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上古西亚诸国,主讲人 刘韦萍,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和掌握上古西亚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走向衰落的历史概貌;理解:(1)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2)上古西亚奴隶制度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的特征及形成原因。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奴隶制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地位。 重点: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上古西亚奴隶制度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学习提纲: 一、上古西亚诸国历史发展概述 二、上古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三、古代波斯 四、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一、上古西亚诸国历史发展概述1、范围:东起伊朗高原、南临波斯湾,西至地中海东岸,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
2、壤,北部是亚美尼亚山地。,2、历史特点 (1)是世界上较复杂的地区“城邦林立,群雄争霸” (2)民族复杂。包括了三大不同语系种族亚细亚语族:赫梯塞姆语族:两河流域的阿卡得人苏美尔语族:苏美尔人印欧语族:主要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得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腓尼基人 、犹太人等,3、战争频繁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小王国 统一王国 帝国,二、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制城邦的发生发展时期1、自然环境所谓两河流域,作为历史地理概念,特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于现在伊拉克,不包括上游地区,后者位于现在土耳其境内。所谓两河流域亦称美索不达米亚:包括:亚述与巴比伦;巴比伦又包
3、括阿卡德与苏美尔。,气候:干旱,河流构成主要的水源;河谷,灌溉农业。尼罗河的规律性泛滥以及农业的稳定性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非规律性泛滥以及农业的非稳定性位置:天然屏障的缺乏与交往的非障碍性。埃及的封闭性与两河流域的开放性。农耕地区与游牧世界的并存与冲突。,2、古代居民 首先在两河流域南部创造文明 的苏美尔人:苏美尔语属于非塞姆语系。来源不详。塞姆语系的分支:阿卡德人(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 3、古代历史的重新发现19世纪-20世纪初的考古活动:遗址的发现:亚述王宫与乌尔城。楔型文字的泥版文书。德国人格罗芬特译古波斯文。英国人罗林生译亚述文和巴比伦文。,4、苏美尔文
4、化(铜石并用时代)埃利都欧贝德文化(前4300-3500年)公共墓地与墓葬的相似。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制阶段, 出现最初的社会分化。,乌鲁克文化(前3500-3100年)社会分化明显。神庙建筑的发展,表明公共权力借助于宗教的形式逐渐成熟,文字符号的出现标志着诸多社会群体之间交往的扩大。,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前3100-2800年)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城邦成为两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历史形式。,早王朝时期(前2800-2371年)在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构成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势力。城邦林立,包括乌尔、乌鲁克、乌玛、基什和拉伽什等。,最著名的统治者是拉伽什的乌鲁卡基那。,这些城邦的政治经济特点:以拉伽什奴隶制
5、城邦为例(1)政治制度:实行军事民主制政权首脑:“恩西”或“帕达西”、“卢加尔”。掌握最高行政权、宗教权和军事指挥权。职位世袭,但不集权。权力受长老会议和民众大会的限制。长老会议(贵族会议):掌握司法、审判大权,对“帕达西”有限制作用;民众大会:对长老会议有一定的限制作用。,(2)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主要以神庙地产规模庞大,僧侣作为城邦的首领主持祭祀和掌管神庙地产,具有广泛的影响,神庙地产与国有土地之间界限模糊,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浑然一体,是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存在农村公社的土地 (3)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村社社员、失去公民身份的自由农、奴隶苏美尔人的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般
