引起重视。3.3 稻纵卷叶螟。近几年,我们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上进行了多次试验,总的感觉是纵卷叶螟对杀虫单已经产生抗性。2003 年试验,每 667m2用 90%杀虫单 WP 70g 防治四代纵卷叶螟,最终杀虫效果为 76.2%,比 40%三唑磷 EC 100 毫升的效果低 23.5 个百分点;2005 年试验,90%杀虫单 WP 50g、75g 和 100g 防治三代纵卷叶螟,最终杀虫效果分别为 24.39%、
11、42.68%和 85.98%,比 40%三唑磷 EC 100 毫升的效果分别低64.94、46.65 和 3.35 个百分点。而 90 年代初试验,每 667m2用 90%杀虫单 WP 35g,对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高达 95%以上,持效期长达 14 天以上。由此可见,纵卷叶螟对杀虫单的抗性已确实存在,防治技术同样需要进行改进。4 水稻重大有害生物抗性监测与治理对策针对水稻重大有害生物抗性发生的实际,2000 年以来,本市进行了抗性监测和治理对策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4.1 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监测水稻重大有害生物抗性发生与发展情况。4.1.1 二化螟抗性监测。2000-2001
12、年,在江苏省植保站的指导下,请南京农业大学韩召军教授帮助,对本市水稻二化螟进行了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我市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已产生中等抗性,对甲胺磷和三唑磷仍然比较敏感。抗性监测结果为指导防治技术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4.1.2 稻飞虱抗性监测。以南京农业大学沈晋良教授等专家对灰飞虱和褐飞虱抗性测4定结果为依据,结合近年来我们所做的大量试验,科学分析本地灰飞虱和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技术研究。4.1.3 纵卷叶螟抗性监测。以本站近 10 年的试验资料为依据,参照外地的防治情况,分析本地纵卷叶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有目的地筛选适合本地应用的药剂新配方,用于大面积生产。4.
13、2 加强科技攻关,不断引进和筛选适合本地应用的药剂新配方,制定防治新对策。4.2.1 协调农业措施,推行综合防治。2000 年以来,本市全面推行水稻肥床旱育塑盘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时间。水稻播种时间由过去 4 月底 5 月初调整到 5 月上中旬,2005 年又进一步调整到 5 月中下旬,塑盘育秧播种期调整到 5月下旬;水稻移栽时间由过去 6 月上旬调整到 6 月中下旬。播栽期的调整,一方面使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的产卵盛期与水稻适宜产卵的叶龄期(3 叶以上)错开,显著降低了一代二化螟在秧田中的落卵量;另一方面将一代灰飞虱成虫集中在水稻秧床内防治,既有利于提高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又
14、显著减少了灰飞虱成虫在秧苗上的产卵量,减轻了水稻大田防治压力。同时,大力引进和推广应用水稻抗耐病新品种,先后引进推广了镇稻 88、扬粳 9538、徐稻 3 号、盐稻 8 号等品种,对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为害发挥了重要作用。4.2.2 全面灭茬种植,恶化生存环境。水稻螟虫和灰飞虱是本地越冬害虫,稻茬的处理方式对决定害虫的越冬基数和死亡率影响极大。本站系统监测资料表明,稻茬耕翻或旋耕灭茬,可减少 70%以上的螟虫越冬基数,减少 90%以上的灰飞虱越冬基数。因此,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行稻茬田耕翻或旋耕灭茬种植,不搞麦套稻和稻套麦,这对控制水稻螟虫和灰飞虱的发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2 年以来
15、,冬后残留虫量二化螟一直控制在每 667m2100 头以下,大螟控制在 50 头以下,三化螟已连续 3年没有查见残虫,灰飞虱控制在 2 万头以下,越冬死亡率高达 95%以上。4.2.3 更换药剂品种,确保安全高效。2000 年以来,全面停止使用杀虫单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水稻螟虫,推广应用三唑磷以及三唑磷与毒死蜱、阿维菌素等药剂的复配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等螟虫和纵卷叶螟,减少三唑磷单剂的使用量;推广应用纹曲宁、纹真清(枯草芽孢杆菌与井岗霉素复配制剂)等微生物农药代替井岗霉素单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2005 年,本市严格控制吡虫啉在水稻上的使用次数,全年使用不超过 2 次(用于防治白背飞虱) ,大力推
16、广应用锐劲特、毒死蜱、扑虱灵等药剂防治水稻灰飞虱和褐飞虱,取得了较好的控害保苗效果。2001 年调查,每 667m2用20%螟铃特(三唑磷加阿维菌素)EC 60ml 或 20%三唑磷 EC 150ml 防治水稻二化螟,最终螟害株率分别为 0.98%和 0.99%,每 667m2残留虫量分别为 696.3 头和 701.4 头,保苗效果分别为 98.26%和 98.24%,杀虫效果分别为 98.54%和 98.53%(未治田最终5螟害株率 56.29%,每 667m2残留虫量 47621 头) 。2005 年调查,每 667m2用 48%毒死蜱 EC 50ml 加 5%锐劲特 SC 20ml 防
17、治稻田二代灰飞虱,药后 3 天,杀虫效果达93.39%,药后 5 天,杀虫效果达 97.62%,治虫防病效果十分显著。4.2.4 改进防治技术,提高用药质量。在二化螟防治上,针对三唑磷等有机磷杀虫剂施药适期弹性大、对二化螟 3 龄以下幼虫都具有较高防治效果的优势,适当推迟用药时间,将二化螟防治适期由卵孵高峰期(大发生年份在卵孵始盛期用第一次药)调整到 1-2 龄幼虫高峰期,既减少了用药次数,又保证了防治效果。在纵卷叶螟防治上,坚持“治早、治小”策略,明确提出大发生年份首次用药时间由过去的 1-2 龄幼虫高峰期调整到卵孵高峰期,同时,根据害虫发生情况连续用药 2 次,把纵卷叶螟幼虫消灭在卷叶之前
18、。在灰飞虱防治上,坚持“秧苗期全程药控、大田期重治二代”的防治策略,水稻出苗揭膜后立即用药保护,在一代灰飞虱成虫向水稻秧池转移传毒高峰期,缩短施药间隔时间,连续用药 2-3 次;水稻移栽后,抓住二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突击用药防治。在药剂品种上,坚持速效药剂与持效药剂相结合,力争把灰飞虱成虫消灭在产卵之前,把若虫消灭在低龄期,压降虫口密度,控制病毒传播。4.3 继续加强抗性监测,不断改进防治技术,努力控制水稻重大有害生物发生为害。水稻有害生物抗性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必然趋势,抗性的产生,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制约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打算继续依托高
19、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把水稻重大有害生物抗性监测和治理作为植保工作的重点,及时掌握抗性消长动态,不断研究抗性治理对策,引进和筛选药剂新品种、新剂型、新配方,改进防治技术;加强水稻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科学制定防治预案,努力提高防治效果;科学使用农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交替使用农药,限制同类药剂在防治对象上的使用范围,对效果比较突出的药剂不滥用、不乱用,少用单剂、多用复配制剂,延缓害虫抗性产生和发展速度;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基层群众治虫防病水平,为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粮食安全作出不懈的努力。参考文献:1邰德良,杨秋萍,等.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对策.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12(6):24-25.2张存政,刘贤进,等.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初析.江苏农业科学,2002(1):41-43.6第一作者:邰德良(1962-) ,男,高级农艺师,江苏省东台市植保站,邮编:224200,电话:0515-8106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