6、认为,苏美尔文明的辐射范围曾经达到尼罗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苏美尔文明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响。,5、阿卡德王国(铜石并用时代)前2371-2191年前2371年,乌鲁卡基那的统治结束, 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由苏美尔城邦时期进入阿卡德王国时期。阿卡德人是塞姆人的一支, 貌似阿拉伯人。,萨尔贡:P83页发迹于基什城邦,即位后建新都阿卡德城,降服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乌鲁克、拉伽什诸城邦,统治两河流域南部即巴比伦尼亚地区。前2191年亡于来自东北部山区的游牧群体库提人。,6、乌尔第三王朝(青铜时代)前2113-2006年阿卡德王国灭亡以后,经过库提人的短暂
7、统治,苏美尔人再度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统治者,是为苏美尔人最后的复兴。苏美尔人城邦乌尔成为新的政治中心;乌尔第三王朝 统治两河流域南部诸地, 可谓苏美尔人的帝国。乌尔第三王朝最著名的 统治者是乌尔纳姆乌尔纳姆法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文法典。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摩列依人。,(二)两河流域奴隶制帝国时代1、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年(前1595年)1157年(1)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后, 苏美尔人最终退出两河流域的政治舞台, 两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阿摩利人建立的城邦,包括伊新、拉尔萨、马里、 埃什嫩那、巴比伦等。 阿摩利人于前1894年巴比伦建城,。,第一王朝第六代王汉谟拉比(前179
8、2-1750年) 征服诸多城邦,首次统一包括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在内的两河流域大部地区。汉谟拉比时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广泛发展,王室经济发达,君主政治达到较高的水平,国王成为统一国家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石刻现存于巴黎的卢弗宫,是研究汉谟拉比时代的重要史料。前1595年亡于来自北方的赫梯人。此后数百年间,来自扎格罗斯山的加喜特人成为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政治势力。,(2)汉谟拉比的统治与汉谟拉比法典A、汉谟拉比的统治(A)政治方面:奴隶制中央集权政治a、直接任免官吏;b、掌握军队调动的指挥权;c、加强对地方官吏的严密监督和控制;d、在经济上加强对国内的控制; (B)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发展,B
9、、汉谟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汉谟拉比法典有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前言宣扬汉谟拉比的权力来自神授及其他的功绩;结语宣扬法典的所谓“公平”与“正义”,希望垂之后世。正文共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关系、家庭继承、伤害赔偿以及奴隶地位等,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伤害的概貌。,(A)等级制度:阿维鲁:全权自由民。包括僧侣、贵族、高级官吏、商业高利贷者、自耕农、独立手工业者等穆什根奴:非全权自由民奴隶:完全无权者 (B) 土地制度:王室土地村社土地私有土地 (C)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A)强烈的阶级性(B)宗教性(C)维护奴隶制
10、性(D)男尊女卑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世界上一部相当完备的成文法典,2、亚述帝国 前八世纪七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居民是亚述人。亚述人的语言与阿卡德人的语言同属塞姆语系的分支。,(1)古亚述 前2500-1500年相当于两河流域南部的阿卡德城邦、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以及埃及的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特点:奴隶制城邦的建立时代。实行奴隶制贵族寡头共和国。首领称“伊沙库”,是祭司长、行政长官和军事首领,掌管宗教、公共建筑、召集长老会议等权力,权力世袭。“长老会议”掌握国家大权。还有一个官员叫“里模”,是名年官,管理财政。一年一任。前十六世纪,胡里特人(来自伊朗高原西北部)在两河流域建立起米丹尼
11、王国,控制了亚述,亚述处于半独立状态,古亚述时期结束。,(2)中亚述 前1400-1078年相当于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和赫梯帝国时期。 特点:王权的加强米丹尼人在赫梯的打击下衰败,亚述开始复兴。这时期王权在与贵族会议的斗争中逐渐获胜。A、国王具有了专制君主的性质;贵族会议不再制约王权。国王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B、不断对外征服、扩张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前1115年前1077年)统治时开始对外扩张。向南征服了巴比伦,向西达地中海东岸;前十一世纪,亚述人遭到了阿拉美亚人的打击,陷入四分五裂。中亚述结束。,(3)新亚述 前935-612年 铁器时代特点:军事帝国时期 扩张:叙利亚、乌拉尔图、巴比伦尼亚、
12、埃兰、埃及。统治两大文明发源地实行奴隶制中央集权制度,亚述帝国的统治特点: A、推行残暴的侵略政策;国王辛那赫里布年代记记载:占领了75个城市,420个居住地,劫走了20.8万人和无数的牲畜和财富。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抢尽杀光政策。 B、采取分而治之的统治手段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的强制移民政策 C、推行王室奴隶制、农业奴隶制前612年,在加勒底人和米底人的联合打击下,帝国瓦解。,3、新巴比伦王国 前626-538年迦勒底人,亦属塞姆人的一支。疆域:巴比伦尼亚、叙利亚、 巴勒斯坦、腓尼基 (1)新巴比伦王国的兴亡(前626年前538年前626年,迦勒底人建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大规模扩张“巴比伦之囚
13、”(前586年)。巴比伦城的建设与“悬苑”(空中花园)前538年亡于波斯人。,(2)奴隶制的发展奴隶的使用大大增加;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方式的新变化奴隶独立劳动的方式 (3)社会经济的发展 P102104页,(3)统一与分裂的更替。 (4)大河流域与灌溉农业。 (5)埃及之相对单一的人口构成与历史传统;两河流域之相对多元的人口构成与历史传统。,4、外族的入侵并统治 前4世纪后半期至公元5世纪波斯帝国塞琉古王国罗马帝国,5、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1) 文字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2)文学埃努玛埃利什洪水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和阿伽苏美尔人的传说至古巴比伦时期逐渐形成文字,(3)科学天文历法: 阴历,年分3
14、54天12月,8年3闰。数学: 10进位与60进位,圆周率 (4)艺术 建材的局限:粘土多级寺塔、悬苑,三、 古代波斯,相关问题 (一)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早期历史 (二)阿黑门尼德王朝 (三)安息王朝 (四)萨珊王朝,相关问题:公元前六世纪,大致在中国春秋时代末期,西亚地区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包括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在内的塞姆语系的诸多分支丧失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印欧语系的分支波斯人异军突起,登上古代文明世界的历史舞台,征服西亚和尼罗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与此同时,同属印欧语系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相继步入文明,创造了灿烂的地中海文明;印欧语系的另一分支在印度河恒河流
15、域建立国家,佛教诞生。此后千余年间可谓印欧语系的时代,印欧语系的诸多分支几乎主宰了整个的古代文明世界(只有东亚抑或华夏地区除外)。公元五世纪以后,在欧洲大陆,印欧语系的分支日尔曼人和斯拉夫人逐渐步入文明时代,进而成为印欧世界的主宰力量。至公元七世纪,塞姆语系再度崛起,来自沙漠瀚海的阿拉伯人作为印欧语系的崭新力量,取代印欧语系的波斯人,成为西亚北非广大地区的统治民族。,(一)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早期历史1、 自然环境扎格罗斯山与兴都库什山之间的位置与地貌。2、 早期历史前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前5000年的铜石并用文化前3000年的青铜文化。,埃兰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前2700年建国首都是苏撒
16、,遗址出土于19世纪中叶。与两河流域之间的战争与交往。前639年亡于亚述。埃兰人的语言目前尚未解读,属于何种语系尚不清楚。,米底伊朗高原西北的里海南侧。米底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前700年建国,一度臣属于亚述帝国。前612年联合迦勒底人灭亡亚述帝国。前550年亡于波斯。,(二)阿黑门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波斯人与米底人同属印欧语系。前2000年,波斯人与米底人可能自北高加索山区移入伊朗高原。米底人位于伊朗高原西北,波斯人位于伊朗高原西南。1、波斯人的兴起 居鲁士二世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前7-6世纪臣服米底;10个部落,其中6个农业部落,4个游牧部落。前558
17、年建国;前550年灭米底。,居鲁士(前546-529年)扩张:降服小亚的希腊诸城邦,灭新巴比伦,前530年进攻中亚,败于马萨革泰人。,2、冈比西斯的统治(前529年522年)扩张:征服埃及,建立第27王朝。前522年,波斯发生高墨达暴动,冈比西斯班师回国,死于途中。,波斯之所以能迅速发展的原因: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西亚、北非地区的奴隶制国家,即新巴比伦、埃及这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已陷入内部的重重危机之中。如:波斯人攻打巴比伦城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镇压当地的人民起义,摆脱困境,竟打开城门投降,波斯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巴比伦城。从波斯本国来看,它的军事战斗力较强。波斯这时正处于国家形成时期,内部矛盾和阶
18、级分化都不严重,自由民多,优势游牧部落,有强悍的骑兵,战斗力强。,3、大流士的统治 (1)平定高墨达暴动后即位。 (2)扩张:印度河、中亚、色蕾斯。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大帝国,(3)改革:P121页原因: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内容: A、加强王权,确立君主专制制度B、行省制(20个)C、军区制(5个)D、贡赋与货币(中央发行金币,地方发行银币和铜币)E、驿政制 F、建立新都:波斯波利斯(帕塞波里斯,设拉子附近)。旨在克服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势力,强化君主政治。,作用:A、使社会稳定下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促进了帝国境内经济、文化的交流;,(4)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衰落前4
19、92449年波斯希腊的战争;前431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波斯利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矛盾,而进行干预,直至恢复控制小亚细亚;前334年马其顿人的东征与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灭亡,(5)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希腊语,古波斯语为查拉图士特拉) 经典阿维斯塔教义是二元论思想:即阿胡拉马茲达与阿里曼的对立;世界末日前夕救世主的降临;末日来临之际,阿胡拉马自达战胜阿里曼,并将阿里曼投入火狱;此后是灵魂复活与末日审判。由于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仪式是火的崇拜,故亦称拜火教或祆教。,(6)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A、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B、奴隶制大庄园制盛行;,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
20、朝的主要历史遗产一是政府抑或统治制度,即君主制、中央集权制、行省制和驿政制。二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思想,流行于西亚诸多地区,延续至今。,(三)安息王朝 前247年公元226年前3世纪中叶,在阿尔萨息王朝即安息王朝兴起于伊朗高原。安息王朝与此前的阿黑门尼德王朝存在明显的联系性:一方面,安息王朝与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建立者同属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两者具有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安息王朝与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统治皆开始于伊朗高原,两者具有地域联系。因此,可以说安息王朝与阿黑门尼德王朝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抑或安息王朝构成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历史延续,直至其后称霸中东的萨珊王朝,波斯帝国可谓历经千年之久。教科书将波斯帝
21、国等同于阿黑门尼德王朝,而将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灭亡视作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这种观点尚有商榷的余地。公元前2世纪,安息王朝与塞琉古王朝长期交战,争夺两河流域。公元前1世纪开始,安息王朝与罗马人长期交战,继续争夺两河流域。,(四)萨珊王朝 226-651年。萨珊王朝兴起于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226年建国,都于泰西封, 领有原属安息王朝的广大地区。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萨珊王朝的主要历史内容之一,是与拜占廷帝国长期交战,两河流域与叙利亚是双方交战的主要场所。,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以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大举入侵。 637年攻占首都泰西封。 651年萨珊王朝末代君主逃亡途中死于中亚的木
22、鹿。,四、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 (一)赫梯 (二)腓尼基 (三)巴勒斯坦,(一)赫梯位置:小亚东部。赫梯人的古代文明曾经不为后人所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人在小亚细亚的考古发掘,包括赫梯城遗址和大量的泥版文书残片,使赫梯人的古代文明被重新发现。多数研究者认为: 赫梯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前19世纪中叶建国,领有地中海、黑海,与叙利亚之间的广大地区, 一度攻入两河流域, 攻陷巴比伦城。16世纪后期铁列平当政时期,君主制逐渐成熟。,前15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是赫梯国家的鼎盛时期,与埃及新王国争夺叙利亚。前8世纪亡于亚述帝国。,(二)腓尼基位置: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东起叙利亚,南
23、连巴勒斯坦,北接小亚细亚,海上和陆路商队贸易路线的交叉点。有利于商业和航海的发展。居民:最初有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属于塞姆语系的迦南人进入其地,逐渐与当地居民混合。古代腓尼基文化就是迦南人和胡里特人共同创造的。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些的奴隶制城邦。,1、腓尼基奴隶制城邦的兴亡产生: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每个城邦都以某个港口城市作为经济和行政中心。 (1)政治制度:A、实行贵族政治。国王权力受长老会议的限制,官员从富有的奴隶主中选出。B、城邦之间互为劲敌,腓尼基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2)腓尼基的经济A、手工业发达。造船业、纺织业、玻璃制造业、制陶业、木器加
24、工业、金属冶炼和加工等。B、商业相当发达。海外商业贸易。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安纳托利亚输入锡、从西班牙输入铝、铜、锡和奴隶等。自己输出木材、象牙制品、纺织品等。前十世纪至九世纪城邦发展到鼎盛前八世纪开始遭到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的侵扰和征服,前六世纪波斯兴起,腓尼基被兼并而被纳入其版图。,2、腓尼基人是古代卓越的商业民族和航海家(1)古代世界的商业民族。 海上贸易发达:前2000-1000年:东地中海及黑海;前1000-600年:西地中海。海外殖民与迦太基(推罗人间)。,(2)腓尼基人是古代卓越的航海家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已航行在地中海东部和爱琴海,被同代人誉为“海上骑手”;公元前
25、二千年代,第一次发现了直布罗陀海峡;此后,还远航到不列颠,最先到达英格兰海岸;前七世纪,在埃兰人的协助下,组成探险队出直布罗陀海峡,沿西非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到印度洋,比葡萄牙早二千三百多年;古代腓尼基人以商业、航海和殖民三大业著称于世。,3、腓尼基文字:公元前十三世纪,腓尼基人发明了22个字母,辅音文字,同阿拉伯语。腓尼基文字是希腊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的基础。希腊字母后发展成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阿拉米亚字母后发展成为阿拉伯、印度、阿美尼亚、畏吾尔等字母。,(三)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地理概念。位于地中海东南岸,北为腓尼基和叙利亚,南为西奈半岛与埃及和非洲相通,东为约旦和阿拉伯沙漠。,目前所知巴
26、勒斯坦的最早居民是塞姆语系的一支迦南人。前2000年后期抑或前1200年,塞姆语系的另外一支希伯来人移入巴勒斯坦,从何而来尚不清楚,据研究者推测可能来自阿拉伯半岛(亚伯拉罕时代),而据圣经的相关内容,亚伯拉罕时代希伯来人自苏美尔地区迁至巴勒斯坦,后来其中一支移居埃及,至摩西死后自埃及返回巴勒斯坦,均缺乏信史佐证。,1、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的兴衰(前十一世纪至前八世纪)前1200-1020年,士师(即军事首领)时代,12个部落, 传说源于希伯来人的祖先雅各的12个儿子,北称以色列,南称犹太。以色列人扫罗称王(前1020-1000年)犹太人大卫称王(前1000-960年)并定都耶路撒冷大卫之子所罗门称
27、王(前960-930年),王国极盛。,所罗门之后,希伯来人发生分裂,北方10个部落称以色列国,都于撒玛利亚, 南方2个部落继续拥戴所罗门之子而称犹太国,都于耶路撒冷。 以色列国于前721年亡于亚述,希伯来人10个部落被强制移往各地,直至消失于同化之中。犹太国于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 居民被囚禁于巴比伦,是为“巴比伦之囚”。此后巴勒斯坦先后处于波斯帝国、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之下,至7世纪中叶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2、犹太教希伯来人最初信奉多神教即万物有灵论,崇拜山、石、泉、树,其中主神称耶和华,属于区域性的最高神灵。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人逐渐形成独尊耶和华的宗教思想,进而将自身的拯救寄希望于耶和华,信奉灵魂复活、末日审判、天堂地狱, 耶和华随之发展为唯一的神灵。,犹太教经典是塔纳赫,包括“摩西五经”(亦称律法书)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以及“先知书”即约书亚记、士师记等,后收录于圣经的旧约之中。另一经典称塔木德,即犹太教法典。犹太教尊奉摩西为先知,其宗教信仰源于摩西传布的启示。教义包括一神崇拜和上帝选民等内容,宗教习俗之一是禁食猪肉。,希伯来人的主要历史遗产是一神崇拜的宗教思想,犹太教构成基督教的神学渊源。,